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海螺沟冰川公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冰川,森林公园,海螺沟,旅游资源,旅游,生态,国家。
海螺沟冰川公园论文文献综述
朱智[1](2017)在《四川省泸定县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游客行为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运用调查法和分析法对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以下简称"海螺沟")游客行为特征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游客属性、旅游动机、出游时间、出游方式等特征,并针对性的对海螺沟旅游产品开发与宣传、森林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森林经理》期刊2017年01期)
朱智,李梅[2](2016)在《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公园是国家具有代表性或特殊保护价值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地区,发展旅游是主要功能之一。以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为例,介绍了海螺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提炼出海螺沟的五大资源特色,分析了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海螺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海螺沟应从开发多元化的森林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完善公园解说系统规划与建设、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与提升,最终实现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6年02期)
朱智[3](2015)在《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旅游客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四川省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游客的数量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公园年游客数量从2000-2011年呈逐步上升趋势,增幅增大;公众假期、冰川景观质量是影响公园月客流量的主要原因,5月、8月、10月、周末都是客流量集中期;景区对外交通、客源地经济水平是影响公园旅游客源分布的重要因素,公园客源地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省内(46.52%)及重庆(26%)、广东、上海等省外发达地区。(本文来源于《惠州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罗远洋[4](2015)在《基于P-S-R模型的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森林公园也已成为游客热衷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由于大规模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森林公园自身管理的滞后,也给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制约着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研究。已有的森林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基本是分析旅游活动对大气、水体、植被、垃圾、噪声、土壤、野生动物等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评价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所发生的变化。而很少有学者从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出发,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旅游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基于此,本研究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以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对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2013年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1)本文综述了生态安全的概念及生态安全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了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深入分析其他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森林公园复合旅游生态系统的特性,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对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予以了探讨。(2)从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的生态系统实际状况出发,在P-S-R框架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综合运用频度统计法、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初步形成的指标体系进行审核。最终建立了包括当地居民人口自然增长率等26个指标的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3)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综合评价值,同时在分析现有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4)分析了影响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的主要特征,得出影响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2013年的生态安全指数为0.8630,生态安全度较高,该森林公园处于较安全的状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严重影响公园生态安全的因素,文章针对现存安全隐患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李泽萱[5](2015)在《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解说评价与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旅游解说是保护旅游资源,发挥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针对生态旅游本质与资源特有属性的旅游解说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为例,在SMRM解说模式基础上,探讨生态旅游解说系统优化提升。按照解说现状评价、清查解说资源、确定解说目标、分析解说受众、确定解说主题与内容、选择解说媒介与方式等步骤,完善包括向导式解说、自导式解说、解说保障与反馈叁部分的生态旅游解说系统。最后,引用“节点”与“路径”概念,从空间格局角度,搭建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解说系统的骨架,提出规划设计实例,以期为优化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建设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包含保证性、响应性、教育性与生态性四大层面,共17项指标的生态旅游解说效果评价体系。通过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可知,公园现有旅游解说系统在保证性、响应性、教育性、生态性的表现程度得分均低于重要性得分,存在解说组织不完善、解说媒介与方式单一、解说内容不全面、生态教育乏力等问题。(2)通过描述性统计、交叉列联表、Pearson相关系数,探讨游客对解说效果评价的影响因素及解说需求差异。分析可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对解说效果要求越高,对现状评价越低;游客对人员解说、解说标牌、电子多媒体偏好程度较高,对于公园景点相关解说内容关注程度最高;女性游客对解说印刷制品、旅游服务设施信息需求更大;男性游客对地质地貌景观以及历史文化兴趣更高。