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磨利“长缨”镇“苍龙”(论文文献综述)
周春兰[1](2018)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终明一朝,北方蒙古一直活跃于东起辽东,西迄甘肃的九边一线以北地区,与明朝有着错综复杂的密切关系,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在经济、文化上,双边有着密切的接触与交流。明代文人对此创作了大量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因此,论文以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为研究对象,在从正史、杂史、传状、碑志、年谱、序跋、诗话笔记和诗文集等诸多文献典籍中搜辑反映蒙汉交融的明诗及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记述战争、书写边地、歌颂和平、交游唱和等多层面对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展开较为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阐述其存在方式、独特形态及其价值,再现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历史面貌,揭示明代蒙汉文学交融的某些规律性问题。第一章对反映明朝与北方蒙古冲突战争的明诗进行深入挖掘其思想文化内涵,再现明朝和北方蒙古之间的冲突与碰撞,促使人们对民族战争展开深刻而冷峻的理性反思。战争是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创作一个非常显明的主题内容,诗人对“永乐北征”“土木之变”“庚戌之变”等重要的历史事件都有着较为全面的描写与理性的思考。第二章在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阐述明代诗歌中边地风景、边防情况和边地将士、汉族民众、蒙古民众生活主题及其价值和意义。李梦阳、谢榛、方逢时和徐渭等诸多诗人将九边重镇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地域文化内容形诸诗篇,全方位地展现了边地的自然和生活全景,进而使得边地自然、人文景观及边地民众的生活成为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第三章对和平主题范畴下的诗作展开较为系统的分析。明诗对“俺答封贡”进行了多层次的描述与评价,既有对其持怀疑和否定态度的,又有对其持赞同和歌颂态度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折射出明代诗人在对“俺答封贡”接受过程中呈现的民族文化心理、时代氛围、政治见解和现实需求等,揭示了蒙汉文化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方逢时和徐渭描写了大量的体现边疆和平景象诗作,反映蒙汉和平的主题,具有较高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价值。第四章对元明易代之际和明中期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展开研究。元明易代之际,蒙汉诗人交游唱和清晰地展现了易代之际蒙汉文学交融的精神面貌,反映了战争冲突和政权更替对他们诗歌创作的影响,为了解元明易代之际诗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明中期蒙汉诗人交游唱和以蒙古族诗人苏佑家族尤为突出,苏佑及其子孙与同时代的如谢榛、李开先、王慎中、王世贞等大部分汉族文人都有交游唱和,其间留下来的诗作是非常宝贵的蒙汉文学交融文献资料。绪论部分对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概貌及其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余论部分对本论文作了简要的总结,指出相同题旨下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总而言之,明代文人创作的反映蒙汉交融的诗歌丰富了明代诗歌创作,再现了蒙汉文化文学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面貌,是研究蒙汉文化文学交融发展史的珍贵材料。它们也是明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在中国明代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刘铭[2](2011)在《李开先文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李开先是明代中期着名的文学家,目前对他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主要是表现在对其文学作品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主要是对李开先的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共包括绪论、上编文学编、下编李开先年谱补正和附录绪论,主要对李开先及其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彰显成绩,指出不足。另外,还对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创新点进行概括性的说明。上编文学编共包括九章,对李开先主要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李开先的生平。本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开先的生平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以期对他有一个大体的了解,有利于理解其文学作品。