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取向性论文_高超,李超明,徐玉龙,王振勇,李浩江

导读:本文包含了纤维取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向性,纺丝,纤维,取向,内酯,静电,碳纤维。

纤维取向性论文文献综述

高超,李超明,徐玉龙,王振勇,李浩江[1](2019)在《静电纺丝聚己内酯/Ⅰ型胶原纳米纤维取向性补片用于肩袖修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Ⅰ型胶原纳米纤维取向性补片,对其进行理化表征和生物性能评价,探讨其作为肩袖修复人工合成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使用质量比10%PCL静电纺丝溶液制备单纯PCL纳米纤维补片(对照组),以及含25%Ⅰ型胶原的PCL混合静电纺丝溶液制备PCL/Ⅰ型胶原纳米纤维补片(实验组)。取两种补片行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支架形态及微观结构并测量纤维直径和孔隙率,行单轴拉伸试验检测补片的力学性能,使用傅氏转换红外线光谱分析仪对补片成分进行分析,测量补片表面接触角。将两种补片浸提液与第3代兔肌腱干细胞复合培养,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检测材料毒性和细胞增殖情况,以正常培养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将兔肌腱干细胞复合于两种补片上,体外培养3 d后进行死/活细胞染色,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在补片上的黏附和活性。结果大体及扫描电镜观察示,两种补片纤维均呈取向性排列,实验组补片纤维直径显着小于对照组(t=26.907,P=0.000),孔隙率显着大于对照组(t=2.506,P=0.032)。实验组补片的纤维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5,P=0.029;t=4.064,P=0.034)。红外光谱分析示,实验组补片中PCL和Ⅰ型胶原成功混合。实验组补片表面接触角为(73.88±4.97)°,为亲水的;而对照组补片表面接触角为(128.46±5.10)°,为疏水的;两组表面接触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05,P=0.002)。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细胞吸光度(A)值均逐渐增加,各时间点实验组和对照组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示,培养3 d,兔肌腱干细胞在两种补片表面均可黏附、生长,实验组补片表面黏附的细胞数量多于对照组,且活性更好。结论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PCL/Ⅰ型胶原纳米纤维取向性补片具有优良的理化性能及细胞黏附性能,无细胞毒性,未来可作为肩袖修复理想的组织工程补片。(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李玲,高婷婷,陈施瑜,刘莎,张鲁中[2](2019)在《静电纺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通过单因素分析法考察电极距离、溶液喷射速度、电压、针头型号、接收距离和溶液体积对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性能的影响。将质量分数为10%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溶液注入2 mL的注射器,设置静电纺丝机电极距离分别为1,2,3,4,5 cm,喷射速度分别为0.053,0.088,0.106 mL/h,电压分别为18.8,20.8,22.6 kV,针头型号分别为19,21,25,接收距离分别为15,19,21 cm,体积分别为0.3,0.5 mL,制备不同取向分布的PCL纤维。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纤维形貌,并进一步采用接触角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稳定性评价等方法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参数下可以得到不同取向性的PCL纤维分布;当电极距离为4 cm、溶液体积为0.3 mL、电压为18.8kV、喷射速度为0.088 mL/h、接收距离为15 cm、针头型号为19时,静电纺PCL微纳纤维取向性最佳,且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力学拉伸性能以及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朱舟[3](2018)在《载成血管药取向性纤维静电纺丝纤维膜促种植手术软组织创口愈合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取向性聚己内酯(PCL)纤维膜,负载促血管生成的全反式维甲酸类药物构成缓释生物敷料。通过体内体外研究该载药生物材料对血管生成的作用,并对比普通纺丝模式载药生物膜的作用,评估该生物敷料是否能引导和促进种植区软组织创口愈合。材料和方法:1.材料全反式维甲酸类药物,聚己内酯多聚颗粒,六氟异丙醇。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7-22)

