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碰撞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光谱,能量,激光,原子,电离,速率,系数。
碰撞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穆保霞,崔秀花[1](2014)在《K(4P_J)-N_2,He碰撞转移及猝灭截面的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770nm脉冲激光激发基态K原子到K(4P1/2)态,在样品池中,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方法,测量了K(4PJ)和N2、He碰撞的精细结构转移截面和碰撞猝灭截面。在不同N2、He气体密度下,通过对4P1/2→4S1/2共振荧光与4P3/2→4S1/2转移荧光的时间积分荧光强度进行测量,得到其荧光强度比与N2、He密度成线性关系。从荧光强度比R与(Nv)-1线性关系图中的直线斜率可以得到4P1/2→4P3/2转移截面为(2.77±0.69)×10-15cm2和4P3/2→4P1/2的碰撞转移截面为(1.62±0.41)×10-15cm2,从直线的截距计算出K(4P3/2)与N2、He的碰撞猝灭截面为(0.40±0.12)×10-15cm2和(0.60±0.18)×10-16cm2。(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张瑞田,Ma,Xinwen,Zhang,Shaofeng,Zhu,Xiaolong,Feng,Wentian[2](2012)在《中能He~(2+)与Ar原子碰撞转移过程cusp电子出射机制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Ever since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electron capture to the continuum state of projectile(ECC)by Rudd in single ionization[1],it is appeared that the energy and ang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electron transfer provide astoundingly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ynamics of electron ejection,such as single ionization,transfer ionization process.Using the COLTRIMS techniques[2],the electron emission in transfer ionization of He2+collision with argon was.investigated.The interested transfer ionization(T1I1)is de-(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2年00期)
张瑞田[3](2013)在《He~(2+)离子与Ar原子碰撞转移电离通道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利用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分子动力学组建立的反应显微成像谱仪(COLTRIMS),系统地研究了17.5keV/u到75keV/u He2+-Ar原子碰撞电荷转移机制,以及转移电离过程电子出射机制。我们获得了单、双电子俘获过程中反冲离子纵向和横向动量分布,T1I1过程出射电子的单重、双重微分截面(SDCS、DDCS),电子在散射平面内外的分布以及靶激发相关的反冲离子纵向动量分布。此外,还获得了T2I1过程电子出射的双重微分截面,T1I2过程两电子出射的角分布。研究表明在该体系中电子俘获过程是近似共振的,单电子俘获到He+的第一激发态是主要的过程,而对于双电子俘获过程,电子俘获到He原子单激发态是主要的过程。T1I1通道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出射机制有炮弹双俘获然后自电离(DECA)和靶子内壳层电子被俘获然后俄歇,cusp电子出射以及直接转移电离过程(DTI)。其中,DTI过程对电子出射贡献是主要的,没有明显的鞍点(Saddle point)电离的贡献。电子能谱上的低能共振结构来源于靶内壳层3s电子被俘获后,处于多激发态的靶离子俄歇电离。在电子出射的前向能谱上,即出射角度为0°时的双重微分截面,存在明显的cusp电子峰,即电子被俘获到炮弹离子的连续态(Electron capture to the continuum)。对于中能He2+-Ar碰撞T1I1过程来说,电子-电子之间的关联作用可以忽略,因此,T1I1通道cusp电子出射过程中电子俘获和离化是相互独立的而且是顺次发生的,存在先电离后俘获或者先俘获后电离两种情况。结果表明先电离后俘获过程在T1I1转移电离通道中对cusp电子的贡献占主导,被俘获到炮弹离子束缚态的电子主要处于炮弹离子的第一激发态,也有相当的事件表明被俘获到炮弹束缚态的电子处于炮弹离子的基态,同时伴随着靶子的激发过程。在T2I1转移电离过程中,末态散射离子是中性,此时cusp电子的产生机制存在争议。目前最为可能的机制是形成He-然后共振自电离。实验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存在明显的cusp电子出射,即对以前报道的该体系存在的He共振自电离产生cusp电子的机制提出质疑。在T1I2过程中,整体上两个电子纵向动量分布相似。对于出射能量相对较小的电子,我们发现存在强烈的电子-电子库仑排斥作用,电子出射呈现明显的“背对背”出射,这表明在碰撞末态低能电子之间存在强烈的电子-电子关联。(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3-04-01)
