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废弃山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设计方法初探

工业废弃山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设计方法初探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510060

摘要:本文以佛山大雾岗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通过总体设计、生态修复、分区设计、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等内容,探讨岭南地区工业废弃山地公园改造的策略和经验。

关键词:山地公园;工业遗产;生态修复

1前言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到来,曾经在岭南经济发达地区遍地开花的工厂和仓库逐渐关闭和转移。因为土地污染、有害气体、废旧设备安全隐患等问题,一度喧嚣热闹的工业区成为城市中的废弃地。

同时岭南地区也是典型的沿海丘陵地貌,城市中山体众多,大小不一。城市中的山地往往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许多山体毗邻河道水网,自古以来就与生产、生活区域紧密结合。且山地地形较为复杂,高低起伏,比平地区域更具有游览趣味。

如何利用工业废弃场地和厂房进行改造利用,如何与自然地形相结合,活化场地营造公园,都是现今城市环境改造提升的重要课题,本文以佛山大雾岗森林公园为例,探讨工业废弃山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设计方法。

2现状分析

大雾岗森林公园场地位于佛山禅城区石湾镇,近期建设面积为11.3公顷。场地主体为面积约6.5公顷的山体,最高峰海拔约为40米。山体面积虽不大,地形却颇为复杂,峭壁陡立,沟壑纵横。西、南、北面别为上山的坡地或台地,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六十余处。

3总体设计

规划设计中以“生态修复、文化重塑、休闲升级”为理念,根据现状场地丰富的历史和地理内涵,将地貌、生态、人文、工业四个层面叠加分析,构建城市森林休闲游憩空间。注重生态品质,修复受损山体和工业棕地,完善生态游憩体验;注重文化内涵,重塑场地,唤醒场地历史记忆,提升场地文化价值;注重空间功能,对接城市片区属性,营造都市康体休闲空间。结合场地具有山地、工业和传统文化的多重属性,公园整体呈现现代中式和工业遗产相融合的风格。

基于上层规划定位、现状场地条件和景观生态分析,打造4个片区和3条游览路径。

4个片区:(1)西入口作为文化广场区,融合相邻的书院寺庙和场地上的工业厂房打造传统文化体验空间;(2)北入口作为生态广场区,结合地形条件打造台地式生态空间;(3)南入口作为创意广场区,结合工业厂房及水塘,打造创意滨水空间;(4)山体部分作为森林游览区,尊重山地原有地貌,因地制宜,打造山地森林游憩空间。

3条游览路径:(1)半小时登山路径串联山上景观节点、眺望点和康体健身、徒步体验点;(2)内圈半小时漫步径串联环湖休闲旅游资源;(3)外圈一小时环园慢跑径串联全区眺望点、出入口和康体健身、徒步体验点。

4生态修复

现状场地内遭到比较严重的生态破坏,一方面是由于工厂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弃物对场地的污染,另一方面是由于山地生态存在不稳定因素,比如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问题。对场地进行景观性的改造前须进行生态修复。通过削坡处理、改善土壤等人工方法,按照自然规律,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解除场地生态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营造适宜的动植物生境和可供人们接触的环境。

(1)削坡处理,防止塌方

大雾岗典型土质是沿海丘陵地区常见的红泥土,松散易崩。本地区四季多雨,一遇暴雨山体就会被冲刷下大量泥土。山上多处陡坡存在滑坡塌方的风险,是一个较大的安全隐患。

根据地形条件,采取削坡+设置排水沟的措施处理滑坡问题。削坡工程必须从上至下先削去边坡表层土方,预留200mm的保护层,该层只能由人工开挖,以保护坡体原状土不受扰动,最终形成45度缓坡。单纯削坡并不能彻底根治水土流失的问题,更重要是在土坡上覆绿。再根据现状向北朝向的特点,采用喜阴的固土植物搭配—肾蕨(Nephrolepiscordifolia(L.)C.Presl)和铁线蕨(Adiantumcapillus-veneris(L.)Hook.)混种,其中肾蕨80%,铁线蕨20%,顺山势种植,形成蕨类地被的功能性景观。同时在坡顶的崖边内侧设置一圈截水沟,确保坡顶的雨水不会自然流向坡底,减少对坡体泥土和覆绿植物的冲刷。