张育宁,姚瑞娟,王会平,白树林[4](2019)在《有一定取向性的碳纤维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纤维增强热塑性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注塑成型后往往被认为是各向同性复合材料。然而,注塑成型后纤维会具有一定的取向性,从而使复合材料试样呈现各向异性的特点。为了合理预测此类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本文对碳纤维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注塑试样内部的纤维长度和取向分布情况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得出了纤维取向的分布规律。随后结合单向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力学模型和层迭理论,构造出了适用于有一定取向性的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弹性模量预测理论模型,其理论结果和拉伸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比较高。(本文来源于《复合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柳浩然,于美,刘建华,李松梅[5](2016)在《均布载荷对胶原纤维取向性的诱导作用及ZnO纤维的模板法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子拥挤环境及均布载荷下,利用Ⅰ型胶原蛋白制得定向有序排列的胶原纤维。以定向有序胶原纤维为模板,负载Zn~(2+),高温煅烧后制得ZnO纤维。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物性分析仪对胶原纤维形貌和力学性能以及ZnO纤维形貌进行了表征,讨论了均布载荷作用及胶原蛋白浓度对胶原纤维定向性的影响,胶原蛋白浓度及Zn~(2+)浓度对ZnO生长形貌的影响等。结果表明,分子拥挤环境下,施加在胶原溶液上的均布载荷对成胶后的胶原纤维的取向存在诱导作用,使胶原纤维呈定向有序排列。定向排列的胶原纤维拉伸强度高于非定向胶原纤维约56%。低浓度胶原蛋白/Zn~(2+)溶液可形成保留了胶原纤维形貌的ZnO纤维。(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6年08期)

陆春,索军营,陈平,齐文,韩领[6](2011)在《纤维取向性对电纺聚芳醚隔膜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纺丝技术是一种新型纤维制备技术,该技术利用高分子溶液(或熔体)在高压电场的作用下发生极化,从喷丝嘴中喷出形成射流,射流在电场内运动的过程不断地发生裂分、细化,经溶剂挥发(或者熔体冷却)而固结,最终制备出纤维无纺布的工艺。采用电纺丝技术(本文来源于《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9-24)

赵喆,王玉,彭江,齐宏旭,赵斌[7](2011)在《聚碳酸亚丙酯电纺纤维的取向性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聚碳酸亚丙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新型生物材料。探讨PPC电纺丝在周围神经组织工程应用的可行性,比较取向性和无序性PPC纤维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电纺丝技术制备取向性和无序性PPC纤维,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结构特点。3只新生1~2日龄SD大鼠,雌雄不限,体重4~6 g。取SD大鼠DRG,分别接种至含取向性和无序性PPC纤维的12孔板中,作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6孔。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RG生长情况,并于培养7 d行免疫荧光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定量比较神经轴突生长长度和雪旺细胞迁移距离。结果电纺丝技术成功制备取向性和无序性PPC纤维,每根纤维直径为800~1 200 nm,形成具有亚微米尺度的结构。取向性PPC纤维约90%纤维丝在其长轴方向,而无序性PPC纤维丝呈各个角度分布。倒置显微镜观察,DRG均在两组PPC纤维生长良好。免疫荧光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示:实验组轴突和雪旺细胞沿纤维丝方向生长,具有一致的方向性;对照组轴突生长末端呈多方向生长。实验组轴突生长长度为(2 684.7±994.8)μm,对照组为(504.7±52.8)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60,P=0.000)。实验组雪旺细胞迁移距离为(2 770.6±978.4)μm,对照组为(610.2±56.3)μ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0,P=0.000)。实验组及对照组内雪旺细胞迁移距离均大于轴突生长长度。结论 PPC纤维与DRG有良好亲和性,亚微米尺度PPC纤维的取向结构决定了DRG轴突和雪旺细胞生长方向,可作为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杜红莉,曹传宝,籍凤秋[8](2008)在《取向性二氧化硅纤维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气相输运沉积的途径成功制备了大量定向排列的SiO2纤维。对比实验发现,取向性氧化硅纤维的生长与载气的气流量、原料的球磨处理有关。并利用XRD、SEM等方法分析表征样品,结构表明取向性纤维为无定形结构,平均直径为700nm。在波长为260nm的Xe灯激发下,产物的室温光致发光谱在450nm和415nm处分别出现两个蓝光发光峰,其将在微纳米光电器件中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李东风,王浩静,薛林兵,王心葵[9](2006)在《PAN基碳纤维连续石墨化过程中的取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XRD研究了PAN基碳纤维在连续高温石墨化和热牵伸石墨化过程中纤维内石墨微晶沿纤维轴择优取向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碳纤维中石墨微晶的择优取向性随石墨化温度的提高和热牵伸的增大而增加。两种工艺中纤维的拉伸模量均随微晶取向性的增加而增大,但在获得相同的模量下其取向参数却不同;碳纤维的拉伸模量不仅仅取决于石墨微晶的择优取向,而且与晶体的大小有关。另外,经过3000℃的高温处理后,纤维的择优取向参数Z仅为14.71°,说明纤维中乱层石墨的层面仍没有高度取向。(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06年09期)

