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侵蚀论文-冯柳俊,陈志强,陈志彪,潘宗涛,张巧玲

化学侵蚀论文-冯柳俊,陈志强,陈志彪,潘宗涛,张巧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化学侵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南方红壤侵蚀区,芒萁,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化学侵蚀论文文献综述

冯柳俊,陈志强,陈志彪,潘宗涛,张巧玲[1](2019)在《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治理年限样地芒萁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未治理(P1)样地和风水林(P6)样地为对照,对福建省朱溪流域治理样地P2、P3、P4和P5(分别治理2、7、13和30 a)的土壤以及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 Bernh.]叶片、叶柄和地下部的全碳(C)、全氮(N)和全磷(P)含量以及C/N比、C/P比和N/P比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看,随着治理年限的增加,土壤的C和N含量以及C/P比和N/P比先下降后上升,P含量先上升后下降,C/N比波动变化;芒萁各器官的C含量变化不明显,N和P含量逐渐上升,C/N比和C/P比逐渐下降,N/P比先下降后上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治理样地土壤的6个指标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着。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含量以及部分治理样地芒萁叶柄和地下部的N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着,但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叶片的N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显着;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叶片和叶柄的P含量显着高于P1样地,但与P6样地差异不显着,而4个治理样地芒萁地下部的P含量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着;部分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N比与P1和P6样地差异显着,而多数治理样地芒萁各器官的C/P比和N/P比与P1和P6样地差异不显着。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芒萁叶片及叶柄的C含量与土壤各指标的相关性不显着,而其N和P含量与土壤部分指标的相关性显着;芒萁地下部C/N比和N/P比与土壤C和N含量的相关性显着或极显着,而芒萁地下部与土壤的其余指标的相关性不显着。综上所述,芒萁能够在南方红壤侵蚀区生长,可用于该区域生态恢复和水土流失治理,但该区域土壤严重缺磷,限制芒萁生长,因此,建议在芒萁生长区施加磷肥。(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吴存[2](2019)在《AZ80镁合金氟化镁化学转化膜在侵蚀性离子溶液中腐蚀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植入材料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物体内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环境,医用植入材料受到血压、血流速度以及侵蚀性离子等作用而加速腐蚀,其中侵蚀性离子是影响植入材料腐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侵蚀性离子对镁合金腐蚀的降解机理,对镁合金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镁合金腐蚀降解速率过快一直以来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然而表面处理是改善镁合金腐蚀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化学转化膜由于转化处理方法简单,价格低廉,是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对比研究了AZ80镁合金氟化镁化学转化膜在生理盐水、侵蚀性离子(离子来源于血浆)溶液中的腐蚀降解行为,为改善其过快的腐蚀速率,采用绿色、转化时间较短的氟化钾化学转化法,在合金表面制备了氟化镁化学转化膜。通过浸泡、电化学等测试,分析了合金的腐蚀速率,通过SEM、XRD等方法,分析了腐蚀的宏观、微观形貌、腐蚀产物,对比考察了氟化镁化学转化膜对侵蚀性离子在镁合金中腐蚀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如下:氯离子能够加速腐蚀,氯离子的不断侵蚀,导致已有薄弱区域的进一步破坏和新薄弱区域的出现,此外,腐蚀速率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碳酸氢根能够减缓腐蚀,主要是由于在溶液中生成了比Mg(OH)_2更稳定存在的Mg_5(CO_3)_4(OH)_2·5H_2O;随着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出现,腐蚀速率变快,可能是由于表面Mg_2(OH)_2SO_4·5H_2O腐蚀产物膜疏松多孔,不能有效的阻碍氯离子进入基体;磷酸一氢根和葡萄糖能有效的降低合金的腐蚀速率,主要是由于生成了稳定存在的Mg_3(PO_4)_2。浸泡实验中,合金在Cl~-+HCO_3~-、Cl~-+HCO_3~-+SO_4~(2-)、Cl~-+HCO_3~-+SO_4~(2-)+HPO_4~(2-)、Cl~-+HCO_3~-+SO_4~(2-)+HPO_4~(2-)+C_6H_(12)O_6较在Cl~-中以失重计算的腐蚀速率分别降低了81%、74%、84%、86%。氟化钾化学转化膜能够降低合金在生理盐水、含碳酸氢根以及磷酸一氢根中的平均析氢速率,相对非化学转化膜合金,化学转化膜合金的平均腐蚀速率分别降低了8.2%,19.4%,22.8%;化学转化膜能有效的降低合金的开路电位,增大电荷转移电阻。(本文来源于《中北大学》期刊2019-03-20)

