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分析马春丽1周淑芬2王雪3

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分析马春丽1周淑芬2王雪3

马春丽1周淑芬2王雪3

1.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老年病房;

3.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并对比采用药物治疗与支架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52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成支架治疗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支架治疗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对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均采用抗血小板凝聚及扩张血管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2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概率。结果:支架治疗组在2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进行治疗,在短期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并推广应用。

【关键词】药物;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疗效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患者发生脑缺血、脑卒中、脑梗死的概率比较高,若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会导致患者出现死亡,或救治后出现残疾的情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1]。为了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是减少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导致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有效方法。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临床常用的方法是采取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和保护线粒体等药物进行治疗,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逐步应用到临床治疗中,为探讨其治疗效果,下面本文选取我院接收的52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与支架治疗的对比和分析,资料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42-69岁,平均年龄(55.5±13.5)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频繁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将其分成支架治疗组(男14例,女12例,年龄42-68岁)和单纯药物治疗组(男13例,女13例,年龄43-69岁)两组,每组2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单纯药物治疗组患者在病情急性发作期间内,采取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降低纤维蛋白原、消除自由基和对线粒体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进行治疗,依次分别为阿司匹林或奥扎雷格、依达拉奉、克栓酶和丁苯酞等。用药期间注意观察患者反映,待急性发作期用药治疗以后,需继续采用阿司匹林进行长期控制,而且后续用药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检测好自身血压、血糖等情况,对有异常者需采用相关口服药物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和控制,避免其引发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对支架治疗组患者均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手术前先采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进行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每天300mg,氯吡格雷75mg;并进行CT、核磁共振、全脑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及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明确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之后根据患者体质情况给予对应的麻醉药物进行麻醉和镇痛,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治疗。术后给予患者进行颅脑CT检查,观察其是否有出血现象;同时注意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并采用速碧林进行静脉注射治疗3天,每天剂量为0.4毫升;还需口服波立维及阿司匹林等药物,剂量分别为每天75mg和300mg;待术后1年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进行终身治疗,每天剂量为100mg[2]。两组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需对其病情恢复情况进行回访,记录两组患者出现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回访时间段为6个月、6个月至1年、1至2年。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单纯药物治疗组的26例患者中,在6个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有4例,发生率为15.38%;6个月至1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有2例,发生率为7.69%;1至2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有1例,发生率为3.85%。支架治疗组的26例患者中,在6个月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有1例,发生率为3.85%;6个月至1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有0例,发生率为0;1至2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有0例,发生率为0。两组对比,支架治疗组在2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颅内动脉狭窄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简称,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颅脑动脉出现斑块破裂、或发生管腔狭窄或闭塞等损伤,导致患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一种重症疾病[3],易引发患者出现脑卒中或脑梗塞等情况。临床内科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同时对易引发患者出现脑缺血或脑卒中等危险因素进行提前控制和预防,一般给予患者采用具有抗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保护线粒体、消除自由基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严密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血压、血糖或血脂等病变,并及时采取药物共同治疗。近年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逐渐被临床应用,为探讨其疗效,本文进行了药物治疗与支架治疗的对比和分析,结果支架治疗组在2年内发生脑缺血事件的概率明显低于单纯药物治疗组,说明支架治疗在短期内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介入治疗的方法,可以对患者颅脑血管出现的狭窄、远端闭塞或斑块破裂等损伤进行有效控制,而且创伤性小,操作安全。总之,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支架进行治疗,在短期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者,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究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侯永革;王菁;刘燚隆;王冬欣;柳晓锋;杨茜.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4,11(06):294-299.

[2]李光宗.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比较[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01):21-22.

[3]杨帆;陈俊良;单国进;袁坚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58-61.

2014年牡丹江市科技局科研立项

标签:;  ;  ;  

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分析马春丽1周淑芬2王雪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