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备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文体,秦腔,小说,东坡,题跋,组合,杂录。
文备众体论文文献综述
刘霞云[1](2017)在《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文备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备众体"是中国小说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自唐至今一直存在。以古典小说的"文备众体"为借鉴,梳理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文备众体"的状貌,研讨其在传统基础上所做的拓展并探究成因,体味当代长篇所蕴含的时代文化精神。(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黄磊[2](2017)在《文备众体:论散文集《七城书》的小说痕迹》一文中研究指出周闻道先生所作的散文集《七城书》是跨文体写作的典范,其借鉴了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在界限分明的文体篱墙中实现了联动和突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体特征。本文从《七城书》中的具体篇目入手,分析其极具小说特色的虚构手法、结构艺术和流动的文本内涵,从而进一步了解其艺术特色,探讨综合写作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写作(上旬刊)》期刊2017年05期)
谭海娟[3](2017)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备众体”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备众体”是一个为人熟知的现象,从古至今,评析不断。这些评析大多注重“文备众体”特征的分析,而对其产生的影响和原因并未深入探究。本文则着重从中国古代小说入手,在探析“文备众体”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表现后,阐释“文备众体”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及其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为今后他人研究“文备众体”现象提供另一个角度。绪论部分是在综合已掌握的相关文献与资料的基础上,对“文备众体”现象的学术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回顾与描述。论文主体内容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文备众体”概念的探析。首先阐释“文体”概念,明确体裁意义上的文体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对“文备众体”进行界定。“文备众体”即指在文本中以某一文体为主要文体,穿插的其余文体或文体要素只起到叙事、抒情、议论等辅助作用的文学现象。第二章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文备众体”现象的分类。本章采取文本分析和综合比较的方法,通过对古代小说文体特点的分析,把古代小说中“文备众体”的现象分为四类:古代小说中的诗歌文体、词曲文体、骈文文体、应用文文体。为下文中国古代小说中“文备众体”现象产生原因的解读做铺垫。第叁章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文备众体”现象产生原因的分析。本章主要着眼于社会环境、作家创作和读者接受叁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文备众体”是“俗文学”逐渐雅化的结果。“俗文学”想要向“雅文学”靠拢,除了在文章内容上有思想的衔接,在语言的运用和技巧的使用上,也要最大限度地采用“雅文学”所采取的形式;二、“文备众体”是“说话”艺术技巧的沿袭。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穿插其他文体,这是为了适应“说话”艺术的体制和格式。叁、“文备众体”是作家文学素养的体现。小说作家的文学素养,为小说与其他文体的结合提供了可能。四、“文备众体”是小说家与读者互动的需要。作者“有意为小说”的创作意识和炫耀才华的创作本能,与读者为了阅读时能够达到美的体验,两者之间的互动促进了“文备众体”现象的产生;五、“文备众体”是小说艺术表达效果增强的手段。小说家需要那些简练的文体弥补小说“言不尽意”和长篇大论的不足。第四章是“文备众体”现象的评价。“文备众体”现象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一方面,“文备众体”形式的出现强化了作品中人物思想的表达以及小说家自身情感的抒发;并且运用韵散结合、骈散结合的方式形象地绘人状物,塑造了典型;与此同时,“文备众体”也使得部分作品中的特定事件与人物言行保持了一致。另一方面,在“文备众体”的影响下,艳词滥调和诗文说教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小说运用诗词、骈文等文体绘人状物的程式化,有损人物个性化、典型性的塑造;另外,“文备众体”造成作品的“隔”,妨碍了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的连贯,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以及其语言形式,背离了小说通俗化的原则。结语部分理解中国古代小说中“文备众体”现象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随着中国小说的不断演进,诗、词、曲、赋等各体的穿插已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备众体”也成为古代小说的最主要的文体特征。“文备众体”的写法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作品的不足,以有意味的形式和表达增添了小说言之不尽的艺术魅力。(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7-05-01)