第二章,李开先的文学思想。李开先的文学作品众多,表现出来的文学思想也颇为复杂。本章从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复古而不泥古;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和文学贵自然、通俗这五个方面,对李开先的文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并指出了这些文学思想在明代中叶文学思潮中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李开先的诗歌创作。李开先的诗歌数量很大,但这一方面却是目前研究最为薄弱的地方,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章主要研究了李开先的时政诗、闲居诗、咏物诗、边塞诗、悼亡诗、赠答诗、送别诗这几种题材类型。通过对这些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李开先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闲居田园的欢喜与忧伤。通过作品我们还欣赏到了李开先诗歌所包孕的艺术魅力,了解到其诗歌在明代中期文学思潮中的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第四章,李开先的散文创作。李开先的散文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颇高。客观地说,其在明代散文史乃至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应当有一席之地。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的认识还很不足。本章选取了李开先散文中较有文学性和代表性的“序”、“墓志铭”、“传记”、“杂记”四种体裁进行研究,从对这些作品的分析中,我们能够了解到李开先对于明中期社会政治弊端的大胆揭露,尤其是其对官场黑暗的鞭辟入里的针砭与暴露,这在同时代的文人士大夫中是不多见的。同时,李开先散文所具有的平易通达,明白晓畅,讲究情趣的艺术特色,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第五章,李开先的散曲创作。作为北人,李开先却创作了大量的南曲。本章通过对其存世的散曲套数《述隐·赠对山》、《卧病江皋》、《中麓小令》、《四时悼内》的分析,可以看出李开先散曲中所表现的忧时伤世的精神,这也是与明中叶主流的文学思潮相适应的。同时,这些散曲中透露的对朋友深厚的友情,对早逝妻子和孩子的浓浓亲情和痛彻心肺的悲情,是那么的真实,又是那么的厚重,让人感受到外表放浪的李开先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第六章,李开先的戏曲创作。李开先的戏曲尤其是传奇《宝剑记》,为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本文以“宝剑意象”为坐标,对《宝剑记》的结构艺术与主题进行了阐释。以“渔翁”意象与“梦文学”为切入点,探究了《园林午梦》的主题。分析了明代中叶时代思潮与《打哑禅》的关系,论证了《断发记》为李开先作品。第七章,《词谑》研究。《词谑》包含着李开先关于曲学的理论见解,本章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挖掘,特别是其关于声韵和宾白等方面的认识,有着一定的价值。第八章,《改定元贤传奇》研究。《改定元贤传奇》是李开先主持编订的戏曲选本,本章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这部选本在戏曲理论史上的价值。第九章,李开先年谱补正。本章主要是针对曾远闻和李永祥《李开先年谱》中的一些缺漏和舛误进行了补正。附录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目前出版的《李开先研究资料汇编》的补充;二是对《金瓶梅》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的考证。
黄飞[3](2006)在《《白鹤山房诗钞》校注》文中提出李璲(1830~1899),字庸庵,广西苍梧县人。为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解元,同治二年(1863)癸亥科进士。后出任刑部主事,接着升任刑部郎中。光绪七年(1881),放陕西道监察御史,督理五城街道御史。后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京畿道御史、江南道监察御史。光绪十年(1884),简放高州府知府,署廉州府。光绪十三年(1887)调惠州府知府。光绪十六年(1890)再调广州府知府。光绪十九年(1893),他称病辞官回梧。他自幼聪明,性耽吟咏,着有《白鹤山房诗钞》七卷。《白鹤山房诗钞》具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容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方面,本论文对《白鹤山房诗钞》中的疑难字词、典故史实、化用前人诗句等作出确切详尽的注释和分析。同时依据相关材料,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自注对诗钞进行精心校勘,尽量减少讹误。 另一方面,本论文对李燧之生平、思想作了简单分析,阐明了其儒道佛互补、爱国忧民的思想。然后对《白鹤山房诗钞》的主要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通过分析、论述,最后对李璲及其诗钞做出公允的评价。同时,也希望读者对李璲及其诗钞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
