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文献综述)
徐静,黄玲,倪昌雯[1](2022)在《木村病2例》文中研究说明木村病(KD)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是一种罕见的良性慢性特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颈部无痛性组织肿块,特征为软组织内淋巴滤泡增生和嗜酸性肉芽肿形成。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近年来部分文献报道头、颈部木村病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协助诊断。本病需与多种良性疾病鉴别,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案,还需除外临床表现相似的其他恶性肿瘤疾病。本文总结2例KD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组织病理表现,
张祥月,伊力努尔·哈力甫,张德志,于世荣,康晓静[2](2021)在《多发部位木村病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患者男,63岁,右大腿肿物20年,右肘部肿物10年,右大腿内侧、右肘关节处可见片状褐色斑片,表面可见褐色丘疹,皮下可触及质软皮下结节。皮损组织病理示:皮下组织内见多灶状淋巴滤泡形成,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扩大,生发中心内可见血管增生伴玻璃样变,淋巴滤泡间间质局灶纤维组织增生,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T细胞区高内皮小静脉增生伴管壁玻璃样变。免疫组织化学:CD20(+)、CD21(+)、CD3(+)、Ki-67(+)3%间质。诊断木村病。
杜爽[3](2021)在《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背景:结节性红斑是发生于皮下脂肪间隔的炎症性疾病,该病通常急性起病,部分病人为慢性病程,皮损持久不退,称为慢性结节性红斑。慢性结节性红斑,又名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迁移性结节性红斑,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本病病因不明,治疗经验有限,尚无相关的专家诊疗共识。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慢性结节性红斑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式,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讨论,总结诊治经验。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并经临床诊断及组织病理学确诊为慢性结节性红斑的病例,分析其临床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治疗方式。(2)以“慢性结节性红斑、迁移性结节性红斑、游走性结节性红斑、亚急性结节性游走性脂膜炎、chronic erythema nodosum、subacute nodular migratory panniculitis、erythema nodosum migrans”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发表于1995-2020年的文献进行检索,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归纳慢性结节性红斑临床、病理特征以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1)本组研究:一般资料:一共纳入7例,其中男性1例,女性6例,男:女=1:6,年龄19-76岁,病程3月-3年。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表现为红色、暗红色结节、斑块,游走倾向1例,皮损最常累及下肢(7/7),其次为躯干(1/7),上肢(1/7),单发4例(4/7),多发3例(3/7),对称分布3例(3/7),单侧分布4例(4/7)。伴随症状:轻度压痛6例(6/7),中度压痛1例(1/7),下肢水肿1例(1/7)。伴随疾病:高血压(2/7),糖尿病(1/7),甲状腺功能减退(1/7),白细胞减少症(1/7),肾上腺瘤术后(1/7),慢性荨麻疹(1/7),脂肪肝(2/7)。实验室检查:ESR升高(4/5),白细胞计数降低(1/7),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降低(2/7),CRP升高(3/7),甲状腺功能减退(1/2),ANA谱异常(1/2)。组织病理学:7例患者均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均可见脂肪间隔增宽、纤维化,肉芽肿形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毛细血管增生和脂肪小叶受累,未见血管炎、血管闭塞。其中1例形成中性粒细胞小脓肿,2例有典型的脂膜性脂肪坏死,1例可见Miescher肉芽肿,5例有不同程度红细胞溢出。治疗:除1例未经治疗自愈外,其余6例病例均系统应用了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其中5例有效,但1例患者减量过程中复发。(2)文献复习:1995年1月-2020年12月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慢性结节性红斑的文献,排出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资料缺失的文献,共15篇文献15例。结论:1.慢性结节性红斑好发于中年女性,多见于小腿,但上肢、躯干也可累及,临床表现多样,通常表现为红色、暗红色或褐色结节、斑块,可具有游走倾向,皮损多单发或数量较少,疼痛较轻,病程较长,通常没有全身症状。2.绝大多数慢性结节性红斑患者是特发性,部分和链球菌感染、甲状腺疾病、妊娠、口服避孕药相关。3.在组织学上,慢性结节性红斑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与结节性红斑后期表现类似,但脂肪间隔增厚、纤维化、肉芽肿形成更加明显,脂肪小叶受累较常见,甚至可见脂膜性脂肪坏死。毛细血管增生也较明显,通常无血管炎、血栓形成。部分患者可见Miescher肉芽肿。4.治疗上糖皮质激素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减量过程中可能复发。
庞国龙,何明菊[4](2020)在《泪腺相关性Kimura病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文中指出Kimura病(kimura’s disease),又名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一种血管丰富、内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病变[1]。现就治疗的1例Kimura疾病相关泪腺肿瘤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孙某某,男,35岁,2018年5月1日因右眼眶肿物3个月余入院(图1A),3个月前曾在泰安市中心
