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黄体酮对早期着床期孕鼠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

外源性黄体酮对早期着床期孕鼠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

一、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奚婷[1](2021)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 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LPD)型复发性流产(RS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2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学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3 探究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对胚胎着床的影响。4 以“种植窗期”子宫内膜急性衰老为切入点,探究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并对上述网络药理学预测机制进行验证。方法1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方法,收集脾肾两虚型LPD型RS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培元补肾安胎方和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对照组予西药地屈孕酮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孕12周妊娠结局、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E2、P和β-HCG、盆腔B超,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2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子对接学对结果进行初步验证,具体方法如下:通过检索TCM、TCMSP数据库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的化合物;通过TCMSP、Pubchem、CHEMBL得到化合物对应的靶点;利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RSA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得到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潜在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图;应用clusterProfiler包对共同靶点完成GO和KEGG富集分析;最后采用MOE软件分子对接评估培元补肾安胎方重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活性。3 采用体内和体外实验相结合方法,体内实验:将ICR雌鼠随机分为PD0-PD9组、除衰组、对照组①、米非司酮(RU486)组、对照组②。PD0-PD9组分别于PD0-9天下午取材,除衰组、对照组①、RU486组、对照组②分别于PD5和PD9下午取材,观察对比胚胎着床数目,应用SA-β-gal染色、IHC、WB检测子宫内膜组织衰老标志物(SA-β-gal活性、P16蛋白)的表达。体外实验:不同浓度、时间点的甲羟孕酮(MPA)对2BS细胞进行干预,应用WB检测各组2BS衰老标志蛋白P53、P21、P16表达量,SA-β-gal染色检测2BS SA-β-al活性,光学显微镜观察2BS形态的改变,EdU检测2BS增殖功能,RT-PCR检测2BS SASP、PRL mRNA表达量。收集MPA诱导2BS的衰老上清液与HTR-8/SVneo共培养,应用CCK8、EdU、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HTR-8/SVneo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4采用Clark经典复发性流产模型鼠造模方法造模,将CBA/J雌鼠随机分为12组。正常组B、模型组B、西药组B、中药低剂量组B、中药中剂量组B、中药高剂量组B在PD14取材计算胚胎丢失率;正常组A、模型组A、西药组A、中药低剂量组A、中药中剂量组A、中药高剂量组A在PD5下午取材,应用HE染色观察小鼠卵巢黄体面积,Elisa检测血清P水平,SA-β-gal染色检测内膜的SA-β-gal活性,WB和RT-PCR检测子宫内膜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IHC检测子宫P16蛋白定位分布及表达。结果1培元补肾安胎方对LPD型RSA临床疗效1.1保胎结局:治疗组保胎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70%(p<0.05)。1.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对照组60.00%(p<0.01)。1.3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两组患者脾肾两虚型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改善LPD型RSA患者脾肾两虚型证候优于对照组(p<0.05)。1.4止血时间:治疗组平均止血时间4.29±0.46天短于对照组6.48±0.54天(p<0.05)。1.5腹痛消失时间:治疗组平均腹痛消失时间5.48±0.35天短于对照组8.63±0.84天(p<0.05)。1.6血清激素水平:治疗组在孕9、11、12周血清E2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6、7、9、11、12周血清P值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孕8、9、10、11、12周血清β-HCG值高于对照组(p<0.01)。1.7 B超检查:治疗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22例,小于孕周6例,胎停育2例;对照组胚胎发育与孕周相符14例,小于孕周7例,停育9例。1.8不良反应:治疗组肝功异常1例,对照组肝功异常3例、皮疹1例,两组在安全性方面无差异(p>0.05)。2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2.1培元补肾安胎方潜在化合物及作用靶点:潜在化合物186个,作用靶点136个。2.2 RSA疾病靶点:经过筛选去重共得到RSA靶点1658个。2.3共同靶点筛选及互作网络构建:共同靶标65个,潜在靶点分别至少与两个化合物相连接。2.4 PPI网络的构建和关键靶点的提取:PPI网络中有65个节点,其中VEGFA、IL6、EGFR、MPAK8、ESR1等是关键靶点。2.5 GO和KEGG富集:GO主要涉及转录因子活性、单加氧酶活性等。KEGG主要涉及 PI3K-Akt、MPAK、P53 等。2.6分子对接:核心化合物和潜在靶点分子对接得分均≤-5.0 kcal/mol。3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3.1“种植窗期”内膜存在急性衰老的生理表现:IHC结果显示,P16蛋白在子宫内膜间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胞核呈阳性表达,PD0-PD5组随着怀孕天数的增加P16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多,于PD5达到最大值,PD6-PD9组P16表达量逐渐减少。WB和β-gal染色也得出相同结果。3.2“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有利于胚胎着床:清除衰老细胞后胚胎着床数目、SA-β-gal活性、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少于对照组(p<0.01)。3.3孕酮可诱导成纤维细胞衰老:与空白组相比,各组MPA干预后2BS细胞SA-β-gal活性和衰老标志蛋白P16、P21、P53表达量增多(p<0.01),细胞形态不规则、细胞核增大,其中MPA(8μM)作用16天,各指标变化显着(p<0.01)。EDU结果显示MPA干预后2BS增殖减慢(;p<0.01)。RT-PCR实验结果显示,MPA组CXCL-2、CXCL-1 等 SASP、PRL mRNA 表达高于空白组(p<0.01)。3.4孕酮诱导细胞衰老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RU486阻断孕酮作用后胚胎着床数目、内膜P16蛋白表达量及SA-β-gal活性小于对照组(p<0.01)。3.5孕酮诱导形成的衰老微环境有利于滋养细胞功能:Senescent CM共培养的HTR-8/SVneo细胞水平和垂直迁移、侵袭功能强于Young CM组(p<0.01)。4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作用研究4.1胚胎丢失率:模型组胚胎丢失率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造模成功。中药各剂量组和西药组均低于模型组(p<0.05)。4.2血清P水平:模型组血清P水平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血清P水平高于模型组(p<0.05)。4.3卵巢黄体面积:模型组黄体面积少于正常组(p<0.05)。中药中剂量组和西药组卵巢黄体面积多于模型组(p<0.05)。4.4 SA-β-gal染色:模型组内膜SA-β-gal活性少于正常组(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和西药组内膜组织SA-β-gal活性多于模型组(p<0.01)。4.5内膜组织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模型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P16、P53、P21蛋白和mRNA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4.6免疫组化:P16蛋白在内膜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核中呈阳性表达,模型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1),中药低、中剂量组、西药组内膜P16蛋白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1)。结论1培元补肾安胎方能明显改善脾肾两虚证候,减轻阴道流血、腹痛症状,提高血清E2、P、β-HCG水平,促进胚胎发育,提高LPD型RSA的保胎成功率。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53信号通路,调节细胞衰老,从而治疗RSA。3“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是胚胎着床的必要条件之一,其中足量足时间的孕酮是诱导内膜衰老的重要因素。4 P不足、“种植窗期”内膜急性衰老不足可能是LPD型RSA发病机制。培元补肾安胎方可能通过提高血清P和卵巢黄体面积,增加“种植窗期”内膜P53、P21、P16表达,促进“种植窗期”内膜衰老从而发挥保胎作用。

于海帆[2](2021)在《YAP/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文中认为蜕膜化是子宫基质细胞增殖并分化为蜕膜细胞的过程,是子宫对正在发生着床的胚胎的响应,也是胚胎发育和成功妊娠的关键过程。蜕膜化缺陷可能导致一系列妊娠疾病,包括反复自然流产和早期妊娠失败。尽管许多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已被证实参与胚胎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但其潜在的调控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Yes-相关蛋白(YAP)和具有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参与调控器官大小、干细胞功能、器官再生和肿瘤发展等过程。基因敲除鼠相关研究已证实,YAP/TAZ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YAP缺失的胚胎具有致死性,而TAZ缺失的小鼠能够存活,但表现出肾脏发育缺陷。然而,关于YAP/TAZ在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很少。本课题旨在研究YAP/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理,为进一步明确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及蜕膜化的机制提供依据。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YAP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并且证实YAP失活会影响子宫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伴有细胞周期的阻滞。在子宫基质细胞中,Bmp2可通过Bmp I型受体Alk2促进YAP的表达并诱导YAP的核积累,从而增强细胞核内YAP-TEAD转录活性。通过si RNA或添加抑制剂导致YAP失活后可阻碍Bmp2对基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使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发现,迁移到细胞核中的YAP可直接结合到Rrm2启动子区域的TEAD序列,并调节Rrm2在基质细胞中的功能。通过检测8-OHd G含量发现,过表达Rrm2可改善YAP失活引起的基质细胞DNA损伤,同时恢复基质细胞分化。进一步分析发现,YAP介导Bmp2对Rrm2表达的调控,而添加Rrm2抑制剂Triapine处理会阻碍Bmp2对基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YAP抑制后显着下调了GR和GPX的活性,进一步导致GSH含量下降,但上述指标在Rrm2过表达组呈现出相反的趋势。通过检测基质细胞内ROS含量、ATP水平、线粒体DNA拷贝数、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开放程度,我们发现YAP失活会引起基质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并进一步导致线粒体功能发生紊乱。同时,YAP的失活通过促进Caspase-3和Bax的表达并抑制Bcl-2的表达从而诱发基质细胞凋亡。然而,GSH可有效的清除升高的ROS水平,并防止YAP失活引起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发生紊乱和细胞凋亡。本研究结果表明,TAZ定位于蜕膜组织中,能够通过靶向Ccnd3和Cdk4以加速细胞周期G1/S的过渡从而促进基质细胞的增殖,同时TAZ可促进基质细胞分化的标志分子Prl8a2和Prl3c1的表达,提高ALP的活性,表明TAZ对蜕膜化的发生至关重要。沉默TAZ会阻碍HB-EGF诱导的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氧化应激状态下,TAZ通过减少细胞内ROS水平,并通过依赖于Nrf2/ARE/Foxo1的信号通路来增强基质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保护基质细胞分化免受氧化损伤。TAZ能够增强Nrf2的转录活性,而Nrf2可直接与Foxo1启动子区域的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此外,TAZ沉默后可导致NOX活性升高从而引起细胞内ROS的积累,而一旦NOX的活性被APO抑制后,基质细胞分化所受的损伤可明显获得挽救。进一步研究表明,ATP水平升高、mt DNA拷贝数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升高和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下降共同提示,TAZ可明显恢复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同时,TAZ能够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和III的活性,而通过ROT和AA分别抑制其活性后,均可导致TAZ对基质细胞分化的保护作用丧失。另外,在氧化应激过程中,TAZ还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并抑制Caspase-3的活性及Bax的表达来防止基质细胞发生凋亡。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YAP/TAZ在小鼠蜕膜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结果证实YAP可作为Bmp2的下游调控蛋白,通过TEAD/Rrm2/GSH/ROS信号通路调节子宫蜕膜化过程。TAZ可能通过靶向Ccnd3介导HB-EGF在子宫蜕膜化中的作用,并通过Nrf2/ARE/Foxo1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介导的基质细胞分化损伤。

