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产生器论文_董科研,宋延嵩,娄岩,王健,孙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场景产生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产生器,场景,电阻,阵列,均匀,光学,磁控溅射。

场景产生器论文文献综述

董科研,宋延嵩,娄岩,王健,孙强[1](2012)在《红外场景产生器双波段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满足红外双波段制导弹药性能测试与评估的实际需求,根据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长波8μm~14μm和近红外0.8μm~1.1μm双波段复合共口径红外场景产生器光学系统,系统中长波准直光学系统使用了衍射光学元件,结果表明:在双波段的视场为7.6°,出瞳直径为82mm,出瞳距离为400mm的情况下,长波红外准直光学系统在1.25lp/mm时,MTF大于0.9;近红外准直光学系统在1.8lp/mm时,MTF大于0.8,表明光学系统的像质满足使用要求。(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孙超[2](2010)在《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仿真设计与微细加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是红外硬件闭环(Hardware-in-the-Loop: HWIL)仿真系统的核心组件。在众多发展起来的红外场景产生技术中,基于电阻发热产生红外辐射的电阻阵列技术由于具有低功耗、大温度范围、高分辨率、高占空比等优点,已成为目前该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阵列单元的绝热结构设计以及器件的微细加工工艺是研制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核心问题。本论文针对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的性能要求,对电阻阵列的单元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研究了器件的微细加工工艺,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单元结构设计。建立了基于聚酰亚胺绝热层的薄膜结构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单元模型,以模型热传递机理分析中得到的单元结构设计原则为基础,利用ANSYS软件对器件单元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最优设计的聚酰亚胺绝热层厚度为3μm。对最优设计下阵列单元的ANSYS仿真结果表明:当单元加载功率为100mW时,相邻单元间的热串扰不超过10%,单元表面温度的上升时间小于0.5ms,下降时间约为1ms,阵列帧频最高可达500Hz。2.优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湿法腐蚀工艺。研究表明,采用基片预处理工艺能够改善聚酰亚胺的成膜质量;聚酰亚胺的成膜厚度取决于聚酰胺酸(PAA)的粘度及旋涂转速;聚酰亚胺湿法腐蚀图形的质量受聚酰亚胺的预固化工艺条件和腐蚀液浓度影响。通过优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湿法腐蚀工艺,在Si(100)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厚度为3μm的高质量聚酰亚胺薄膜绝热岛阵列图形。3.采用微细加工技术研制2×16薄膜结构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选用NiCr合金作为单元微辐射电阻材料,优化直流磁控溅射工艺控制NiCr薄膜的方阻为200?/□,通过设计不同方数的电阻图形,成功研制出了包含5k?、10k?和20k?叁种阻值单元的2×16电阻阵列器件。阵列单元尺寸为170μm×170μm,单元间距为20μm。4.器件在红外热像仪下测试的结果表明:在室温非真空环境下,器件表面等效黑体辐射温度范围为300K~400K,达到最高温度时单元功耗约为300mW,能够满足中、长波红外硬件闭环仿真应用的需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0-04-01)

关英姿,康为民,张学如[3](2009)在《低温背景红外场景产生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场景产生器是红外成像制导半实物仿真中不可缺少的硬件设备之一。随着红外成像探测系统在卫星、深空探测器、空间反卫星武器中的广泛应用,低温背景的红外场景模拟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非常迅速。热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被运用到低温背景模拟中,为产生低温背景,场景产生器需工作在比背景温度更低的温度条件下,因此,通常将场景产生器放在低温真空室中。与该种原理不同,半导体屏式可见光到红外光转换的场景产生器在常温下可以实现低温背景红外场景的模拟。对两种低温背景模拟方法进行了对比,并阐述了低温背景红外场景产生器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09年05期)

