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沉积论文_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

导读:本文包含了边缘沉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边缘,陆架,深水,南海,南召,西非,秦岭。

边缘沉积论文文献综述

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1](2019)在《陆相坳陷盆地边缘沉积区古地貌恢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侧重于利用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形态,而忽略沉积前由于盆地差异沉降导致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的不准确性。笔者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为例,提出一种沉积趋势校正的新方法。百口泉组沉积前为一种陆缘剥蚀区—过渡区—沉积区背景下的冲积扇—扇叁角洲陆—湖相逐渐过渡的沉积体系,以地层厚度反映的古地貌形态能较好地刻画湖盆水下部分,较难合理地刻画陆上的古地貌特征。结合研究区资料情况,优选残余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开展古地貌恢复工作。首先获取叁迭系百口泉组地层真厚度,经过压实、古水深校正之后,对陆上部分的古地貌进行沉积趋势校正。校正后的古地貌较前人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对准噶尔陆相坳陷盆地的复杂源-汇沉积体系分析的指导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古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忠涛,张向涛,孙辉,石宁,张博[2](2019)在《珠江口盆地渐新世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是陆缘深水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储层类型,是深水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结合高精度叁维地震资料和最新的钻井地质信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渐新世陆架边缘叁角洲的类型、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白云凹陷渐新统整体上为海侵退积型层序组,可划分为6个叁级层序;识别出5期坡折,各期坡折均属于沉积型坡折,受明显的波浪作用控制;陆架边缘叁角洲主要发育于强制性海退期,平面上呈平行于坡折带的"豆荚"状展布,其规模和形态受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和海流活动综合控制;陆架边缘叁角洲是坡折下方深水重力流的"转运站",陆坡规模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分别控制了重力流沉积的类型和规模,影响了由陆架边缘叁角洲向深海的砂体搬运过程;陆架边缘叁角洲和重力流沉积在白云凹陷形成大量岩性圈闭和岩性+构造型圈闭,断裂和底辟是此类圈闭油气成藏的关键。总体上,白云凹陷东部具备形成大型陆架边缘叁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的岩性圈闭条件,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前景。(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9年S1期)

张曼莉,林畅松,何敏,张忠涛,李浩[3](2019)在《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层序结构及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北部上渐新统珠海组广泛发育外陆架-陆架边缘叁角洲和深水斜坡扇体系,它们构成了区内最为重要的油气储层。综合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研究了珠海组陆架边缘叁角洲及前叁角洲斜坡扇的层序结构、沉积成因类型、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珠海组为一个复合层序,其内可进一步分为4个层序。通过追踪坡折点变化建立了滨岸迁移轨迹,划分了各层序内的沉积成因单元(水进、略上行正常水退、明显上行正常水退、局部下行强制性水退等)。外陆架叁角洲以发育厚约100~150 m的前积层为特征,地震上多表现为切线型反射结构;而陆架边缘叁角洲前缘-斜坡复合前积层厚达200~1 000 m,具S型、切线斜交型等地震反射结构,以发育厚层的叁角洲前缘砂坝和大规模的滑塌变形堆积为特征,并与前叁角洲-斜坡扇共生。研究区可识别出6套叁角洲前积体,其面积具有逐渐变大、并沿走向扩展的趋势。区内晚渐新世层序的发育受到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区域性沉积旋回还受到构造沉降作用迭加的影响。大量沉积物的供给和区域性海平面下降是导致陆架边缘叁角洲和前叁角洲斜坡扇广泛发育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9年04期)