蔡芸莹[3](2021)在《甲状腺激素和全氟化合物对女性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甲状腺激素在维持人类正常生殖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未经治疗的亚临床甲减(subclinical hypothyroidism,SCH)妇女妊娠后出现流产、早产、胎死宫内、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早剥及子痫等不良后果的风险增加。尽管目前指南针对拟妊娠及妊娠期的SCH患者需要左旋甲状腺素(Levothyroxine,LT4)补充治疗已达成共识,但LT4补充治疗后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的目标值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及控制性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对SCH患者甲功的影响尚不明确。此外尽管流行病学方面有充足的证据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是女性流产的危险因素,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流产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全氟化合物(polyfluorinated chemicals,PFCs)是一大类人造含氟化学品,目前被广泛使用在不粘锅、防水涂料及消防泡沫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群普遍暴露于PFCs,且PFCs对卵巢功能及女性生育力有不良影响。尽管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PFCs暴露可使女性自然受孕时间延长,但目前尚缺乏PFCs暴露与女性不孕症的研究。此外,PFCs是甲状腺激素的环境影响物,PFCs是否通过干扰甲状腺激素对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产生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围绕甲状腺激素及其环境影响物全氟化合物暴露与不孕女性辅助生殖结局的关系展开。前三部分围绕甲状腺功能减退对不孕妇女体外受精/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or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ICSI-ET)结局的影响及甲状腺功能减退导致流产的机制展开。最后一个部分旨在评估卵泡液PFCs暴露与不孕妇女辅助生殖结局的关系,为下一步深入研究PFCs是否通过干扰甲状腺激素,从而影响不孕妇女的辅助生殖结局奠定基础。首先,我们在4720例行IVF/ICSI-ET助孕治疗的不孕患者中筛选到270例SCH患者,给予LT4替代治疗。比较两种孕前TSH控制范围(TSH<2.5m IU/L组及TSH 2.5-4.2m IU/L组)对接受LT4治疗的SCH不孕患者IVF/ICSI-ET结局的影响。研究发现,孕前经充分LT4替代治疗的SCH患者(TSH 0.2-4.2m IU/L)与甲功正常者比较,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均无显着差异。TSH≥2.5m IU/L组与TSH<2.5m IU/L组比较,两组间COH后不同时间点甲功变化趋势相同,但TSH≥2.5m IU/L组ET后14天TSH>4.2m IU/L的比例显着高于TSH<2.5m IU/L组(77.8%vs 40.9%,p=0.018)。其次,我们纳入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不孕患者299例。HCG日收集患者血清。取卵日留取患者卵泡液。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及卵泡液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分析了血清与卵泡液(follicular fluid,FF)甲状腺激素的差异,及其对IVF结局的影响。研究发现,血清与卵泡液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临床妊娠组血清T4[121.9(104.8,140.8)vs 114.1(98.6,130.6)nmol/L,p=0.026],FT4[(19.0(17.7,21.8)vs 18.6(17.0,20.1)pmol/L,p=0.026]以及T4/T3比[62.5(55.7,66.2)vs 59.4(53.4,64.9),p=0.029],卵泡液FT4[19.0(17.5,21.3)vs 18.1(16.8,19.9)pmol/l,p=0.009]及卵泡液T4/T3比[52.6(46.4,57.3)vs 50.0(43.7,53.1),p=0.004]均显着高于移植失败组。再次,我们通过建立甲减大鼠模型及细胞试验分析了甲减对孕鼠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甲减孕鼠胚胎种植位点减少,同时子宫内膜LIF及其受体表达上调;hESC细胞蜕膜化过程中TSH能够协同孕酮活化LIF/JAK1/STAT3通路。最后,我们通过分析卵泡液内全氟化合物(polyfluorinated chemicals,PFCs)的水平,评估了PFCs与卵巢低反应性(poor ovarian response,POR)不孕妇女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后妊娠率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校正年龄和BMI后,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全氟壬酸(perfluorononanoicacid,PFNA)、全氟己基磺酸及其盐类(perfluorohexane sulfonate,PFHx S)和∑PFAS与POR妇女ART后妊娠概率降低密切相关(PFOA最高与最低三分位组比较:OR=1.95,95%CI:1.61,2.38;PFHx S最高与最低三分位组比较:OR=1.95,95%CI:1.61,2.35;∑PFAS中间三分位组与最低三分位组比较:OR=3.31,95%CI:2.74,3.89)。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正十一酸与胚胎移植失败呈负相关。胚胎移植失败与其他PFCs无关。当使用活产作为结局变量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1.SCH患者孕前严格控制TSH水平(TSH0.2-2.5m IU/L)可能无益于改善IVF/ICSI-ET后妊娠结局。但孕前严格控制TSH水平可能可以减少SCH患者COH后的甲功波动风险。2.血清和卵泡液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与IVF/ICSI结局有关。3.TSH可能通过活化LIF/JAK1/STAT3通路影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蜕膜化。4.卵泡液中PFCs暴露水平与卵巢低反应不孕妇女的不良辅助生殖结局相关。

梁晶婕[4](2021)在《小鼠胚胎着床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miR-192-5p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文中指出早期胚胎流失是导致哺乳动物妊娠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胚胎流失发生在胚胎着床阶段,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高产奶牛、母猪等家畜,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繁殖效率。辅助生殖技术的诞生使得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成为可能,但移植后着床率低下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显着改善。因此明确胚胎着床的调控机制对于提升哺乳动物的妊娠效率至关重要。影响胚胎着床的因素主要包括胚胎的活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及二者之间有效的交流对话。其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是胚胎着床启动的必要前提,也是调控着床进程的主导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母体子宫在其生殖周期有限时间段内所达到的一种能够接纳胚胎附着的特殊生理状态。研究表明,尽管物种之间采用的着床方式不同,着床早期阶段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机制却具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子宫内膜中各个组分在容受阶段的作用不同,其背后的分子调控网络也十分复杂,目前对于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MicroRNA(miRNA)是一类短链非编码小RNA分子,因其能在转录后水平同时靶向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而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miRNA参与胚胎着床的调控,但其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清晰。考虑到物种间胚胎着床早期阶段的相似性,本研究利用模式动物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容受前期、容受期和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随后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和子宫角注射miRNA agomir或antagomir的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且能够影响着床进程的miRNA确立为目标miRNA。随后对目标miRNA在小鼠妊娠早期的时空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且通过建立不同小鼠模型探究影响其呈现特异表达趋势的因素。最终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调控miRNA的表达,探究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对小鼠不同妊娠时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2个miRNA在容受前期(妊娠第1天)、容受期(妊娠第4天)和着床期(妊娠第5天)的表达呈现显着差异(|log2(Foldchange)|≥1.5且FDR<0.05),对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和体内miRNA表达量干扰后发现,miR-192-5p在容受期和着床期的小鼠子宫内膜中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01),瞬时上调着床期间子宫内膜中miR-192-5p的表达水平将导致着床失败,提示其可能参与小鼠胚胎着床的调控。(2)miR-192-5p在小鼠妊娠早期(妊娠第1-7天)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表达趋势,在着床期及之后一直维持低水平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iR-192-5p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层,且随着子宫进入容受期,腔上皮中miR-192-5p的表达量显着降低。检测正常妊娠小鼠模型、假孕小鼠模型、延时着床模型、人工诱导蜕膜模型中miR-192-5p的表达发现胚胎因素不是导致其在着床期间子宫内膜中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在未孕小鼠的自然发情周期内,miR-192-5p在发情期表达量升高,在间情期表达量降低,提示其表达水平更倾向于受到子宫内膜自身周期性生理变化的影响。(3)通过构建卵巢摘除小鼠模型,并给予不同规模的激素处理发现,雌激素(β-Estradiol,E2)能够显着诱导子宫内膜上皮层中miR-192-5p的表达上调;而孕酮(Progesterone,P4)在单独作用时具有下调miR-192-5p的趋势但尚未达到显着水平,当与E2共同作用时能够极显着抑制miR-192-5p的表达。采用E2和P4共同处理小鼠以模拟容受期间子宫中的激素环境,结果显示miR-192-5p的表达受到显着抑制,提示着床期间子宫内膜中miR-192-5p表达下调是由E2和P4共同影响所致。