康杰[4](2009)在《用于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的TaN薄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场景产生器是红外仿真系统的核心,以电阻阵列作为红外发射源是发展红外场景产生器的主要技术之一,具有低功耗、大温度范围、高分辨率、高占空比等优点,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氮化钽薄膜由于具有低的电阻温度系数、相对较低的热导率、高的红外发射率以及在溅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变氮气的流量来改变薄膜的电阻率,且可重复操作性好的特点,可以用于制作红外场景产生器。本文采用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TaN薄膜,研究了氮分压、工作气压、沉积温度、溅射功率等工艺参数对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氮分压从1%增加到20%,薄膜的晶粒尺寸和表面粗糙度变大,薄膜的方阻和电阻温度系数增加,薄膜的沉积速率降低;当氮分压为9%时,薄膜呈现TaN(200)面择优取向;当氮分压高于15%薄膜的方阻急剧增长。随着工作气压的增大,薄膜的溅射速率迅速变小,薄膜的方阻和电阻温度系数迅速增大。随着沉积温度的增加,薄膜的方阻和电阻温度系数减小。当沉积温度低于200℃时,薄膜结晶不完好,薄膜的方阻和TCR都很大。而当高于500℃时,温度对薄膜的结构影响不再明显。相对于其他参数,溅射功率对簿膜结构的影响很小,但是对于薄膜的溅射速率的影响巨大,从而影响了薄膜的方阻。另外,随着功率的减小,薄膜的电阻温度系数逐渐变小。通过对氮分压、工作气压、沉积温度、溅射功率等工艺参数的优化,得到用于制备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的TaN薄膜的工艺参数为:氮分压9%、工作气压0.6Pa、沉积温度600℃、溅射功率60W、溅射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制备的TaN薄膜方阻为48Ω/□、电阻温度系数为-198ppm/℃,可满足制作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要求。通过优化光刻、Si和SiO_2的湿法腐蚀、磁控溅射TaN薄膜和Pt/Ti电极以及电极的剥离等工艺,制作出了微桥结构的单元电阻红外场景产生器,其表面温度可达308K,时间参数约为50ms,基本满足中、长波红外仿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金惠松[5](2008)在《IR-CRT与微镜型红外场景产生器应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红外场景产生器技术进行复杂红外成像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实验已成为趋势。报道了国内使用较多的IR-CRT与微镜两种红外场景产生器的情况及现状。介绍了它们与不同类型红外成像系统的图像匹配情况,对分辨率、对比度、灰度级等主要图像性能参数及在不同工作波段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两种红外场景产生器技术方案的应用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07-01)

金惠松[6](2008)在《IR-CRT与微镜型红外场景产生器应用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红外场景产生器技术进行复杂红外成像系统的半实物仿真实验已成为趋势。报道了国内使用较多的IR-CRT与微镜两种红外场景产生器的情况及现状。介绍了它们与不同类型红外成像系统的图像匹配情况,对分辨率、对比度、灰度级等主要图像性能参数及在不同工作波段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了两种红外场景产生器技术方案的应用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08年S2期)

孙强,唐同斌,董国才,王健[7](2007)在《红外场景产生器折射/衍射准直光学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红外成像制导仿真系统中,场景产生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利用二元光学技术,设计了一种应用于8~14μm波段红外场景产生器的准直光学系统,视场角为±4°,光瞳直径为100mm。借助于二元光学器件的独特性质,系统在仅使用两片锗透镜的情况下得到了接近衍射极限的光学质量。(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07年06期)

宋新,王鲁平,沈振康[8](2006)在《基于PCI总线的红外场景产生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场景产生器是红外成像导引头的信息处理机的性能的测试和评价的重要设备。提出了一种基于PCI总线实时红外图像场景产生器设计。详细描述了该系统的硬件结构、工作流程以及软件设计。经过对样机的测试证明,产生的视频场景能够满足技术指标要求。(本文来源于《红外技术》期刊2006年07期)

葛成良,范国滨,梁正[9](2005)在《基于电阻阵列的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发展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红外场景仿真技术是未来武器系统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是实现动态红外场景仿真的关键系统,电阻阵列是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介绍了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并比较了该项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05年07期)

