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

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

蒋毅[1]2004年在《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文中研究指明就音乐本身而言,它具有感性性和理性性,很少有艺术具有音乐那样严密的逻辑形式。如果单单把音乐当成一个听觉对象,大可不必顾及它的理性性,但如果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听觉以外的音乐的话,就不得不去关心和研究音乐的理性性了。 本文以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为切入点,通过对《蝴蝶夫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研究,通过对《蝴》剧的时代背景、题材、音乐特征等多方面论述普契尼其人以及他的音乐创作风格。 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深受真实主义、威尔第和他母亲的影响。他是一个非常“前卫”的作曲家,普契尼的创作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发展,勇于创新,特别注重戏剧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刻画,在这方面他有其独到的见解。本文通过对《蝴》剧有关资料的收集,特别是对总谱、音响资料以及普契尼当时的一些有关《蝴》剧的信件分析,理性地研究其创作背景与作品个性,从而来展现普契尼其人。特别是对女主人公巧巧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普契尼是如何对巧巧桑复杂人物心理的塑造,从而更进一步研究其创作风格。

林思名[2]2014年在《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的创作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歌剧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深受真实主义、威尔第和他母亲的影响。他是一个非常"前卫"的作曲家,普契尼的创作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发展,勇于创新,特别注重戏剧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刻画,在这方面他有其独到的见解。

单萍[3]2007年在《浅析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审美特色》文中指出普契尼(G·Puccini),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热衷于描写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人物,他的歌剧理念是展示和再现平凡普通的常态生活。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即体现在它所塑造的典型人物上,本文以普契尼作品《蝴蝶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巧巧桑为主要研究形象,主要从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这两方面进行分析,对演唱者如何根据作曲家的一度创作进行二度创作提出建议,希望有助于普契尼歌剧的爱好者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巧巧桑这个歌剧人物的艺术和审美内涵,有助于演唱者更好地进行二度创作以及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交待歌剧《蝴蝶夫人》的创作过程,创作背景以及创作心理;第二部分,笔者依托于歌剧台本,对巧巧桑这一歌剧人物的戏剧形象塑造进行分析,探讨人物本身的性格特点以及舞台美术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第叁部分,分析巧巧桑歌剧人物的音乐形象塑造,主要从人物的咏叹调,二重唱及合唱入手对其演唱者的二度创作提出见解;第四部分,从巧巧桑歌剧形象看普契尼歌剧的独特艺术魅力。

王莹[4]2012年在《普契尼歌剧的真实主义艺术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普契尼歌剧(尤其是中期的《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作为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是在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思潮及早期真实主义歌剧的影响下创作的,但作为“反瓦格纳主义”的一种表现,也得益于欧洲歌剧中的现实主义传统,显现出其多元文化与历史语境。普契尼歌剧呈现出“小人物,大世界”的戏剧模式。但与早期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相比,普契尼歌剧更具社会生活的广泛性和现实批判的深度和力度。这正是普契尼歌剧对早期真实主义歌剧、乃至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的超越。普契尼歌剧中“小人物,大世界”的戏剧模式,作为题材内容上的真实主义取向,更接近批判现实主义文艺传统。因此,普契尼歌剧比早期真实主义歌剧更具思想性。普契尼歌剧摒弃了真实主义文学的那种“态度的客观性”和“语言的非自己性”,超越了早期真实主义歌剧那种“自然主义”的表现形式,运用“象征”和“类比”的手法,追求音乐的超越性和抒情性,故获得了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的“真实”,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的“真实”。这种“真实”并非“自然主义的真实”,而是一种“艺术的真实”。

胡姣英[5]2016年在《如何在歌唱中把握普契尼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抒情风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契尼十九世纪,意大利着名的作曲家,在歌剧的抒情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他是继威尔第后又一位歌剧大师,擅长于描写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命运,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人,本论文就是从他的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巧巧桑入手,巧巧桑是一位异国情调的小女子,日本底层社会的一名艺妓,通过对巧巧桑咏叹调和重唱歌曲的分析解剖,来探究普契尼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抒情风格,从而更准确的进行二度创作。本论文从叁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对作曲家普契尼的生平和艺术风格进行阐述和总结,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巧巧桑的经典曲目进行分析和探究,也是全文的重点,第叁部分是对中外两位饰演过蝴蝶夫人的歌唱家进行比较之研究,以及作者自己的一些演唱经历的感悟。从这叁个方面对普契尼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抒情风格进行提炼和探究。