尤毅,刘君威,薛晴[3](2018)在《矿渣材料的抗化学侵蚀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矿物燃烧后烟气收捕下来的细灰、矿渣代替传统的胶凝材料,通过控制其在试验样品中的配比,制备样品试块,采用矿物砂浆氯离子扩散系数快速测定方法(RCM法),研究矿物燃烧后烟气收捕下来的细灰、矿渣复合对提升砂浆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能大幅度降低砂浆的氯离子渗透率,矿物燃烧后烟气收捕下来的细灰与矿渣的复掺是配制极低试验样品氯离子渗透性的重要技术途径。(本文来源于《中国金属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赵鹏[4](2018)在《龙泉山隧道地区地下水化学分析与侵蚀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龙泉山隧道地区水化学类型,Ca2+/Mg2+、HCO3-/SO42-比值等化学参数,对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地下水中侵蚀性CO2分析,进一步研究了该地区地下水对铁路混凝土的化学侵蚀及环境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期刊2018年06期)

刘政,田地,黄梓敬,傅仲豪,刘骏[5](2019)在《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叶片氮磷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恢复是我国水土侵蚀地区的重要治理措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但针对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N)和磷(P)养分动态研究依然不足,尤其关于1 m深土壤N和P养分特征尚未见报道.以南方红壤严重水土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林地(裸地、10年、20年和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植物叶片和1 m深度土壤N和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显示:随着马尾松人工林恢复年限增加,0-10 cm土壤N含量显着提高,但深层(> 10 cm)土壤N含量并无显着差异,与地带性天然次生林相比,马尾松人工林各土层土壤N含量依然显着偏低;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马尾松人工林各层土壤全P含量未显着提高,且裸地、10年、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各土层土壤全P含量差异不显着;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植物叶片N和P含量呈增加趋势,与未经治理的裸地相比,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叶片N和P含量分别增加42.26%和27.17%,且植物叶片N和P含量与各层土壤N和P养分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区土壤N和P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存在差异;与土壤P养分相比,土壤N养分能够不断增加.施加磷肥措施促进了红壤水土侵蚀区植被恢复,并促进单一马尾松人工林转变为地带性天然次生林植被.(图3表1参46)(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洋,刘振华,谢旺军,林洁[6](2018)在《绿色CA砂浆抗化学介质侵蚀性能试验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改性CA砂浆研究成果,在CA砂浆中分别掺入0%、5%、10%、15%、20%、25%、30%的绿色掺合料进行绿色CA砂浆的制备,并对绿色CA砂浆的抗化学介质侵蚀能力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当掺入量在最佳范围内时,抗压强度、质量的变化符合我国沥青类材料的耐腐蚀方法评价标准;抗压强度的变化幅度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拐点分别出现在掺合料5%与20%附近;质量变化和材料的吸水程度有关;抵抗酸性溶液、机油的侵蚀能力明显低于其抵抗碱性溶液和盐类溶液的能力。(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陈俊佳,陈志彪,陈志强,姜超,陈海滨[7](2018)在《闽西南崩岗侵蚀区芒萁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极度退化的崩岗生态系统内芒萁的生长状态和养分储存特征,对闽西南3处不同侵蚀强度的典型崩岗内芒萁叶片C、N、P含量及C/N、C/P、N/P特征进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侵蚀强度下崩壁部位和崩岗不同侵蚀部位中芒萁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崩岗内芒萁叶片的C、N、P平均含量分别为477.10 g·kg~(-1)、6.45 g·kg~(-1)、0.25 g·kg~(-1),芒萁叶片的N、P养分含量极低;而C/N、C/P、N/P平均值分别为96.82、2 097.20、27.67,芒萁生长受P限制。