(4)体内研究表明,上调容受期间子宫中miR-192-5p的表达致使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具体表现为细胞表面微绒毛的数量得以维持、胞饮突的形成减少等;此外,部分表达于上皮层中的容受性标记分子的表达出现异常,提示miR-192-5p主要干扰了容受期间上皮细胞的转化行为。体外实验表明,miR-192-5p在非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HEC-1-A细胞)中的表达极显着高于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Ishikawa、RL95-2细胞等)。抑制HEC-1-A细胞中miR-192-5p的功能致使细胞形态变圆、细胞间连接蛋白(E-cadherin、ZO-1等)的表达水平降低、细胞骨架相关结构(如应力纤维、表面微绒毛等)发生重排,最终导致上皮细胞极性减弱。此外,抑制miR-192-5p的表达导致细胞表面抗黏附蛋白Mucin1的表达下调,进而提升了细胞表面接纳胚胎附着的能力。探索miR-192-5p的潜在靶基因结果显示,转录因子抑制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2(Zinc finger E-box-binding homeobox 2,ZEB2)和细胞骨架相关调控因子Rho GTP酶激活蛋白19(Rho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19,ARHGAP19)是 miR-192-5p 的靶基因。二者的蛋白均在容受状态下的子宫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改变子宫组织、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中miR-192-5p的表达水平能够导致二者内源性蛋白出现相应的表达变化。此外,在非容受性细胞中过表达ARHGAP19能够部分重现抑制miR-192-5p后产生的表型现象,包括细胞骨架结构的重排、细胞间E-cadherin表达量降低等。不仅如此,过表达ARHGAP19能够促使细胞间E-cadherin表达分布发生变化,细胞呈现出堆积生长的趋势。这些表型与容受期间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发生的变化相类似,提示该分子的表达上调可能促使非容受性细胞向容受性表型过渡。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索了小鼠妊娠早期在胚胎着床阶段子宫内膜中差异表达的miRNA谱,并且针对其中一个miRNA,即miR-192-5p在小鼠胚胎着床时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证实了 miR-192-5p高表达于非容受状态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参与维持上皮细胞极性和细胞表面的抗黏附特性。妊娠期间,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miR-192-5p的表达水平被显着抑制,导致细胞表面抗黏附因子表达下调;此外一些调控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相关的靶基因如ZEB2、ARHGAP19等的表达水平得以释放,促使细胞连接蛋白和细胞骨架发生重排,最终导致上皮细胞极性减弱,细胞状态向容受态过渡,使得胚胎着床得以启动。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 miRNA介导下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的分子机制,为提升哺乳动物的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此外,miR-192-5p还有望作为一个新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生殖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和诊断。

吴洋[5](202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多囊卵巢综合征国际循证医学指南”中报道8%-13%的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其中80%以上育龄期PCOS患者饱受不孕症的困扰。正常妊娠需要具备着床能力的胚胎与处于容受性的子宫内膜相互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即使PCOS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移植了高质量的胚胎,子宫内膜的异常仍然会导致着床失败或不良的妊娠结局。目前,对于PCOS子宫内膜异常的研究相对不足,其导致着床失败的确切机制也仍未阐明。对于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变化的机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进一步提升胚胎种植成功率并改善妊娠丢失。本课题从小鼠PCOS模型、脱氢表雄酮短期干预等小鼠处理,以及人PCOS内膜标本补充研究三个层次,对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变进行了分析探究。本论文利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处理小鼠建立PCOS模型,这些小鼠成功地表现出卵巢多囊样改变、高雄激素血症、体重增加、不孕等PCOS特征。对PCOS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进行转录组测序显示,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中有610个上调,91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方面,差异基因富集最多的是细胞外基质和多种与之相关的功能,如细胞粘附分子、基膜、细胞桥粒、细胞顶端质膜、微绒毛等;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显示,免疫反应相关生物学过程占比最高,包括细菌免疫反应和防御反应等。为进一步明确DHEA对小鼠子宫细胞外基质和免疫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使用DHEA对小鼠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妊娠第3天DHEA处理小鼠1天,妊娠第1-3天DHEA处理正常妊娠小鼠3天,同样的方法处理假孕小鼠3天,卵巢切除后给予小鼠21天DHEA处理。基于上述预测分析以及DHEA不同处理,我们对小鼠子宫中的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进行了详细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向腔上皮附近聚集,差异极为显着;妊娠第1-3天给予DHEA处理后,子宫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同时向宫腔附近聚集,假孕小鼠同样给予3天DHEA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但定位没有变化。(2)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巨噬细胞显着增多并在子宫腔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对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影响不大,但长期DHEA暴露可以增加内膜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并促使其向宫腔附近聚集,围着床期胚胎对子宫中巨噬细胞的影响不大。(3)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内膜基质中树突状细胞减少,肌层中树突状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围着床期使用DHEA分别处理正常妊娠小鼠和假孕小鼠3天,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树突状细胞无明显改变,假孕小鼠子宫基质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大幅增加;卵巢切除小鼠DHEA处理21天后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基质和肌层中的数量均显着增加。(4)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肥大细胞增多,DHEA处理对子宫中肥大细胞数量影响不大。(5)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B细胞显着增多,并向宫腔上皮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可促使B细胞增多并向宫腔上皮聚集,宫腔中胚胎对B细胞的分布影响不大。此外,我们详细分析了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埃兹蛋白(Ezrin)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表达明显增加,围着床期DHEA处理1天或3天都可以显着增加Ezrin在小鼠子宫上皮中的表达,并且影响其分布模式,胚胎对子宫中Ezrin表达的影响不明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Ezrin表达均强于对照组,差异显着。(2)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钙粘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DHEA处理3天对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钙粘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但假孕小鼠DHEA处理3天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钙粘蛋白的表达均增强。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PCOS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腔上皮基膜、腺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的沉积变薄,由正常的锯齿状变为细线状;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可改变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沉积的形态,但对其厚度影响不大,同时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强,胚胎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层粘连蛋白的改变无明显影响。(4)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基质中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随基质中血管数目的减少而下降,DHEA处理3天显着降低腺上皮基膜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5)与对照组相比,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胶原蛋白IV在腔上皮基膜或腺上皮基膜中的沉积变薄,并且随着子宫基质中血管的减少,胶原蛋白IV的表达显着减少;DHEA处理3天可产生与PCOS相似的变化。(6)CD3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质中,妊娠第4天小鼠子宫中CD31表达较为密集,但PCOS小鼠子宫中表达减少,差异极为显着;PCOS小鼠子宫中CD31显示切面呈圆环状的血管,其密度明显下降,更多的是切面管腔呈狭长状的血管,数量也较少;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后子宫中血管显着减少;胚胎可能对围着床期小鼠子宫中血管的数量有影响。(7)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腔上皮中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UEA)受体的表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围着床期DHEA处理小鼠1天,子宫腔上皮UEA受体于宫腔游离面顶端及邻近的细胞质中呈强表达;DHEA处理3天腔上皮UEA受体表达减少呈不均匀分布;卵巢切除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未见UEA受体的表达;围着床期子宫腔中的胚胎可能会诱导子宫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增加。总之,PCOS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在m RNA层面存在显着差异,主要变化集中在免疫反应和细胞外基质等方面;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有较大影响,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这可能对其发挥正常的免疫作用有不良影响;细胞外基质是细胞通讯和细胞骨架的重要组分,DHEA对埃兹蛋白和钙黏蛋白的表达量都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粘附和极性;DHEA对层粘连蛋白及其亚型、胶原蛋白IV以及CD31的影响,可能导致胚胎着床中细胞骨架的重构及细胞间沟通的异常。

