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直觉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直觉,艺术,克罗,理性,道德,生命,时间。
直觉论论文文献综述
殷艺格[1](2019)在《时间、自我与直觉——论《奥兰多》的精神探索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奥兰多》中展现了两种时间:心灵时间和物理时间;与两种自我:表层自我与深层自我。伍尔夫透过这两种维度,让奥兰多在心灵的时间畅游,发掘出深层的自我,"倾听生活深处的不断歌吟",最终用直觉照见了生命的本质。(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斌[2](2018)在《苏珊·朗格艺术直觉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符号论、艺术幻象论、生命形式论、艺术直觉论是苏珊·朗格艺术哲学的主要内容。其中,艺术直觉论旨在解决朗格艺术哲学的认识论难题,回答人们如何理解艺术符号的意味这一问题。在传统直觉论的基础上,苏珊·朗格批判地吸收了近现代美学的诸多观点,提出“直觉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的论断。在这一新论断与艺术符号论的框架下,苏珊·朗格阐发了一种以逻辑表现为核心命题、以符号转化为主要功能、以艺术生命形式为洞察对象的艺术直觉论。论文由绪论、叁章正文和结语组成。绪论概括苏珊·朗格艺术哲学的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侧重点与不足之处,论证艺术直觉论研究的可行性,并交代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梳理苏珊·朗格艺术直觉论的生成语境。在如何理解艺术形式的意味这一问题上,朗格讨论了表现主义美学、现代直觉主义美学、英国形式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等流派的美学观点,这为朗格艺术直觉论的生成提供了宏阔的美学史语境。在具体的文本论证过程上,朗格首先廓清了克罗齐、柏格森为代表的直觉论观点,其次从逻辑和卡西尔符号论的立场重新审视和强化了“直觉”的理性特征,并在洛克的启发下赋予“直觉”以人类心灵的维度。在历史现实和具体文本的语境中,朗格围绕“直觉”概念及其特性阐发了一种较为系统的艺术直觉论。第二章阐述苏珊·朗格艺术直觉论的理论内涵。在借鉴吸收众多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朗格完成了对传统直觉论的肃清,并提出“直觉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这一论断。首先,朗格指出直觉是一种以逻辑性为核心的特殊表现,即认为直觉是一种逻辑表现。其次,朗格从功能的角度强调直觉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认为直觉不仅是一种艺术抽象的过程,还能为情感的投射与转化服务。再者,在直觉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中,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有机的生命形式,而直觉是对这种生命形式的整体性洞察或顿悟。第叁章审视苏珊·朗格艺术直觉论的价值以及反思理论自身。在新符号论的基础上,朗格的艺术直觉论既是与传统直觉论的交融,又是对传统直觉论的理性超越,进而在逻辑、符号、心理甚至生理层面上丰富了直觉的内涵。在艺术教育上,由于直觉自身的过程性与整体性特征,艺术直觉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实现物我交融的生命活动。这既是对朗格“让艺术回归生命本质”的情感教育观念的反映,也是对艺术教育工具论的一种反驳。尽管如此,由于理论自身的先验唯心主义倾向,加上中后期朗格对心理与生理科学的过分依赖,最终使得艺术直觉理论重新陷入了神秘主义的窠臼。由于受到多种理论资源的滋养,尤其是新符号论的洗礼,苏珊·朗格以突破者的姿态为艺术直觉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让艺术回归生命本质,”的艺术教育观,体现了朗格艺术哲学对人类有机生命体的终极关怀,这对中国传统美学也有着极其有益的观照价值。朗格客观的学术态度和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也为美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4)
李秋祺[3](2018)在《后启蒙时代的普遍人权论证——从道德直觉论到建构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启蒙时代的背景下,人权的"普遍性"问题和西方学界的理性主义批判融合在了一起。理性主义的式微使人权无法在哲学上被论证为"普遍性"的,同时道德直觉论承担了人权实践的解释和补充作用。近叁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建构论开始批评道德直觉论的不足,并提出了人权的"主观普遍性"理论。为了避免产生过于激进的人权观念,德沃金和哈贝马斯分别从司法传统和共识的角度,对"主观性"的人权理论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8年03期)
任燕妮[4](2017)在《小坚果之中的美学——辨析克罗齐直觉论艺术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站在"为艺术而艺术"的立场,克罗齐试图为艺术寻找最牢固的地位。在《美学原理》一书中,克罗齐几乎以非黑即白的方式,毫不留情地批驳了历史上将艺术不同程度地混同于哲学、历史、道德的种种观点,进而条分缕析地将人们历来视为十分错综复杂的艺术创作活动概括为一个明确而简洁的公式:艺术即直觉,直觉即表现。把艺术定位在最纯粹的"直觉"层面,把美压缩在一个情感为内容,形象为形式的小坚果中,从而构建了极具克罗齐特色的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体系。(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32期)
