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忠(甘肃省永靖县回民中学,甘肃永靖7316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251-01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历史学习的指导方式,实际上是指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接收、加工及运用的思维形式,涉及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历史学习技能的运用,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体现。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指导的途径也是因人而异的。
关键词:学法指导;记忆方法;知识结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一、探讨学习历史的的记忆方法
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说:“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是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记忆能力是历史能力中的基本能力。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多于抽象识记,机械识记多于意义记忆。针对学生实际,教师应该尝试多种方法,启发学生的理解记忆,避免死记硬背。
1.归类记忆法。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挚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例如:对隋唐的“科举制度”应该浓缩为以下内容记忆:(1)诞生于:隋朝。(2)完善于:唐朝。(3)废除于:清朝末年。(4)科举制度产生的影响:A.改善了用人制度B.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C.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5)对完善科举制度有功的关键人物: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3.串线记忆法。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对台湾的称谓变化:三国(夷州)—隋唐(流求)—元朝(琉球卜-三明清(台湾)。
4.歌诀记忆法。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皇帝等,用一般方法学生难以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5.趣味记忆法。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6.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例如,秦长城与明长城的比较;秦朝与隋朝的比较等。总之,学习历史是一件有趣味的事,不要仅仅为了提高成绩而埋头苦读,要善于放宽历史的视界,在历史的长廊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心灵的栖居地,从而做到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
7.进行直观教学。历史的不可重现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再现历史画面,让学生成为直接的观察者和参与者,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如教学明朝北京城内的宫城,教师把自己游览故宫带回的一套故宫景观图片让学生观赏,加深学生对宫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的认识。
8.运用方位示意图。历史地图是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观念的重要教具,学生通过读图,发现特点,再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落实在空白图上,从而方便、快捷地记住这些历史事件。如教学隋的大运河时,如果教师只是口头讲述,而不使用历史地图,可能会生动清楚,但学生对于大运河的路线,会感到抽象而模糊。教师可把隋朝的大运河的路线图,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来,指导学生看图并根据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大运河的中心、从南到北所分的四段、连接的五大河流。接着组织学生讨论:怎样理解:“隋的大运河‘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最后再运用空白图让学生讲述有关大运河的知识,从整体上把握。不少学生讲得绘声绘色,有的还能添加自己的见解,效果很好。
二、学习历史要构建知识结构
初中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时,往往不重视课题对课内子目的的统领作用,孤立地看待各子目内容,不注重子目间的相互联系,记忆的知识支离破碎,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在导入新课后,首先要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基本结构,讲述课题与子目、子目与子目的关系。授完新课,让学生再温习一遍课文结构,领会全课内容。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教师指出,课文的题目与三个子目间关系密切,课文的三个子目都是为了说明课文题目: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我国为了贯彻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实施,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做准备;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按这一课文结构提示学完新课,课文子目环环相连,层层推进,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过程一目了然。
三、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关键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不能主宰课堂,仅仅给学生传授知识,记录既定的结论,而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指导。历史教师如果只是抱着教材讲课,就是在浪费学生成长的时空。学生的资质各有同,他们需要通过学习获得见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探索未来。如果要在历史的海洋中,打开历史与现实间的屏障,以史为鉴,体味深刻而完整的生活,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按照课程目标的一般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定学习内容,他们有权参与学什么和怎样学。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材料和创设生动的活动情境,让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去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例如,在讲授岳麓版《历史》必修I第21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时,课程标准要求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该知识点教材中没有提及到,又不能给学生记录现成的观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设置大量史料和文献,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分析,去发现历史规律。从中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也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挖掘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要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水平
它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这种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可以增进师生、生生的交流和对话,尤其可以激发内向生的学习热情。运用这种学方式,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建立一种利益的共同体。合作学习让成功感成为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这种学习方式,已经有很多人在尝试运用,成功的经验使人受益匪浅。因此,在短期课改实践中,把合作学习也运用到历史课堂中,尤其是课前的五分钟十题小测试,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采用分组合作方式,并配以奖惩制度。这种方法的运用,就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打下了基础,使记忆中的“量”演变为创新中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