不同侵蚀强度下的崩壁内芒萁叶片的C、N、P含量及C/P、N/P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C含量、C/P和N/P均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减小,N含量在中度侵蚀的崩壁内较高,而P含量则随着侵蚀强度的增强而增加,表明芒萁对土壤侵蚀严重的崩岗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崩岗的不同侵蚀部位中芒萁叶片的P含量、C/P和N/P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P含量在集水坡面最高,在崩壁最低;而C/P、N/P均表现为崩壁显着大于其他各侵蚀部位。可见,在崩岗的不同侵蚀部位,崩壁中芒萁对C的同化能力强于其他侵蚀部位,且对P利用效率也显着高于其他侵蚀部位。综上,在侵蚀严重的崩岗生态系统中,芒萁有较强的同化C能力和较高的对P利用效率,能通过调节自身C、N、P元素含量很好地适应土壤侵蚀严重、养分极度贫瘠的生境。(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司马军,谭睿,马旭,潘健,蒋明镜[8](2018)在《预制单裂缝花岗岩化学侵蚀作用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化学侵蚀对裂隙岩体的影响,将天然花岗岩加工成板状样,用水刀预制单裂缝,然后将其浸泡在化学溶液中并施加竖向荷载,经过预定时间后进行单轴压缩试验。通过比较浸泡前、后试样质量和力学性质的变化,研究了溶液浓度、pH值、应力水平和浸泡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封闭溶液条件下,试样的质量损失微小但力学性质劣化明显;经化学溶液浸泡后,试样压缩变形有从脆性向延性转变的趋势;酸性环境下的起裂应力、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最低,碱性环境次之,中性环境最大;随着浓度、应力水平及浸泡时间增加,起裂应力变化波动性较大,而峰值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单调减小。(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方海锋[9](2018)在《分散性土抗侵蚀特性的化学改良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全年降水的不均匀使得大部分河流在夏季都有安全渡汛问题,洪峰过境时很多河段堤防或土石坝都面临巨大的管涌威胁,管涌造成的灾害更是屡见不鲜。鉴于管涌破坏具有较大且较广泛的危害性,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随机方法的散粒多孔介质相变机理及管涌相变-渗流-应力耦合模型”(编号51409029),结合基金已有的研究结果,试图通过改进的试验孔洞试验来研究化学改良剂改良分散性土后的侵蚀发展过程和抗侵蚀特性。主要的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孔蚀试验系统:自行研制了可提供竖向压力条件的孔蚀试验系统,该试验系统主要组成部分有:支架系统、竖向压力加载系统、上游恒定水位施加系统、土颗粒收集系统。该试验系统解决了现有仪器不能对试样施加竖向压力的问题,改进了预制孔成型方法,减小了制样过程中对试样土体的扰动。(2)分别揭示了掺入叁种不同类型化学改良剂的土体的侵蚀发展规律。利用改进的孔蚀试验系统,开展了掺入化学改良剂后分散性的土孔蚀试验研究,分别探索了掺入含量、养护时间、水力梯度、应力状态等因素对分散性土孔蚀发展规律的影响,通过累积侵蚀质量和流量的监测,对比了叁种化学改良剂在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累积侵蚀质量和流量,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侵蚀速率、流速及试样两端水力梯度的影响规律,总结土体掺入叁种化学改良剂后的侵蚀发展规律和在不同条件下的改良效果。(3)统计分析了孔蚀试验中不同条件对土体侵蚀指数的变化规律。通过计算和分析侵蚀率和水力剪切力的变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侵蚀率和水力剪切力之间线性拟合度较高;通过综合分析侵蚀指数和临界水力剪切力对比发现,侵蚀指数越大,土体抗侵蚀能力越强;临界水力剪切力随掺入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叁种改良剂都能提高土体的抗侵蚀能力,相同条件下,掺入聚丙烯酸钠的试样的临界水力剪切力始终是最大的,其最大侵蚀率始终最小的,改良效果最好的掺入聚丙烯酸钠的试样,最差的掺入木钙试剂的试样;综合对比之后,抗侵蚀效果由强到弱分别是聚丙烯酸钠、水玻璃试剂、木钙试剂。(本文来源于《重庆交通大学》期刊2018-06-08)

