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土壤,函数,特征,渤海湾,地理分布,沉积物,同位素。
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阿提姑·吐尔洪,李新国,李志,刘彬,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1](2019)在《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研究区耕地、未利用地75个土壤剖面样品,分析其Cr、Ni、Pb、Zn、Cd含量,利用地累积指数、Hankason潜在风险指数、PCA/APCS受体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中Cd、Cr、Ni、Pb、Zn含量的总超标率依次为89.00%、25.30%、14.70%、30.70%、29.33%,其中Cr、Zn分别在耕地10—20cm、20—30cm层超过新疆土壤背景值的1.04、1.03倍。(2)Cd在耕地20—30 cm层、未利用地10—20 cm、20—30 cm层为轻度污染水平、中度潜在生态风险,其余剖面层Cr、Ni、Pb、Zn、Cd为无污染水平、轻度潜在生态风险。(3)土壤母质对Cr、Ni、Pb、Zn、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69.90%、78.80%、63.15%、70.68%、24.64%,交通污染源对Pb、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2.38%、47.39%,农业活动污染源对Cr、Ni、Cd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14.30%、6.86%、20.35%。(4)研究区耕地、未利用地综合生态风险均小于150,为轻微生态风险。(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石勇美,马雪,贺广兴[2](2019)在《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铜仁市11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选取最邻近指数法、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铜仁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矢量分析。得出铜仁市传统村落主要受海拔高度、流域、民族构成、道路交通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集聚、集中、不均衡性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22期)
李浩,刘莉,李杰,屠瑶瑶,翟文祥[3](2019)在《关于(a,b,0)分布类的特征函数统一表达式的若干标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非寿险精算学理论中的(a,b,0)分布类为研究对象,利用母函数(或概率生成函数)与特征函数的内在关系,给出了(a,b,0)分布类的特征函数统一表达式.(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赵卫东,郑勇,章浩南,姜琼,卫佳佳[4](2019)在《基于多源数据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遥感解译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往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研究过程中,普遍认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由五河—合肥断裂、石门山断裂、池河—太湖断裂以及嘉山—庐江断裂4条主干断裂共同构成,但对于该断裂带的准确边界位置缺乏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尤其是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南部大别山区域的边界问题。为此,基于Landsat8、资源3号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等多源数据,综合利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等功能,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进行遥感解译,并对解译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较准确的边界范围。现有地质资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该边界范围合理可靠。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南北2段空间分布特征各异,北段平均走向约N23. 5°E,平均宽度约25. 99 km,南段平均走向约N34. 9°E,平均宽度约38. 38 km,整个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总体走向约N33. 3°E,平均宽度约30. 35 km;该断裂带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短北长"、"南宽北窄"、"由南到北断层带走向逐步向北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成果可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范围内的城市规划、工程建设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国土资源遥感》期刊2019年04期)
丁旻,刘波,陈春[5](2019)在《基于VLF/LF叁维闪电探测系统的贵州省全闪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加强云闪分布特征分析,增强对雷暴云内物理过程的认识,利用2015—2017年VLF/LF叁维闪电探测系统的数据资料对贵州省闪电特征进行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云闪还是地闪,均以负闪为主;闪电发生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闪电最少,闪电月际分布主要为单峰型,仅冬季Z比率大于1;闪电主要发生时段为16时至次日凌晨2时,Z比率与全闪频数随时间的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618;全省闪电密度整体呈西高东低趋势,年均闪电密度为5.07次/(a·km2);云闪主要发生在高度2k~7 km,全年云闪高度呈下降趋势;雷电强度主要分布在5k~45 kA,平均陡度为7.34 kA/μs。本研究有利于对闪电特征开展更全面的探究和分析,同时对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警也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6期)