安君霞[6](2020)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调查显示,我国患不孕不育症的夫妻人数在急剧增加。不孕不育患者由于受家庭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而普遍存在多种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和谐。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为不孕夫妇带来了福音,冻融胚胎移植周期(FET)因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累积妊娠率等优点越来越受青睐。在胚胎予以冷冻保存并无法控制质量的情况下,子宫内膜条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FET周期的成功与否。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onadotroph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 RH-a)因可抑制垂体功能使异位子宫内膜处于休眠状态,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的首选。近年来,Gn RH-a也被逐渐应用于FET周期。目前常用的内膜准备方法有激素治疗法(hormone therapy cycle,HT)及降调节激素治疗法(HT with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HT+Gn RH-a)。但由于缺乏以分子机制为基础的研究,对于哪种方法最优一直存在争议。目的:本文拟以临床和基础研究相结合的方式研究Gn RH-a在FET周期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以探寻FET周期最佳内膜准备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近年于我院行FET周期的患者,按照内膜准备方案分为六组,HT组338例为单纯雌孕激素替代周期(HT),HT+1 Gn RH-a组323例、HT+2 Gn RH-a组329例、HT+3 Gn RH-a组323例、HT+4 Gn RH-a组316例、HT+5Gn RH-a组313例分别为经1、2、3、4、5周期Gn RH-a垂体降调节后激素替代治疗的周期,收集并统计分析各组临床妊娠结局及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下血流参数,同时收集黄体期或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组织以评估内膜容受性。最后利用体外细胞模型研究Gn RH-a预处理对人内膜细胞增殖、容受性及蜕膜化的影响及机制。结果:1.HT+3 Gn RH-a组有更优的临床妊娠结局和内膜容受性。主要表现在同一治疗周期:1)有更高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2)胚胎移植日内膜下血流灌注更佳;3)移植日内膜组织中容受性标志分子如LIF、整合素β3、OPN、Hoxa10等表达量更高;4)治疗后移植日内膜组织和血清中抑制内膜容受性的mi RNA如mi R-125b-5p、mi R-223-3p、mi R-27a-3p表达量更低。2.Gn RH-a虽能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内膜细胞凋亡,但当联合雌、孕激素处理后对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不显着。3.Gn RH-a预处理能促进内膜细胞尤其腺上皮细胞中容受性标志分子如LIF、整合素β3、OPN、VEGF、Hoxa10等表达量。4.Gn RH-a能以时间依赖的方式促进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且是ERK1/2依赖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FET周期中3周期Gn RH-a降调节的内膜准备方式在改善临床妊娠结局和提高内膜容受性方面效果最佳。本文为进一步提高FET周期临床妊娠率和活产率奠定良好基础,为在FET周期中选择内膜准备方式提供参考。

焦岩[7](2020)在《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是指与同一性伴侣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RSA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染色体异常、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异常、黄体功能不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约30-40%的RSA原因不明。近年来,有关子宫内膜容受性(endometrial receptivity,ER)评价在RSA中的应用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大量研究认为,超声通过监测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内膜运动、内膜容积、内膜及内膜下血流分布等情况,可以用于评估ER,具有临床实用性,但各指标的单独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关于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价RSA患者ER的研究并不多,且尚无公认的指南供临床医师参考。为此,本研究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旨在探讨应用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ER的临床价值。本研究中,第一步,设立正常对照组和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病例组,每组均为100例,对全部受检者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第二步,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组100例受检者进行治疗,分为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治疗一个周期后进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多模态超声评估。第三步,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组100例受检者随访妊娠结局。第四步,根据前三步研究结果,另外收集100例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均应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每组各50例,随访妊娠结局。第一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可行性。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与正常人群为研究对象,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正常志愿者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为同期已生育且无流产病史的育龄期妇女。收集两组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检测两组受检者血清孕酮。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子宫内膜体积(Endometrial volume,EV)及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flow index,VFI)等参数,根据赋分标准进行多模态超声评分,评价ER。通过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等计量参数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结果:两组的年龄、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孕酮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病例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8.71mm,0.49)、(4.00cm3,0.59)、(0.27mm,0.58)、(14.5,0.67)。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约登指数高于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等指标。结论: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较正常者降低,多模态超声评分可较全面和客观反映子宫内膜情况,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ER进行有效评价。应用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的准确度高于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等指标。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收集所有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治疗前,检测两组受检者孕酮。超声检测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以及EV、VFI等参数,根据赋分标准进行评分评价ER。治疗一个周期后,再次进行上述检查,进行治疗前后的组间及组内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的孕酮、子宫内膜厚度、EV、VF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孕酮,治疗后均大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EV和VFI,治疗后均大于治疗前(P<0.05),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大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和血流,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优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两组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P<0.05),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大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结论:多模态超声评分可以评价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差异,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善作用优于地屈孕酮片组。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地屈孕酮片组50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两组分别采用第二部分治疗方案继续治疗六个周期,并随访妊娠结局,对于妊娠者,药物应用至妊娠20周。再根据是否在治疗周期内妊娠并至正常分娩分为两组,收集两组受检者年龄、BMI等资料,对比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的孕酮、子宫内膜厚度、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分析子宫内膜厚度、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的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结果:地屈孕酮片组50例,治疗后妊娠31例,未妊娠19例,孕早期流产4例,妊娠至正常分娩27例;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50例,治疗后妊娠40例,未妊娠10例,孕早期流产2例,妊娠至正常分娩38例。地屈孕酮片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54%,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76%。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明显高于地屈孕酮片组(P<0.05)。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间比较分析,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二部分研究中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孕酮和子宫内膜厚度两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形态类型、运动情况、血流情况,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优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P<0.05),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妊娠至正常分娩组大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P<0.05)。通过ROC曲线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EV和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和约登指数分别为(4.333;0.393)、(12.5;0.687)。结论:经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高于单独应用地屈孕酮片,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未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之间在药物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的EV、VFI及多模态超声评分存在差异,多模态超声评分诊断准确度高于孕酮。第四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RSA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方法:另选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同时符合RSA和黄体功能不全的诊断标准,应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根据是否采用多模态超声评分指导受孕分为指导组和非指导组,每组各50例,指导组根据第三部分研究所得两组初次治疗一个周期后妊娠至正常分娩组与非妊娠至正常分娩组间的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的最佳截断值调整药物用量和指导受孕,非指导组不根据最佳截断值调整药物用量和指导受孕。连续治疗前检测两组受检者孕酮及子宫内膜多模态超声评分。指导组根据多模态超声评分决定后续治疗方案,超过最佳截断值者,维持药量指导受孕,低于最佳截断值者,调整药物剂量治疗一个周期后复查,并按新的方案连续治疗六个周期。如果在此过程中确认妊娠则停止检查,药物应用至妊娠20周,随访妊娠结局。结果:两组间年龄、BMI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治疗周期前,两组间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个治疗周期后,两组间的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大于治疗前(P<0.05)。指导组在第一个治疗周期后多模态超声评分低于12.5者,经过第二个治疗周期后,孕酮和多模态超声评分,第二个治疗周期后均大于第一个治疗周期后(P<0.05)指导组50例,治疗后妊娠46例,未妊娠4例,孕早期流产1例,妊娠至正常分娩45例;非指导组50例,治疗后妊娠40例,未妊娠10例,孕早期流产2例,妊娠至正常分娩38例。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90%,非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为76%。指导组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明显高于非指导组。结论:在地屈孕酮片结合复方玄驹胶囊治疗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过程中,相对于不指导的情况,根据多模态超声评分最佳截断值指导受孕可提高妊娠至正常分娩百分比。