张平[4](2004)在《迕世文章今犹在 一腔畸愤几人知——徐渭诗歌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徐渭的文章已有不少,但多集中于戏曲与绘画,诗文方面即有也只是泛谈,缺乏深入透析的阐述。故本文尝试从不同角度论述徐渭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全文分五部分,分别从徐渭诗歌创作的题材,其中包括赠答诗、咏物诗、题画诗、醉酒诗等;内容,其中包括徐渭对社会现实的否定掊击及诗歌中蕴含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格美等;风格特色则着重论述了真情真心真人、散逸与风尘草莽气、新颖奇侠豪荡、遒媚、幽默诙谐等几个方面。此部分为文章的主体,之前又分为三部分,分别阐释了徐渭的致狂因素、心灵畸变历程、哲学思想与文学熏沐及徐渭的文艺观与美学思想等。第五部分是结论,进行总述。此种梳理综合、发扬阐明,亟待读者的批评。
李静峰[5](2002)在《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汉字字义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冷落。本论文在综合应用现代汉字学、词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语音学、文字学等各方面的理论知识,对3500个常用汉字做共时研究之后,认为字义是汉字独有的特征,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深入还能在汉字教学、辞书编纂及计算机信息处理等诸多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现代汉字应当受到重视,获得独立的研究地位。在肯定现代汉字字义研究价值的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提出了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应当具备的四项基本内容:特点、内部类别划分、外部联系方式及应用前景,然后利用对比、数据库分析等方法,分别就这四个方面做了一定的理论探讨和材料分析。由于字义的历史延续性及字义系统的开放性,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必然十分复杂,非短短数万言的论文所能涵盖,因此本论文只能在理论上略做探讨,旨在引起研究者对这一研究的关注,从而让这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今天的语言文字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葛信卿[6](2001)在《磨利“长缨”镇“苍龙”》文中研究表明 核武器、导弹武器,既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又是20世纪遗留给新世纪的重大战争隐患。目前,尽管超级大国核武库已经有所裁减,然而现存的核武器仍然足够毁灭地球若干次。表面上的数量减
二、磨利“长缨”镇“苍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磨利“长缨”镇“苍龙”(论文提纲范文)
(1)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创作概貌 |
第二节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明诗的研究现状及其研究价值 |
第一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战争诗作 |
第一节 记录“永乐北征” |
一、记录北征行军路线 |
二、记述出征过程中重要的事件 |
三、书写征行之苦 |
第二节 叙写“土木之变” |
一、时人对“土木之变”事件的记录 |
二、时人在“土木之变”后的态度与情感的叙写 |
三、后人对“土木之变”的感怀 |
第三节 书写“庚戌之变” |
一、“庚戌之变”事件的书写 |
二、“庚戌之变”具体场景的再现 |
三、对“庚戌之变”造成影响的书写 |
第二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边地诗作 |
第一节 描写边塞风景 |
一、李梦阳的边塞风景特点:荒冷、苦寒 |
二、谢榛的边塞风景特点:阴郁、沉闷 |
三、方逢时和徐渭的边塞风景特点:雄险、壮丽 |
第二节 反映边防情况 |
一、弘治、正德时期紧张的边防形势——以李梦阳诗为代表 |
二、嘉靖时期令人忧虑的边防形势——以谢榛诗为代表 |
三、万历初期显示新气象的边防情况——以徐渭诗为代表 |
第三节 记述边防将士生活 |
一、戍守备战 |
二、边地屯田 |
三、修墙筑城 |
四、营门塞猎 |
五、边防将士的生存状况 |
第四节 展现边塞汉族民众生活 |
一、边地汉族民众的日常生活 |
二、边民遭受兵燹的景况 |
三、蒙汉边民生活的趋同现象 |
第五节 呈现塞外蒙古民众生活 |
一、狩猎生活 |
二、游牧生活 |
三、饮食生活 |
四、娱乐方式 |
第三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和平诗作 |
第一节 时人对“封贡互市”的赞颂 |
第二节 时人对“封贡互市”的怀疑 |
第三节 方逢时的和平颂歌 |
一、“封贡”前景象的书写 |
二、“封贡”后景象的描绘 |
三、和平的颂歌 |
第四节 徐渭笔下的和平景象 |
一、描绘蒙汉和睦景象 |
二、歌咏蒙古人物 |
三、描写三娘子形象 |
第四章 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交游唱和诗作 |
第一节 易代之际蒙汉诗人的交游唱和 |
一、明朝与北方蒙古帝王之间的交流 |
二、蒙古族诗人与汉族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 |
三、汉族诗人与蒙古族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 |
第二节 蒙古族诗人苏佑家族与汉族文人的交游唱和 |
一、苏佑家族介绍及诗文创作情况 |
二、交游唱和情况 |
余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期间的发表的学术成果 |