(2)改善土壤状况

现状场地有多间工厂,虽然污染物不是特别多,但难免会有一些微量重金属的泄漏排出。通过研究场地上工厂的生产工艺、机械分布情况和运输路径等,以及对土壤进行分析检测,根据土壤从重到轻的受影响程度,划分出控制区、缓冲区和安全区,对土壤进行分区修复管控。

对于控制区内的区域,土壤受到一定的工业污染,主要措施是对土壤进行更换,并辟为绿化区,利用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L.)、狼尾草(Pennisetumalopecuroides(L.)Spreng.)等植物修复土壤的同时避免了人群与受污染区的直接接触。部分留存有厂房、仓库地基的控制区场地,土层较薄,土质较差,改造时不过多改变场地肌理,而是种植浅根系、代谢旺盛的地被植物,如蓝羊茅(Festucaglauca)、波斯菊(CosmosbipinnataCav.)等。对于缓冲区,土壤没有受到直接污染,可以辟为绿化区或通行道路,不作为主要活动区,在控制区和安全区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安全区的土壤基本没有受到污染,且与控制区的距离大于10米,该区域可以作为公园造景、活动、建构筑等建设的主要空间用地。

(3)设置海绵设施

大雾岗山体表面径流丰富,且经过削坡和场地开挖,植物未全面覆盖,雨水冲刷易造成山上水土流失,而山下水塘淤积的现象。根据山体的特点布置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海绵设施是最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解决办法。

植草沟的布置有2个主要的方向:平行于等高线和垂直于等高线。平行于等高线植草沟具有截水功能,在雨水对山体土壤造成严重冲刷侵蚀前对其进行截留。根据大雾岗土壤的类型可查到其允许不冲流速为0.75m/s,再结合山体坡度利用正切函数求得截留植草沟的最大间距。垂直于等高线对截留植草沟中雨水进行收集,具有排洪效应。并与半山平台的雨水花园相连接,经过滞留和过滤后才流向山下的水塘。植草沟的沟底采用当地出产的砾石铺设,表面较普通卵石粗糙,石缝中生长野草,可减缓雨水流速同时过滤部分泥沙。

我们因地制宜地将该半山处的一处洼地改造为雨水花园,将上游的植草沟引至此处。根据场地旱涝分明的特点,种植灯芯草(JuncuseffususL.)、鸢尾(IristectorumMaxim.)等旱涝皆可生长的亲水植物,利用砺石层、砂层、种植层等多层结构对雨水进行滞留、去污和调蓄。经过雨水花园的处理后,雨水通过植草沟溢流至山下的水塘,并被重新利用成为山下的浇灌用水。海绵设施运用生物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净化效率,降低公园的雨洪承载和污染承载负荷。

5工业遗产的梳理与利用

以山麓平地区为基础打造创意广场区,结合工业厂房及水塘构建创意滨水空间。现状场地上厂房和民居临水分布,开敞空间呈破碎化,视线通达性差。通过对现状建筑的梳理,制订了“拆一留二”的改造策略,即对水塘边的建筑拆除临水一线,保留二线进行改造,打开滨水活动空间,并留出景观视线通廊。

尽量利用原有场地的地形和工业遗产进行改造利用。场地上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是旧的生产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标志物,有满足怀旧、探险、深度体验等新兴旅游的需求的潜力。利用现状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为公共艺术,重塑场地记忆,与当地游客产生共鸣。以独特的身份充当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的角色,实现工业污染到生态修复的转变,成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的“城市绿斑”。

6结语

山地景观和工业遗产是当今风景园林专业两个重要的课题,通过对工业废弃山地公园的研究,探讨同时应对这两个课题的技术方法。这要求设计者着眼于山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文化历史的再现,并以使用者、管理者等多个角度去考虑公园的改造设计,以确保工业废弃山地公园兼顾生态效益和游客需求,又能与城市人文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1】王晓俊.风景园林设计增订本[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231-235.

【2】杨雪澜,陈齐平.城市公园景观重构与地域文化传承[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4,31(6):119-125.

标签:;  ;  ;  

工业废弃山地公园的生态修复和设计方法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