房玉平[1]2007年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其核心在于企业通过权力制衡,监督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维护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良好的治理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效益提升和金融市场良好运行的有力保障。本文从银行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国内外银行业的实践,运用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探讨和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具体建议。论文首先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说明,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的理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际上叁种主要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经验借鉴。分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过程及存在的问题,从内部治理结构到外部治理结对我国国有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选择,公司治理结构的构成、董事会的建设、监事会模式的选择及公司治理结构的激励约束设计;关于文章的核心即国有商业银行有效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部分,是以优化股权结构、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制衡组织框架为中心,同时对完善市场治理机制并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提出了操作性建议;最后文章对公司治理的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作了进一步探讨。
杨鹂鸣[2]200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是深化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就在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其优劣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为了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使我国银行业逐步与世界接轨,在我国的经济大环境中,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治理结构方面的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积极筹建监事会,以代表国家加强对管理层的监督,并先后进行了股份制改造;股份制商业银行进一步健全董事会,完善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管理层叁位一体的治理结构;进行贷款分类方法的改革试点,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加大对不良资产的处理力度等等。继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后,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也成功上市,开始实施新的战略发展规划。2007年,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全面开放的金融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全新的竞争环境。2007年4月2日,花旗、渣打、汇丰、东亚四家外资银行在我国内地市场正式开始营业,拉开了各家银行争夺内地银行业务的序幕。这对我国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正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成功上市为契机,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回顾了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与理论,并突出了银行治理结构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第二部分描述了现代商业银行两种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及发展趋势,并以日本银行业、汇丰银行为例,分析了国际主流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的特点。第叁部分首先回顾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历史途径,再简述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情况。本部分重点分析了汇金公司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关系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缺陷。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的热点问题以及改革案例,分别从股权结构的安排、制衡构架的建设和激励机制的完善叁个方面探讨了进一步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的建议。提出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中设置“金股”的探讨、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行性等内容。
阎舒展[3]2014年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公司治理改革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一改革不限于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些国家,而是一个全球性现象。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在于美国部分大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在风险管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企业就进入了公司治理改革的新阶段。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保证储户资金安全性以及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性的艰巨使命。所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其经营绩效和风险管理能力。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研究了作为全球银行业监管标准的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有关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文件,并研究了我国政府监管部门出台的该方面政策,然后从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董事会制度、监事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内部控制这几个方面,以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为对象,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法从理论角度研究了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业的公司治理情况。(2)本文建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变量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变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搜集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2年这叁年的数据,分别用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作为代表银行经营绩效的变量,用股权结构方面、董事会制度方面、监事会制度方面、年度派息率和年内信息披露次数这五个方面的13个变量代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两者关系。(3)本文以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用图表分析法,从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和信用风险资产质量两方面分析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建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变量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变量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搜集我国国有四大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2年这叁年的数据,用不良贷款率作为代表银行信用风险的变量,用股权结构方面、董事会制度方面、监事会制度方面、年度派息率和年内信息披露次数这五个方面的13个变量代表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两者关系。并就以上实证分析结果给出几点政策建议。
