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凋落物论文_郝玉琢,周磊,吴慧,王树力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片凋落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叶片,土壤,分解,人工林,科尔沁,常绿阔叶林,次生林。

叶片凋落物论文文献综述

郝玉琢,周磊,吴慧,王树力[1](2019)在《4种类型水曲柳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生态过程中多重化学元素的平衡关系,揭示营养元素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了解多重化学元素质量平衡及其对生态交互作用的影响。分析4种类型水曲柳人工林间树种叶片-凋落物-土壤以及同一水曲柳人工林不同组分间碳(C)、氮(N)、磷(P)的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水曲柳人工林的混交树种选择、叶片-凋落物-土壤中的养分调节及水曲柳人工林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以天然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29年生水曲柳纯林、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为对象,野外样地调查取样,室内测定叶片、凋落物、土壤的有机C、N、P含量,分析比较了4种类型水曲柳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碳氮、碳磷、氮磷质量比,即m(C)∶m(N),m(C)∶m(P),m(N)∶m(P),分别表示为C/N、C/P、N/P]特征。【结果】水曲柳与长白落叶松叶片的N、P含量显着高于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中的N、P含量;水曲柳纯林凋落物的N、P含量显着高于3种混交林凋落物的N、P含量;4种林型土壤C、N、P含量差异显着,C以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的为最高,N、P以水曲柳纯林土壤的为最高,C、N、P皆以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土壤的为最低;4种林型叶片到凋落物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18.98%、32.12%与21.95%;凋落物到土壤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81.37%、50.73%与3.49%;混交林叶片到土壤的C、N、P含量平均降低率分别为84.90%、66.55%与24.67%;红皮云杉和红松叶片的C/N、C/P显着高于水曲柳、长白落叶松叶片,N/P皆以长白落叶松、红皮云杉和红松显着低于水曲柳;凋落物C/N和C/P以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显着高于水曲柳纯林和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N/P以水曲柳纯林高于3种混交林;土壤C/N和C/P皆以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显着高于其他3种林型。C/N以凋落物最高,土壤最低;C/P和N/P以叶片最高,土壤最低。【结论】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促进树木生长和保护土壤角度综合考虑,相对于红松与红皮云杉,水曲柳与长白落叶松具有更好的养分利用效率与生长速度,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林下土壤中的C、N、P含量也相对高于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与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因此,对水曲柳人工林的混交树种应优先选择长白落叶松。基于水曲柳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在不同组分中的变化情况,应注意林下土壤N、P肥的补施。(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孙鉴妮[2](2019)在《麻栎和赤松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泰山和沂蒙山区(泰沂山区)是我国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区域,麻栎和赤松是该地区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为研究麻栎和赤松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规律和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揭示麻栎和赤松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限制供应规律。本文以麻栎和赤松林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原理,采用野外定点采样和室内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及其有机碳(C)、全氮(N)、全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麻栎和赤松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和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泰沂山区森林植被的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麻栎和赤松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特征,凋落物的N素含量及降水量和温度条件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较为显着。在420d(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的观测期内,麻栎和赤松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特征,分解速率分别为0.1291%/d和0.0896%/d,且麻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大于赤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当年5-10月份降水量和11月至翌年4月份的温度是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重要气象因子。(2)麻栎和赤松凋落物释放养分的能力不同但两者整体相对较弱。麻栎和赤松凋落物在整个观测期内平均C、N、P含量均表现为C>N>P,麻栎凋落物C、N、P含量和赤松的差异显着,且二者凋落物中的C均发生了净释放,N先发生净积累又发生净释放,P发生释放-积累-释放的过程。分解过程中两者凋落物的C:P明显高于C:N和N:P,麻栎凋落物的C:N、C:P均低于赤松,二者的N:P差异不显着。麻栎和赤松凋落物的C含量和C:N均较高,说明该地区麻栎和赤松凋落物释放养分的能力相对较弱。(3)麻栎和赤松“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明显且均呈现季节变化。麻栎和赤松“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不同组分间)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麻栎和赤松不同组分间C、N、P含量差异显着。“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C:P>C:N>N:P,且不同组分中C:N和C:P均表现为凋落物>叶片>土壤,而N:P则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麻栎叶片和凋落物的C:N显着正相关和土壤显着负相关,凋落物和土壤的C:P、N:P显着负相关,赤松凋落物和土壤的C:P、N:P显着正相关,C:N在不同组分间则无显着相关性。(4)麻栎和赤松N、P元素重吸收率具有季节性差异。麻栎和赤松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降水与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温度对研究区赤松叶片C、N、P含量的影响显着。麻栎和赤松叶片C含量较高,说明对外界不利环境防御能力较强。麻栎和赤松的N、P元素重吸收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麻栎和赤松的N平均重吸收率均表现春、冬季大于夏、秋季。麻栎的P平均重吸收率表现为秋季较高,春夏(尤其是夏季)较低,赤松的P平均重吸收率表现为冬季最高,秋季最低。麻栎和赤松土壤N、P含量较低,N、P元素较为缺乏,研究区植被恢复造林中,应重视固氮树种的选择,加强混交林比例。(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5)