年龄越大的游客对温泉与历史文化解说需求越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游客,对森林植被解说、电子多媒体解说需求越大。(3)围绕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林海·冰川·雪域·温泉—海螺沟”的旅游形象,确定公园“爱护自然、低碳生活、共建和美地球家园”的解说主题与各分区解说内容。(4)对比不同类型解说媒介与方式的优缺点,根据游客解说媒介需求调查,结合公园资源状况,确定各分区解说媒介与方式。比较可知,由管理服务区到核心景观区,可选择的解说媒介逐渐减少,游客对解说内容的需求与对解说媒介的要求越来越高,解说深度逐层递增。(5)进行公园生态旅游解说系统节点路径优化设计。确定公园出入口、主要景点、集散休憩点为主要节点,一般景点为次要节点,危险地段及其他地点为非节点,草海子步游道与干河坝-观景台步游道为主要路径。主要节点解说需注重景点介绍、目的方向导引、环境教育解说、服务设施介绍及全景导览。重点选取游客中心、森林科普馆、叁号营地、草海子步游道进行优化设计。(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刘海涛[6](2014)在《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旅游业相比,生态旅游更加注重生态环境质量。通过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能够更好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通过野外调查、专家访谈与层次分析,对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游客体验ASEB栅格分析,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出建议与策略。研究结果如下:(1)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资源类型齐全、丰度高。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指标体系,对公园内157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归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占有全部主类,比例高达100%;24个亚类,比例达77.42%;61个资源基类,比例达39.35%。(2)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品质高,原生性强,开发潜力大。运用《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9972-2003)指标体系,对旅游资源普查中确定的157个资源单体进行定量评价,评出五级资源16个,四级资源35个,叁级资源65个,一级和二级资源37个,未获等级资源4个。结果表明: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品级高,原生性强。为客观的反应公园资源情况,在单体评价基础之上,选取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因子权重,构建适用于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得出其生态旅游资源最终得分为91.5905分,等级为优良。(3)通过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了解游客基本情况、旅游行为与游客满意度。在此基础上,运用ASEB栅格法分析公园活动、环境、体验、利益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可知公园现有旅游产品单一,无法满足游客个性化和深度体验需求。公园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未能深入挖掘森林文化、康巴风情、历史文化等多元化的旅游资源特色。游赏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观光游览这一较低层面。此外,由于基础服务设施不健全,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旅游直接经济效益不高。(4)提出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策略。根据发展趋势与需求,本文提出“明确主题定位、烘托品牌形象”,“把握总体布局、完善功能分区”,“打造项目景点,四片联动发展”,“提升旅游产品、丰富项目活动”,“锁定目标市场、跟进营销战略”五方面开发策略。(5)提出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建议。本文最后总结了加强林业技术应用、提高基础服务设施生态兼容性、健全管理运营体制、完善旅游解说系统、推动社区参与等保护性开发建议,促进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金慧[7](2014)在《基于RMP分析的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为例,在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市场及开发现状等。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分类体系及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对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类、评价;利用SPSS19.0及EXCEL软件对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游客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对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游客行为特征及游客满意度等进行系统分析;采用模糊分析法对现状旅游产品进行模糊综合评估。以此提出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为优化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市场、产品结构并促进森林公园合理开发、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种类齐全,主要分为8大主类,22亚类,45个基本类型。八大主类旅游资源分别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2)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得分为85.60分,为四级(即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国外也占有一席之地。森林公园八大主类旅游资源评分中,地文景观、水域风光、天象与气候景观和生物景观得分分别占总得分的21.43%、20.07%、18.36%、16.29%;此外森林公园内遗址遗迹较少,只有海螺灵寺、兰花寨遗址等,其得分仅占总得分的7.3%;森林公园内人文活动、旅游商品、建筑与设施发展较为欠缺,叁项资源得分仅占总得分的16.55%。(3)海螺沟国家森林公园客源市场主要以近程市场(如川渝两地)、学历较高且收入较为稳定的游客为主,且出游目的大多以休闲度假为主,出游方式以朋友聚会、单位组织及家庭出游居多。(4)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评估得分为69.83分,其旅游产品仅介于一般和较好之间。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一级评价指标餐饮u1、住宿u2、交通u3、游览u4、购物u5、娱乐u6得分分别为76.99、72.00、59.91、76.46、74.48、63.95。其中餐饮u1、住宿u2、游览u4和购物u5四大旅游产品介于一般和较好之间;交通u,和娱乐u6两大旅游产品介于一般和差之间。(5)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旅游产品类型主要有生态观光产品、康巴文化体验产品、休闲体验产品、康体保健产品、科普教育产品等。并应坚持科学合理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创新开发旅游产品;优化资源、市场、产品结构;建立健全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加大推介力度,积极拓展客源市场;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行业相关部门加强协调合作;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的开发策略。(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彭亮[8](2014)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升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和苔藓植物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引起各国政府以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研究充分利用贡嘎山的气候和环境的垂直梯度条件,设置OTC加热装置以及人工添加氮的方法,模拟气候变暖和氮沉降增加,来研究自然条件下苔藓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揭示苔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及对气候变化的指示作用。