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营养容纳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营养,驼鹿,山林,幼鱼,能量,冬季,模型。
营养容纳量论文文献综述
王腾,张贺,张虎,张硕[1](2016)在《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海州湾中国明对虾生态容纳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优质渔业资源、改善种群结构是渔业资源养护的重要手段,而增殖生态容量的研究是科学实施增殖放流的前提。为确定海州湾中国明对虾的生态容纳量,根据2013年连云港海州湾渔业生态修复水域的调查资料,应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中的Ecopath模块,构建了该区域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简易模型,计算了放流种类中国明对虾的增殖生态容纳量。结果表明: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在1~4.42。系统总流量9335.191 t·km~(–2)·a~(–1),系统总初级生产力3892.630 t·km~(–2)·a~(–1),系统初级生产力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1.331,连接指数为0.415,杂食指数为0.174,Finn循环指数为11.4%,平均能流路径为2.8系统尚处于由衰竭状态向恢复状态转变,还未恢复到成熟态。中国明对虾不是本海域的关键种,当前中国明对虾的生物量为0.04 t·km–2·a–1,中国明对虾的生态容纳量为0.846 t·km~(–2)·a~(–1)。(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4期)
冯宪斌[2](2012)在《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营养和空间容纳量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评估实验条件下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幼鱼的日摄食量和最小栖息面积需求,初步构建了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和空间容纳量预测模型,并结合长江上游南溪段(宜宾-南溪)饵料资源、江面面积等资料,对长江上游南溪段的岩原鲤幼鱼容纳量进行了尝试性估算。在室内微流水养殖条件下,以水蚯蚓(Limnodrilus sp.)为饵料,应用现场胃含物法,研究了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和日摄食量,建立了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量(BW)经验关系式;在室内微生境模拟条件下,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分别评估了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建立岩原鲤幼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并测定了岩原鲤幼鱼的最小栖息面积。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呈现较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其摄食强度高峰时间在0:30到6:30;研究得到人工养殖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湿重)为24.91g wet/100g wet/d;应用Elliott-Persson(1978)模型评估得到自然环境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Cd=14.31g wet/100g wet/d.2.实验水温为18.6℃,胃含物重量用湿重表示时,线性、指数和平方根3种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岩原鲤幼鱼(平均体质量为为3.30±0.94g)的排空率实验数据(df=18,P<0.001)。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其中指数模型拟合度最好,所得模型为St=0.139c-0.169t(r2=0.952,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为0.169g wet/100g wet/h.3.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量(BW)具有相关性,获得的关系式为EDW=0.24(BW/BL)1.547-0.139(n=83,r2=0.89).4.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栖息范围分别为砾石直径:10~15cm,光照强度:0.2~1.81x,水深范围:0~15cm。研究得到实验条件下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曲线表达式分别为底质:Ys=1.7338e-0997x(r2=0.892,P<0.001),光照:YL=3.0121e-1.339x(r2=0.930,P<0.001),水深:Yw=2.4055e-1.245x(r2=0.975,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综合栖息地适宜性评估模型为:HSI=(SIs+SIL+S1w)/3。5.实验共发现7组岩原鲤幼鱼建立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栖息地范围,7组岩原鲤幼鱼的体长范围为6.92~7.53cm,平均值为(7.21±0.23)cm;叉长范围为7.62~8.33cm,平均值为(7.89±0.26)cm;体重范围为5.51~6.15g,均值为(5.82±0.24)g;其栖息地面积范围为628cm2到2015cm2之间,平均值为1113.7cm2。6.研究建立了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和空间容纳量估算模型,其营养容纳量估算公式为:环境容纳量估算公式为:并应用新建模型初步评估了长江上游南溪段岩原鲤幼鱼营养和空间容纳量。