张庆熊[5](2016)在《时间、生命与直觉——论柏格森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新”路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体不是通过概念思维所能达到的,而要靠直观来把握。这一观点并非柏格森的原创。在普罗提诺(Plotinus)等新柏拉图主义者的作品中我们就能读到相关的论述。然而,在新柏拉图主义者与柏格森之间存在如下重大差别:前者把永恒不变的理念当作最高实在和把流变的世界万象当作幻影;柏格森则倒过来,他告诉人们:倘若你试图认识实在,那么你就跳入到那条"流"本身中去直接体认那种活生生的东西。他主张依靠对意识绵延和生命冲力的直觉建立本体界的形而上学,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概念思维建立现象界的科学。(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聂蕾[6](2014)在《微博传播中个体道德判断研究——基于社会直觉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微博传播中,个体成为信息传播唯一的"把关人",被提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一旦个体道德判断出现偏差、道德行为失范,基于微博独有的裂变式与多中心式传播模式,其所产生的负效应将会迅速蔓延,给现实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干扰。因此文章将基于社会直觉论中关于个体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从道德的来源及道德判断的工作模式,对公民微博传播中道德判断的五种基本道德议题、基本特征及"熟人社会"对个人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理论探讨,以求相对性排解微博传播中道德失范问题。(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张红柳[7](2013)在《汤川秀树的直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代物理学发展的高度抽象化趋势,汤川秀树基于东西方文化汇通的视角,论证了"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意义与创造性特征,并认为直觉与抽象应该交相为用、相得益彰。汤川秀树的直觉论不仅拓展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视野,而且为东西方文化的沟通,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课题。(本文来源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胡军[8](2011)在《中国现代直觉论与生命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西方文化充分理性化的道路,中国文化则更注重直觉方法。中国现代直觉论包括以下主体内容。第一,直觉是向内处理和研究人的精神生活或生命的取向或态度或途经。第二,对生命的把握不能采取将其看作外在对象的认知进路。第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命概念,任何个体生命都是一整体。第四,此种把握不是静态的、死的,而是动态的、流动的。第五,此种把握绝对不是借助于语言、语词、概念做只是形式的无内容的把握,而是对生命内容的深切体悟与直接切入。第六,此种把握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或艰苦的摸索或百般的计较才有可能。第七,直觉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更是一种境界。(本文来源于《北大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1年00期)
刘军,齐利利[9](2011)在《简评克罗齐的艺术直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克罗齐是继康德和黑格尔后重要的美学家,他发展了维科的想像思维说和托尔斯泰的情感论思想,并把艺术从人类实践、社会生活和理性思维等与之密切关联的事物中孤立出来,并把艺术定位在最纯粹的"直觉"层面,构建了极富特色的克罗齐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体系。(本文来源于《剑南文学(经典教苑)》期刊2011年10期)
高文动[10](2009)在《冯契先生“理性直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理性直觉在冯契先生的智慧说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知识向智慧转化的核心一环的实现就是人的理性直觉,因而理性直觉如何可能,如何获得,如何表达就成为智慧说能否证成的关键。古今中外,对于直觉的讨论比较多,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但明确提出理性直觉这一概念的,冯契先生可能是第一人。一般来说,理性和非理性如直觉处理的对象采取的手段或工具是不一样的,如何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是中西哲学上的共有的难题。本文试图就冯契先生在这方面的所作的努力作一简单梳理,希望能对先生的理论加深领会和体悟。本文主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论文的背景知识。分别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资料来源等方面,来说明冯契先生思想的博大精深,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第二部分考察冯契先生的理性直觉的可能性。