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小冰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小冰期,明清,成都平原,关中,夏季,气候变化,志书。
小冰期论文文献综述
何以端[1](2019)在《槟榔树下麦浪翻》一文中研究指出编者按有谁曾想见,在海南岛,尤其是琼北地区,曾经种植过小麦等耐寒、耐旱的谷物?如果不是地方志书和先贤诗文还在说话,今人恐怕难以想象明清时期琼州麦浪滚滚的景象。为什么当年能种麦,而现在却不行了?原来,使农作物发生变迁的,不光有地理因素,还由(本文来源于《海南日报》期刊2019-11-18)
蒋诗威,周鑫[2](2019)在《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夏季风降水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季风区过去千年季风降水演变研究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及重要阶段性进展,然而,该区域南方记录指示的降水变化趋势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相对干湿的认识不一致。筛选整理了17个已发表的中国东部南方地区过去千年的地质和史料记录,将这些结果按照研究材料划分为湖泊沉积、泥炭沉积、近海沉积和史料集成4组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种研究材料重建的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季风降水相对变化趋势表现不一致。导致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年代框架的不确定性和代用指标指示意义的不明确,也可能是东南地区降水演变本身存在区域差异。因此,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东南地区过去千年的季风降水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应在相关区域重建更多年代精准和指标可靠的季风降水序列。(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刘婷玉[3](2019)在《明清小冰期与“畲民向化”——环境变迁与闽粤赣湘交界区域的族群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闽粤赣湘交界区域是历史上畲民与客家民系的集中居住区,王阳明于正德年间平定赣南的动乱并设立"十家牌法",生活在此区域的畲民、流民成为政府管辖下的"新民"。自此之后,赣南闽西的畲民活动记载大为减少,历来被研究者视为该区域畲族"汉化"的重要转折点。从明代弘治年间开始的小冰期导致的山区生态恶化,是畲民从广东、湖南向南赣区域迁徙的重要动因,也是王阳明抚赣对于赣南闽西族群融合和生态环境变迁产生巨大影响的环境史背景。(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威,夏如兵[4](2019)在《试论明清小冰期黄河水患增多的原因——基于气候变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上黄河流域受水土流失的影响曾发生诸多水患,尤其在明清时期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明清时期是历史气候上的一个小冰期,在小冰期寒冷气候的影响下,黄河流域凌汛现象增多,汛期延长;薪炭需求量增加,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寒冷的气候使得植被的恢复能力下降,气候的不稳定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极端雨涝天气的增多,使得这一时期黄河出现水患的次数较之前大幅度增加,甚至超过了夏朝至元末历代有统计以来之和。(本文来源于《西部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崔英方,董进国,赵侃[5](2019)在《基于石笋记录的小冰期与“8.2 ka BP”事件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但对其行为特征与动力学机制的认识仍存在不足。本文选取贵州董哥洞2支高分辨率、高精度定年的石笋(DX1和DA)δ~(18)O记录,分析小冰期和"8.2 ka BP"事件期间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的结构特征与其驱动机制。通过两个突变事件的精细对比,发现两者在持续时间、振荡幅度和转型特征等方面均有很好的相似性,尤其是均显示出"两谷一峰"的结构性特征。北高纬地区淡水注入导致大西洋经向翻转流(AMOC)的减弱可能是触发"8.2 ka BP"事件的重要驱动力,这暗示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小冰期弱季风事件可能也响应于AMOC机制。将小冰期时期石笋δ~(18)O记录与指示AMOC变化的北大西洋放射性碳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变化过程,这表明在早晚全新世不同气候背景条件下,AMOC仍能够通过影响南北半球温度梯度的变化而影响低纬热带辐合带位置的移动,进而调控千-百年尺度低纬季风区水文循环的时空变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1期)
叶山[6](2018)在《小冰期与欧洲殖民美洲有关吗?》一文中研究指出A:小冰期是自末次冰盛期以来地球气温最低的一段时期,一般指1430~1850年间,高潮部分发生在1600年左右,在中国也被称为明清小冰期。小冰期的成因有多种假说,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观点认为与太阳异常有关(见《科学世界》2018年第10期"我们又要面临小冰期吗?")。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其起因为欧洲对美洲的殖民导致美洲本土农业社会崩溃,大量农田被废弃成为森林,从而固(本文来源于《科学世界》期刊2018年12期)
陈鹏飞[7](2018)在《我们又要面临小冰期吗?》一文中研究指出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他不仅看到了木星卫星、土星光环和月亮环形山,也在太阳表面看到了很多肉眼看不见的小黑子。自此,人类就能够逐日记录下太阳黑子的数目。德国天文爱好者施瓦贝在经过数十年的观测之后,赫然发现黑子的数目似乎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就是(本文来源于《科学世界》期刊2018年10期)