张青[4](2019)在《季风边缘区高山湖泊沉积记录的人类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逐渐成为影响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地质营力,除人们熟知的温室气体排放引发全球变暖以外,人类活动还引发了一些新的环境变化,例如人为活性氮(Nr)的排放对全球生态环境,土壤、湖泊沉积物等氮同位素影响日益显着;被人们称为“技术化石”的新型材料:铝、水泥、塑料等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沉积,甚至影响到远离人类聚居地,很少受到人类直接影响的一些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据此,有学者提出全新世已经结束,当今的地球已进入一个人类主导的新的地球地质时代——人类世(Crutzen and Stoermer,The“Anthropocene”)。而人类世是否已经到来,人类活动在多大程度和意义上影响地球环境,都需要在更多的地区寻找证据。湖泊沉积是重要的气候环境记录载体,其中高山湖泊,由于地处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是研究人类活动如何影响高海拔地区的理想对象。通过分析高山湖泊沉积物多种代用指标,可重建气候变化背景,揭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理解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为人类世这一新的地质时代的确定提供参考。本文选择了我国季风边缘区不同海拔的叁个小型高山湖泊——东海子、娘娘天池、玉皇池为研究对象并获取其沉积物,用~(210)Pb、~(137)Cs及AMS ~(14)C方法进行精确定年,建立钻孔年代-深度模型,再结总有机碳(TOC)含量、总有机氮(TN)含量、碳氮比(C/N)、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序列,重建了区域近一千多年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同时,结合区域人口发展、产业发展、氮沉降等人类活动信息,重点探讨了近两百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各地球化学指标的影响,初步结果如下:1、叁个湖泊的沉积物有机质来源都是以外源为主。叁个湖泊的总生产力对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及现代暖期的响应具有一致性:中世纪暖期总有机碳、总有机氮含量显着增加,并且都达到整个剖面的峰值,指示流域植被发育较好,生产力较高;小冰期总有机碳、总有机氮含量显着降低,达到整个剖面的低值段,反映出该阶段流域植被生长不佳,生产力较低。现代暖期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及区域性气候变化的影响,总有机碳、总有机氮先降后升,流域植被由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先呈下降趋势,但于1980年以后开始恢复。2、自1950年人类释放Nr显着增加以来,叁个湖泊的氮同位素发生明显变化。东海子由于受到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产生的含人为Nr固体、液体的直接影响,氮同位素自1950年以后明显偏正;娘娘天池、玉皇池海拔较高,受到人类活动直接影响较小,但周边各大工厂及人类施用化肥排放到大自然中的含人为Nr气体化合物经大气输送沉降到湖泊所在流域,使得这两个湖泊沉积物的氮同位素自1950年以后呈明显偏负趋势。3、研究区的叁个湖泊中东海子海拔较低,其碳同位素、氮同位素变化与娘娘天池、玉皇池变化存在一定差距。不同海拔高度的高山湖泊,其地球化学指标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海拔越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越小,但1950年以来高海拔地区受到人类影响日益增加。(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春阳,丁巍伟,董崇志,方银霞,赵阳慧[5](2019)在《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构造及沉积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是研究南极洲-澳大利亚晚白垩世裂解过程的关键部位,然而该地区的地质情况研究程度较低,特别是在构造-沉积演化方面。基于横穿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多道地震剖面的解释,对该地区的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区域性的两大不整合面,分别是土伦阶不整合面(tur)和始新世不整合面(eoc)。两大不整合面将研究区层序划分为叁大构造层序:裂谷层序S3,后裂谷层序S2、S1。裂谷层序主要为裂谷期的火山碎屑岩,后裂谷层序多为半深海浊流沉积物如淤泥、黏土等。地震剖面解释发现,研究区不同部位构造变形及沉积特征差异显着,威尔克斯地西部S3较少发育,只在陆坡坡脚向深海盆地过渡的局部区域发育,而发育了厚层的S2、S1;威尔克斯地东部发育了厚层的S3,且S3内部普遍发育高角度正断层。阿德利地发育了一明显的裂谷地块——"阿德利地裂谷地块",其为裂谷作用下从大陆边缘裂离至深海区的海底高原,在其陆缘一侧可能发育了大型的控制断陷的正断层。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构造变形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南极洲-澳大利亚板块裂解过程中发生逆时针旋转,导致陆缘裂谷作用强度不均所形成。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陆缘在洋-陆过渡带(Continent-Ocean Transition,COT)内发育了岩浆成因的基底凸脊,这些凸脊可能是在早期裂谷作用时,在地壳减薄最强烈处地幔物质上涌并遇水蛇纹石化的结果,并且导致了COT内的磁异常。(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秦雁群,巴丹,许海龙,梁英波,杨紫[6](2018)在《被动大陆边缘大型峡谷供给型深水扇沉积与油气成藏——以西非刚果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被动大陆边缘大型峡谷供给型深水扇是一种典型且重要的深水扇类型,深入了解其沉积和油气成藏特征对于全球相同类型深水扇认识的深化具有很强指导意义。通过对第四纪刚果扇调查数据的梳理和解剖,认为第四纪刚果扇是由分割的北扇、南扇和轴扇迭置而成,各分割扇体内发育多套浊积体系。东西方向上各分割扇体以向海进积为主,扇体内水道体系沉积中心东西向迁移距离约100km;南北方向上扇体从北部—南部—中部逐渐迁移,分割扇体内部的浊积体系分别呈逆时针(北扇)、顺时针(南扇)和从SE向NW(轴扇)迁移。沉积构型要素以水道—天然堤和前端朵叶体为主,平面呈"树枝—树叶"网状。扇体发育主要受物源体系、气候和盐岩变形等异源因素控制。分析指出古代刚果扇与第四纪刚果扇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统计分析表明,刚果扇具有较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其烃源岩是赛诺曼阶—马斯特里赫特阶海相页岩,储层是渐新统—中新统水道或水道复合体砂岩,油气被层间页岩局部封盖,在地层—构造和地层等圈闭内成藏。现阶段油气勘探应以陆架边缘下切水道及峡谷边缘上扇部分网状决口水道为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勘探》期刊2018年06期)