区晓琳,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任天婧[10](2018)在《亚热带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植被恢复过程中侵蚀退化地区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是反映土壤团聚体对养分固持能力以及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定量评价退化地植被恢复效应的重要途径。为深入了解侵蚀红壤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分配格局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典型红壤侵蚀区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5个不同植被恢复年限的样地(分别为5a、10a、15a、30a、80a)以及1个未治理地(恢复0a)为对照坡地作为研究对象,测定0~20cm和20~40cm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并分析土壤与不同粒径团聚体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06~27.71 g·kg~(-1)、0.54~2.12g·kg~(-1)和0.034~0.189g·kg~(-1),团聚体C︰N、C︰P、N︰P变化范围分别为3.06~13.05、21.4~185.6、5.62~18.20。(2)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C:N总体上显着增加,均表现为表土层(0~20 cm)高于底土层(20~40 cm),团聚体C︰P、N︰P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趋势,团聚体C︰P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团聚体N︰P在土层间无明显变化。(3)除恢复0 a外,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团聚体C︰N、C︰P随粒径减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N︰P在各粒径间无显着差异。(4)土壤与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之间以及团聚体有机碳、全氮与团聚体C︰N之间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团聚体有机碳与团聚体C︰P呈极显着正相关;团聚体全磷与团聚体N︰P呈极显着负相关。植被恢复降低土壤侵蚀,明显增加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提高团聚体碳氮"汇"功能,且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团聚体中P元素成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限制性元素。(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化学侵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镁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以及生物相容性,作为一种可生物降解的医用植入材料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物体内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环境,医用植入材料受到血压、血流速度以及侵蚀性离子等作用而加速腐蚀,其中侵蚀性离子是影响植入材料腐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侵蚀性离子对镁合金腐蚀的降解机理,对镁合金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镁合金腐蚀降解速率过快一直以来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然而表面处理是改善镁合金腐蚀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化学转化膜由于转化处理方法简单,价格低廉,是镁合金表面处理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本文对比研究了AZ80镁合金氟化镁化学转化膜在生理盐水、侵蚀性离子(离子来源于血浆)溶液中的腐蚀降解行为,为改善其过快的腐蚀速率,采用绿色、转化时间较短的氟化钾化学转化法,在合金表面制备了氟化镁化学转化膜。通过浸泡、电化学等测试,分析了合金的腐蚀速率,通过SEM、XRD等方法,分析了腐蚀的宏观、微观形貌、腐蚀产物,对比考察了氟化镁化学转化膜对侵蚀性离子在镁合金中腐蚀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如下:氯离子能够加速腐蚀,氯离子的不断侵蚀,导致已有薄弱区域的进一步破坏和新薄弱区域的出现,此外,腐蚀速率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碳酸氢根能够减缓腐蚀,主要是由于在溶液中生成了比Mg(OH)_2更稳定存在的Mg_5(CO_3)_4(OH)_2·5H_2O;随着溶液中硫酸根离子的出现,腐蚀速率变快,可能是由于表面Mg_2(OH)_2SO_4·5H_2O腐蚀产物膜疏松多孔,不能有效的阻碍氯离子进入基体;磷酸一氢根和葡萄糖能有效的降低合金的腐蚀速率,主要是由于生成了稳定存在的Mg_3(PO_4)_2。浸泡实验中,合金在Cl~-+HCO_3~-、Cl~-+HCO_3~-+SO_4~(2-)、Cl~-+HCO_3~-+SO_4~(2-)+HPO_4~(2-)、Cl~-+HCO_3~-+SO_4~(2-)+HPO_4~(2-)+C_6H_(12)O_6较在Cl~-中以失重计算的腐蚀速率分别降低了81%、74%、84%、86%。氟化钾化学转化膜能够降低合金在生理盐水、含碳酸氢根以及磷酸一氢根中的平均析氢速率,相对非化学转化膜合金,化学转化膜合金的平均腐蚀速率分别降低了8.2%,19.4%,22.8%;化学转化膜能有效的降低合金的开路电位,增大电荷转移电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化学侵蚀论文参考文献

[1].冯柳俊,陈志强,陈志彪,潘宗涛,张巧玲.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治理年限样地芒萁和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相关性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2].吴存.AZ80镁合金氟化镁化学转化膜在侵蚀性离子溶液中腐蚀行为研究[D].中北大学.2019

[3].尤毅,刘君威,薛晴.矿渣材料的抗化学侵蚀性能的试验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18

[4].赵鹏.龙泉山隧道地区地下水化学分析与侵蚀性研究[J].四川建筑.2018

[5].刘政,田地,黄梓敬,傅仲豪,刘骏.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叶片氮磷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6].杨洋,刘振华,谢旺军,林洁.绿色CA砂浆抗化学介质侵蚀性能试验分析[J].西部交通科技.2018

[7].陈俊佳,陈志彪,陈志强,姜超,陈海滨.闽西南崩岗侵蚀区芒萁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

[8].司马军,谭睿,马旭,潘健,蒋明镜.预制单裂缝花岗岩化学侵蚀作用的试验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8

[9].方海锋.分散性土抗侵蚀特性的化学改良机理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

[10].区晓琳,陈志彪,陈志强,陈海滨,任天婧.亚热带侵蚀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聚体化学计量特征[J].土壤学报.2018

标签:;  ;  ;  ;  

化学侵蚀论文-冯柳俊,陈志强,陈志彪,潘宗涛,张巧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