李成道,李向义,Henry,J,Sun,李磊,林丽莎[3](2019)在《极端干旱区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叶片凋落物分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特征,利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塔克拉玛干南缘策勒绿洲边缘荒漠地区优势植物花花柴(Karelinia caspia)、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和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叶片凋落物为对象进行分解试验,探究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主要在凋落次年的5—9月,有机物的损失是质量损失的重要原因;(2)对于水溶性盐含量较高的凋落物,水溶性盐损失在质量损失中占较高比例;(3)降雨是影响极端干旱区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降雨与凋落物分解的Pearson相关性显着高于温度和太阳辐射。(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2期)

向云西,陈胜魁,潘萍,欧阳勋志,宁金魁[4](2019)在《马尾松叶片-凋落物-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赣南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通过典型样地调查和样品测定,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林叶片、凋落物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各龄组的C、N、P含量均表现为土壤<凋落物<叶片,且叁者之间均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叶片C、N、P含量均在近熟林达最大值;土壤C含量为成熟林最大,而N、P含量则近熟林最大;凋落物的C含量则成熟林最小,N、P含量为近熟林最小。(2)不同龄组之间,C含量在叶片、凋落物、土壤中均有显着差异(P<0.05),N、P含量及C∶N、N∶P在土壤中有显着差异(P<0.05),C∶N和C∶P在凋落物中有显着差异(P<0.05)。(3) 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在叶片、凋落物、土壤各自的相关性优于两两之间,而两两间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叶片P与凋落物N、叶片P与土壤P、叶片N∶P与凋落物N∶P。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作用偏慢,林木的生长、凋落物分解均受到N元素的限制,P元素的有效性偏低;叶片、凋落物、土壤的主要化学计量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耦合性,P元素相比C、N元素在叶片、凋落物、土壤叁者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路颖,李坤,梁强,李传荣,张彩虹[5](2019)在《泰山4种优势造林树种叶片凋落物分解对凋落物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泰山不同造林树种凋落物叶分解对细菌群落的影响。以泰山4种主要优势造林树种刺槐(Robinia pseucdoacaci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赤松(Pinus densiflora)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及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DNA V4—V5区扩增产物进行双端测序,分析了4种树种叶片凋落物分解对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树种叶片分解速率差异显着(P<0.05),刺槐分解速率显着高于其他3个树种(P<0.05),表现为刺槐>赤松>油松>麻栎。(2)4种叶凋落物分解一年后化学元素含量与初始化学元素相比均存在显着差异。C、木质素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N、P含量显着升高(P<0.05)。(3)所有样品一共获得643440条有效序列,分属于35门,92纲,121目,246科,410属,206种。细菌群落NMDSβ-多样性分析显示除油松和赤松间差异较小外,其他树种间差异程度均较大。其中,细菌群落相对丰度在5%以上的优势类群是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且在4种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Symbol|@@0.05)。在纲水平上,α-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不明放线菌纲、鞘脂杆菌纲、γ-变形菌纲、δ-变形菌纲为主要的优势纲,其中不明放线菌纲和鞘脂杆菌纲差异显着(PSymbol|@@0.05)。在种水平上,Bradyrhizobium elkanii和Luteibacter rhizovicinus在4个处理中都为优势种,每个处理也都有自己所特有的优势种。(4)4个处理细菌丰富度(OUT、观测到的物种数和ACE指数)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D指数)之间差异显着(PSymbol|@@0.05),且阔叶树种刺槐和麻栎显着高于针叶树种赤松和油松。(5)叶片凋落物性状和细菌群落NMDS分析表明,细菌群落多样性受到凋落物化学性质的影响,尤其是凋落物初始C/N比和木质素/N比。此外,在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叶片凋落物化学性质两个因素中,分解速率与凋落物化学性质相关性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叶片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杨红玲,李玉霖,宁志英,张子谦[6](2019)在《科尔沁沙地优势固沙灌木叶片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科尔沁沙质草地中灌木植物种增加,导致沙质草地逐渐向灌木地转变。选取该地区优势固沙灌木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和小叶锦鸡儿叶(Caragana microphylla)凋落物及其混合凋落物开展交互移置培养试验,分析了培养过程中CO_2释放和干物质损失量以及混合凋落物CO_2释放量实测值与预测值的差异,辨析主场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驱动机制,以期为将主场效应纳入到凋落物分解模型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与高质量的小叶锦鸡儿叶凋落物相比,质量较低的差不嘎蒿叶凋落物分解具有更强的主场效应;其次,引起叶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归因于土壤微生物的特化作用,而不是土壤动物的搬运或贮藏行为。此外,混合凋落物主场效应与其分解生境中长期输入的凋落物的质量相似性紧密相关,质量相似性越大,主场效应越强,这也是本研究中混合凋落物分解在差不嘎蒿灌丛土壤下具有较强主场效应的原因。(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9年05期)