阿布都艾尼·由力瓦斯,普拉提·艾合买提,朱永乐,仲崇玉,沈异凡[4](2013)在《K(4P)原子与H_2分子高转动态间的碰撞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K(4P)与H2的电子-高转动态能级间的碰撞转移。利用CARS(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散射)探测H2的高转动态分布,扫描和激活CARS谱证实了在的H2(0.9),(0,10),(0,11)和(1,7)能级上有布居。由扫描和激活CARS谱的峰值得到转动态布居数之比。通过速率方程分析,由时间分辨CARS轮廊得到(0,9),(0,10),(1,7)的自弛豫速率及H2(0,11)→H2(1,7)的碰撞转移速率系数为(2.2±0.6)×10-12cm3s-1。(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朱永乐,仲崇玉,阿布都艾尼·由力瓦斯,戴康,沈异凡[5](2012)在《高位振动态RbH(X~1∑~+,v"≥15)与CO_2碰撞转移中的能量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高位振动态RbH(X~1∑~+,v″=15~21)与CO_2碰撞转移过程.脉冲激光激发RbH至高位态,利用激光感应荧光光谱(LIF)得到RbH(X~1∑~+,v″)与CO_2的猝灭速率系数k_(v″)(CO_2),k_(v″=21)(CO_2)=2.7k_(v~n=15)(CO_2).利用激光泛频光谱技术,测量了CO_2(00~0,J)高转动态分布,得到了转动温度,从而获得了平均转动能<E_(rot)>和转动能的变化<△E_(rot)>,发现<△E_(rot)>_(v″=21)≈2.9<△E_(rot)>_(v″=15).对于v″=16,证实了振动—振动能量转移的4-1近共振过程.在一次碰撞条件下,通过速率方程分析,得到RH(v″)-CO_2振转速率系数.对于v″=15,J=32-48,速率系数在1.25-0.33×10~(-13)cm~3s~(-1).之间;对于v″=21,速率系数在2.47-1.53×10~(-13)cm~3s~(-1)之间,其能量相关性是明显的.(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张瑞田[6](2011)在《30keV/u He~(2+)离子与Ar原子碰撞转移电离通道ECC电子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Electron capture to the continuum state of projectile (ECC) ions is an important process, i.e. electron travels with the same velocity as that of projectile ion. As the COLTRIMS technique emerged, ECC electron has been explored in single ionization processes. But in transfer ionization processes, the relat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reports are scarce.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single capture with simultaneous single ionization in 30 keV/u He2+ on argon collisions by means of reaction microscopes[1], equipped at 320 kV platform for multi-discipline research with highly charged ions[2] at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mploying the triple-coincidence of outgoing projectile, recoil ion and ejected electron, momentum vector of each charged particle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in off-line data analysis[3].(本文来源于《IMP & HIRFL Annual Report》期刊2011年00期)
王雪燕,周冬冬[7](2012)在《Rb_2(~1Λ_g)高位态的预解离和碰撞转移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池温控制在519-548K之间,在不充任何缓冲气体的纯Rb样品池中,Rb原子密度在4-8×1015cm-3范围,Rb2分子的粒子数密度数量级为1014,利用YAG脉冲激光器的680nm激光双光子激发Rb2的X1Σg+态至1Λg高位态.利用激光感生荧光光谱法研究Rb2(1Λg)+Rb(5S)→Rb(6 D,8S)的预解离和碰撞转移.在不同的Rb原子密度下探测1Λg→B1Πu的时间分辨荧光,得到不同Rb密度N时1Λg态的有效寿命.利用Stern-Volmer方程,看出有效寿命的倒数与Rb密度成线性关系,从直线的截距和斜率分别得到1Λg→B1Πu辐射寿命与预解离率之和及总的碰撞截面.用光子计数器测量时间积分荧光强度I3[Rb2(1Λg→B1Πu)],I2[Rb(8S→5P3/2)]和I1[Rb(6 D→5P3/2)],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并结合从Stern-Volmer方程得到的结果,确定Rb2(1Λg)的预解离率,ΓP8S=(6.5±0.6)×106 S-1,ΓP6 D=(4.1±0.3)×106 S-1和碰撞转移截面σ8S=(7.9±0.7)×10-13cm2,σ6 D=(6.2±0.3)×10-13cm2.(本文来源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02期)