黄连云[8](2018)在《“明清小冰期”成都平原农作物结构变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首要条件。在"明清小冰期"的影响下,中国气候逐渐转向寒冷干旱。本文通过分析明清小冰期成都平原各地地方志所记载的气候和农业资料,得到以下结论:明清时期,与同纬度和更为偏南的地区相比,成都平原维持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成都平原的农作物结构主要以偏喜温暖、湿润的农作物为主,以小麦等耐寒、耐旱的农作物为补充;明中后期进入中国的玉米、番薯等在成都平原并未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被广泛种植。(本文来源于《农业考古》期刊2018年04期)
杨玲玲[9](2018)在《多房企公司债发行中止 融资步入“小冰期”?》一文中研究指出资金是房企的命门。同策咨询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5月份40家典型上市房企融资金额共计451.17亿元,环比减少41.34%,创一年来新低。融资额降低的同时,房企的融资渠道收紧,融资成本抬升。今年以来,包括上海宝龙、花样年(01777.HK)、合生创展(00(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营报》期刊2018-06-25)
张蓓蓓,王朋,文彦君,杨飞,雷田旺[10](2018)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整理明清时期(1368—1911)关中地区干旱灾害史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Origin 8.5,Matlab等软件,探讨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有193年发生干旱灾害,共计274次,平均每2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中度旱灾、重度旱灾、特大旱灾分别发生了92次、124次、36次和22次;季节变化上,干旱灾害存在单季、两季、叁季和四季连旱,主要以单季旱和两季连旱为主。年际变化上,干旱灾害可分为6个阶段,第一阶段(1368—1411年)、第叁阶段(1552—1611年)和第五阶段(1652—1771年)属干旱灾害少发期,第二阶段(1412—1551年)、第四阶段(1612—1651年)和第六阶段(1772—1911年)属干旱灾害多发期。空间变化上,西安、咸阳、渭南、宝鸡和铜川分别发生了215次、189次、183次、172次和175次,以西安地区发生的频次最高。周期变化上,干旱灾害有8a,23a,44a变化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11a周期及其倍数相对应。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与小冰期内气候冷暖次级波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偏冷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高,偏暖期干旱灾害发生频次低。该研究为探索未来气候变化规律提供新的认知视角,为人类社会响应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有益的历史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小冰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东部季风区过去千年季风降水演变研究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及重要阶段性进展,然而,该区域南方记录指示的降水变化趋势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相对干湿的认识不一致。筛选整理了17个已发表的中国东部南方地区过去千年的地质和史料记录,将这些结果按照研究材料划分为湖泊沉积、泥炭沉积、近海沉积和史料集成4组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种研究材料重建的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季风降水相对变化趋势表现不一致。导致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年代框架的不确定性和代用指标指示意义的不明确,也可能是东南地区降水演变本身存在区域差异。因此,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东南地区过去千年的季风降水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应在相关区域重建更多年代精准和指标可靠的季风降水序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小冰期论文参考文献
[1].何以端.槟榔树下麦浪翻[N].海南日报.2019
[2].蒋诗威,周鑫.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夏季风降水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9
[3].刘婷玉.明清小冰期与“畲民向化”——环境变迁与闽粤赣湘交界区域的族群关系[J].广西民族研究.2019
[4].王威,夏如兵.试论明清小冰期黄河水患增多的原因——基于气候变化的视角[J].西部学刊.2019
[5].崔英方,董进国,赵侃.基于石笋记录的小冰期与“8.2kaBP”事件的对比研究[J].中国岩溶.2019
[6].叶山.小冰期与欧洲殖民美洲有关吗?[J].科学世界.2018
[7].陈鹏飞.我们又要面临小冰期吗?[J].科学世界.2018
[8].黄连云.“明清小冰期”成都平原农作物结构变动分析[J].农业考古.2018
[9].杨玲玲.多房企公司债发行中止融资步入“小冰期”?[N].中国经营报.2018
[10].张蓓蓓,王朋,文彦君,杨飞,雷田旺.明清时期关中地区干旱灾害时空特征及其对小冰期气候变化响应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