黄愈[8](2020)在《HCG用于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是目前治疗不孕症最有效的方法。随着玻璃化冻融胚胎技术的成熟和临床上一些需要,如: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OHSS)、胚胎种植前遗传学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及生育力保存等,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已经成为ART中重要的一部分。如何在FET周期使得子宫内膜与胚胎发育同步,从而提高胚胎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一直是生殖领域研究的热点。FET周期中,常用的子宫内膜准备方案有人工周期(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HRT)和自然周期(Natural cycle,NC)两种。HRT周期由于患者复诊次数少,易于掌控,是临床中常用的准备内膜方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不仅可以起到黄体支持的作用,并且在胚胎侵袭蜕膜过程中及母胎界面的免疫调节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既往关于在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Frozen embryo transfer,HRT-FET)后添加HCG的有效性结论不一。本课题拟对HCG是否可以改善HRT-FET周期的妊娠结局做一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目的:HRT-FET周期添加HCG进行黄体支持是否可改善妊娠结局。设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研究方法:将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生殖中心行FET的患者纳入研究。纳入标准:1.年龄<40岁;2.第一周期FET;3.HRT准备内膜(包括Gn RH-a+HRT周期)。排除标准:1.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畸形;3.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8mm;4.纳入其他研究的患者。所有入组患者均在转化内膜日根据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分入研究组(A组)和对照组(B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B组自胚胎移植日起给予常规黄体支持治疗;A组的黄体支持方案是在黄体酮内膜转化日的第3天开始,给予HCG 2000IU肌肉注射,隔日一次,连续4次,其它用药同B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实验室相关数据以及FET周期妊娠结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0例患者,其中完成胚胎复苏移植及随访的患者A组中有124例,B组中有121例。1.基线资料:A组与B组在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因素、AFC、BMI、b FSH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超促排卵及实验室情况:两组超促排卵方案、受精方式、HCG日雌激素水平、获卵数、囊胚形成率、可用胚胎率及优胚率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3.FET周期妊娠结局:在FET周期中,应用单纯HRT周期准备内膜患者明显多于Gn RH-a+HRT周期。A组移植年龄及平均移植胚胎数明显多于B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移植D5囊胚期胚胎比例低于B组(77.42%vs 88.43%,P<0.05)两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A组胚胎种植率低于B组(58.97%vs 70.07%,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临床妊娠率低于B组(66.94%vs 74.38%,P>0.05),自然流产率低于B组(8.43%vs 8.89%,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4.移植D3卵裂期胚胎组FET妊娠结局:A组平均移植胚胎数多于B组,但A组胚胎种植率(39.13%vs 55.00%,P>0.05)及临床妊娠率均低于B组(57.14%vs71.43%,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流产率高于B组(18.75%vs 10.00%,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5.移植D5囊胚期胚胎组FET妊娠结局:A组平均移植胚胎数多于B组,但A组胚胎种植率(67.27%vs 72.65%,P>0.05)及临床妊娠率(69.79%vs 74.77%,P>0.05)均低于B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A组流产率低于B组(5.97%vs 8.75%,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6.HRT准备内膜组FET妊娠结局:在HRT准备内膜组中,A组移植D3天卵裂期胚胎比例及移植胚胎个数均多于B组,且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胚胎种植率(55.56%vs 68.13%,P>0.05)及临床妊娠率均低于B组(65.22%vs 70.24%,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流产率(10.00%vs 6.78%,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7.Gn RH-a+HRT准备内膜组FET妊娠结局:在Gn RH-a+HRT准备内膜组中,A组移植D3天卵裂期胚胎比例及移植胚胎个数两组间相似(P>0.05)。A组胚胎种植率(69.23%vs 73.91%,P>0.05)及临床妊娠率均低于B组(71.88%vs 83.78%,P>0.05),但无统计学差异。流产率(4.35%vs 12.90%,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8.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通过前向法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该模型的Hosmer和Lemeshow检验拟合度χ2统计值为1.758(P=0.972),说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数据(P>0.05),排除移植年龄、平均移植胚胎数及移植胚胎类型混杂因素,结果显示:平均移植胚胎数(OR=0.343,95%CI[0.140-0.840],P<0.05)及移植胚胎类型(OR=2.391,95%CI[1.051-5.439],P<0.05)对是否临床妊娠影响显着,排除混杂因素后分组(OR=1.466,95%CI[0.826-2.604],P>0.05),仍对是否临床妊娠的影响不显着,也就是添加HCG与否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不大。结论:HRT-FET周期使用HCG进行黄体支持不能改善临床妊娠率。

马丹凤[9](2020)在《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卵巢储备功能及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促孕安怡方是黎烈荣教授在更年安怡方的基础上,针对高龄女性生育力下降化裁而成,在前期临床观察研究已取得较好的疗效的基础上,我们以自然衰老的雌性大鼠(10-12月龄)为初老模型,观察促孕安怡方对初老模型大鼠卵巢储备功能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并对其机理作初步研究,为促孕安怡方在生育力下降的高龄女性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及坚实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自然衰老的10-12月龄的大鼠为研究对象进行造模。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二组,分别为:初老模型组和初老药物组,另外一组为正常对照组(4-6月龄大鼠)。每组的给药方式如下所示:A组(正常对照组):灌服等体积纯化水12.73ml/kg,每日1次,连续15日;B组(初老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纯化水10.82ml/kg,每日1次,连续15日;C组(初老药物组):灌服促孕安怡方,剂量10.82ml/kg,每日1次,连续共15日;实验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实验为:初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通过15天对自然衰老雌性大鼠(10-12月龄)进行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选取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表现为动情间期延长或动情周期紊乱者作为初老雌性大鼠模型。第二部分实验为:研究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调控的影响。各组大鼠分别于给药15日后,麻醉,开腹,腹主动脉取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抑制素B(INH-B)、雌二醇(E2)、促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第三部分实验为:研究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的卵巢组织形态学及卵巢干细胞因子(SCF)和生长分化因子9(GDF-9)表达的影响。将实验二取血后的大鼠,剖取卵巢组织,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苏木素-伊红(HE)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卵巢结构,各期卵泡及黄体数目;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卵巢干细胞因子(SCF)和生长分化因子9(GDF-9)的蛋白定量表达水平。第四部分实验为:研究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的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及对白血病抑制因子(LIF)、HOXA-10mRNA表达的影响。将实验二取血后的大鼠,剖取子宫组织,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苏木素-伊红(HE)病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子宫内膜厚度,腺体数量和结构;制备透射电镜切片,观察胞饮突;免疫组化HRP法测定子宫内膜LIF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HOXA-1O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它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使抗原或抗体结合到某种固相载体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然后洗涤除去多余的游离反应物,通过显色,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测量各孔的光密度(OD值),绘制出标准曲线,同时计算出待测定物的浓度。ELISA分为多种方法,本文用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清AMH、INH-B、FSH和LH,用竞争法检测E2。用苏木素-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处理标本组织石蜡切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图像。本文,此法主要用于观察卵巢和子宫内膜的细胞形态及卵巢LIF蛋白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是把蛋白转移到膜上,再用抗体进行检测的方法。本文主要用此法检测卵巢干细胞因子(SCF)和生长分化因子9(GDF-9)的蛋白定量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是指一种在DNA扩增反应中,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PCR全程,然后用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本文主要用此法检测子宫内膜HOXA-1OmRNA含量。所有实验的数据结果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资料以(?)形式表示,组间差异性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One-Way ANOVA)并进行多重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初老雌性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4-6月龄雌性大鼠的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均观察到周期出现的规律动情周期。10-12月龄雌性大鼠做阴道脱落细胞涂片观察,可以观察到动情间期延长或动情周期紊乱,但极少数有个体差异性。2.