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郴州市二中高三513班423000
【内容提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现在学校的班级管理也紧跟时代步伐,纷纷建立班级网站、博客、QQ、微信群等,更有甚者还建立班级管理信息平台以及加装班级监控系统,目的是加强与家长、学生之间的联系,或者加强对学生的监控及管理,认为这样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可以减轻班主任管理的压力,并可以保证客观公正万无一失。殊不知任何高科技手段只能是管理的工具而不是管理的终级目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客观却冰冷的监管之下,学生的心理会失衡。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在信息化背景下班级管理更需“人文关怀”,作者根据自己的班级管理实践经验,对此进行了充分论述。
【关键词】信息化班级管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8)09-192-02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信息化管理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生活的必须。互联网的普及使青少年儿童成为“网上的一代”,教师如果不赶紧多“充电”,就会变成学生眼里知识陈旧的“老古董”,因此,班级管理信息化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正是针对这种现状,许多班主任紧跟时代步伐。首先,纷纷建立班级网站、博客、相册;其次,利用博客、QQ、E-mail建立师生网络沟通平台;更有甚者,还建立班级管理信息平台以及加装班级监控系统。
不可否认,这三种方法的使用,在三个层面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一)形成班级文化班级网站日志,作为班级建设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充分发挥每个班级成员的能动作用,集激励、表扬、批评、自教于一身;(二)老师可以利用博客发布公共消息,作为师生、家校、同学之间的虚拟化的网络交互平台,有利于班主任基于网络塑造本班的班级文化,受众面广,可以做到节假日期间班级形散而神不散,起到宣传班风、班规、班貌的作用;(三)建立班级管理信息平台以及加装班级监控系统,这种全方位立体式的管理在一定的基础上可以减轻班主任管理的压力,并可以保证客观公正万无一失,使班主任对班级的情况一目了然,工作效率事半功倍。
但我们更不可否认,任何高科技手段只能是管理的工具而不是管理的终级目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在客观却冰冷的监管之下,学生的心理往往容易失衡。特别是学生进入高三后,过着快节奏的生活,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荷,其状况堪忧。即使是机器也会有磨损的时候,更何况高中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我们都有过切身的体会,高三学生的日子是怎样地难熬!受到心理压力的驱使,虽然每个人的表现形态不尽相同,但还是有许多相似的或共同的特征——因焦虑而夜不成眠、因神经衰弱而记忆力减退、因缺乏激情而自我贬低,或者因易怒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表现说明学生的心理压力已经严重“超载”,是需要调整与疏导的时候了,否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更不必说学习成绩了。在这关键的时刻,班主任的责任就显得尤为突出,此时的班主任不只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建设者、管理者和一个班的核心,更应该是一位心理医生,去抚平这种看不见的伤痕。套用一句最常见的俗话:别的老师可以只关心他们飞得高不高,而班主任还需而且是必须关心他们飞得累不累。因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班级管理更需“人文关怀”。
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做到“人文关怀”?国内外大量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发现,90%以上的学生害怕与老师交流,哪怕是网络信息上的交流。造成这种现状并不是因为我们老师对学生缺乏爱心或关怀,其实有诸多原因,一则可能是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二则可能是教师工作负担过重身心疲惫,三则可能是没有注意和选择面对面交流的角色、时间、环境。我就针对高三学生这种心理现状,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本人的“人文关怀”体现的方式,与同行共勉。
首先,我常用面对面交流谈心的方式引导学生。比如帮助学生怎样去“挤”时间,告诉他们忙要忙得有价值。进入高三以后,充斥学生学习时间的就是一个“忙”字,许多学生总觉得没有时间完成其它作业,可每天又忙得团团转,怎么回事?我给他们讲了我女儿储钱罐的故事。我女儿有一个好习惯——只要有点零钱她都会存进他的储钱罐。那次她过生日,我把买东西剩下的十多个硬币全给了她,她高兴的把所有的钱又准备存进储钱罐,可发现储钱罐已经满了,一个也塞不进去。于是我对她说让我帮你给储钱罐腾出一点空间。我将储钱罐中的钱币全部倒了出来,我们将之分门别类后发现,占据储钱罐90%空间的竟然全是一角的硬币,而这些硬币的总价值仅仅48.3元!这件事情突然让我感慨万千,生活当中,做事情的原则和标准,不是“应该做”“必须做”“想做”“喜欢做”,而是事情本身的价值。由此我建议学生对占据学生学习中绝大多数时间、令学生忙碌不停的各类事情进行分门别类,筛选出那些花费了自己大量时间却价值微小的“毛币”,将之清除出去,腾出空间给那些价值不菲的“金币”般的事情。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样的故事我收集了许多,针对性也极强。关键是这种谈话交流的方式比起客观却冰冷的监管更具人性化,学生容易接受,这种心与心的真诚交流,人与人情感的感染,绝对不是高科技所能达到的。
其次,经常利用星期天下午或者月假进行家访。在信息时代,教育专家依然对家访仍然持肯定态度。“新形势下我们依然要提倡家访。”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后陶云说,“众所周知,老师理解学生是教好书的前提条件,而对学生的了解,不仅局限于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还包括学生的社会化表现。家庭最接近社会,如果要了解社会中的学生,就必须通过家访,家访依然是了解学生最有效的途径。”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家庭是学生与社会的桥梁,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尤其目前独生子女较多,了解他们的家庭教育更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相当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已远远超过教师,教育意识也日渐成熟,他们有时等不及老师家访,转而主动联系老师,到学校来探访教师。所以,老师与学生家庭沟通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我深刻领会到了家访的妙处:其一,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性格、特长、学习和表现,对学生的教育会更有针对性;其二,沟通了老师和家长在对孩子教育上的认识,老师可以对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提出看法并给予指导,有利于帮助家长树立一种正确的教育观,有利于提高和完善老师自己的教育观点;其三,赢得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取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其四,当着家长的面肯定学生的优点可以给家长以信心,其对孩子的关注势必更多,可以给孩子以自信促其积极进取。