孔春丽[4]2016年在《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研究》文中提出在现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下,我国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与英美模式、德日模式、东南亚家族模式、东欧转型模式均存在着差异,其中,政府参与是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一大特色。不过,我国的政府参与与西方的政府干预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一般而言,政府参与包括政治关联和行政任命两种方式。目前,我国上市银行董事长、行长、监事会主席、独立董事基本上以行政指派为主,缺乏市场竞聘机制。本研究从政府参与的视角探析了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基于《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报告》、《中国上市银行年报分析》等公开数据,以及对大量治理数据的调查,利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检验方法,检验了政府参与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揭示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独立董事、信息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等治理功能的微观机理,发现了政府参与下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的改进方向。本研究的创新点包括如下叁个方面:第一,发现政府参与对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着双向效应。一方面,政治关联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进;另一方面,行政任命不利于公司治理的改进。因此,如何在政府干预的前提下构建我国上市银行新型的公司治理模式,是我国上市银行所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研究发现:政治关联对我国上市银行董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监事会治理、独立董事治理、信息披露和社会责任履行均存在着程度不等的正向促进效应,而行政任命对上述治理功能均存在着反向的阻碍效应。第二,发现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中的行政任命严重阻碍了公司治理的改进和完善,因此,高管层的任命应以银行内部推举为主,发挥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功能,同时尽快启动外部市场,发挥职业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资金市场、控制权市场、以及独立董事市场对高管层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目前,在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中,董事长、监事会主席、行长、独立董事的任命基本上以行政指派为主,缺乏竞聘机制,不符合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同时,职业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资本市场、控制权市场、独立董事市场均未产生有效的作用,对银行高管人员未能给予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可见,外部市场治理是我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改进的一个重要方向。第叁,以上市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作为治理目标。本研究发现了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独立董事、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治理中一些独特的现象,应作为公司治理改进的方向。董事长和行长的两职合一反而有利于公司治理的完善;监事会人员的规模无助于公司治理的改进;行长的股权激励对公司治理存在着显着的激励效应;独立董事人员在治理功能的发挥上存在着冗余。
雷亮[5]2007年在《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公司治理的完善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笔者运用了比较的、历史的、实证的方法深入探究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其特殊性,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把问题的解决落实在了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上。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第一章,提出问题。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价值就在于,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公司治理有很多不同于一般公司的特殊点,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使其成为特殊中的特殊。本章旨在找出这些特殊之处;第二章,分析问题。本章主要梳理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历史脉络,通过对其历史的研究,深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改制上市之前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改制上市对其公司治理的优化作用,找出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公司治理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而把握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公司治理的特殊性。第叁章,解决问题。通过研究国际上银行公司治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和中国的现行法律规范,结合之前对问题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公司治理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一些意见。本文认为,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之后的公司治理法律问题,应立足于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历史和现实,充分研究其公司治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提出法律意见,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
沈小燕[6]2006年在《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银行制度的核心是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其优劣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能力。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的银行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然而从动态来看,这种主体地位最终要靠效率来维护。面对外资银行日趋激烈的竞争,国有商业银行效率只有来源于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理论,以银行公司治理的内部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管理控制机制、信息披露机制、外部监管机制等治理机制为主线,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当前存在问题及原因,结合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展开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以国际公认的良好的公司治理标准为标杆,考虑中国经济环境、所有权结构、银行制度与文化环境影响的路径依赖规律,由政府推动进行改革,系统深入地探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的实现途径。
陈立[7]2008年在《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行,尽快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完善治理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以应对市场竞争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强大冲击。本文以中国经济转轨和制度变迁为背景,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历史进程和转轨经济的制度环境,将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优化和管理作为研究主线,运用新制度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博弈论、信息经济学及资本的风险和成本理论,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互结合和比较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对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开展研究。本文首先以企业资本结构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行业特性对银行业资本结构特征作了一般性分析。然后本文重点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现状进行了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当前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发展方向的商业银行体系,因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分析可以以上述两类银行为代表。采用较早上市的五家商业银行的近五年的数据进行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找出我国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和银行治理绩效之间的相关性,最后综合以上分析,从优化银行自身资本结构和优化银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提出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的具体对策。本文的主要特色之处就是将资本结构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结合起来,在分析银行资本结构特殊性的基础上,对银行资本结构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在建立银行资本结构模型时,选用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标准差作为解释变量,说明银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分散程度,并分析标准差与银行公司治理绩效的相关性;针对中国上市银行的现状和实证研究的结果,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治理绩效的相关性,提出了优化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治理绩效的对策,提出了上市银行股本结构进一步分散化和加大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在前十大股东中分散分布的建议。