洪雅楠[6]2015年在《歌剧《蝴蝶夫人》戏剧性的文献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前人对歌剧《蝴蝶夫人》研究的基础上,追溯普契尼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及创作成就,同时研究分析《蝴蝶夫人》的脚本文学部分和音乐部分的创作缘起,力图从戏剧结构、戏剧矛盾冲突的角度去挖掘《蝴蝶夫人》的戏剧性。并通过对人物性格的音乐刻画和戏剧冲突的音乐刻画来分析作曲家是如何将音乐与戏剧完美融合,从而达到歌剧的戏剧性效果。

李金睿[7]2014年在《歌剧《玛侬·莱斯科》玛侬人物塑造及演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年—1924年)全名:贾科莫·安东尼奥·多米尼科·米歇尔·塞孔多·马利亚·普契尼(GiacomoAntonio Domenico Michele SecondoMaría Puccini),意大利作曲家,十九世纪末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继承了意大利歌剧的真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从歌剧选取的题材、塑造的人物以及他们的遭遇等各个方面,都很贴近观众的日常生活,表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贫苦生活,真实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较易引起观众的同情和关注。而歌剧所采用的艺术手段既传统又新颖,在世纪之交世界歌剧舞台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被誉为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有影响力的歌剧作曲家。普契尼一生共创作了12部歌剧,数量虽不多,但每一部都是精品,至今仍活跃在世界歌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其中,使普契尼一举成名的歌剧《玛侬·莱斯科》,1893年2月在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首演并大获成功,这部歌剧不仅使普契尼名利双收,而且对他后来作品中的主角、主题、风格等方面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自《玛侬·莱斯科》以后,普契尼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其中有7部歌剧都是以女性角色命名的。在这些歌剧中,普契尼都赋予她们真挚的性格、细腻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在她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普契尼的真实主义理念和对女性人物角色塑造的钟爱。笔者将结合所学专业以及自身的嗓音条件,选择普契尼成名作《玛侬·莱斯科》中女主角玛侬作为研究对象,第一章主要对普契尼的生平、普契尼歌剧的创作背景及创作分期、成名作《玛侬·莱斯科》进行简要概述;在了解整部歌剧的内容、理清剧中人物关系的基础上,第二章笔者将从戏剧因素和音乐因素两大方面对剧中玛侬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第叁章将结合自身演唱经验分析歌剧中玛侬的叁首咏叹调,主要从歌唱的呼吸、咬字、方法以及歌曲的处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演唱中洞察玛侬的内心世界,更完美、更准确的表达每一首咏叹调的大意;最后一章将在剖析和总结中领悟普契尼歌剧创作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普契尼都赋予她们不同的性格特点、鲜明的戏剧冲突、优美的旋律线条以及悲剧性的结局,这也是普契尼歌剧久演不衰的重要原因。