薛军,肖山竹,吴新云,朱莉[10](2005)在《高频帧数字场景产生器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场景产生器进行了需求分析,确定了“高性能PC机+PCI扩展卡”的系统结构,划分了系统的硬件功能,阐述了硬件的设计实现方案。经过设计实现后的实际测试,设计实现的场景产生器各项性能指标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场景产生器的结构合理、灵活,处理能力的余量较大,可以胜任更多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红外》期刊2005年06期)

场景产生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是红外硬件闭环(Hardware-in-the-Loop: HWIL)仿真系统的核心组件。在众多发展起来的红外场景产生技术中,基于电阻发热产生红外辐射的电阻阵列技术由于具有低功耗、大温度范围、高分辨率、高占空比等优点,已成为目前该领域最具发展前景的技术之一。阵列单元的绝热结构设计以及器件的微细加工工艺是研制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核心问题。本论文针对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的性能要求,对电阻阵列的单元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研究了器件的微细加工工艺,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优化单元结构设计。建立了基于聚酰亚胺绝热层的薄膜结构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单元模型,以模型热传递机理分析中得到的单元结构设计原则为基础,利用ANSYS软件对器件单元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得出最优设计的聚酰亚胺绝热层厚度为3μm。对最优设计下阵列单元的ANSYS仿真结果表明:当单元加载功率为100mW时,相邻单元间的热串扰不超过10%,单元表面温度的上升时间小于0.5ms,下降时间约为1ms,阵列帧频最高可达500Hz。2.优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湿法腐蚀工艺。研究表明,采用基片预处理工艺能够改善聚酰亚胺的成膜质量;聚酰亚胺的成膜厚度取决于聚酰胺酸(PAA)的粘度及旋涂转速;聚酰亚胺湿法腐蚀图形的质量受聚酰亚胺的预固化工艺条件和腐蚀液浓度影响。通过优化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与湿法腐蚀工艺,在Si(100)衬底上成功制备出厚度为3μm的高质量聚酰亚胺薄膜绝热岛阵列图形。3.采用微细加工技术研制2×16薄膜结构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选用NiCr合金作为单元微辐射电阻材料,优化直流磁控溅射工艺控制NiCr薄膜的方阻为200?/□,通过设计不同方数的电阻图形,成功研制出了包含5k?、10k?和20k?叁种阻值单元的2×16电阻阵列器件。阵列单元尺寸为170μm×170μm,单元间距为20μm。4.器件在红外热像仪下测试的结果表明:在室温非真空环境下,器件表面等效黑体辐射温度范围为300K~400K,达到最高温度时单元功耗约为300mW,能够满足中、长波红外硬件闭环仿真应用的需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场景产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1].董科研,宋延嵩,娄岩,王健,孙强.红外场景产生器双波段光学系统设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2].孙超.电阻阵列红外场景产生器的仿真设计与微细加工工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

[3].关英姿,康为民,张学如.低温背景红外场景产生器研究进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9

[4].康杰.用于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的TaN薄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

[5].金惠松.IR-CRT与微镜型红外场景产生器应用特性分析[C].第二届红外成像系统仿真测试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6].金惠松.IR-CRT与微镜型红外场景产生器应用特性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

[7].孙强,唐同斌,董国才,王健.红外场景产生器折射/衍射准直光学系统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

[8].宋新,王鲁平,沈振康.基于PCI总线的红外场景产生器设计[J].红外技术.2006

[9].葛成良,范国滨,梁正.基于电阻阵列的动态红外场景产生器发展现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5

[10].薛军,肖山竹,吴新云,朱莉.高频帧数字场景产生器硬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红外.2005

论文知识图

车载设备仿真测试系统结构测试控制器...3 微镜型红外场景产生器1 256TVL IR-CRT 红外场景产生器场景产生器软件实现框图场景产生器系统结构示意图场景产生器的工作流程

标签:;  ;  ;  ;  ;  ;  ;  

场景产生器论文_董科研,宋延嵩,娄岩,王健,孙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