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及语用分析论文-卜伟,王晓龙

认知及语用分析论文-卜伟,王晓龙

导读:本文包含了认知及语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委婉语,顺应理论,关联理论,商务英语信函

认知及语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卜伟,王晓龙[1](2019)在《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认知语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委婉语能够减少人际交往摩擦,使语言交际在和谐融洽的基础上实现沟通目标,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文章以顺应理论为视角,对商务英语信函中委婉语的生成进行顺应性解释,并结合关联理论分析该文体中委婉语的理解机制,以期减少商务英语学习者和工作者的语用失误。(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期刊2019年11期)

骆云梅,李建峰[2](2019)在《电影《刮痧》中语用失误现象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交际是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展开的,话语的理解是一种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过程。文化差异是语用失误的表层原因,认知语境的互明与关联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电影《刮痧》是反映中美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语用失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电影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周凌,张绍杰[3](201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篇认知态度类动词语用特征的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依据文化间际语用学的文化模式理论框架,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笔语语料库(WECCL)和英语本族语大学生书面语篇语料库(LOCNESS/NESSIE,简称LONE),对中美大学生书面语篇使用的高频认知态度类动词的语用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阐释其背后的成因。研究发现:中美大学生书面语篇中高频使用的认知态度类动词具有显着差异,中国大学生存在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两种特征,其根本原因在于受英汉文化模式差异的影响,尤其汉语文化模式的认知框架或模板是影响英语学习者语言行为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9年02期)

胡作友,戴林杉[4](2018)在《《楚辞》隐喻翻译的认知语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隐喻是《楚辞》写作的诗学机制,隐喻翻译直接关乎目的语读者对《楚辞》内涵的理解与领悟。隐喻翻译应兼顾隐喻目的,以传递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旨归。以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为观照,在达成所指目的时可以采用等喻或者换喻的方法,在达成语用目的时,可以采用转换意义、省略喻体的翻译方法。恰当的隐喻翻译,有助于塑造诗人爱国求索的形象,有利于目的语读者领会诗人笔下深刻的内涵,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刘蓉[5](2018)在《“大写的X”的认知语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流行词"大写的X"通过网络的广泛传播和创新性运用,在中国已经是一个具有超强能产性的新型框式结构。通过分析"大写的X"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类型以及语义演变,重点在于从语义认知和语用等方面来解释这一框式结构的特殊认知图景和语用功能。(本文来源于《文存阅刊》期刊2018年16期)

张译文[6](2018)在《体验认知语用观下的对外汉语社会采访教学模式应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其目的在于如何“使用”语言。无论是在语言的产生发展过程中,还是在对语言的运用上,人的因素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无论是在语言的消费过程中,还是在语言的生产过程中,人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语言学自诞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发展过程,相关理论也得到了深化、改善。其中,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个体对于知识的构建,反对“教即学”的观点,认为汉语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习得的。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源于建构主义,认为语言是在体验认知的过程中掌握的,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体验认知语用观。这种理论主张认知的基础是身体,认知是个体在与物理、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中生成的,认知生成的主要方式是推理、内化,而语言正是认知的体现形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所说的话、所持的观点都是从这个人对世界的原有体验和认知中形成的,语言反映的是这个人的认知,语言是认知的表征。体验式教学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知识转换、语言技能综合运用的条件与机会,其中采访教学作为体验式教学的一种常见形式,自然也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体验,丰富学习者认知。体验认知的过程往往是隐性的,但采访教学通过采访的真实情景将这种体验过程进行了显性化处理。学习者在采访的过程中根据自身体验,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进行新认知的获取,而在新认知体系获取的过程中又可以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对自身情感体验进行强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所见所得,发现现今我们常在各种教材中、教学方法介绍中看到“采访法”,并且目前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越来越多的教师将“采访法”融入到二语汉语教学当中。但是笔者还发现,在采访法被广泛应用的同时,大多数教师都是将“采访”视为一种单模式的作业或练习,设计简单,没有搭建足够的设计框架,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任务之后也缺少评价、反馈环节,所以这样的采访就流于简单的聊天形式,而“采访”与“聊天”是不同的。于是笔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采访法真的只是一种简单的作业练习吗?在当前被广泛应用的情况下,采访教学是否真的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习者如何做才能充分发挥其每个环节的作用,使学习者的获益达到最大化。本文结合实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分析社会采访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详细介绍了社会采访教学模式的相关步骤与操作原则,对社会采访教学的作用进行深层阐述,以期为探讨对外汉语教学高效教学方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11)