康丽芳,王振国,张炎,卢昕,王丽君[7](2018)在《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叁亚组时期陆架边缘叁角洲-深水扇沉积特征与有利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叁亚组时期(T50~T60)发育大型陆架边缘叁角洲-深水扇储集体。但由于之前对琼东南盆地陆架边缘叁角洲-深水扇沉积体系研究甚少,对其沉积特征及成因的认识也不统一。本文借鉴国内外陆架边缘叁角洲-深水扇的研究经验,结合新钻井认识,主要从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陆架边缘叁角洲-深水扇沉积特征及成因进行研究,并落实勘探有利区带。研究表明:(1)依据"源-渠-汇"系统分析:受相对海平面变化、断裂坡折和沉积物供给的共同作用,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北坡叁亚组时期发育大型陆架边缘叁角洲,为斜坡区深水扇沉积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保障。T52时期大规模海退,陆坡区可见多条下切谷,为深水扇提供了良好的物源通道,可以将粗碎屑物质向凹陷中心输送,形成大规模的深水扇储集体。(2)陆架边缘叁角洲在岩心上可见多个沉积旋回,生物扰动强烈,沉积构造有重力流性质的冲刷面。测井相表现为齿化箱型与漏斗形的迭加。地震剖面上前积特征明显,内部可见同相轴呈迭瓦状前积。深水扇储集体测井曲线主要表现为齿化箱型,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丘型特征,中间厚两边薄,横向连续性好,纵向多期发育,主要发育主水道、分支水道及朵体等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好。(3)受局部构造应力场影响,松南凹陷与宝岛凹陷的过渡地带形成了以上凸下凹为特征形态的反转构造背斜,背斜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且反转构造带长期处于油气运移的优势方向,下部发育沟源断裂、滑脱面以及众多派生微裂隙,且古近系输导砂体较为发育,成藏条件优越,将是下一步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魏小松,罗盼,杨向荣,从富云,刘蕾[8](2018)在《南海大陆边缘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沉积旋回的天文驱动:对气候变冷的指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由"温室-冰室"的气候转折是新生代最显着的气候变冷事件,伴随着全球构造、区域气候、生态环境、生命演化等一系列事件的重大变化。然而,由于存在的地质记录分辨率不高、模拟结果和实际不符、陆相地层记录偏少、对两极和低纬的天文驱动研究的遗漏等诸多不足,无法完全解释变冷的根源。本研究展示了南海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始新世-渐新世的沉积记录对天文参数约束下的沉积变化响应,并进行了系统的旋回地层学分析,建立了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文昌组一段-恩平组二段)高精度的天文年代标尺。研究表明,始新世文昌组一段频谱分析显示~14.1-10m,~7.3-6.6m及~5.3-4m波长的峰值变化,渐新世恩平组二段显示~17.2m, 13.8m 9.4m, 4.85m, 3.85-3.63m及3.07m波长的峰值变化,这与观测的沉积旋回高度的一致,文昌组一段波长比(17.2:13.8:4.85:3.07=126:101:36:22.5)具有和天文理论周期(125kyr, 100kyr, 37kry, 22kyr)相似的比,恩平组一段波长比(12:9.1:4.8:3.85=126:96:50:40)具有和天文理论周期(125kyr, 100kyr, 48kry, 37kyr)相似的比,表明文昌组一段-恩平组二段沉积旋回主要受控126 ka短偏心率(e1), 100 ka短偏心率(e2),48ka斜率(O1),37ka斜率(O2),和22ka岁差(P1)周期的控制。根据ASM方法计算的文昌组一段沉积速率为9.704 cm/ka,持续时间约为1.546 Ma;恩平组二段沉积速率为11.741 cm/ka,持续时间约为1.405 Ma,始新世-渐新世湖盆基准面上下沉积速率的增大除了构造因素,可能间接指示了气候的干旱化。此外,对比天文参数滤波曲线与ODP1218站点海相记录的碳氧同位素及全球海平面变化,短偏心率滤波曲线(~12m)、斜率滤波曲线低幅度与碳氧同位素的正飘、碳氧同位素岁差和斜率低幅度高度重合,这可能指示了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发生的重大气候环境突变事件;同时,始新世-渐新世出现以4万年周期的强斜率信号,基于在中始新世晚期南极出现的大冰盖和北极为海洋的古地理格局认为,赤道地区出现的强斜率信号不可能来自北极,更可能与南极大冰盖的出现有关,由于冰盖的出现可以辐射到整个全球气候,推断在低纬地区以偏心率为主导的周期变化中,由于南大洋海水通过特殊通道北上将携带的密集水团输送到赤道地区,可能造成斜率信号的放大。(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林畅松,施和生,李浩,何敏,张忠涛[9](2018)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层序结构和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盆地是东南亚陆缘最大的、含有丰富油气等资源的边缘海盆地.对于南海大陆斜坡带的发育、沉积演化与南海盆地构造作用及动力学过程的响应关系等方面缺乏深入认识.