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调控的影响促孕安怡方能够提高初老模型大鼠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抑制素B(INH-B)和雌二醇(E2)水平,降低促卵泡刺激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初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老药物组与初老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的卵巢组织形态学及卵巢干细胞因子(SCF)和生长分化因子9(GDF-9)表达的影响促孕安怡方能够提高初老模型大鼠的卵巢脏器指数和干细胞因子(SCF)及生长分化因子9(GDF-9)的表达,改善卵巢显微结构。初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老药物组与初老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的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HOXA-10mRNA表达的影响促孕安怡方能够提高初老模型大鼠的子宫脏器指数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及HOXA-10mRNA的表达,改善子宫内膜显微结构并增加胞饮突数量。初老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老药物组与初老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促孕安怡方能够调控初老模型大鼠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抑制素B(INH-B)、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上调卵巢干细胞因子(SCF)和生长分化因子9(GDF-9)的表达;增强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和HOXA-10mRNA的表达;改善卵巢和子宫显微结构;从而改善初老模型大鼠的卵巢储备功能和子宫内膜容受性,增强初老雌性大鼠的生育力。

严诗丝[10](2020)在《从TGF-β1切入研究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免疫耐受的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CD4+CD25+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叉头状/翼状螺旋转录因子3(forkhead or winged helix transcription,FOXP3)细胞免疫调节机制;观察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GF-β1、Treg及FOXP3表达水平的变化,比较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TGF-β1、Treg、FOXP3表达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探究中医药多途径干预调控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的免疫耐受机制,给中医药临床助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1. 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2016年09月至2018年0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长方案失败后拟再次行IVF-ET长方案肾虚肝郁血瘀型患者20例,分为治疗组和自然等待组,每组各10例。治疗组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妇科予中药口服、穴位贴压、直肠导法治疗3个月;同期纳入的自然等待组于长方案失败后自然等待3个月。治疗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的黄体中期,即LH峰后6~7天[d(LH+6)],P≥5ng/ml,Gn RH-a启动前抽取空腹静脉血5ml;自然等待组在IVF-ET失败后和自然等待3个月后于相同时间点抽取空腹静脉血5ml。2.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TGF-β1、FOXP3蛋白表达量;同时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外周血TGF-β1m RNA、FOXP3m RNA的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reg细胞表达量,在Excel中将检测的数据资料录入整理后,对录入的数据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采用空白对照和自身前后对照方法,观察两组患者再次IVF-ET前后妊娠结局及中医证候疗效的情况、患者自身前后及两组之间的外周血TGF-β1、FOXP3及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变化,分析他们表达水平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以补肾益精、疏肝活血法干预再次IVF-ET患者调节免疫耐受及助孕的作用机制。【结果】1. 自然妊娠率:两组各10例IVF-ET失败拟再次行IVF-ET长方案患者,治疗组干预期间自然妊娠3例,自然等待组等待后IVF-ET治疗前自然妊娠0例。治疗组自然妊娠率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2. 再次IVF-ET妊娠结局:治疗组7例行再次IVF-ET长方案治疗,其中3例IVF-ET着床成功;自然等待组10例行再次IVF-ET长方案治疗,2例IVF-ET着床成功,其中包含1例生化妊娠。治疗组临床妊娠率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3. 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治疗组患者多途径干预后肾虚肝郁血瘀型中医证候积分值明显较干预前降低(P<0.05);自然等待组患者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肾虚肝郁血瘀型证候积分值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显着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4. TGF-β1: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后TGF-β1蛋白、TGF-β1m 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TGF-β1蛋白、TGF-β1m RNA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干预后TGF-β1m RNA表达水平高于自然等待组等待后水平(P<0.05)。5. FOXP3: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前后比较,FOXP3蛋白、FOXP3m RNA表达水平干预后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未行中医药干预等待前后FOXP3蛋白、FOXP3m RNA表达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FOXP3m RNA表达水平治疗组高于自然等待组(P<0.05)。6. Treg:治疗组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干预三个月后Treg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自然等待组等待前后Treg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干预/等待三个月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干预后Treg表达高于自然等待组等待后表达水平(P<0.05)。7. TGF-β1与Treg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49,P=0.042),中医证候积分变化与FOXP3值(r=-0.363,P=0.021)、Treg值(r=-0.334,P=0.035)前后变化呈负相关性。8.3例自然妊娠患者的外周血TGF-β1、FOXP3、Treg表达在中医药多途径干预后均升高;TGF-β1、FOXP3及Treg在干预/等待前后表达水平趋势升高在5例IVF-ET着床成功患者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0.0%、80.0%、100%,在8例妊娠患者中分别是87.5%、87.5%、100%。TGF-β1与Treg的变化趋势与妊娠结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多途径干预肾虚肝郁血瘀型IVF-ET长方案失败患者可改善患者妊娠结局及肾虚肝郁血瘀型中医临床症状;初步得出其机制可能是:以补肾益精、疏肝活血法的中医药多途径治疗,可上调IVF-ET长方案移植失败患者外周血TGF-β1的表达水平,诱导Treg细胞的“核转录因子、重要调控基因”FOXP3的表达,促使初始性CD4+T细胞分化成Treg细胞,使母胎界面局部Treg细胞表达量得以扩增,介导母胎免疫耐受,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保护半同种异体移植物免受母体免疫的攻击而顺利植入,从而帮助着床。

二、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复发性流产的西医研究进展
        1 复发性流产的病因研究
        2 复发性流产的治疗现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复发性流产的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因病机
        2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证型分布状况
        3 复发性流产的中医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子宫细胞衰老与女性生殖功能
        1 衰老细胞
        2 子宫的生理解剖及功能
        3 子宫衰老细胞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4 子宫衰老细胞的治疗现状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黄体功能不足型复发性流产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复发性流产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孕酮诱导“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衰老在胚胎着床中的作用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种植窗期”内膜衰老探讨培元补肾安胎方对复发性流产作用机制的研究
    前言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YAP/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和蜕膜化的研究进展
        1.1 哺乳动物胚胎着床
        1.2 子宫内膜蜕膜化
        1.3 胚胎着床和蜕膜化的调控机制
        1.3.1 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
        1.3.2 细胞因子
        1.3.3 转录因子
        1.3.4 骨形态发生蛋白
        1.3.5 Notch信号通路
        1.3.6 其他因子
        1.3.7 氧化应激
        1.4 小结
    第2章 Hippo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2.1 Hippo信号通路简介
        2.2 YAP/TAZ的生物学功能
        2.2.1 YAP/TAZ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2.2.2 YAP/TAZ在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2.2.3 YAP/TAZ与癌症发生
        2.3 Hippo-YAP/TAZ的调节机制
        2.3.1 细胞间接触与细胞形状
        2.3.2 细胞极性与细胞粘附
        2.3.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2.3.4 代谢
        2.3.5 G蛋白偶联受体
        2.4 YAP/TAZ与哺乳动物生殖
        2.5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YAP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
        1.1.3 动物模型的建立
        1.1.4 原位杂交
        1.1.5 小鼠子宫蜕膜细胞与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
        1.1.6 免疫荧光染色
        1.1.7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1.1.8 荧光定量PCR
        1.1.9 基因过表达与沉默
        1.1.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1.11 细胞转染
        1.1.12 细胞增殖
        1.1.13 细胞周期
        1.1.14 细胞凋亡
        1.1.15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
        1.1.16 ROS含量检测
        1.1.17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检测
        1.1.18 8-OHd G含量检测
        1.1.19 抗氧化系统及Caspase-3 活性检测
        1.1.20 线粒体膜电位和通透性转换孔的检测
        1.1.21 ATP含量检测
        1.1.22 数据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YAP m RNA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