当着家长的面指出学生的不足,可以给学生一种必须改正缺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五,学生看到老师来看自己,会感觉老师心中装着他,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其六,家长可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有助于老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提高工作实效。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确,家访在增进和加强家校间的沟通和联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孩子因亲近老师,学习劲头足,成绩提高快,家长开心,家庭和睦,家人做其他事都会有良好的状态。所谓家和万事兴。同时,孩子学习进步,家长在亲朋好友和同事中也很有面子。
再次,利用月假与家长们一起进行户外亲子活动。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我国的家庭亲子关系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特别是青少年在这个多元化环境中有着显著变化。研究表明:青少年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依恋与独立两种倾向暂时冲突和对立的阶段。而许多的父母都没有或缺乏主动意识去调适与青少年子女的关系。许多父母或多或少地面对过一种困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正确的意见与建议,不能被孩子接受。而不少青少年学生在面对父母絮叨的教导时,则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格。而且工作压力大,很多家长没什么时间陪孩子,导致亲子间出现隔膜,这是父母所不乐见的。“运动宝贝”指出多参加亲子活动,能够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拉近彼此的关系。亲子活动的意义不仅能让孩子和父母更亲近,还能帮助孩子成长,让孩子结识更多的好朋友,具体如下:其一,拉近与父母关系,爸爸妈妈平时都忙于上班,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而亲子游会提供更多的时间使孩子与父母相处,促进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并且拉近彼此间的关系。也能让家长更多的了解到孩子的性格习惯;其二,增长见识见闻,外面的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在旅行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接触到许许多多的新事物,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中也没有的新知识。亲子游是增强孩子见闻的一个有效办法;其三,提高感知能力,孩子的知识大多都是来源于书本或网络,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而亲子游会让孩子亲身体验大自然中、社会中的各种事物,使书本中浅薄知识变成自己的真实感受,感知能力更好了;其四,助于锻炼意志,旅行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不再掌控之内的事情,这个时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当然孩子的意志力也会在解决难题中得到很好的锻炼;其五,激励个人成长,外出旅行使孩子见到了全面的世界,这样容易激发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刺激探索欲望的滋生,而且会有更开放的心胸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旅游经历易激励孩子的个人成长。本期高三,我利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进行了两次户外亲子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断发展,科技日益创新,不变的是人的永恒的感情。我不否认信息化背景下班级的信息化管理,但我更认为任何高科技手段只能是管理的工具而不是管理的终级目的,在信息化背景下班级管理更需“人文关怀”。因为,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一种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价值、情感、自由的精神,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它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生存状态及其命运、幸福相联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人既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又是自身存在的价值主体,人不同于一般的“物”,它的根本是“内在”而非“外在”,因此,文明建设的根本是精神。人文精神倡导把情感看作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社会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和内在需求,避免人的异化。故而,在强化某种形式主义的科技化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是放弃了自己的教育灵魂和教育智慧。
教育本应是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课堂应是教师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体。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思想的人,是处于发展中的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个体,教师只有将自己个性化的情感、思想与智慧整体性的融入教学之中,才能使教学充满生机,使课堂充满活力,才能实现师生精神的碰撞,才能实现真正的教与学的互动,进而实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它需要教师将自我饱满的热情、执着的信念、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以此与学生探究对话,品味知识的酣畅和精神的欢愉,深刻的体验精彩彩纷呈的教育生活,构建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师生和谐统一体。
所以,只关注理性、只关注信息化管理学生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相对于充满情感、智慧挑战的新课程下的生命课堂来说,显然过于片面而底气不足。因此我们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呈现、呵护他们的学习激情,激发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附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选择》梁为楫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教育的55个细节》(美)罗恩•克拉克,汪颖译
《爱的教育》(意大利)德•亚米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