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德兴铜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德兴,铜厂,斑岩,铜矿,成矿,流体,地质。
德兴铜厂论文文献综述
李波[1](2017)在《德兴铜矿铜厂采区临近-25m水仓的爆破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德兴铜矿铜厂采区凹陷开采的不断进行,基于生产的需要,临近水仓等固定设施的爆破工程次数增多,难度增大,如何做好固定设施的爆破振动和飞石的控制以及爆破安全防护是矿山开采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市场》期刊2017年11期)
王传亮[2](2015)在《江西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蚀变及微量元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兴斑岩铜矿是亚洲最大的露天开采铜矿床,铜厂矿区是德兴斑岩铜矿最大的矿区。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东部,江南台隆与赣--杭裂陷带的衔接部位,区内震旦系双桥山群发育最广泛,矿田主要赋存在九都组,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燕山期的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矿体主要赋存在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带中强蚀变带内,其中在赋存围岩2/3。矿石矿物主要为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砷黝铜矿、斑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绿帘石、钾长石等。矿区蚀变强烈,结合野外观察、薄片镜下鉴定、PIMA应用,可将矿区分六个蚀变带:岩体内分叁个带,钾长石-伊利石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围岩内蚀变分叁个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绿泥石-伊利石化带。PIMA数据平面模型,结合岩石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发现:反射率、强度比大的地区,铜Cu含量比较低,反射率、强度比比较小地方,Cu含量比较高,区域元素平均含量与反射率、强度比成反比。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与成矿有关的成矿元素组合Pb-Bi-Cd-Sb-Zn-Cu-Au-Ag,通过R型因子分析发现主成矿因子为Cu-Au。稀土元素(REE)各蚀变带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稀土元素在各蚀变带含量变化较大。以热液为联接点,岩体和围岩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蚀变矿化过程中,岩体围岩REE具有互补性。ΣREE平均含量随着Cu矿化的增强,含量也增加,与Cu矿化正相关。德兴铜矿铜厂矿区除主要的成矿元素Cu、Mo外,其伴生元素Au、Ag、Re、Co等元素也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Au、Ag主要以独立矿物产出,自然金占90%以上;Re主要赋存辉钼矿中;Co主要赋存黄铁矿中。Au、Ag、Re、Co在线上分布不均匀,但有一定对称性。Ag分布与蚀变的强弱没有特别大的关系,自岩体向外岩石中平均含量逐渐降低;Co在蚀变较弱的千枚岩绿泥石—绢云母化带(H2)含量较高,其他蚀变带含量较低;Au、Re、Mo、Cu岩石中平均含量高的区域在主要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地带,这些地区蚀变比较强烈。Au、Ag、Re、Co具有亲硫性,能在热液中以络合离子形式运移,热液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后富集沉淀成矿。(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5-05-01)
王传亮,杨永强,文鹏,刘怀金,李毅[3](2014)在《德兴铜矿铜厂矿区铼地球化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德兴铜(钼)矿床是亚洲露天开采规模最大的斑岩型铜矿,该矿床除金属铜和钼以外,同时伴生Re、Co、Ag、Au等多种可利用元素,这些金属元素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尤其是辉钼矿中铼(Re)的价格是钼矿的几倍。前些年,日本、德国专门购买我国的钼精矿,用于从中提取铼,再出口中国;我国由于技术原因无法从中提取铼,白白花费大量资金购买铼,实际上相当于把钼矿白送了人家,反而让人家挣提取出元素的钱。这就促使我国自行研究提取技术,解决资源和资金浪费问题。铼是自然界中最稀少,分布分(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4年S1期)