并利用LI-8100对土壤呼吸进行了测量,揭示了增温及增N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其中选取作为指示植物的苔藓植物,不仅分布于人为干扰较小的环境如国家森林公园等,还广泛分布于人为干扰较大的环境如城市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1)相对于没有设置OTC增温装置的空白组,OTC增温组对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都有明显的增温效果。在干河坝样地中,OTC增温组的平均年气温高于对照组3.21℃,平均空气湿度比对照组低6.70%;OTC增温组年平均值土壤温度高于对照组1.82℃,年平均土壤湿度低于对照组1.37%。长草坝样地中,增温组年平均气温高于对照组2.12℃,平均空气湿度低于对照组6.10%;增温组年平均土温高于对照组1.41℃,年平均土壤湿度低于对照组4.33%。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据估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1℃到6.4℃。本研究中的两种增温方式对空气温度的增温效果都处在该范围之内。(2)在两个样地中,增氮和OTC都对苔藓植物的H值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有明显影响。在单独OTC加热处理的实验组中H值高于对照组;而在单独的增N处理的实验组中,H值要低于对照组。在进行了OTC加热和增N处理的实验组中,H值高于对照组,并且也明显高于只进行了OTC加热处理或是N处理的实验组。干河坝样地中处理过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D值(Simpson指数)也呈现出和H值相似的趋势。但是在SPSS软件中,通过ANOVA分析所得数据,得出干河坝OTC加热处理、增N处理以及OTC加热和增N处理实验组都与对照组的数据差异性系数p>0.05,呈不显着差异性,即在干河坝样地中,虽然OTC加热处理、增N处理以及OTC加热和增N处理会对苔藓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以及Simpson旨数造成影响,但不会和对照组呈现出显着差异性。增氮和OTC增温都将对苔藓植物群落组成、物种数量、覆盖幅度等照成影响。(3)2012年7-11月和2013年7-11月植物生长季的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7月最高,11月最低;各实验组的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规律一致。在两个生长季的测量中,OTC增温组、增N组以及OTC增温和增N组的土壤呼吸值一般都高于没有进行处理的control组,其中OTC组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最为明显。2012年7-11月的数据表现为,OTC增温组中的土壤呼吸值增加最多,相对于control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了0.88μmol CO2m-2s-1;增N组相对于control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了014μmol CO2m-2s-1;OTC增温和增N组相对于control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了034μmol CO2,m-2s-1。在夏季(7月)土壤温度较高时,OTC增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最大。在冬季(11月)OTC增温和增N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最大。2013年7-11月的数据表现为,OTC增温组中的土壤呼吸值增加最多,相对于control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了0.51μmol CO2m-2s-1;增N组相对于control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了021μmol CO2m-2s-1;OTC增温和增N组相对于control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加了041μmol CO2m-2s-1。在夏季(7月)土壤温度较高时,OTC增温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最大。在冬季(11月)OTC增温和增N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最大。(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谢培培,傅广海[9](2010)在《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发展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海螺沟是贡嘎山主峰区东坡的冰蚀河谷,是世界上仅存的低海拔冰川之一,以世界同纬度海拔最低、活动性最强、冰川地形地貌最完整而闻名遐迩。这些美丽的冰川,虽历经千百年沧桑,至今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生态。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的发展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本文在纵观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去展望其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资源与人居环境》期刊2010年20期)
丁海明[10](2009)在《中国十大夏日避暑森林公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丁海明)7月14日,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被全国最大社区媒体——中华网网站特别推荐为“中国十大夏日避暑森林公园”。这是海螺沟景区管理局打造“国际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圣地——中国·贡嘎山海螺沟”取得的又一成果。 炎炎夏日让人们无限向往海滩、草(本文来源于《甘孜日报(汉文)》期刊2009-07-20)
海螺沟冰川公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森林公园是国家具有代表性或特殊保护价值的人文与自然资源地区,发展旅游是主要功能之一。以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为例,介绍了海螺沟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提炼出海螺沟的五大资源特色,分析了旅游发展的现状,指出了海螺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海螺沟应从开发多元化的森林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服务基础设施、完善公园解说系统规划与建设、加强环境管理与监测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与提升,最终实现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海螺沟冰川公园论文参考文献
[1].朱智.四川省泸定县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游客行为特征研究[J].华东森林经理.2017
[2].朱智,李梅.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
[3].朱智.四川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旅游客流特征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15
[4].罗远洋.基于P-S-R模型的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15
[5].李泽萱.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解说评价与优化[D].四川农业大学.2015
[6].刘海涛.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7].金慧.基于RMP分析的海螺沟国家冰川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8].彭亮.高山生态系统中升温和氮沉降对土壤和苔藓植物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2014
[9].谢培培,傅广海.海螺沟冰川森林公园发展之我见[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
[10].丁海明.中国十大夏日避暑森林公园[N].甘孜日报(汉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