依据地震、测井及岩心等丰富资料,对南海珠江口盆地东南部陆架边缘斜坡带的层序地层、沉积-地貌演化及其对构造、海平面和沉积物供应变化的响应关系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盆地的沉积充填可划分为由区域性不整合所限定的7个复合(二级)层序(CS1-CS7).复合层序CS3-CS7(上渐新统-第四系)均由区域性的海侵-海退旋回构成;其内可进一步划分出由局部不整合或水退-水进的转换面为界的20个次级层序(叁级).研究识别出包括外陆架至陆架边缘叁角洲、前叁角洲-斜坡扇、陆架边缘前积体、单向迁移的横向底流-斜坡重力流复合水道、大型斜坡下切峡谷、泥质斜坡扇、斜坡滑塌泥石流复合体以及大规模软沉积物变形体等沉积体系或沉积复合体,它们在不同层序具有特定的时空分布,构成多种沉积样式.短周期(叁级)的沉积旋回变化与Haq的海平面变化曲线总体上可对比,但长周期的海侵和海退则明显不同,受到了构造隆升和沉降等的控制.陆架边缘沉积演化可划分出裂后早期海底扩张沉积(破裂层序)、裂后晚期海底扩张沉积、后海底扩张等构造-沉积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晚期的热隆起、构造差异沉降、裂后热衰减沉降以及上新世以后的东侧碰撞等对主要不整合的形成和海侵-海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晚渐新世至中中新世发育的复合层序(CS3和CS4)记录了裂后海底扩张到停止的大陆斜坡沉积过程;而裂后早期的沉积层序(CS3)为破裂层序,以发育大型的陆架边缘叁角洲-前叁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的前积层为特征.气候变化和季风加强可能增强了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更新世沉积期的沉积物供应,为大规模陆架边缘叁角洲体系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物源供给.发育于陆架边缘的叁角洲-滨岸碎屑体系和共生的前叁角洲斜坡扇体系构成区内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对象.(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刘溪,李艳广,杨喜彦,韩伟,马瑶[10](2018)在《叁迭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边缘的扩张——来自南召地区沉积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叁迭纪时期东南边缘的延伸范围,对其东南方向的南召地区太山庙剖面叁迭系地层进行实测,利用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原理划分沉积旋回、判断沉积环境;同时,运用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南召地区叁迭系地层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南召地区叁迭系地层可划分出5个沉积旋回,其中包括1个Ⅱ级层序与5个Ⅲ级层序,与鄂尔多斯东南部延长组有较好的对应,但几乎全部为深水沉积环境。碎屑锆石的年龄范围为1 654~230 Ma,大致可分为4个年龄段:1 400~1 600 Ma,640~1 100 Ma,400~550 Ma,200~334 Ma,均有明显峰值。与周缘地体年龄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碎屑岩主要来源于北秦岭,少量印支期锆石应来自于南秦岭印支期花岗岩,没有来自华北克拉通内部的物源。将沉积特征及锆石年龄谱与鄂尔多斯东南部金锁关地区延长组及北秦岭柳叶河盆地叁迭系地层进行对比分析,推测叁迭纪鄂尔多斯盆地向南扩张到北秦岭,且华北板块南缘和北秦岭带之间存在一个以宽坪群为主体的隆起带,自南召地区向西至金锁关地区以南逐渐降低,至柳叶河盆地消失。因此,叁迭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可扩展至南召地区,两者的演化同时受到秦岭造山带的控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边缘沉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是陆缘深水油气勘探中的重要储层类型,是深水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结合高精度叁维地震资料和最新的钻井地质信息,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东部渐新世陆架边缘叁角洲的类型、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开展了详细研究。研究表明,白云凹陷渐新统整体上为海侵退积型层序组,可划分为6个叁级层序;识别出5期坡折,各期坡折均属于沉积型坡折,受明显的波浪作用控制;陆架边缘叁角洲主要发育于强制性海退期,平面上呈平行于坡折带的"豆荚"状展布,其规模和形态受相对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和海流活动综合控制;陆架边缘叁角洲是坡折下方深水重力流的"转运站",陆坡规模和沉积物供给速率分别控制了重力流沉积的类型和规模,影响了由陆架边缘叁角洲向深海的砂体搬运过程;陆架边缘叁角洲和重力流沉积在白云凹陷形成大量岩性圈闭和岩性+构造型圈闭,断裂和底辟是此类圈闭油气成藏的关键。总体上,白云凹陷东部具备形成大型陆架边缘叁角洲和重力流沉积的岩性圈闭条件,成藏条件优越,具有很大的油气勘探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边缘沉积论文参考文献