徐柏翠,潘竟虎[6](2019)在《中国国家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This paper investigated spatial structures of 3418 national protected areas(NPAs) grouped into 13 types using G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cluding point patterns, Ripley's K function, hotspot clustering, quadrat analysis, and Gini coefficient. Spatial accessibility was calculated for all NPAs from matrix raster data using cost weighted distance on the Arc GIS platform.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NNI of NPAs is 0.515, Gini is 0.073, all of which indicates distribution was shown to be a spatially dependent agglomeration, and more balanced in the provinces. The national key parks and the national water conservancy scenic spots had present the strongest aggregation, with NNI of 0.563 and 0.561 respectively, and K index indicates reducing aggregation when distance exceeds 600 km.(2) The national forest parks account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22.87% of all NPAs, and the world biosphere reserves the least of 0.77%. The number of NPAs in Shandong with 240 had been the largest one in all the provinces, while Tianjin had the least number including 9 NPAs.(3) There is only one hot spot in the first-class zone, 5 in the second-class zones, and 51 in the third-class zones, which indicates NPAs are also aggregated at microscopic scales.(4) The hotspot NPA regions we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and Yangtze rivers, east of 100°E. High density of NPAs were generally in flat, water-rich, broad-leaved forest dominated plains and low mountain areas, with fertile soil, pleasant weather, long cultural history, and high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5) Average NPA accessible time is 60.05 min, with 70.76% regions being within 60 min, and the furthest was 777 min. The distribution of accessibility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traffic lines. Interdepartmental protectionism has meant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developed different management systems, standards,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12期)
郑永红,余婷,张治国,陈结平,陈小运[7](2019)在《焦岗湖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择淮南市焦岗湖入湖口、出湖口以及湖泊水体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5~11月进行水样采集并对样品分析测定,研究了焦岗湖入湖水体总氮、总磷等污染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焦岗湖水体中污染物质量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入湖水体污染物浓度大于湖中心水体以及出湖水体;污染物浓度时间分布特征差异性较大,TP和NH_3-N浓度夏季高于冬季;TN和COD_(Mn)浓度冬季高于夏季。因此,建议加强焦岗湖入湖口污染物的外源和内源控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沉积物氮磷等污染物释放,为控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赵维,王敬敬,徐松,李晴晴,杨榕[8](2019)在《渤海湾表层海水中浮游细菌群落随离岸距离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渤海湾近岸污染对远近岸海域微生态的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渤海湾不同离岸距离的6个站位采集表层海水,进行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分析,结合环境、空间因素探究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如氮营养盐在近岸高于远岸;细菌α-多样性在不同站位间差异不显着,但仍显示在近岸相对较高;细菌群落结构随离岸距离变化显着,γ-变形菌和拟杆菌在近岸显着富集,且与氮营养盐的含量有关;蓝细菌在远岸显着富集,且与氨氮、透明度、电导率有关;邻体矩阵主坐标单独解释部分对群落结构变异的贡献率最大(38.1%),说明可能存在尚未测量但具有空间结构的环境变量影响群落空间分布;结合功能预测的结果推测近岸区域的富营养与烃类污染等可能影响群落变化。