林郁彦,冼杏娟[10](1980)在《纤维取向性对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前言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增强机理经过Cool、Dow、Rosen和Hayashi几人采用单根短纤维模型已弄清。并对多根纤维模型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但对它们的增强机理还难解释清楚。关于长纤维取向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已有报导。本文通过实验阐明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纤维方向之间的关系。采用叁种类型的试件:单向、双向和随机方向。从其拉伸实验结果可看出在不同的纤维方向上所得到的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有很大差别。断裂表面用扫描电镜观察,认为影响复合材料断裂的主要因素是纵向纤维的特性。此外,我们基于Cox理论的纤维排列模型证明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1980年06期)

纤维取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通过单因素分析法考察电极距离、溶液喷射速度、电压、针头型号、接收距离和溶液体积对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性能的影响。将质量分数为10%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溶液注入2 mL的注射器,设置静电纺丝机电极距离分别为1,2,3,4,5 cm,喷射速度分别为0.053,0.088,0.106 mL/h,电压分别为18.8,20.8,22.6 kV,针头型号分别为19,21,25,接收距离分别为15,19,21 cm,体积分别为0.3,0.5 mL,制备不同取向分布的PCL纤维。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纤维形貌,并进一步采用接触角测试、力学性能测试、稳定性评价等方法对材料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参数下可以得到不同取向性的PCL纤维分布;当电极距离为4 cm、溶液体积为0.3 mL、电压为18.8kV、喷射速度为0.088 mL/h、接收距离为15 cm、针头型号为19时,静电纺PCL微纳纤维取向性最佳,且具有较好的润湿性能、力学拉伸性能以及良好的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纤维取向性论文参考文献

[1].高超,李超明,徐玉龙,王振勇,李浩江.静电纺丝聚己内酯/Ⅰ型胶原纳米纤维取向性补片用于肩袖修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9

[2].张李玲,高婷婷,陈施瑜,刘莎,张鲁中.静电纺取向性聚己内酯微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朱舟.载成血管药取向性纤维静电纺丝纤维膜促种植手术软组织创口愈合作用研究[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修复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4].张育宁,姚瑞娟,王会平,白树林.有一定取向性的碳纤维增强尼龙6复合材料弹性模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J].复合材料学报.2019

[5].柳浩然,于美,刘建华,李松梅.均布载荷对胶原纤维取向性的诱导作用及ZnO纤维的模板法生长[J].功能材料.2016

[6].陆春,索军营,陈平,齐文,韩领.纤维取向性对电纺聚芳醚隔膜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C].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2011

[7].赵喆,王玉,彭江,齐宏旭,赵斌.聚碳酸亚丙酯电纺纤维的取向性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生长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

[8].杜红莉,曹传宝,籍凤秋.取向性二氧化硅纤维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8

[9].李东风,王浩静,薛林兵,王心葵.PAN基碳纤维连续石墨化过程中的取向性[J].化工进展.2006

[10].林郁彦,冼杏娟.纤维取向性对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1980

论文知识图

下不同浓度溶液纳米纤维形成过程...静电纺丝2,2,2-叁氟乙醇作为溶剂的不...-3滚筒转速对纤维取向性的影响纤维取向性及外加电刺激对PC12...一9不同晶转速率下纤维取向性(a)...一12塑件表层与中心层的纤维取向性

标签:;  ;  ;  ;  ;  ;  ;  

纤维取向性论文_高超,李超明,徐玉龙,王振勇,李浩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