潘小菲,宋玉财,李振清,胡保根,朱小云[4](2012)在《德兴铜厂斑岩铜(钼金)矿床蚀变—矿化系统流体演化:H-O同位素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铜厂斑岩铜(钼金)矿床是德兴斑岩矿集区最大的矿床。文章根据铜厂矿床发育的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组合特征,和已厘定的铜厂矿床脉体类型,选取代表不同蚀变-矿化阶段的石英、黑云母、绢云母及绿泥石等,进行单矿物的H、O同位素测试。石英和黑云母单矿物O同位素,与石英、黑云母平衡流体的δ18O值和δD值联合示踪结果显示,铜厂矿床早期A脉(不规则疙瘩状A1脉、石英-黑云母A2脉和石英-磁铁矿A4脉)和中期B脉(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斑铜矿)形成时,成矿热液均为岩浆流体来源,但B脉可能混入了少量大气降水;晚期低温D脉和碳酸岩脉(180~200℃)的成矿热液全部为大气降水来源。斑晶黑云母平衡水的δ18O和δD值变化范围较大表明,黑云母形成时的热液系统主要为岩浆水,局部受区域变质水和大气降水的混染,也可能与少量黑云母斑晶受到后期绿泥石化、水云母化蚀变有关。绿泥石蚀变主要由岩浆流体作用形成,但混入了一些大气降水,导致其δ18O值少量降低。绢云母平衡的水的δ18O值和δD值(4.6‰和-19.4‰)表明,绢云母是大气降水与千枚岩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来说,铜厂矿床钾硅酸盐化、绿泥石化蚀变,以及钾硅酸盐化阶段形成的A脉和B脉,均由岩浆流体作用引起,大气降水在绿泥石化阶段进入蚀变-矿化系统,而绢云母化、晚期低温D脉和碳酸盐脉均是大气降水作用的产物。(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2年04期)
姚静,倪培,赵葵东,王洪涛[5](2012)在《德兴铜厂斑岩铜矿成矿流体演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成矿流体的特征和演化过程,对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不同蚀变-矿化带石英细脉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详细的岩相学观察、显微测温、显微激光喇曼探针工作。结果显示,德兴铜厂斑岩铜矿主要有叁类流体包裹体:富液相包裹体(Ⅰ型),富气相包裹体(Ⅱ型)、多相包裹体(Ⅲ型);成矿早期的Ⅰ型包裹体,主成矿期的Ⅱ型和III型包裹体,以及成矿晚期的I型包裹体的平均均一温度和平均盐度分别为:481℃,8.1%;410℃,1.2%;389℃,56%和215℃,3.1%;主成矿期的II型和III型包裹体的平均均一温度相近,但盐度相差很大,指示了沸腾作用的发生;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流体呈现温度降低,挥发分逸出的趋势。(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12年02期)
王翠云,李晓峰,肖荣,杨锋,王增科[6](2012)在《德兴铜厂斑岩铜矿脉体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和富家坞等3个矿床组成。在详细的野外脉体填图基础上,文章把德兴铜厂斑岩铜矿的成矿脉体划分为A脉、B脉、D脉和H脉等4种类型。研究发现,A脉的形成与钾化蚀变有关,脉体不规则且不连续,以粒状石英±钾长石±黑云母±磁铁矿±少量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B脉的形成与钾质硅酸盐水解有关,脉体较规则且连续,以石英±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石英颗粒呈典型的梳状或长柱状对称于脉壁生长;D脉的形成与石英-绢云母化蚀变有关,以黄铁矿±石英±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脉壁发育绢云母晕;H脉的形成与碳酸盐化有关,以方解石±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这4种脉体分别记录了成矿流体演化至不同阶段,热液蚀变作用的特点及其与Cu-Mo硫化物沉淀的关系。脉体的宽度-间距定量统计分析表明,脉体宽度(T)服从于幂次分布定律;脉体间距(S)服从于负指数分布或介于对数正态分布与负指数分布之间。脉体宽度分维值D值(0.91~1.35)普遍>1,反映脉体系统的连通性较差,矿化程度较弱。脉体间距变差系数Cν值(0.49~0.92)均<1,说明脉体簇生聚集程度较低,矿化程度较弱;处于脉体聚集中心的脉体,代表着热液流体运移的通道,制约着其他脉体的展布。(本文来源于《矿床地质》期刊2012年01期)