曹博[5](2020)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流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确诊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诊断方法、病理和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年龄从15岁-57岁不等,患者多以血尿(75%)、下尿路症状(58.3%)和腹痛(33.3%)为首发症状就诊,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较低。辅助检查(彩超、CT、磁共振、膀胱镜检等)往往提示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影像学常表现为恶性肿瘤,提示膀胱内实性占位,病灶可见于膀胱各壁,肿瘤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容积从0.6cmx1.5cmx2.1cm~2.5cmx5.1cmx6.9m不等,10例为单一病灶,2例为多中心病灶。彩超和CT见瘤体内可有血流信号,低密度均匀或不均一,部分病灶侵犯膀胱深及层,边界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部分肿瘤表现出“快进慢出”现象,是与其他膀胱恶性肿瘤鉴别的一个征象。膀胱镜下肿物呈菜花状、团块状或息肉样,表面可见血管或溃疡,基底较宽,周围粘膜水肿。8例患者病理活检示:4例为膀胱梭形细胞肿瘤,2例确诊为IMTUB,1例为黏膜慢性炎症伴出血,1例提示膀胱上皮样肿瘤,倾向恶性。术前活检明确诊断率为仅为25%,这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多样且交叉,部分瘤体隐藏于膀胱肌层有关。所有患者均行全麻下手术治疗:6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6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症状在术后1周内消失,术后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9天(6~13天),在不考虑远期复发情况下,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上要优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本病通过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确诊,术后病理标本示切缘阴性,肉眼观大体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组织呈灰白、灰黄或灰红,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未见明显坏死及钙化;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紧密或散在排列,背景中可见炎症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提示:免疫组化所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8例66.67%)、波形蛋白 Vimentin(+)(12 例 100%)、平滑肌抗体 SMA(+)(11 例 91.67%)、细胞角蛋白 CK(+)(8 例 80%),S-100(-)(12 例 100%)、CD117(-)(100%)。其中FISH检测ALK基因断裂具有较高特异性,有利于与膀胱恶性肿瘤快速鉴别。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彩超,彩超提示膀胱未见异常,8例患者术后行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内可见手术瘢痕,未见肿瘤复发。电话随访,3例患者诉术后偶有尿痛,尿频,下腹痛外;余患者未诉不适。手术治疗症状消失,效果满意。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88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无瘤生存。结论IMTUB是一种中间型并具恶性潜能的肿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往往倾向提示恶性病变,易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是本病确诊的标准,首选手术治疗,TURBT及膀胱部分切治疗均有效,患者预后较好,但不排除远期复发及转移可能,术后仍建议定期复查。
邹焱[6](2020)在《Caspase-1及NLRP3在木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半胱天冬酶1(Caspase-1)及核苷酸结合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dom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在木村病(Kimura’s disease)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检测36例木村病和10名非木村病对照者病灶中Caspase-1及NLRP3的表达,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病灶中Caspase-1及NLRP3的积分吸光度值(Integrated absorbance,IA)的差异。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分析比较Caspase-1、NLRP3的表达在各组临床资料亚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木村病患者Caspase-1 IA[M(Q)]为1765404(1912926)及NLRP3 IA[M(Q)]为2675401(2913750),与对照组[Caspase-1,NLRP3 IA分别为130445(114688)、151761(171231),P<0.05]相比水平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木村病患者病灶中的Caspase-1与NLRP3的表达在高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组显着高于低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组(Z=-2.073,P<0.05;Z=-2.017,P<0.05);此外,NLRP3在复发组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复发组(Z=-2.162,P<0.05)。木村病病变组织中Caspase-1及NLRP3表达水平在性别、年龄、部位、是否瘙痒、瘤体最大直径、受累部位数等各临床资料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Caspase-1及NLRP3与木村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密切相关。其中,Caspase-1及NLRP3均参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募集,而NLRP3则与木村病的复发有关。