        1.2.2 YAP在体内和体外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的表达
        1.2.3 YAP在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
        1.2.4 Bmp2 诱导基质细胞中YAP核迁移并增强YAP功能
        1.2.5 YAP通过Rrm2 调控基质细胞的分化
        1.2.6 Bmp2 通过YAP调控Rrm2 的表达
        1.2.7 YAP失活导致基质细胞GSH产生下降并诱导ROS含量升高
        1.2.8 YAP失活导致基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并抑制蜕膜化
        1.2.9 YAP失活诱导基质细胞凋亡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2.1 TAZ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
        2.2.2 TAZ在体内和体外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的表达
        2.2.3 TAZ在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
        2.2.4 TAZ介导HB-EGF对蜕膜化的调节
        2.2.5 TAZ保护基质细胞分化免受氧化损伤
        2.2.6 TAZ通过增强基质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来抵抗氧化应激对基质细胞分化的损伤
        2.2.7 氧化应激状态下TAZ可保护基质细胞线粒体功能
        2.2.8 TAZ可抑制H_2O_2诱导的基质细胞凋亡
        2.2.9 氧化应激状态下TAZ通过Nrf2/ARE/Foxo1 途径增强基质细胞抗氧化能力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基因引物序列
附表2 siRNA序列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甲状腺激素和全氟化合物对女性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的亚临床甲减患者IVF后妊娠结局及甲功状态的关系研究
    2.1 研究背景
        2.1.1 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2.1.2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2.1.3 甲状腺疾病与卵巢储备功能
        2.1.4 妊娠对甲状腺的影响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2.4 研究结果
        2.4.1 不孕妇女亚临床甲减的患病率
        2.4.2 不同TSH控制水平组SCH妇女IVF结局的比较
        2.4.3 甲状腺自身抗体对SCH不孕妇女IVF结局的比较
        2.4.4 COH对接受LT4替代治疗的SCH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2.5 讨论
        2.5.1 SCH的定义及在不孕人群中的发病率
        2.5.2 SCH与不良妊娠结局
        2.5.3 LT4 替代治疗与妊娠期SCH不良妊娠结局
        2.5.4 LT4 替代治疗与SCH患者ART结局
        2.5.5 SCH患者孕前TSH控制水平与辅助生殖技术结局
        2.5.6 甲状腺自身抗体与女性不孕
        2.5.7 甲状腺自身抗体与ART结局
        2.5.8 LT4替代治疗与单纯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RT结局
        2.5.9 COH对SCH患者甲功的影响
    2.6 小结
第三章 血清及卵泡液甲状腺激素的差异及其与IVF结局的关系
    3.1 研究背景
        3.1.1 卵泡液的成分及COH对卵泡液激素谱的影响
        3.1.2 卵泡液成分与不孕的关系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患者的临床特征
        3.4.2 血清与卵泡液甲状腺激素的关系
        3.4.3 血清与卵泡液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关系
        3.4.4 血清/卵泡液甲状腺激素与IVF结局的关系
        3.4.5 ROC曲线分析血清TSH、FT4及两者联合对IVF结局的预测价值
        3.4.6 血清/卵泡液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与胚胎发育指标的关系
        3.4.7 血清/卵泡液甲状腺激素与血清E2水平的关系
    3.5 讨论
        3.5.1 卵泡液的来源及功能
        3.5.2 FF中的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自身抗体
        3.5.3 血清/卵泡液甲状腺自身抗体对IVF结局的影响
        3.5.4 血清/卵泡液甲状腺激素对胚胎早期发育及IVF结局的影响
        3.5.5 血清/卵泡液甲状腺激素对IVF结局的预测作用
        3.5.6 COH对血清及卵泡液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孕鼠子宫内膜容受性及LIF/STAT3通路的影响
    4.1 研究背景
    4.2 研究对象和方法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研究方法
    4.3 统计学方法
    4.4 结果
        4.4.1 大鼠甲减造模情况
        4.4.2 甲减对大鼠受孕的影响
        4.4.3 甲减对孕鼠子宫内膜甲状腺激素系统的影响
        4.4.4 甲减对孕鼠子宫内膜LIF/LIF受体表达的影响
        4.4.5 TSH对hESC细胞蜕膜化过程中LIF/JAK1/STAT3通路的影响
    4.5 讨论
        4.5.1 甲状腺功能减退动物模型制备
        4.5.2 甲状腺功能减退与不孕
        4.5.3 甲减对孕鼠子宫内膜甲状腺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4.5.4 甲减对孕鼠子宫内膜碘代甲状腺氨酸脱碘酶表达的影响
        4.5.5 甲减对孕鼠子宫内膜甲状腺激素转运蛋白表达的影响
        4.5.6 甲减对LIF/STAT3通路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全氟化合物暴露对卵巢低反应妇女IVF/ICSI-ET结局的影响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5.2.1 研究对象
        5.2.2 研究方法
    5.3 统计学方法
    5.4 研究结果
        5.4.1 研究对象的基线人口学及临床资料
        5.4.2 研究对象的促排卵指标及助孕结局
        5.4.3 卵泡液中PFCs的分布情况
        5.4.4 卵泡液PFCs与辅助生殖结局的关系
    5.5 讨论
        5.5.1 PFCs的人群暴露情况
        5.5.2 PFCs对卵巢功能的影响
        5.5.3 PFCs暴露与不孕
        5.5.4 PFCs暴露与辅助生殖结局
        5.5.5 短链PFCs与长链PFCs暴露与辅助生殖结局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性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成果

(4)小鼠胚胎着床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miR-192-5p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胚胎着床概述
        1.1.1 不同物种的着床方式
        1.1.2 影响着床的主要因素
        1.1.3 雌激素和孕激素在胚胎着床中的调控作用
    1.2 MicroRNA概述
        1.2.1 microRNA的合成与分泌
        1.2.2 miRNA的作用方式
    1.3 miRNA在胚胎着床中的调控作用
        1.3.1 miRNA参与调控胚胎活性
        1.3.2 miRNA参与调控着床期间子宫内膜生理状态的变化
        1.3.3 miRNA参与着床期间母-胎对话
        1.3.4 循环miRNA和妊娠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胚胎着床时期小鼠子宫内膜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及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测序结果分析
        2.3.2 荧光定量PCR检验miRNA的表达水平
        2.3.3 miR-192-5p抑制小鼠胚胎着床
    2.4 讨论
第三章 miR-192-5p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小鼠模型有效性鉴定
        3.3.2 miR-192-5p在不同小鼠模型中的表达规律
    3.4 讨论
第四章 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子宫中miR-192-5p表达的调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小鼠激素模型鉴定
        4.3.2 miR-192-5p在不同激素处理下小鼠子宫中的表达规律
    4.4 讨论
第五章 miR-192-5p调控容受期间子宫上皮细胞转化的机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瞬时上调miR-192-5p的表达量致使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
        5.3.2 miR-192-5p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生理调控中的作用
        5.3.3 miR-192-5p靶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5.3.4 靶基因ARHGAP19调控细胞极性促使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向容受态过渡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病理生理
        1.2.1 PCOS的诊断标准
        1.2.2 PCOS的病理生理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
    1.4 妊娠早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研究现状
        1.4.1 妊娠早期免疫耐受
        1.4.2 各类免疫细胞在妊娠早期子宫中的变化
        1.4.2.1 巨噬细胞
        1.4.2.2 树突状细胞
        1.4.2.3 中性粒细胞
        1.4.2.4 肥大细胞
        1.4.2.5 B细胞
    1.5 围着床期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1.5.1 细胞黏着分子-钙粘蛋白
        1.5.2 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埃兹蛋白
        1.5.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1.5.4 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IV
        1.5.5 细胞质膜表面的粘多糖—糖萼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构建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配制
        2.1.3 动物材料收集
        2.1.4 PCOS小鼠模型
        2.1.5 早期妊娠
        2.1.6 围着床期DHEA短期处理早期妊娠小鼠
        2.1.7 围着床期DHEA处理假孕小鼠
        2.1.8 DHEA处理卵巢切除小鼠
    2.2 PCOS小鼠模型子宫中m RNA表达谱的研究
        2.2.1 研究对象
        2.2.2 样品总RNA提取
        2.2.3 样品RNA检测
        2.2.4 RNA文库的构建与质量检测
        2.2.5 上机测序
        2.2.6 数据分析
    2.3 人子宫内膜收集
    2.4 免疫组织化学
        2.4.1 试剂配制
        2.4.2 免疫组化中使用的抗体
        2.4.3 石蜡包埋及切片
        2.4.4 具体操作步骤
    2.5 免疫荧光
        2.5.1 试剂配制
        2.5.2 免疫荧光中使用的抗体
        2.5.3 具体操作步骤
    2.6 卵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2.6.1 石蜡切片脱蜡复水
        2.6.2 染色步骤
    2.7 甲苯胺蓝染色
        2.7.1 染色试剂配制
        2.7.2 甲苯胺蓝染色步骤
    2.8 Western Blot
        2.8.1 所用试剂配制
        2.8.2 制备蛋白样品
        2.8.3 测定蛋白浓度并制备上样液
        2.8.4 SDS-PAGE凝胶电泳
        2.8.5 蛋白条带转膜
        2.8.6 免疫印迹
    2.9 Real-time PCR
        2.9.1 样品总RNA提取
        2.9.2 反转录
        2.9.3 qPCR引物设计
        2.9.4 qPCR具体步骤
        2.9.5 数据分析
    2.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PCOS模型的成功建立
        3.1.1 表观及着床结局指标
        3.1.2 病理学指标
        3.1.3 血清生化指标
        3.1.4 子宫中雄激素受体测定
    3.2 PCOS模型小鼠子宫的m RNA表达谱测序结果
        3.2.1 RNA质量评估
        3.2.2 原始测序数据过滤及质量评估
        3.2.3 参考基因组比对
        3.2.4 基因表达分布和样本间相关性
        3.2.5 差异基因的筛选
        3.2.6 富集分析
    3.3 DHEA对子宫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的影响