鲁忠山[7](2011)在《德兴铜矿铜厂矿区黄坑深部成矿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矿床已有的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开发,总结了德兴铜矿铜厂采区的矿床成矿地质规律,运用矿床相似类比理论,确定了该矿床黄坑区域矿体分布规律,并用地质工程进行控制与验证,从而增加了矿山地质储量,提高矿山资源的供给能力。(本文来源于《采矿技术》期刊2011年06期)
潘忠伟[8](2010)在《德兴铜矿铜厂矿区边坡防护措施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露天矿开采过程中,保证露天采矿场边坡在其过渡状态和终了状态时的长期稳定是矿山管理至关重要问题之一。边坡的破坏不但涉及人身设备安全,也直接影响着矿山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影响铜厂矿区边坡稳定的主要因素,并对今后边坡管理采取的防护措施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铜业工程》期刊2010年02期)
潘小菲,宋玉财,王淑贤,李振清,杨志明[9](2009)在《德兴铜厂斑岩型铜金矿床热液演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大陆环境最具代表性的大型斑岩铜矿,由朱砂红、铜厂及富家坞叁大矿床组成,其中的铜厂矿体以富金而别具特色。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观测、详细的岩芯编录和全面的岩相学研究,厘定了铜厂矿床的脉体类型和形成顺序,系统地开展了各类脉体的流体包裹体研究,查明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再塑了岩浆-热液矿化过程。初步识别出德兴矿床3组脉体类型,分别记录了叁个不同阶段的蚀变-成矿过程:早期A脉分为4类,形成于成矿早期斑岩尚未固结时,伴有大规模的钾化和黑云母化甚至磁铁矿化;中期B脉可分为7类,形成于斑岩体固结后的大规模裂隙事件发育期,B脉石英呈梳状对称生长、黄铁矿以中心线生长;后期D脉共有3类,发育于成矿晚期,系雨水大量加入和硫化物大量淀积产物。观察发现,所有A、B及D脉沉淀过程中,均伴随大量的岩浆流体出溶、热液蚀变、流体挥发等热液活动、各脉均捕获了同体系内富含的热液流体。详细显微镜鉴定表明,各类脉体的脉石矿物石英内发育的大部分包裹体与世界典型斑岩铜矿床的矿化特征相似,从成矿早期A脉到成矿晚期D脉包裹体的类型发生如下变化:早期以LVH(含单子晶或多子晶包裹体发育,包裹体中还见有金属硫化物)+富气相包裹体为主→中期以含单子晶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为主,以及含有少量富液相包裹体→成矿晚期,以富液相包裹体+少量富气相包裹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总体上指示了温度、压力及热液成分在各类脉体的形成过程的变化规律,从早期到晚期温度和盐度逐渐降低,热液成矿作用明显经历叁个阶段:早期岩浆未完全固结,温度达到800~600℃以上,压力较高(140~50MPa),发生强烈的钾硅酸盐化;中期,由于岩浆冷凝结晶,岩体顶部围岩裂隙发育,静岩压力向静水压力发生转换,温度下降到450~550℃,压力陡然从55~40MPa下降至20MPa(B脉);而D脉形成时,发生大规模绿泥石-水云母化,温度下降至350~375℃,压力完全降低至20MPa以下;最后,与成矿作用无关的热液活动了两次,峰值温度分别是320~300℃和180~200℃,形成了无矿碳酸盐脉、石英脉及黑云母。在成矿过程中,成矿热液也从形成A/B脉时以岩浆热液为主,转变为形成D脉时以雨水、地下水为主。与世界典型斑岩型铜矿床相比,德兴斑岩铜矿床的蚀变-矿化系统基本一致,都由强硅酸盐蚀变带——青磐岩蚀变带——泥岩蚀变带等构成,在不同的蚀变阶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不规则形状A脉、脉石矿物梳状对称的B脉及粗颗粒大脉型D脉。德兴铜厂铜金矿各成矿阶段内主要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基本类似于世界典型斑岩矿床。但是,也存在不同之处,在铜厂铜金矿的A、B及D脉都发育了少量CO2包裹体,表明德兴铜厂成矿过程中CO2参与成矿作用,世界其它斑岩型矿床或没有报道发育CO2包裹体(杨志明等,2008),或者仅在其中某个阶段发现了少量CO2包裹体(Harris et al.,2004)。CO2包裹体参与成矿是否有特殊指示意义,须进一步的工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09年12期)
雷万荣,程志华,周玉才,章勇,胡玮[10](2007)在《德兴铜矿铜厂矿区矿坑涌水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省德兴铜矿铜厂矿区为国内最大的有色金属露采矿山。目前已形成东西长约2.3km,南北宽约2.4km的巨大采坑,最大高差500余米。矿坑诵水量包括地下水涌水量及地表水汇水量两部分。作者从矿坑充水的地质环境条件分析入手,认为矿坑涌水量以地表汇水量为主,以地下涌水量为辅。地表水汇水量在封闭圈以上采用自然排水措施以后,封闭圈以下的矿坑涌水量按五十年一遇的降雨量,估算了矿坑最大日涌水量;按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估算了矿坑内多年日平均涌水量;按丰水季节(每年3-7月)日平均降雨量,估算了矿坑丰水季节日平均涌水量。并对地下水涌水量进行了估算。2005年降雨量与多年平均降雨量相当,2005年的矿坑排水量监测平均值与多年日平均涌水量估算值相当。可见估算值有一定的可信度,对预防矿坑淹井事故及矿山的安全生产有一定参考作用。作者依据矿山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防止矿坑涌水的建议。(本文来源于《铜业工程》期刊2007年04期)