常巧珍[7](2020)在《重叠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是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比较少见,可以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常伴发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前后因果关系尚不明确。该病实验室化验及影像学检查特异性差,发病机制不明确,诊断需组织病理学明确,治疗上无标准统一的方案。本文通过分析重叠综合征合并CD患者的诊疗过程及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诊疗措施,强调病理活检的重要性。方法: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1例口干、眼干,蛋白尿、少尿、水肿、皮疹及多发淋巴结肿大的54岁女性患者病历资料,同时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归纳并总结C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结果: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化验及影像学检查、肾脏及淋巴结组织活检,诊断为“1.重叠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急性肾损伤肾性高血压2.Castleman病”,给予甲泼尼龙片48 mg日一次联合环磷酰胺50 mg日一次治疗,经过2个月左右的治疗,患者肾功能较前好转,淋巴结较前缩小。结论:重叠综合征合并多中心型CD比较罕见,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需病理活检确诊。确诊CD后需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变化,若有异常,应权衡利弊,积极行肾脏穿刺活检术以明确诊断。
邵玉筱[8](2020)在《色素性痒疹4例报告附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收集本院及国内外已经报道的色素性痒疹(Prurigo Pigmentosa,PP)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学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从而降低误诊率,有利于临床医生对该病进行正确地诊疗。方法本研究描述了2017年至2019年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诊治的4例色素性痒疹的患者,详细记录其一般情况、病史、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及转归等资料。通过从中国知网、万方医学数据中心以及Pubmed等数据库中检索色素性痒疹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收集2007年至2019年间诊断为PP、并且各项资料较完整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同时复习了既往发表的有关PP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相关的文献。结果我院诊治的4例PP患者,男女比例1:1,平均年龄(31.0±11.3)岁,病程1月~6年不等。3例患者在确诊PP前均被误诊为“湿疹”,1例被误诊为“湿疹”和“药物性皮炎”。确诊前均予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3例患者均表现为红斑、丘疹,皮疹消退后见网状色素斑;1例患者就诊时仅见散在性丘疹及色素沉着。4例患者皮损处真菌检查均为阴性,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非特异性,真皮内可见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其中3例有表皮水肿现象。诊断为PP后,4例患者均予米诺环素治疗,剂量100~200mg/d,平均治疗1周后皮疹明显好转,巩固治疗4周仅见遗留的网状色素沉着斑,未见新发皮疹。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共收集42个病例。其中亚洲地区36例,其他国家或地区6例。其男女比例1:2.5(12:30),平均年龄(24.2±9.5)岁(除去具体年龄不明确的3例),病程1周~40年不等。确诊PP前诊断为其他疾病的占69%(29/42),而直接诊断为PP的占31%(13/42)。确诊前大多诊断为“湿疹”、“过敏性皮炎”或“药物性皮炎”,也有部分诊断为“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花斑癣”等。治疗予米诺环素或多西环素,100~200mg/d,平均2~3周开始好转。结论PP容易误诊、漏诊,可能由于早期对疾病的认知不够。近年来国内外报道逐渐增多,表明PP并非是一个极其罕见的皮肤病。PP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抗组胺药及激素类对PP无效,多选用四环素类药物,尤其是米诺环素、多西环素作为一线药物。氨苯砜、异维A酸也被证实对PP有效,但易复发。临床应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正确诊断疾病。
卢莎莎,魏云,史晓东,张丽霞,季慧范,郭晓林[9](2019)在《以腹水为突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报道》文中指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以肠壁组织嗜酸性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罕见胃肠道疾病。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EG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外周血和腹水EOS异常增高是以腹水为主要表现EG的诊断要点,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预后较好。本文报道我院分别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0月接诊的2例EG伴腹水的病例,帮助大家提高对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认知,尤其是伴有腹水的患者。
王喜中[10](2019)在《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漏诊及复发率。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9例头颈部木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所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结果:19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在年轻和中年患者中更常见,病史较长。彩超表现:肿物边界清晰或不清,内部回声主要为中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检出血流信号。CT表现:弥漫性肿块型病灶多见,伴有周围淋巴结肿大。MR表现:T1WI和T2WI均呈等信号至高信号,STIR呈高信号,且伴局部淋巴结病变。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中,嗜酸细胞的计数及比例明显增高,升高范围是正常值的1.5-20倍。IgE的水平明显增高,范围可达正常值的2-7倍。结论:木村病的影像学表现对该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发生于头颈部无痛性的肿物,尤其是伴有周边淋巴结肿大的病例,如果发现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及IgE水平升高者,可优先考虑木村病。木村病的诊断最终仍需病理证实。