结果表明,当岩原鲤幼鱼对长江上游南溪段饵料生物、栖息空间的利用率分别为10%~100%时,该江段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容纳量范围为57.5~574.5万尾,而空间容纳量的范围则为486.4~4864.5万尾。(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吴建普[3](2010)在《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营养容纳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白眉长臂猿(Hoolock hoolock)种群保护、恢复及有效管理。本课题从食物营养和能量角度,研究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日能量需求及可利用性食物提供的能量,分析赧亢地区白眉长臂猿的营养容纳量。为了分析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的食谱及食物结构关系及2者年间、季节间变化,并探讨白眉长臂猿对2者变化的应对策略及其适应机制,分别于2007年–2008年春、秋季,在高黎贡山赧亢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和记录白眉长臂猿的食性及取食行为,将其行为分为食叶、食果、饮汁、食虫、食花、食茎;将食物结构分为果实、嫩叶、花、茎和动物类,并计算其取食量及所占百分比。观察结果表明,白眉长臂猿春季食物16种,有4种食物取食量较多;秋季食物23种,有5种食物取食量较多。分析结果显示,秋季食物组成的shannon-wiener index高于春季。春、秋季中各有5种食物重迭,crosstabsχ2 test计算结果表明,相同季节比较,5种重迭食物取食量的差异性都极显着。从食物结构来看,虽然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植物性食物结构的shannon-wiener index高于秋季的,但春、秋季间食物结构是相似的,均以果实为主、嫩叶次之,花和茎较少。动物类食物在春、秋季都有取食,但次数少。食谱随时间和季节而变化是赧亢白眉长臂猿对栖息环境变化的适应;食物结构在年间和季节间呈稳定状态反映了白眉长臂猿的食性特点。通过确定白眉长臂猿的取食特征及日取食量,探讨不同个体间和春、秋季间日取食量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影响日取食量和取食特征的因素,为白眉长臂猿日能量需求及其营养容纳量研究奠定基础。2007–2008年春、秋季,在高黎贡山赧亢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和记录数据。结果发现,白眉长臂猿取食36种食物的40个部位,其果实的食物单元、取食速度、单个鲜重值等取食特征不同于嫩叶。春、秋季白眉长臂猿每日取食果实量所占百分比最高、嫩叶所占百分比次之、茎和花所占百分比最低。春、秋季家群中雌猿的日取食量均高于雄猿。与家群的雌猿相比,独猿(♀)春季的日取食量稍高。在春季,独猿取食果实持续时间约为家群的2倍,而取食嫩叶的则与家群几乎相等。相同个体秋季的日取食量高于春季的,且春、秋季日取食各部位的量所占百分比也不同。分析结果表明,食性及日取食部位的量反映了白眉长臂猿选择食物的最基本策略。雌雄个体大小差异、能量消耗、食物特征、动物生理需求等因素影响白眉长臂猿的日取食量。白眉长臂猿取食持续时间与觅食树的食物资源量相关。营养和能量的收支平衡是非人灵长类的生存基础。2007年12月及2008年4月,在高黎贡山赧亢生境走廊带采集白眉长臂猿的食物样品。分析每种食物干样的水分、粗蛋白、脂肪、纤维、总碳水化合物、灰分、钙和磷的含量。野外于2007年–2008年春、秋季以焦点动物取样法观察同一家群(1♀1♂)白眉长臂猿,记录日取食量相关数据。根据日摄取营养的量,参照预测代谢能公式计算日能量需求。研究结果表明,白眉长臂猿不同食物种类及类型干样的营养成分存在变化。t-检验结果表明,春、秋季嫩叶干样的水分、粗蛋白含量,果实干样的钙、磷含量差异性均显着。但白眉长臂猿季节间日能量需求差异性均不显着。季节间果实、嫩叶的日能量百分比存在变化,季节间单位果、叶鲜重提供的能量也存在变化。分析显示,摄取食物营养及能量的季节变化是白眉长臂猿对环境变化的调节;季节间日取食量多少与食物质量低高的合理搭配使得日能量需求在季节间趋向于平衡。为帮助理解白眉长臂猿食物利用性与可利用性随时间变化的适应状况,反映食物可利用性与活动范围的关系,于2009年3–4月和10–12月采用样带法调查食物可利用性、焦点动物取样法记录食物利用性和瞬时扫描法记录活动区域,利用ArcGIS 9.3软件计算并显示每个栅格内的食物可利用性和利用性。结果表明,4月份和12月份白眉长臂猿总食物及果实食物可利用量与利用量呈显着、微弱相关;4月份总食物、果实食物可利用性较12月份的高,且分布也较集中;两个月份间的活动区域多与总食物、果实食物可利用性分布高的区域重迭,海拔1 800 m以下少有或无可利用性食物;4月份和12月份活动区内外的总食物及果实食物可利用性具有不显着、显着差异性;每一时间段白眉长臂猿利用食物的区域均倾向选择相连接的区域,但食物利用性存在区域变化,12月份的食物利用性区域大于4月份;食物利用性高的区域两个月份虽有重迭,但重迭区域较少。4月份和12月份的总食物及果实食物可利用性与对应栅格内食物利用性呈显着、低度、微弱相关。分析表明,赧亢白眉长臂猿食物可利用性呈不均衡分布;食物可利用性影响其活动区域选择;随时间变化食物利用性与食物可利用性相适应。以食物可利用性能提供的能量,日能量需求为基础,计算赧亢可容纳白眉长臂猿的种群数量。研究结果表明,赧亢可容纳白眉长臂猿的种群为78群(♀+♂),共156只。分析表明,赧亢白眉长臂猿种群数量的理论值和实际值有差距;赧亢白眉长臂猿食物可利用性并非是限制其种群发展的原因。(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期刊2010-04-01)
侯森林,贾竞波,张明海,朴仁珠[4](2006)在《黑河林区驼鹿冬季营养容纳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环境所能提供的可食生物量,对黑龙江省黑河市胜山林场1999和2000年冬季驼鹿(Alces alces)营养容纳量进行了估计。环境所提供的可食生物量的估计基于驼鹿的冬季生境所提供的主要食物的可获得量,根据野外调查,确定在该区驼鹿冬季的主要食物为:杨、柳、桦和榛。笔者采用较合理的代谢能指标,通过圈养驼鹿消化代谢实验,并结合野外调查,最后得出驼鹿各主要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分别为:干物质(DM),4.73 kg/d;代谢能(ME),75 558 kJ/d;氮(N),37.67 g/d(以驼鹿290 kg的平均体重为标准)。黑河林区1999和2000年的营养容纳量分别为76只(0.005 4只/hm2)和109只(0.007 8只/hm2)。(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5期)