徐冯璐[8]2011年在《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范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金融管制放松、金融一体化、国际金融竞争白热化,各国商业银行把内部治理的变革和创新视为应对环境、降低代理成本和风险、提高效率、培育竞争力的法宝;国内,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压力和外资银行进入的强有力竞争已经将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的彻底改革推向了前台,并将对我国未来经济和金融发展产生全局性影响。普遍认为,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缺陷在于产权主体虚置和产权约束不力,只有理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关系,引入多元化产权制度,才能克服国有银行科层委托代理链条中的本质缺陷,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率和监管效果。但是我们更要看到,在当前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政府依然是最大的股东,具有绝对控制权。而且,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政治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国有资本在银行产权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在中国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中,国有商业银行庞大复杂的科层组织能否顺利、彻底地贯彻总行的战略决策?科层经理人的控制权会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银行法人治理,导致科层利益或局部小团体利益的最大化?科层治理机制变革能否在既有的产权模式下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绩效?这都将作为新的问题来研究。国际经验表明,银行科层治理不善极易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在中国目前经济金融大幅转轨的动荡时期,在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前提下,通过重组科层结构、优化科层权限配置、加强科层激励约束来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应该成为提升银行绩效的中心环节之一,这也正是本文的意义所在。委托代理理论专门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决策行为及其结果,在信息不对称、目标不相同、责任不对等、契约不完全的条件下研究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理性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的根源理解为信息不对称下各级代理人按自身效用最大化而非委托人效用最大化来行动,在委托人无法觉察的情况下牺牲委托人的利益;把问题的解决锁定在设计一套合适的机制减少代理成本:要么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委托人的监控能力,要么引入利益诱导,将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相协调。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分析方法为现代管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本文在对既有的关于科层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把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放到中国转轨经济特定的制度结构中,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整体的分析框架,对科层治理中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组织架构设置、权限配置、激励约束机制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和模型解析,并在实证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银行科层治理机制改革思路和建议。全文分为七章,主要结构如下: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提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和选题意义,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概述论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并解释本文力求做出的创新以及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二章为理论综述。介绍科层制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作为随后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问题研究。首先,从委托代理角度阐述了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的生成机理并用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其次,以委托代理模型来分析科层经理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研究影响其道德风险行为动机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间相互作用;最后,对地方政府干预下科层经理人道德风险行为进行分析。第四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研究。首先,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对银行科层机构设置进行分析,探讨了科层规模、层级与代理成本、委托效率以及组织绩效的关系;其次,从影响委托代理关系的几个因素(信息不对称、总行监控能力、集权程度、分支机构积极性、分支机构间的制衡、总分行目标偏差、代理成本等)比较国际上几种常见的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模式;再次,阐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演进和现实存在的弊端,并用DEA实证检验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与银行效率的关系;最后,运用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模型,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机构设置变革中的各级代理人动力机制。第五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研究。首先,阐述企业权限配置的组织有效性,政治经济文化、组织规模、员工技术条件等因素对不同的权限配置方式的组织有效性产生影响。其次,通过委托代理有限契约模型分析不确定条件下集权和授权的优劣,同时分析了授权的优先次序对代理人激励效应的影响。再次,在回顾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权限配置演变历程和阐述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上收权限的做法进行评析,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应正确处理总行控制力、分支行应变力与权限配置的关系。最后,以花旗银行和德意志银行科层权限配置案例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提供借鉴。第六章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激励机制研究。首先,对现代银行科层激励体系进行概述,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和竞争激励;其次阐述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激励现状;再次,国有商业银行科层经理人激励模型分析,包括激励契约的时效、激励契约基数确定以及内外部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效应对棘轮效应的改善等;最后,以美国、日本的商业银行和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科层激励方案为案例,把它们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比较,找出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激励的改进方向。第七章为国有商业银行优化科层治理的制度安排。在前面各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就科层机构设置、科层权限配置、科层内控机制和科层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优化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在于,国内外用委托代理理论来分析银行内部治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讨论银行产权改革的必要性方面,而本文深入到银行内部科层,从道德风险、组织结构、权限配置、激励约束机制等几方面来探讨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使其宏观表现具备更有说服力的微观解释;论文结合当前国际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前沿,从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了若干商业银行科层治理机制委托代理模型,主体部分各章的分析都是在相应模型基础上展开的,逻辑较为清晰,论证较为严密;本文将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问题置于中国转型经济的大背景下,充分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性来考虑银行科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DEA计量分析、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对银行科层委托代理问题进行实证,使研究更加贴近现实,辨证客观,动态发展,更具有信服力;提出对策建议时,充分结合现有条件,重视改革中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强调改革的渐进性和阶段性,而不是一味照搬先进银行的模式