本文从环境和空间影响两方面探讨了渤海湾不同离岸距离的海域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为研究渤海湾海洋生态及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晏茂军,董书航,钟晓松,宁晓燕,辛宇[9](2019)在《夏季南黄海颗粒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海是人类活动影响显着的半封闭陆架边缘海,在夏季存在特征鲜明的冷水团结构。为研究南黄海颗粒态氮的循环转化过程,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夏季南黄海水体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的碳、氮含量及同位素,探讨南黄海近岸海域和冷水团海域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氮含量、同位素的分布差异和影响因素。近岸海域颗粒氮(Particulate Nitrogen,PN)呈现出含量较高、氮同位素值(δ~(15)N_(PN))垂向差异较小、沉积物总氮(Total Nitrogen,TN)含量较低且氮同位素值(δ~(15)N_(TN))偏负的分布特征;冷水团海域PN呈现出含量低、δ~(15)N_(PN)垂向差异显着、沉积物TN含量高且δ~(15)N_(TN)偏正的分布特征。通过海底边界剪切应力模拟、环境因子分析并结合颗粒物与沉积物δ~(15)N示踪分析,发现南黄海海域颗粒态氮及同位素分布主要受到水体/底边界动力过程影响,陆源输入和矿化过程亦共同参与调控。(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曹诗瑜,郭全恩,南丽丽,王海军,王乐光[10](2019)在《甘肃九甸峡移民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甘肃省九甸峡移民区新垦耕地土壤板结、盐碱含量高、土壤肥力低及种植作物出苗率差等问题,本研究以九甸峡移民区开垦400 hm2土地为研究对象,采用GPS定位,网格采样法,以500 m为间隔,采集了56个耕层(0~30 cm)土样,对其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盐分及p H等进行了测定,应用Surfer8. 0软件对其克里格插值,以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规定的养分分级标准为依据,对其养分丰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九甸峡移民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在3. 58~13. 7 g·kg~(-1)之间,全氮含量变化在0. 29~0. 79 g·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变化在40. 6~165 mg·kg~(-1)之间,全磷含量变化在0. 01~0. 42 g·kg~(-1)之间,速效磷含量变化在0. 02~6. 0 mg·kg~(-1)之间,全钾含量变化在14. 3~23. 6 g·kg~(-1)之间,速效钾含量变化在62. 0~659 mg·kg~(-1)之间,土壤盐分含量变化在2. 0~19. 9 g·kg~(-1)之间,p H值变化在7. 20~8. 74之间。土壤碱解氮和全钾接近正态分布,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及盐分是正偏(不对称,右偏),且具有比正态分布曲线更尖峭的峰态,而p H呈现负偏(左偏)。从变异系数来看,除p H的变异系数小于10%,属于弱变异之外,其余各指标均属中等变异(10%<CV <100%)。该区92. 9%的土壤有机质处于较缺的范畴,98. 2%的土壤全氮、全磷处于较缺和极缺的范畴,28. 6%的土壤全钾处于缺的范畴,19. 6%的土壤碱解氮较缺,82. 1%的土壤速效磷处于极缺的范畴,11. 6%的土壤速效钾处于缺的范畴,中度以上盐渍化土壤占96. 4%。这一研究结果为移民区土壤培肥和改良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与作物》期刊2019年04期)
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铜仁市11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选取最邻近指数法、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铜仁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矢量分析。得出铜仁市传统村落主要受海拔高度、流域、民族构成、道路交通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集聚、集中、不均衡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阿提姑·吐尔洪,李新国,李志,刘彬,麦麦提吐尔逊·艾则孜.新疆博斯腾湖西岸湖滨带土壤剖面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J].生态科学.2019
[2].石勇美,马雪,贺广兴.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山西建筑.2019
[3].李浩,刘莉,李杰,屠瑶瑶,翟文祥.关于(a,b,0)分布类的特征函数统一表达式的若干标记[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
[4].赵卫东,郑勇,章浩南,姜琼,卫佳佳.基于多源数据的郯庐断裂带安徽段遥感解译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国土资源遥感.2019
[5].丁旻,刘波,陈春.基于VLF/LF叁维闪电探测系统的贵州省全闪分布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9
[6].徐柏翠,潘竟虎.中国国家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7].郑永红,余婷,张治国,陈结平,陈小运.焦岗湖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8].赵维,王敬敬,徐松,李晴晴,杨榕.渤海湾表层海水中浮游细菌群落随离岸距离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学报.2019
[9].晏茂军,董书航,钟晓松,宁晓燕,辛宇.夏季南黄海颗粒氮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海洋学报.2019
[10].曹诗瑜,郭全恩,南丽丽,王海军,王乐光.甘肃九甸峡移民区土壤养分分布特征[J].土壤与作物.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