[1].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陆相坳陷盆地边缘沉积区古地貌恢复: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叁迭系百口泉组为例[J].古地理学报.2019

[2].张忠涛,张向涛,孙辉,石宁,张博.珠江口盆地渐新世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J].石油学报.2019

[3].张曼莉,林畅松,何敏,张忠涛,李浩.珠江口盆地晚渐新世陆架边缘叁角洲沉积层序结构及演化[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9

[4].张青.季风边缘区高山湖泊沉积记录的人类世特征[D].兰州大学.2019

[5].王春阳,丁巍伟,董崇志,方银霞,赵阳慧.东南极威尔克斯地-阿德利地大陆边缘构造及沉积特征[J].极地研究.2019

[6].秦雁群,巴丹,许海龙,梁英波,杨紫.被动大陆边缘大型峡谷供给型深水扇沉积与油气成藏——以西非刚果扇为例[J].中国石油勘探.2018

[7].康丽芳,王振国,张炎,卢昕,王丽君.琼东南盆地松南-宝岛凹陷叁亚组时期陆架边缘叁角洲-深水扇沉积特征与有利区预测[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8].魏小松,罗盼,杨向荣,从富云,刘蕾.南海大陆边缘晚始新世-早渐新世沉积旋回的天文驱动:对气候变冷的指示[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9].林畅松,施和生,李浩,何敏,张忠涛.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陆架边缘斜坡带层序结构和沉积演化及控制作用[J].地球科学.2018

[10].刘溪,李艳广,杨喜彦,韩伟,马瑶.叁迭纪鄂尔多斯盆地东南边缘的扩张——来自南召地区沉积及碎屑锆石年代学的证据[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王100井常量元素纵向分布特征王100井微量元素纵向分布桂西南地区鲕豆状锰矿石的logU-logT...川西坳陷周公1井-南江甘溪晚叁迭世层...金鸡1井PSQ1~PSQ2(上二迭统长兴组)...古近系沱沱河组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

标签:;  ;  ;  ;  ;  ;  ;  

边缘沉积论文_何文军,郑孟林,费李莹,吴爱成,杨彤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