蔡勤,张利平,栾楠楠,戴康,沈异凡[8](2011)在《利用CARS技术研究激发态Rb_2和H_2的碰撞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coherent anti-stokes Raman spectroscopy,CARS)探测技术,研究了激发态Rb2与H2间的电子-振转能级的碰撞转移。扫描CARS谱确认了H2分子仅在ν=1,J=1,2及ν=2,J=0,1,2能级上有布居,用n1,n2,n3,n4,n5分别表示(2,0),(2,1),(2,2),(1,1)及(1,2)上的粒子数密度。从CARS线的峰值得到n1/n5,n2/n5,n3/n5,n4/n5分别为3.57±0.71,2.65±0.53,3.00±0.60和0.93±0.17,有83%粒子数处在ν=2的振动能级上,而在ν=1上为17%,转移能配置到振动,转动,平动的比例分别为0.48,0.01,和0.51,能量主要分配在振动和平动上。在T=573K和PH2=5×103 Pa条件下,通过求解速率方程组和对时间分辨CARS线轮廓的分析,得到碰撞转移速率系数k12=(3.1±0.6)×10-14 cm-3.s-1和k2=(4.9±1.0)×10-15 cm-3.s-1。(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1年03期)
王青,沈异凡,戴康[9](2011)在《激发态Cs_2和H_2的电子—振转能级的碰撞转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干反斯托克斯拉曼光谱(CARS)探测技术,研究了激发态Cs2与H2间的电子—振转能级的碰撞转移。用波长为532 nm和中心波长为716 nm的两束激光同时聚焦到样品池中,扫描CARS谱确认了H2分子的S支(△v=1,△J=2)仅在v=1,J=4,5及v=2,J=3,4能级上有布居,用n1、n2、n3、n4分别表示(2,4)、(2,3)、(1,4)及(1,5)上的粒子数密度。从CARS线的峰值得到n2/n1、n3/n1、n4/n1分别为6.34±1.27、3.66±0.73和1.45±0.29。转移能配置到振动、转动和平动的比例分别为0.44、0.06和0.50,能量主要分配在振动和平动上。在T=523 K和PH2=2.5×103Pa条件下,通过求解速率方程组和对时间分辨CARS线轮廓的分析,得到碰撞转移速率系数k1=(6.0±1.2)×10-14cm-3s-1和k2=(4.0±0.8)×10-13cm-3s-1。(本文来源于《光散射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冯文天,马新文,朱小龙,张少峰,刘惠萍[10](2010)在《低能He~(2+)与He原子碰撞转移电离出射电子能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反应显微成像谱仪对70和100keV He2+与He原子碰撞转移电离(TI)过程中不同出射角度的电子能谱进行了测量,观测到出射电子能谱具有如下分布特征:出射电子速度分布介于0和入射离子速度vp之间;在不同出射角度电子能谱分布均有一极大值存在,随着出射角度的增大,能谱分布极大值逐渐减小;当电子出射角度等于45°时,多数电子集中在0eV附近。上述特征可由低能离子-原子碰撞"准分子"模型进行定性解释。在100keV He2+-He转移电离出射电子能谱中有靶电子被俘获至散射离子连续态(electron capture to continuum,简称ECC)电子的贡献,这可看做是动力学两步过程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2010年04期)
碰撞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Ever since the first observation of electron capture to the continuum state of projectile(ECC)by Rudd in single ionization[1],it is appeared that the energy and angle differential cross sections for electron transfer provide astoundingly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the dynamics of electron ejection,such as single ionization,transfer ionization process.Using the COLTRIMS techniques[2],the electron emission in transfer ionization of He2+collision with argon was.investigated.The interested transfer ionization(T1I1)is de-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碰撞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穆保霞,崔秀花.K(4P_J)-N_2,He碰撞转移及猝灭截面的测量[J].光散射学报.2014
[2].张瑞田,Ma,Xinwen,Zhang,Shaofeng,Zhu,Xiaolong,Feng,Wentian.中能He~(2+)与Ar原子碰撞转移过程cusp电子出射机制研究(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2
[3].张瑞田.He~(2+)离子与Ar原子碰撞转移电离通道反应动力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3
[4].阿布都艾尼·由力瓦斯,普拉提·艾合买提,朱永乐,仲崇玉,沈异凡.K(4P)原子与H_2分子高转动态间的碰撞转移[J].激光杂志.2013
[5].朱永乐,仲崇玉,阿布都艾尼·由力瓦斯,戴康,沈异凡.高位振动态RbH(X~1∑~+,v"≥15)与CO_2碰撞转移中的能量相关性[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2
[6].张瑞田.30keV/uHe~(2+)离子与Ar原子碰撞转移电离通道ECC电子研究(英文)[J].IMP&HIRFLAnnualReport.2011
[7].王雪燕,周冬冬.Rb_2(~1Λ_g)高位态的预解离和碰撞转移过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8].蔡勤,张利平,栾楠楠,戴康,沈异凡.利用CARS技术研究激发态Rb_2和H_2的碰撞转移[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
[9].王青,沈异凡,戴康.激发态Cs_2和H_2的电子—振转能级的碰撞转移[J].光散射学报.2011
[10].冯文天,马新文,朱小龙,张少峰,刘惠萍.低能He~(2+)与He原子碰撞转移电离出射电子能谱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