侯森林[5](2001)在《驼鹿冬季营养容纳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环境所能提供的可食生物量,对黑龙江省黑河市胜山林场1999和2000年两个冬季驼鹿(Alces alces)的营养容纳量进行了估计。环境所提供的生物量的估计基于驼鹿的冬季生境所提供的主要食物的可获得量,根据以前的研究及野外调查,最后确定在该区驼鹿冬季的主要食物为:杨、柳、桦和榛。驼鹿冬季维持生存的营养需求的确定是通过对圈养驼鹿进行消化代谢实验,并结合野外调查,最后得出驼鹿各主要营养物质的需求分别为:干物质(DM),4.73kg/d;代谢能(ME),17990kcal/d;氮(N),37.67g/d(以290kg的平均体重为标准)。常规营养容纳量可从干物质,能量或氮的含量来估计,本文采用了较合理的代谢能为估计指标。最后得出1999和2000年两年的营养容纳量分别为76只(0.0054只/ha)和109只(0.0078只/ha)。(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01-04-01)
营养容纳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评估实验条件下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Tchang)幼鱼的日摄食量和最小栖息面积需求,初步构建了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和空间容纳量预测模型,并结合长江上游南溪段(宜宾-南溪)饵料资源、江面面积等资料,对长江上游南溪段的岩原鲤幼鱼容纳量进行了尝试性估算。在室内微流水养殖条件下,以水蚯蚓(Limnodrilus sp.)为饵料,应用现场胃含物法,研究了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和日摄食量,建立了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量(BW)经验关系式;在室内微生境模拟条件下,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分别评估了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建立岩原鲤幼鱼的栖息地适宜性模型,并测定了岩原鲤幼鱼的最小栖息面积。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摄食强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呈现较典型的单峰分布特征,其摄食强度高峰时间在0:30到6:30;研究得到人工养殖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湿重)为24.91g wet/100g wet/d;应用Elliott-Persson(1978)模型评估得到自然环境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日摄食量Cd=14.31g wet/100g wet/d.2.实验水温为18.6℃,胃含物重量用湿重表示时,线性、指数和平方根3种模型均可较好地拟合岩原鲤幼鱼(平均体质量为为3.30±0.94g)的排空率实验数据(df=18,P<0.001)。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其中指数模型拟合度最好,所得模型为St=0.139c-0.169t(r2=0.952,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的排空率为0.169g wet/100g wet/h.3.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空消化道重(EDW)-体长(BL)-体质量(BW)具有相关性,获得的关系式为EDW=0.24(BW/BL)1.547-0.139(n=83,r2=0.89).4.研究发现,岩原鲤幼鱼对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栖息范围分别为砾石直径:10~15cm,光照强度:0.2~1.81x,水深范围:0~15cm。研究得到实验条件下底质、光照、水深3种生境因子的适宜性指数曲线表达式分别为底质:Ys=1.7338e-0997x(r2=0.892,P<0.001),光照:YL=3.0121e-1.339x(r2=0.930,P<0.001),水深:Yw=2.4055e-1.245x(r2=0.975,P<0.001)。同时得到岩原鲤幼鱼综合栖息地适宜性评估模型为:HSI=(SIs+SIL+S1w)/3。5.实验共发现7组岩原鲤幼鱼建立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栖息地范围,7组岩原鲤幼鱼的体长范围为6.92~7.53cm,平均值为(7.21±0.23)cm;叉长范围为7.62~8.33cm,平均值为(7.89±0.26)cm;体重范围为5.51~6.15g,均值为(5.82±0.24)g;其栖息地面积范围为628cm2到2015cm2之间,平均值为1113.7cm2。6.研究建立了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和空间容纳量估算模型,其营养容纳量估算公式为:环境容纳量估算公式为:并应用新建模型初步评估了长江上游南溪段岩原鲤幼鱼营养和空间容纳量。结果表明,当岩原鲤幼鱼对长江上游南溪段饵料生物、栖息空间的利用率分别为10%~100%时,该江段岩原鲤幼鱼的营养容纳量范围为57.5~574.5万尾,而空间容纳量的范围则为486.4~4864.5万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营养容纳量论文参考文献
[1].王腾,张贺,张虎,张硕.基于营养通道模型的海州湾中国明对虾生态容纳量[J].中国水产科学.2016
[2].冯宪斌.实验条件下岩原鲤幼鱼营养和空间容纳量模型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2
[3].吴建普.高黎贡山赧亢白眉长臂猿营养容纳量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0
[4].侯森林,贾竞波,张明海,朴仁珠.黑河林区驼鹿冬季营养容纳量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侯森林.驼鹿冬季营养容纳量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