刘春平[8]2011年在《跨越时空的永恒经典》文中认为普契尼是二十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真实主义作曲家,也是真实主义歌剧最为多产和成功的音乐家。在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作品,《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是他最具代表性的着作,至今在世界各大剧院常演不衰。作为一个演唱者,必须全面了解作曲家歌剧创作的风格和音乐特点,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和诠释角色。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围绕普契尼的学习成长经历来进行阐述,包括叁个方面:一是普契尼的家庭背景及学习经历;二是真实主义文学对普契尼的影响;叁是威尔第的歌剧对普契尼创作的影响。第二章着重论述普契尼创作风格及特点在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的体现。本章第一部分介绍普契尼对脚本的选材特点,包括选择贴近社会生活的小人物的真实主义题材、更具抒情性、悲剧色彩的女性题材以及叁异国情调的运用;第二部分分析了普契尼的音乐风格:优美流畅的旋律、独特的咏叙风格、用和声与乐队配器色彩营造氛围、用细腻的音乐来刻画人物内心、用“主导动机”来刻画人物和事——普契尼的重复式(Reminiscent)主导动机。最后一部分是《艺术家生涯中》四首作品的结构及演唱分析。通过对普契尼及其创作风格的全面了解,使我们在角色的诠释中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坐标,为准确再现作品中角色灵魂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符彦虹[9]2005年在《歌剧《图兰朵》中柳儿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论析》文中研究指明“柳儿”是普契尼在其未竟的“天鹅之歌”--歌剧《图兰朵》中成功塑造的歌剧形象,也是闻名世界的经典歌剧形象之一。本文立足于柳儿咏叹调的音乐因素和柳儿人物的戏剧因素,结合谱例,从“崇高”和“悲剧性”两个方面具体论析了柳儿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基本思路是:在歌剧本性论及歌剧美学的理论指导下,从“歌剧人物高度上分析”的角度论析作曲家如何以剧中人物为出发点,采用种种艺术手段在过程中展开和完成对歌剧形象的塑造,从而使歌剧人物上升为生动、鲜明、感人歌剧形象,进而赋予歌剧作品长久的艺术价值和魅力。在理论现实意义上,本文从柳儿咏叹调的音乐因素、人物形象的戏剧特征和审美价值,以及作曲家一度创作心理等方面进行的综合分析,有利于丰富发展我国传统的歌剧理论,有利于进一步深刻地挖掘该歌剧作品的艺术内涵和价值,同时有助于演唱者从更深层次上塑造柳儿歌剧形象和对柳儿咏叹调进行二度创作。本文在写作安排上遵循“作品--人物--作品”和“创作、表演、欣赏”两条逻辑线索,全文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章主要交待《图》剧的创作背景和心理;第二章主要从音乐和戏剧两因素分析作曲家如何对柳儿人物形象进行塑造,和歌唱表演者如何进行二度创作;第叁章,主要从美学角度分析柳儿形象的“崇高”和“悲剧性”审美价值;第四章,从整体上分析柳儿形象的艺术魅力,和“她”对“图剧”乃至普契尼歌剧整体的艺术价值。

吴镝[10]2012年在《论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中主人公的人物定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集大成者。他的中后期作品广为人知,研究甚广。而他的早期作品,特别是这部奠定他歌剧创作风格的《曼侬莱斯科》,前人研究不多,将其与先前所写同名歌剧《曼侬》进行比较性研究的案例更为鲜见。经过悉心比较,本文着重就普契尼歌剧中不再承袭马斯涅歌剧中以曼侬为主角的人物设计,将剧中的主角侧重向格里厄转移这一重要变化进行专题研究,从人物设计与定位的内涵差异、所用艺术手段的形象效应、以及这一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和引发的价值思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本论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原着小说名与歌剧名的视角,审视男女主人公曼侬与格里厄的关系,提出普契尼的歌剧中将主角侧重向格里厄转移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观察点。第二章是本文的核心之一,试图从脚本的情节设计和咏叹调等音乐体裁的设置等视角,以具有典型对比价值的第一幕为案例,研究主角重心转移的戏剧文本设计及其为普契尼的音乐创新所奠定的基础。第叁章同样也是本文的核心,该章从音乐本体出发,就音乐手法对格里厄与曼侬的形象设计和对比效应进行剖析与评价,观察音乐对于强化剧中格里厄的地位所产生的重要作用。第四章主要研究此作以爱情至上为前提的死亡结局与普契尼歌剧人物设计后续风格之间的关系,并观察了之后普契尼以女性为主的歌剧创作与该作的相通之处。普契尼在歌剧《曼侬莱斯科》中将人物侧重向格里厄转移,在歌剧史上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成功案例,充分体现了其胆略、理念、追求与创新。它对于后世歌剧创作与审美具有不可或缺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D]. 蒋毅. 南京师范大学. 2004

[2]. 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的创作特征[J]. 林思名. 大众文艺. 2014

[3]. 浅析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审美特色[D]. 单萍.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4]. 普契尼歌剧的真实主义艺术特征[D]. 王莹. 南京艺术学院. 2012

[5]. 如何在歌唱中把握普契尼歌剧中女性角色的抒情风格[D]. 胡姣英.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6]. 歌剧《蝴蝶夫人》戏剧性的文献综述[J]. 洪雅楠. 戏剧之家. 2015

[7]. 歌剧《玛侬·莱斯科》玛侬人物塑造及演唱研究[D]. 李金睿. 山东师范大学. 2014

[8]. 跨越时空的永恒经典[D]. 刘春平. 西南大学. 2011

[9]. 歌剧《图兰朵》中柳儿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论析[D]. 符彦虹. 首都师范大学. 2005

[10]. 论普契尼歌剧《曼侬·莱斯科》中主人公的人物定位[D]. 吴镝.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从歌剧《蝴蝶夫人》看普契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