本部分内容由于在冯契先生的思想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过,然而作者认为这恰恰是理性直觉能否成立的关键。从对“我”的认识、对象的界定等方面分别作一简单的考察。第叁部分研究理性直觉如何获得的问题。接着上文所说,有了可能性,并不一定就是现实性。如何将可能化为现实既是理性直觉如何获得的问题。分别从“四界说”理论、破和立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第四部分探讨理性直觉如何表述的问题。理性直觉获得后如何将它表述出来,这有着理论上的重大困难。分别从冯契先生所提出的“达名”、“总名”、“具体真理”、“流动概念”等方面作了探讨。本文认为虽然冯契先生的“理性直觉”理论还有很多困难之处,但无疑为知识和智慧,科学和人生的融合贯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直觉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艺术符号论、艺术幻象论、生命形式论、艺术直觉论是苏珊·朗格艺术哲学的主要内容。其中,艺术直觉论旨在解决朗格艺术哲学的认识论难题,回答人们如何理解艺术符号的意味这一问题。在传统直觉论的基础上,苏珊·朗格批判地吸收了近现代美学的诸多观点,提出“直觉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的论断。在这一新论断与艺术符号论的框架下,苏珊·朗格阐发了一种以逻辑表现为核心命题、以符号转化为主要功能、以艺术生命形式为洞察对象的艺术直觉论。论文由绪论、叁章正文和结语组成。绪论概括苏珊·朗格艺术哲学的研究背景,总结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侧重点与不足之处,论证艺术直觉论研究的可行性,并交代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章梳理苏珊·朗格艺术直觉论的生成语境。在如何理解艺术形式的意味这一问题上,朗格讨论了表现主义美学、现代直觉主义美学、英国形式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实用主义美学等流派的美学观点,这为朗格艺术直觉论的生成提供了宏阔的美学史语境。在具体的文本论证过程上,朗格首先廓清了克罗齐、柏格森为代表的直觉论观点,其次从逻辑和卡西尔符号论的立场重新审视和强化了“直觉”的理性特征,并在洛克的启发下赋予“直觉”以人类心灵的维度。在历史现实和具体文本的语境中,朗格围绕“直觉”概念及其特性阐发了一种较为系统的艺术直觉论。第二章阐述苏珊·朗格艺术直觉论的理论内涵。在借鉴吸收众多理论资源的基础上,朗格完成了对传统直觉论的肃清,并提出“直觉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这一论断。首先,朗格指出直觉是一种以逻辑性为核心的特殊表现,即认为直觉是一种逻辑表现。其次,朗格从功能的角度强调直觉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认为直觉不仅是一种艺术抽象的过程,还能为情感的投射与转化服务。再者,在直觉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中,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有机的生命形式,而直觉是对这种生命形式的整体性洞察或顿悟。第叁章审视苏珊·朗格艺术直觉论的价值以及反思理论自身。在新符号论的基础上,朗格的艺术直觉论既是与传统直觉论的交融,又是对传统直觉论的理性超越,进而在逻辑、符号、心理甚至生理层面上丰富了直觉的内涵。在艺术教育上,由于直觉自身的过程性与整体性特征,艺术直觉的过程成为了一种实现物我交融的生命活动。这既是对朗格“让艺术回归生命本质”的情感教育观念的反映,也是对艺术教育工具论的一种反驳。尽管如此,由于理论自身的先验唯心主义倾向,加上中后期朗格对心理与生理科学的过分依赖,最终使得艺术直觉理论重新陷入了神秘主义的窠臼。由于受到多种理论资源的滋养,尤其是新符号论的洗礼,苏珊·朗格以突破者的姿态为艺术直觉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让艺术回归生命本质,”的艺术教育观,体现了朗格艺术哲学对人类有机生命体的终极关怀,这对中国传统美学也有着极其有益的观照价值。朗格客观的学术态度和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方法,也为美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启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觉论论文参考文献
[1].殷艺格.时间、自我与直觉——论《奥兰多》的精神探索之旅[J].北方文学.2019
[2].王斌.苏珊·朗格艺术直觉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3].李秋祺.后启蒙时代的普遍人权论证——从道德直觉论到建构论[J].道德与文明.2018
[4].任燕妮.小坚果之中的美学——辨析克罗齐直觉论艺术论[J].文教资料.2017
[5].张庆熊.时间、生命与直觉——论柏格森哲学的问题意识和“新”路向[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6].聂蕾.微博传播中个体道德判断研究——基于社会直觉论视角[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7].张红柳.汤川秀树的直觉论[J].外国问题研究.2013
[8].胡军.中国现代直觉论与生命哲学[J].北大中国文化研究.2011
[9].刘军,齐利利.简评克罗齐的艺术直觉论[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
[10].高文动.冯契先生“理性直觉”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