德兴铜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兴斑岩铜矿是亚洲最大的露天开采铜矿床,铜厂矿区是德兴斑岩铜矿最大的矿区。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东部,江南台隆与赣--杭裂陷带的衔接部位,区内震旦系双桥山群发育最广泛,矿田主要赋存在九都组,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燕山期的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矿体主要赋存在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带中强蚀变带内,其中在赋存围岩2/3。矿石矿物主要为金属硫化物,如黄铁矿、黄铜矿、辉钼矿、砷黝铜矿、斑铜矿等。脉石矿物有石英、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绿帘石、钾长石等。矿区蚀变强烈,结合野外观察、薄片镜下鉴定、PIMA应用,可将矿区分六个蚀变带:岩体内分叁个带,钾长石-伊利石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围岩内蚀变分叁个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绿泥石-伊利石化带。PIMA数据平面模型,结合岩石微量元素含量分析发现:反射率、强度比大的地区,铜Cu含量比较低,反射率、强度比比较小地方,Cu含量比较高,区域元素平均含量与反射率、强度比成反比。微量元素R型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与成矿有关的成矿元素组合Pb-Bi-Cd-Sb-Zn-Cu-Au-Ag,通过R型因子分析发现主成矿因子为Cu-Au。稀土元素(REE)各蚀变带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右倾,轻稀土元素富集。稀土元素在各蚀变带含量变化较大。以热液为联接点,岩体和围岩作为一个统一的系统,在蚀变矿化过程中,岩体围岩REE具有互补性。ΣREE平均含量随着Cu矿化的增强,含量也增加,与Cu矿化正相关。德兴铜矿铜厂矿区除主要的成矿元素Cu、Mo外,其伴生元素Au、Ag、Re、Co等元素也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Au、Ag主要以独立矿物产出,自然金占90%以上;Re主要赋存辉钼矿中;Co主要赋存黄铁矿中。Au、Ag、Re、Co在线上分布不均匀,但有一定对称性。Ag分布与蚀变的强弱没有特别大的关系,自岩体向外岩石中平均含量逐渐降低;Co在蚀变较弱的千枚岩绿泥石—绢云母化带(H2)含量较高,其他蚀变带含量较低;Au、Re、Mo、Cu岩石中平均含量高的区域在主要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地带,这些地区蚀变比较强烈。Au、Ag、Re、Co具有亲硫性,能在热液中以络合离子形式运移,热液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后富集沉淀成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兴铜厂论文参考文献
[1].李波.德兴铜矿铜厂采区临近-25m水仓的爆破设计[J].科技经济市场.2017
[2].王传亮.江西德兴铜厂斑岩铜矿床蚀变及微量元素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
[3].王传亮,杨永强,文鹏,刘怀金,李毅.德兴铜矿铜厂矿区铼地球化学特征[J].矿床地质.2014
[4].潘小菲,宋玉财,李振清,胡保根,朱小云.德兴铜厂斑岩铜(钼金)矿床蚀变—矿化系统流体演化:H-O同位素制约[J].矿床地质.2012
[5].姚静,倪培,赵葵东,王洪涛.德兴铜厂斑岩铜矿成矿流体演化特征[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2
[6].王翠云,李晓峰,肖荣,杨锋,王增科.德兴铜厂斑岩铜矿脉体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J].矿床地质.2012
[7].鲁忠山.德兴铜矿铜厂矿区黄坑深部成矿规律研究[J].采矿技术.2011
[8].潘忠伟.德兴铜矿铜厂矿区边坡防护措施探讨[J].铜业工程.2010
[9].潘小菲,宋玉财,王淑贤,李振清,杨志明.德兴铜厂斑岩型铜金矿床热液演化过程[J].地质学报.2009
[10].雷万荣,程志华,周玉才,章勇,胡玮.德兴铜矿铜厂矿区矿坑涌水量探讨[J].铜业工程.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