(2)李开先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李开先研究综述 |
一 明清时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该世纪末 |
三 本世纪初至今 |
五 本文的研究方向 |
上编 文学编 |
第一章 李开先的生平 |
一 为官之前 |
二 为官时期 |
三 罢官闲居时期 |
第二章 李开先的文学思想 |
一 强调文学的教化功能 |
二 复古而不泥古 |
三 强调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 |
四 提倡南北文学风格的融合 |
五 文学贵自然、通俗 |
第三章 李开先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时政诗 |
第二节 闲居诗 |
第三节 咏物诗 |
第四节 边塞诗 |
第五节 悼亡诗 |
第六节 赠答诗 |
第七节 送别诗 |
第八节 李开先诗歌的总体特征 |
第四章 李开先的散文创作 |
第一节 序 |
第二节 墓志铭 |
第三节 传记 |
第四节 杂记 |
第五节 李开先散文的总体特征 |
第五章 李开先的散曲创作 |
第一节 北曲【正宫·端正好】《述隐·赠对山》 |
第二节 南曲【南昌·一江风】《卧病江皋》 |
第三节 南曲【仙昌·傍妆台】《中麓小令》 |
第四节 《四时悼内》(南曲:春一套,夏二套,又一韵四咏,秋一套,冬一套;北曲一韵十咏) |
第五节 李开先散曲的总体特征 |
第六章 李开先的戏曲创作 |
第一节 《宝剑记》结构特色与主题思想新探 #205——以"宝剑意象"为中心 |
第二节 《断发记》作者当为李开先 |
第三节 《园林午梦》与《打哑禅》的价值 |
第四节 李开先《园林午梦》主旨新探 |
第五节 《打哑禅》素材来源与主题新探 |
第七章 《词谑》研究 |
一《词谑》 |
二《词套》 |
三《词乐》 |
四《词尾》 |
第八章 《改定元贤传奇》研究 |
结语 |
下编 |
李开先年谱补正 |
附录一 李开先研究资料补编 |
附录二 《金瓶梅》的作者非李开先或贾三近考 |
参考文献 |
一 古代、近代 |
二 现当代 |
三 期刊 |
后记 |
(3)《白鹤山房诗钞》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Ⅰ 前言 |
一、李璲生平、思想及其着作版本情况 |
二、李璲诗歌的主要题材内容 |
三、李璲诗歌的艺术特色 |
四、李璲诗歌的地位、影响及其艺术得失 |
Ⅱ 凡例 |
Ⅲ 《白鹤山房诗钞》校注 |
一、《白鹤山房诗钞》校注目录 |
二、《白鹤山房诗钞》校注 |
Ⅳ 附录 |
一、李璲《白鹤山房诗钞自序》 |
Ⅴ 参考文献 |
Ⅵ 后记 |
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迕世文章今犹在 一腔畸愤几人知——徐渭诗歌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复杂畸零人格的蜕变及其心路历程 |
二、 徐渭的哲学思想与文艺熏沐 |
三、 徐渭的文学观与美学思想 |
1 、 流通求变的文学发展观 |
2 、 尚真本色的文艺创作论 |
3 、 缘情而发的文学本质论 |
4 、 师心纵横的散逸形式论 |
5 、 尚奇好异的文艺创新观 |
6 、 劲婉遒媚的文艺审美观 |
四、 徐渭的诗歌创作及其风格特征 |
(一) 、 徐渭诗歌的题材 |
1 、 赠答诗 |
2 、 咏物诗 |
3 、 题画诗 |
4 、 醉酒诗 |
(二) 、 徐渭诗歌的内容 |
1 、 龌龊现实的批判 |
2 、 世界之美的颂赞 |
自然美 |
风俗美 |
人性美 |
3 、 “写常”之诗 |
(三) 、 徐渭诗歌的形式 |
1 、 体裁 |
2 、 章法结构 |
3 、 语言 |
(四) 徐渭诗歌的风格特征 |
1 、 真情真心真人 |
2 、 散逸与风尘草莽气 |
3 、 新奇豪荡 |
4 、 遒媚 |
5 、 幽默诙谐 |
五、 结论 |
主要参考书目 |
附录: 主要发表作品 |
后记 |
(5)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第一章 现代汉字字义的研究意义和现状 |
1.1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必要性 |
1.2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现状 |
1.3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现代汉字字义的特点 |
第三章 常用现代汉字字义分类 |
3.1 语料选择 |
3.2 分类视角 |
3.3 分类步骤 |
3.4 分析结果 |
第四章 汉语双音节合成词的字义构成 |
4.1 现代汉语合成词形成的原因和途径 |
4.2 分析材料和方法 |
4.3 分析结果 |
第五章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的应用领域 |
5.1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在汉字教学领域中的应用 |
5.2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在辞书编纂领域中的应用 |
5.3 现代汉字字义研究在计算机语言信息处理领域中的应用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代汉字字义分类结果 |
附录二 汉语双音节合成词字义构成方式 |
致谢 |
四、磨利“长缨”镇“苍龙”(论文参考文献)
- [1]蒙汉文学交融视域下的明诗研究[D]. 周春兰. 内蒙古大学, 2018(12)
- [2]李开先文学研究[D]. 刘铭. 复旦大学, 2011(12)
- [3]《白鹤山房诗钞》校注[D]. 黄飞. 广西大学, 2006(12)
- [4]迕世文章今犹在 一腔畸愤几人知——徐渭诗歌论[D]. 张平. 苏州大学, 2004(01)
- [5]现代汉语常用汉字字义研究[D]. 李静峰. 广西大学, 2002(02)
- [6]磨利“长缨”镇“苍龙”[J]. 葛信卿. 国防,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