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

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

论文摘要

基于SRTM DEM数据,以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为研究区域,本文通过条带状剖面分析、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以及弹性挠曲模拟等研究手段,计算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地壳均衡隆升与地表剥蚀之间的定量关系,探讨了龙门山地区表面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作用之间的地表响应过程,从而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剥蚀—成山作用的隆升机制提供定量依据。研究表明:(1)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的地表剥蚀量为(0.74~1.14)×105km3;(2)大量的地表剥蚀作用驱动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地壳均衡反弹,使龙门山隆升了近2 km;(3)龙门山地区地表剥蚀量和均衡隆升量具有空间匹配性,岷山断块及龙门山中、南段的均衡隆升量高于青藏高原东缘其它区域,反映了晚新生代以来龙门山地区在不同分段内差异化的构造地貌形态及与剥蚀—隆升相关的地表过程。(4)龙门山的隆升是多期、多种隆升机制叠加的产物,其隆升过程具有历史性和复合性。均衡隆升和剥蚀作用在相似的时间尺度上和空间尺度上控制着龙门山地貌的形成,约束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的隆升机制。

论文目录

  • 1 区域地质地貌概况
  • 2 数据和研究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条带状地形剖面分析法
  •   2.3 古地形面 (残余面) 恢复法
  •   2.4 地壳均衡隆升模拟
  • 3 数据和研究方法
  •   3.1 龙门山地区的地表剥蚀
  •   3.2 龙门山地区的均衡隆升
  • 4 讨论
  •   4.1 龙门山的地表剥蚀与均衡隆升的空间差异性
  •   4.2 龙门山的剥蚀卸载作用与隆升机制
  • 5 结论
  •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闫亮,李勇,邓涛,颜照坤,云锟,邵崇建,董顺利

    关键词: 古地形面残余面恢复,弹性挠曲模型,地表剥蚀,均衡隆升,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来源: 地球学报 2019年01期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地质学

    单位: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402159,41741003,40841010,40972083,41172162,41372114,41340005,415021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编号:2017YFC1501000),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编号:121201010000150004-08,12120115004501-01),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自主研究课题(编号:SK-0801)联合资助~~

    分类号: P542;P534.6

    页码: 76-92

    总页数: 17

    文件大小: 1761K

    下载量: 306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天山白垩纪隆升-剥露的裂变径迹证据[J]. 地质学报 2017(03)
    • [2].天山山脉中新生代差异隆升及其机制探讨[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6(02)
    • [3].借助预习提问 架构语文课堂[J]. 小学语文教学 2017(21)
    • [4].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隆起多期隆升剥露历史的热年代学研究[J]. 岩石学报 2017(06)
    • [5].川东南地区燕山期以来的隆升剥蚀历史研究[J]. 四川地质学报 2009(01)
    • [6].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研究现状[J]. 地质通报 2013(01)
    • [7].安徽省黄山山体的隆升与剥露[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10)
    • [8].榆木山地区玉门砾岩磁性地层及其对青藏高原东北部变形隆升意义[J]. 地质学报 2012(06)
    • [9].运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周缘中新生代沉降隆升史[J]. 铀矿地质 2008(04)
    • [10].内蒙古大青山晚中生代以来的隆升-剥露过程[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 [11].利用新近系煤的镜质组反射率计算滇西高原的隆升幅度[J]. 地质通报 2012(Z1)
    • [12].滇西点苍山—哀牢山隆升构造样式和隆升时限[J]. 地震地质 2012(04)
    • [13].青藏高原东北部隆升:来自宁夏同心小洪沟剖面的证据[J]. 地质学报 2009(04)
    • [14].鄂西黄陵穹窿三斗坪地区新生代隆升特征研究[J]. 地质学报 2009(09)
    • [15].冈底斯山的隆升过程与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J]. 中国科学基金 2015(01)
    • [16].龙门山冲断隆升及其走向差异的裂变径迹证据[J]. 地质科学 2010(04)
    • [17].南太行山中新生代隆升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5(03)
    • [18].中—新生代龙门山的差异隆升[J].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12(01)
    • [19].北天山中、新生代隆升和剥蚀史研究[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10(01)
    • [20].青藏高原东缘地区隆升作用特征-低温年代学证据[J]. 第四纪研究 2009(03)
    • [21].西昆仑及邻区新生代差异隆升的热年代学证据[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06)
    • [22].西天山隆升-剥露过程初步研究[J]. 岩石学报 2008(04)
    • [23].张掖鹦鸽嘴剖面白垩系碎屑岩层序地层序列:祁连山白垩纪隆升的沉积学响应[J]. 沉积学报 2015(05)
    • [24].全球山脉隆升影响副热带干旱气候的模拟[J]. 科学通报 2018(12)
    • [25].贺兰山晚新生代隆升的剥露特征及其隆升模式[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0(01)
    • [26].重新厘定“四川运动”与青藏高原初始隆升的时代、背景:黄陵背斜构造形成的启示[J]. 地学前缘 2010(04)
    • [27].西南天山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的沉积-构造响应[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8(05)
    • [28].地球动力学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以青藏高原现今隆升研究为例[J].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2(Z2)
    • [29].太行山南段主要隆升时期探讨[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04)
    • [30].若尔盖地区晚白垩世以来隆升作用与流体活动耦合效应[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1(03)

    标签:;  ;  ;  ;  ;  ;  

    龙门山构造带晚新生代剥蚀作用与均衡隆升的地表过程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