喻阳华,程雯,杨丹丽,钟欣平[7](2018)在《黔西北次生林优势树种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稳定性碳同位素自然丰度(δ13C)能够揭示生态系统长时间尺度的有机碳动态变化,阐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特征。以黔西北次生林14个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叶片、凋落物以及根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分析不同层次碳含量和δ13C丰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4个优势树种叶片碳含量为404.67—487.14 g/kg,总体为针叶树种较高、常绿灌木较低;δ13C值为-31.2‰—-27.1‰,随生活型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凋落物碳含量为414.62—561.31 g/kg,与叶片碳含量的变化规律较为一致;δ13C值为-31.5‰—-27.3‰,随树种生活型的变化特征也不明显。根区土壤碳含量为10.02—91.59 g/kg,δ13C值为-26.8‰—-22.5‰,碳含量以光皮桦、银白杨等落叶乔木较高。叶片、凋落物和根区土壤3个层次的碳含量与δ13C丰度之间均呈不显着相关,不同层次的δ13C丰度之间和碳含量之间均为正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关键信息,为森林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许宇星,王志超,张丽丽,竹万宽,杜阿朋[8](2018)在《不同种植年限尾巨桉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着;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着,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本文来源于《林业科学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傅庆洲,张文昌,梁栋,王超,曹露凡[9](2018)在《叶片凋落物不同分解方式对林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采用凋落物原位分解法,分别研究麻栎、刺槐、油松、赤松叶片凋落物地表分解、地下分解、单独分解及混合分解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表分解时,单独分解比混合分解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高;在地下分解时,单独分解不如混合分解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高;单独分解时,在地下分解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比地表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低;混合分解时,在地下分解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比地表土壤纤维素酶的酶活性高。为今后研究混交林土壤肥力的维持和经营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庞梅[10](2018)在《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片凋落物分解与凋落物性状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营养循环和碳循环的重要环节。凋落物的性状可以用于预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凋落物的性状包括化学性状和物理性状,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化学性状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针对物理性状的研究较缺乏。本研究选取古田山常见的26个物种的叶片凋落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与凋落物分解相关的10个化学性状(pH、碳含量、氮含量、磷含量、钾含量、纤维素、木质素、可溶性物质、总酚和单宁)和4个物理性状(厚度、韧性、标准持水力和最大持水力),并计算4个性状比值(C/N、C/P、Lignin/N和Lignin/P),以量化凋落物性状与叶片凋落物分解的关系。功能多样性是功能性状的数值和变异范围,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多样性与凋落物分解关系至今仍然不明确。基于26个物种库,本研究设置了2-6个物种叶片凋落物混合的分解实验,探讨叶片凋落物的分解与性状多样性间的关联性。土壤动物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设置25μm和4 mm两种孔径的分解袋,以探讨中大型土壤动物对叶片凋落物分解的作用。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经过400天的分解,26个物种在不同孔径下分解的失重率介于29.6%-80.6%之间,且在不同孔径下均是毛花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分解最快,小果石笔木(Pyrenaria microcarpa)分解最慢。中大型土壤动物促进了叶片凋落物的分解,26个物种增加的失重率介于0.5%-31.9%之间,失重率平均增加8.7%。(2)2-6个物种叶片凋落物混合分解在不同孔径下的失重率介于47.3%-62.4%之间,物种丰富度与混合凋落叶的失重率间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P>0.05)。共12个性状群落加权均值与失重率有显着的相关性,8个RAO二次熵值与失重率有显着的正相关性。结果显示:质量比假说与生态位互补假说共同解释了性状多样性与叶片凋落物分解间的关系,其中,质量比假说的重要性稍大于生态位互补假说。(3)无论是单独分解还是多个物种凋落物混合分解,中大型土壤动物均促进了分解,且影响叶片凋落物分解的主要性状为Lignin/N和叶片韧性。即在本研究中,中大型土壤动物是影响叶片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但功能性状与叶片凋落物分解、性状多样性与叶片凋落物分解之间的关系均不会因为中大型土壤动物的出现而发生明显改变。(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5-01)