陈旭[9]2016年在《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代一系列银行危机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重要性更为凸显。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随之不断深入,但理论出发点的不同将带来截然不同的研究结论。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有利于提升经营绩效”,文章对该观点进行了严格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理论层面上,首先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将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界定为:股东、债权人、独立董事、高管和员工以及政府。接着分析了商业银行治理的特殊性,将银行“股东至上”治理模式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股东至上”治理模式的不足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商业银行治理的理论契合,分析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提升银行绩效的参与路径和作用机理。在对此路径进行阐述时,考虑到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新趋势,在以下方面做了新的探索:一是将机构投资者参与银行治理单独进行研究。之前的研究大都将机构投资者默认为股东治理的一部分,并没有将其区分出来。但2010年以来我国政府引导银行业进行“财务重组—战略引资—公开上市”的全新改革模式,这种发展策略的推行吸引了大量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业,已逐渐成为我国银行公司治理改革的关键措施。针对上述新趋势,将机构投资者从股东治理中分离出来,重视机构投资者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结合当下治理形势进行的第一项改进。二是突出独立董事在银行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本文分析认为在银行中最有可能代表中小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就是独立董事,独立董事通过参与银行决策,对董事会进行监督来发挥这种作用。在研究独立董事参与治理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时,对该问题进行研究时,仅仅考虑独立董事规模占比等数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本文加入独立董事在年龄、性别、学历、专业、职业背景、任期以及兼职数等方面的异质性探讨,试图更全面分析独立董事参与银行治理并提升绩效的机制。同时,将独立董事作为债权人的代理人有效解决了债权人治理在实证研究中难以量化的问题。叁是探索构建了有助于银行经营绩效提升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契合性分析;(2)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的定义及界定;(3)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4)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合作博弈分析。得出了“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有利于经营绩效提升”结论。在实证层面上,本文循序渐进地对“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能够提升银行绩效”的观点作实证检验。首先通过回归分析提取出对银行绩效产生显着正向影响的指标本文将其定义为有效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可以揭示有效治理指标之间相关关系和内部结构的两个利益相关者综合治理指标,分别是不考虑银行监管的综合治理指标G和考虑银行监管的综合治理指标G*。将二者分别对绩效进行回归后结果显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有助于银行绩效的提升。考虑银行监管的综合治理指标对银行绩效的系数值增大,说明银行监管的加入有利于银行绩效的进一步提升,这与文章合作博弈分析结论相契合。进一步将有效利益相关者治理指标的回归系数值与综合治理指标的系数值进行对比后发现后者高于前者。该结果更有利地证明了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效果好于每项利益相关者单独治理产生的效果。说明我们在考虑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时,应该从全局出发,激励有效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银行。最后,本文提出如何提高银行绩效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框架及对内优化治理结构,对外完善监管机制的双重对策建议。
丁芳伟[10]2013年在《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银行在我国金融体制乃至整个宏观经济体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绩效的改善关系到金融行业能否健康发展。基于这样的经济现实,我们有必要研究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从我国现阶段体制转轨对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系统性要求来考察,建立国有银行组织结构调整的分析框架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现有的关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研究是对组织结构本身的关注有余,而对影响其组织结构因素的分析不足。本文拟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与其外部发展环境和银行战略目标等因素结合起来,尝试性地构建一个更加系统的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分析框架。本文以我国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一个“战略-组织-绩效(S-O-P)”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依托研究了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如何由外部发展环境和战略目标决定,以及组织结构影响组织绩效的逻辑。从“S-O-P”的运行框架来看,国有银行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技术环境要求国有银行在不同时期必须选择不同的战略目标,也要求其组织结构不断调整。国有银行的组织结构调整是为了达到其战略目标,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要适应变化的环境。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对其绩效的作用机理通过其信贷行为体现出来。国有银行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在不同时期得以提高和改善的历史验证了S-O-P分析框架的有效性。在世界范围内,花旗银行、标准渣打银行和汇丰银行组织结构的运行特征及其经验,对我国国有银行组织结构变革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股改上市后国有银行组织结构高效运行的基础,是现代商业银行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本文对国有银行的研究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在理论上清晰描述战略目标对组织结构的规定性,组织结构对绩效的制约问题,第二步是在既定的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的绩效实证考察,并以中国银行为例做案例研究。基于国有银行发展历程的历史间断性决定其绩效衡量适合采用分阶段和多指标的绩效衡量方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方法的基础上,对国有银行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选取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了考量,并对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了历史考察。结果显示,国有专业银行时期的四大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资产质量在这一时期逐年恶化;在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的资产收益率逐年下降,不良贷款率也继续恶化并达到了历史最高的水平,但在此时期国有银行对宏观经济增长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时期,四大国有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其市场绩效、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等国际通用的商业银行绩效衡量指标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基本上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水平;不同历史时期国有银行的人均盈利能力和机构盈利能力,表明国有银行的市场绩效与其组织机构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国有银行发展环境的变化趋势与战略目标调整,本文对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的原则和方向进行了论述,认为在未来一段时期,影响国有银行组织结构的外部环境主要有金融深化背景下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金融国际化、金融监管、信息技术等网络化发展构成,环境变化会使国有银行在经营中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应以市场和客户为中心、追求精简和高效、分权和集权相结合、适度虚拟化等为原则,国有银行组织结构优化调整方向是必须继续完善现有的纵向和横向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现代银行公司治理机制,根据环境变化创新组织结构模式。在笔者看来,要使国有银行运行达到以上的格局,就必须把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 房玉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
[2]. 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研究[D]. 杨鹂鸣. 四川大学. 2007
[3].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 阎舒展. 东华大学. 2014
[4]. 中国上市银行公司治理研究[D]. 孔春丽. 云南大学. 2016
[5].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后公司治理法律问题研究[D]. 雷亮. 中国政法大学. 2007
[6]. 改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沈小燕. 苏州大学. 2006
[7]. 中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结构优化研究[D]. 陈立. 成都理工大学. 2008
[8].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D]. 徐冯璐. 浙江工商大学. 2011
[9].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研究[D]. 陈旭. 湘潭大学. 2016
[10]. 国有银行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与绩效[D]. 丁芳伟. 浙江工商大学. 2013
标签:金融论文; 国有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利益相关者理论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组织结构设计论文; 激励模式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银行上市论文; 银行论文; 环境分析论文; 经济学论文; 监事会论文; 独立董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