李蓉[4](2014)在《破体为文与文备众体——东坡杂录题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题跋文革新的最大推动力量,苏轼最先将杂录题材引入题跋创作实践,融会贯通游记、史书、传记、小说、经文等多种文体风格,形成了受各类文体综合影响而出现的文备众体的新题跋文。(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何萃[5](2014)在《“文备众体”:明清文人小说的文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传奇小说"文备众体"的特征似已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而在小说这种叙事性文字中,穿插使用诗、词、曲、赋等其他各体文字,不独唐文言小说为然,明清文人小说亦如此。如果说说唱艺术的文字遗存被取来作为案头"小说"进行阅读时,各体文字共享同一文本时常常显示出异质和杂糅,而诗、词、曲、赋等各类文字在文人小说中已各自承担起了相应的独特功能,从而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同时,小说家们之所以特别看重诗、词、曲、赋之类文字的写作,是因为此类文字最能表现其作为文人的"文学"才能,故各体文字本身皆有其相对独立的价值,不宜单从小说"叙事功能"的角度加以体认。因此"文备众体"最终成为明清文人小说最主要的文体特征。(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刘霞云[6](2014)在《叙事、审美、立意:也谈《秦腔》的文备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酷爱古典传统文学艺术,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地继承古典文学文备众体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以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为研究对象,条分缕析出这些文学艺术碎片在文本中所承担的叙事、审美、立意功能,立体呈现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发掘其在贾平凹写作中的美学价值与文体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刘霞云[7](2014)在《有意味的形式与表达——论《秦腔》文备众体的叙事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贾平凹在创作中有意识继承古典文学艺术的表现传统,形成了《秦腔》文备众体的文体特点。穿插在文本中的诸文体承担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作品独特的文体形态,在贾平凹写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何亮[8](2013)在《“文备众体”与唐小说的文体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唐小说吸收某一文体、某一文体元素进行小说叙事,破"体"为文;唐小说还从前代作品中吸取"营养"进行创作。融入唐小说叙事中的某一种文体,与融入唐小说叙事中的其他文体元素及"营养"一样,以吸收和组合两种文本自合方式,成为小说文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而形成其"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吸收"就"形式"层面而言,指唐小说在"形式"上吸收前代不同的文体或不同文体元素及其表现手法加以会通;"组合"就"内容"层面而言,指唐小说在"内容"上从前代作品中吸取相似或相近的"文本"加以融合。(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3年07期)
张富林[9](2013)在《文备众体:论八股文之“杂”——兼论八股文文体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遴选人才的一种特殊的文体,有自己独特而鲜明的特征:一是语言上要求"体用排偶";二是结构上讲求"起承转合";叁是行文上须应"代古人语气"。同时,八股文又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其他文体的创作方法,是对历代"为文之法"的提炼、集中和定型。八股文集诗赋、骈文、古文、小说、戏曲等文体艺术手法之大成,表现出文备众体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时娜[10](2013)在《试论宋传奇的“文备众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备众体"是指传奇小说中兼有史才、诗笔和议论,既有史传文学的叙事性和诗歌韵文的抒情性,又有一定的训诫意味。宋传奇延续了唐传奇的这一艺术体制,但又有所不同:"史才"方面,宋传奇敛起绚烂的意想,重归平实与简洁,这体现在"征实"的创作观念和平淡的情节及语言两方面;"诗笔"方面,虽然宋传奇作品中夹用的诗歌并不少,但作者的根本意图并非抒情,而是通过故事来讲道理,因而作品整体的诗意色彩黯淡了许多;"议论"方面,宋传奇篇末议论的训诫意味更强,也更具现世意义。(本文来源于《理论界》期刊2013年03期)
文备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周闻道先生所作的散文集《七城书》是跨文体写作的典范,其借鉴了诗歌、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的表现手法,在界限分明的文体篱墙中实现了联动和突围,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体特征。本文从《七城书》中的具体篇目入手,分析其极具小说特色的虚构手法、结构艺术和流动的文本内涵,从而进一步了解其艺术特色,探讨综合写作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备众体论文参考文献
[1].刘霞云.论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的“文备众体”[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7
[2].黄磊.文备众体:论散文集《七城书》的小说痕迹[J].写作(上旬刊).2017
[3].谭海娟.中国古代小说“文备众体”现象研究[D].扬州大学.2017
[4].李蓉.破体为文与文备众体——东坡杂录题跋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
[5].何萃.“文备众体”:明清文人小说的文体特征[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刘霞云.叙事、审美、立意:也谈《秦腔》的文备众体[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刘霞云.有意味的形式与表达——论《秦腔》文备众体的叙事功能[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
[8].何亮.“文备众体”与唐小说的文体生成[J].兰州学刊.2013
[9].张富林.文备众体:论八股文之“杂”——兼论八股文文体特征[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10].时娜.试论宋传奇的“文备众体”[J].理论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