贺莉[7](2018)在《俄语学习者语块语用能力现状调查及语用失误的认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语块语用能力调查问卷结合结构性访谈,对吉林省5所高校245名俄语专业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进行调查后发现:学生在俄汉互译过程中对俄语文化词汇理解情况一般,对表示动物、植物、颜色等语块的象征意义理解有偏差,在言语行为知识层面表现较差。本文进一步分析语用失误的成因,探讨中俄在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心理意象等方面的认知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俄语专业语用教学及语用能力测试提出参考性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冯燕[8](2018)在《社会认知语用视域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话,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对话的分析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目前,对于口头对话的分析较多,但对于书面语的研究涉及较少。《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一部伟大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其措辞诙谐幽默,尖锐泼辣。因此,本文试图分析《围城》中的人物对话的特点,希望可以取得《围城》在这方面的突破。本文运用语用学的社会认知分析法去分析《围城》中主要人物的对话。语用学的社会认知分析法,为语用学提供了新的解释角度,它结合了社会和认知两个因素去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会话现象。研究问题如下:(1)从注意和意图角度看,《围城》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有何特点?(2)从合作角度看,《围城》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有何特点?(3)从自我中心角度看,《围城》中主要人物的对话有何特点?主要人物的对话表现出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围城》中主要人物的对话。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注意和意图角度看,首先他们是合作的,同时他们会考虑对方和自己的利益,利用与意图相关的信息和凸显信息达成自己的交际目的。从合作角度看,会话者通常会遵守合作原则,促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从自我中心角度看,他们经常通过打断另一方的话语来获得话语权,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听话者急于向对方解释或表达自己的意思或观点,发生在方鸿渐和唐小姐之间、方鸿渐和赵辛楣之间;二是由于吵架,发生在方鸿渐与孙小姐之间。本文丰富了社会认知语用分析法和《围城》的研究范围,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将《围城》中的人物对话与语用学的社会认知分析法相结合,对相关研究有一定借鉴作用。在实践方面,对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从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去理解会话和交际以便成功交际也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8-04-13)

徐惠娟[9](2018)在《社会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情感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认知语用视角用综合动态视角尝试说明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之间话语产出和话语理解的过程。近期姜望琪老师撰文《社会认知语用学—Kecskes语用学理论评介》指出该理论中"社会"是和"个人"对立的"集体",未强调情感因素。笔者认为其"社会"和"个人"构成了一个连续体,而不是简单对立;情感因素综合体现在社会和个人视角中。(本文来源于《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杨坤,王渝[10](2017)在《英语现在完成时“波及性”语义的认知语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现在完成时所具有的"波及性"语义受到语法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探讨英语现在完成时"波及性"语义的语用推理过程,发现该用法是一种述谓性转喻:通过述说一个先在事件,意在表达该先在事件会对现在状况造成的波及性影响;在特定语境下,它也可能是一种施为性转喻或以言成事转喻。(本文来源于《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认知及语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交际是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中展开的,话语的理解是一种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过程。文化差异是语用失误的表层原因,认知语境的互明与关联是产生语用失误的深层原因。电影《刮痧》是反映中美跨文化交际冲突的经典之作,其中的语用失误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电影情节更加跌宕起伏,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观众的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认知及语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卜伟,王晓龙.委婉语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认知语用分析[J].大学教育.2019

[2].骆云梅,李建峰.电影《刮痧》中语用失误现象的认知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3].周凌,张绍杰.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篇认知态度类动词语用特征的成因分析[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9

[4].胡作友,戴林杉.《楚辞》隐喻翻译的认知语用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5].刘蓉.“大写的X”的认知语用分析[J].文存阅刊.2018

[6].张译文.体验认知语用观下的对外汉语社会采访教学模式应用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8

[7].贺莉.俄语学习者语块语用能力现状调查及语用失误的认知分析[J].外语学刊.2018

[8].冯燕.社会认知语用视域下《围城》中人物对话的语用分析[D].中北大学.2018

[9].徐惠娟.社会认知语用视角下的情感因素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

[10].杨坤,王渝.英语现在完成时“波及性”语义的认知语用分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

标签:;  ;  ;  ;  

认知及语用分析论文-卜伟,王晓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