二、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木村病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多发部位木村病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3)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结节性红斑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泪腺相关性Kimura病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5)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
1.1 前言 |
1.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随访 |
1.3 结果 |
1.3.1 基本资料 |
1.3.2 常规检查 |
1.3.3 影像学资料 |
1.3.4 膀胱镜检 |
1.3.5 诊治方案 |
1.3.6 术后病理 |
1.3.7 预后 |
1.4 讨论 |
1.5 结论 |
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概述 |
2.1 前言 |
2.2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流行病学及病因 |
2.3 临床特征 |
2.3.1 腹膜后IMT |
2.3.2 肾上腺IMT |
2.3.3 肾脏IMT |
2.3.4 膀胱及前列腺IMT |
2.3.5 精索IMT |
2.4 影像学检查 |
2.4.1 彩超 |
2.4.2 CT |
2.4.3 MRI |
2.5 病理学检查 |
2.6 免疫组化 |
2.7 泌尿系IMT的诊断 |
2.7.1 常规诊断 |
2.7.2 ALK基因诊断 |
2.7.3 鉴别诊断 |
2.8 治疗 |
2.8.1 手术治疗 |
2.8.2 放射治疗 |
2.8.3 化学药物治疗 |
2.8.4 抗炎治疗 |
2.8.5 新进展-靶向治疗 |
2.9 预后 |
2.10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Caspase-1及NLRP3在木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主要试剂及设备 |
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6.质量控制 |
结果 |
1.临床特点 |
2.病理表现 |
3.Caspase-1及NLRP3 免疫组化结果 |
4.Caspase-1及NLRP3 的表达与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重叠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病历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Castleman病与肾脏疾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色素性痒疹4例报告附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病例资料及研究设备 |
2.1.1 本院病例1 |
2.1.2 本院病例2 |
2.1.3 本院病例3 |
2.1.4 本院病例4 |
2.1.5 研究设备 |
2.2 文献病例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流行病学资料 |
3.3 病因及影响因素 |
3.4 临床表现 |
3.4.1 皮疹分布部位 |
3.4.2 皮疹特点 |
3.5 组织病理学及其他实验室检查 |
3.5.1 组织病理学 |
3.5.2 其他辅助检查 |
3.6 治疗及转归 |
第四章 讨论 |
4.1 影响色素性痒疹发病的因素 |
4.2 色素性痒疹的临床特征 |
4.3 诊断及鉴别诊断 |
4.4 与PP相关的并发症 |
4.5 四环素类药物在治疗色素性痒疹中的作用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综述 色素性痒疹的临床、病理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患者基本信息 |
3.2 影像学检查 |
3.2.1 超声检查结果 |
3.2.2 CT检查结果 |
3.2.3 MRI检查结果 |
3.3 病理学检查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参考文献)
- [1]木村病2例[J]. 徐静,黄玲,倪昌雯. 临床皮肤科杂志, 2022(02)
- [2]多发部位木村病1例并文献复习[J]. 张祥月,伊力努尔·哈力甫,张德志,于世荣,康晓静.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07)
- [3]慢性结节性红斑7例并文献复习[D]. 杜爽.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泪腺相关性Kimura病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J]. 庞国龙,何明菊.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08)
- [5]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D]. 曹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6]Caspase-1及NLRP3在木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 邹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重叠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1例并文献复习[D]. 常巧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8]色素性痒疹4例报告附文献复习[D]. 邵玉筱. 南通大学, 2020(08)
- [9]以腹水为突出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2例报道[J]. 卢莎莎,魏云,史晓东,张丽霞,季慧范,郭晓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9(12)
- [10]头颈部木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的分析[D]. 王喜中.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