叶片凋落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泰山和沂蒙山区(泰沂山区)是我国北方土石山区的典型区域,麻栎和赤松是该地区重要的森林植被类型,为研究麻栎和赤松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养分释放规律和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揭示麻栎和赤松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限制供应规律。本文以麻栎和赤松林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原理,采用野外定点采样和室内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及其有机碳(C)、全氮(N)、全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和“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有机碳(C)、全氮(N)、全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麻栎和赤松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和服务功能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为泰沂山区森林植被的生态恢复与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麻栎和赤松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特征,凋落物的N素含量及降水量和温度条件对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较为显着。在420d(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的观测期内,麻栎和赤松凋落物的分解动态均表现为慢-快-慢的变化特征,分解速率分别为0.1291%/d和0.0896%/d,且麻栎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大于赤松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当年5-10月份降水量和11月至翌年4月份的温度是影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重要气象因子。(2)麻栎和赤松凋落物释放养分的能力不同但两者整体相对较弱。麻栎和赤松凋落物在整个观测期内平均C、N、P含量均表现为C>N>P,麻栎凋落物C、N、P含量和赤松的差异显着,且二者凋落物中的C均发生了净释放,N先发生净积累又发生净释放,P发生释放-积累-释放的过程。分解过程中两者凋落物的C:P明显高于C:N和N:P,麻栎凋落物的C:N、C:P均低于赤松,二者的N:P差异不显着。麻栎和赤松凋落物的C含量和C:N均较高,说明该地区麻栎和赤松凋落物释放养分的能力相对较弱。(3)麻栎和赤松“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差异明显且均呈现季节变化。麻栎和赤松“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不同组分间)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麻栎和赤松不同组分间C、N、P含量差异显着。“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C:P>C:N>N:P,且不同组分中C:N和C:P均表现为凋落物>叶片>土壤,而N:P则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麻栎叶片和凋落物的C:N显着正相关和土壤显着负相关,凋落物和土壤的C:P、N:P显着负相关,赤松凋落物和土壤的C:P、N:P显着正相关,C:N在不同组分间则无显着相关性。(4)麻栎和赤松N、P元素重吸收率具有季节性差异。麻栎和赤松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降水与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温度对研究区赤松叶片C、N、P含量的影响显着。麻栎和赤松叶片C含量较高,说明对外界不利环境防御能力较强。麻栎和赤松的N、P元素重吸收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麻栎和赤松的N平均重吸收率均表现春、冬季大于夏、秋季。麻栎的P平均重吸收率表现为秋季较高,春夏(尤其是夏季)较低,赤松的P平均重吸收率表现为冬季最高,秋季最低。麻栎和赤松土壤N、P含量较低,N、P元素较为缺乏,研究区植被恢复造林中,应重视固氮树种的选择,加强混交林比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片凋落物论文参考文献

[1].郝玉琢,周磊,吴慧,王树力.4种类型水曲柳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孙鉴妮.麻栎和赤松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生态化学计量特征[D].山东农业大学.2019

[3].李成道,李向义,Henry,J,Sun,李磊,林丽莎.极端干旱区花花柴(Kareliniacaspia)、骆驼刺(Alhagisparsifolia)和胡杨(Populuseuphratica)叶片凋落物分解特征[J].中国沙漠.2019

[4].向云西,陈胜魁,潘萍,欧阳勋志,宁金魁.马尾松叶片-凋落物-土壤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5].路颖,李坤,梁强,李传荣,张彩虹.泰山4种优势造林树种叶片凋落物分解对凋落物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6].杨红玲,李玉霖,宁志英,张子谦.科尔沁沙地优势固沙灌木叶片凋落物分解的主场效应[J].中国沙漠.2019

[7].喻阳华,程雯,杨丹丽,钟欣平.黔西北次生林优势树种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有机质碳稳定同位素特征[J].生态学报.2018

[8].许宇星,王志超,张丽丽,竹万宽,杜阿朋.不同种植年限尾巨桉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林业科学研究.2018

[9].傅庆洲,张文昌,梁栋,王超,曹露凡.叶片凋落物不同分解方式对林地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J].河北林业科技.2018

[10].庞梅.古田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叶片凋落物分解与凋落物性状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干物质流...叶片凋落物在不同海拔样地中分...1 紫茎泽兰叶片凋落物水提液对 4...种植物叶片凋落物分解速率k之间...红叁叶叶片在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含量的...differentcapitallettersmeanthedifferenc...

标签:;  ;  ;  ;  ;  ;  ;  

叶片凋落物论文_郝玉琢,周磊,吴慧,王树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