        3.3.1 中性粒细胞
        3.3.2 巨噬细胞
        3.3.3 树突状细胞(DC)
        3.3.4 肥大细胞
        3.3.5 B细胞
    3.4 DHEA对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3.4.1 埃兹蛋白
        3.4.2 钙黏蛋白
        3.4.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3.4.4 胶原蛋白IV
        3.4.5 CD31
        3.4.6 UEA受体
第四章 全文讨论
    4.1 PCOS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
    4.2 PCOS小鼠妊娠第4 天子宫m RNA表达谱的启示
    4.3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异常变化
    4.4 PCOS 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间连接的改变
    4.5 PCOS围着床期子宫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4.6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质膜表面糖萼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GnRH-a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临床疗效
        1.2.2 GnRH-a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1.2.3 GnRH-a对蜕膜化的影响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回顾性分析Gn RH-a在 FET周期中的临床疗效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胚胎移植日子宫内膜下血流参数比较
        2.4.2 临床妊娠结局比较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子宫内膜组织容受性比较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材料
        3.2.2 研究方法
        3.2.3 实验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黄体期内膜中LIF、整合素β3等容受性标志分子表达量比较
        3.4.2 移植日内膜内膜容受性比较
        3.4.3 内膜中p-ERK1/2和p-stat3 表达
        3.4.4 has-mi R-125b-5p的调控作用
        3.4.5 has-mi R-223-3p的调控作用
        3.4.6 has-mi R-27a-3p的调控作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GnRH-a联合雌、孕激素对内膜细胞增殖及容受性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2.3 实验方法
    4.3 统计学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
        4.4.2 GnRH-a抑制内膜细胞增殖
        4.4.3 GnRH-a诱导子宫内膜细胞凋亡
        4.4.4 GnRH-a联合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4.4.5 GnRH-a联合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细胞容受性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GnRH-a对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化的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统计学方法
    5.4 实验结果
        5.4.1 基质细胞蜕膜化模型的构建
        5.4.2 GnRH-a对基质细胞蜕膜化的影响
        5.4.3 GnRH-a对基质细胞蜕膜化影响的机制研究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人群子宫内膜容受性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对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患者药物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8)HCG用于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黄体支持
        1 新鲜周期黄体特点
        1.1 正常黄体功能
        1.2 超促排卵取卵后黄体功能
        2 FET周期黄体特点
        2.1 自然周期FET(NC-FET)
        2.2 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HRT-FET)
        3 常用黄体支持药物
        3.1 黄体酮
        3.2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3.3 雌激素
        3.4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4 黄体支持存在问题
        4.1 新鲜周期黄体支持存在问题
        4.2 冻融周期黄体支持存在问题
        4.3 个体化黄体支持
    第二部分 HCG在胚胎种植过程中的作用
        1 HCG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
        1.1 R-HCG的生物学功能
        1.2 H-HCG的生物学功能
        1.3 H-HCG游离β链的生物学功能
        2 HCG对胚胎植入的影响
        2.1 正常胚胎植入
        2.2 HCG对胚胎植入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流程图
3 结果
    3.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3.2 COH方案及实验室情况
    3.3 FET周期临床结局
    3.4 D3 卵裂期胚胎FET周期妊娠结局
    3.5 D5 囊胚期胚胎FET周期妊娠结局
    3.6 HRT准备内膜FET周期妊娠结局
    3.7 GnRH-a+HRT准备内膜FET周期妊娠结局
    3.8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卵巢储备功能及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于女性生育力的研究
        1 中医对女性生育力发展过程的认识
        2 中医对女性生育力下降乃至不孕的机理探究
        3 中医药对改善高龄女性生育力下降的对策研究
    二、西医学对女性生育力的研究
        1 西医对女性基础生殖内分泌的研究
        2 女性生育力及其影响因素
        3 改善女性生育力的西医疗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初老雌性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调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与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的卵巢组织形态学及卵巢 SCF、GDF-9 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与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的子宫内膜组织形态学及LIF、HOXA-10m RNA 表达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统计与处理
        4 结果
        5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促孕安怡方的组方依据及配伍特点
        1 促孕安怡方的组方依据
        2 促孕安怡方的配伍特点
    二、促孕安怡方的治疗优势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附1
附2
    文献综述 高龄女性生育力下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从TGF-β1切入研究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免疫耐受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TGF-β1-FOXP3-Treg维持妊娠的免疫调控机制
        1.1 Treg介导母胎免疫耐受,维系妊娠
        1.2 FOXP3为Treg细胞的核转录因子及重要调控基因
        1.3 TGF-β1 诱导CD4+T分化为Treg细胞,发挥免疫抑制作用
        1.4 TGF-β1-FOXP3-Treg在母胎界面的作用机制
    2 IVF-ET与 TGF-β1-FOXP3-Treg的关系
    3 中医药对母胎界面TGF-β1、FOXP3、Treg表达的影响
    4 中医药多途径治疗再次IVF-ET失败的前期研究基础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研究流程图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研究方法
        1.5 试验材料
        1.6 试验检测方法
    2 安全性评价及质量控制
    3 伦理审批及临床注册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5.2 两组患者干预/等待三月后自然妊娠及妊娠结局比较
        5.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情况比较
        5.4 两组患者外周血TGF-β1表达水平比较
        5.5 两组患者外周血FOXP3表达水平比较
        5.6 两组患者外周血Treg表达水平比较
        5.7 TGF-β1与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5.8 证候积分与TGF-β1、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相关性分析
        5.9 妊娠结局与TGF-β1、FOXP3、Treg表达水平变化趋势的关系
    6 讨论
        6.1 导师对再次IVF-ET的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6.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方案的机制分析
        6.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中医证候的影响
        6.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
        6.5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TGF-β1 表达水平的影响
        6.6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表达水平的影响
        6.7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患者外周血FOXP3 表达水平的影响
        6.8 基于TGF-β1-FOXP3-Treg免疫调控机制探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患者的助孕机制
    7 结论
不足及展望
特色及创新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调节性T细胞在母胎界面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外源性孕酮对妊娠小鼠着床早期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培元补肾安胎方治疗RSA的临床研究及基于内膜衰老的药物机制研究[D]. 奚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YAP/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D]. 于海帆. 吉林大学, 2021
  • [3]甲状腺激素和全氟化合物对女性辅助生殖结局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蔡芸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小鼠胚胎着床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miR-192-5p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D]. 梁晶婕. 浙江大学, 2021
  • [5]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D]. 吴洋. 兰州大学, 2021(09)
  • [6]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研究[D]. 安君霞. 兰州大学, 2020(04)
  • [7]多模态超声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在黄体功能不全所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中的应用研究[D]. 焦岩. 苏州大学, 2020(06)
  • [8]HCG用于人工周期冻融胚胎移植后黄体支持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D]. 黄愈.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9]促孕安怡方对初老雌性大鼠卵巢储备功能及子宫内膜容受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马丹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10]从TGF-β1切入研究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肾虚肝郁血瘀型再次IVF-ET长方案患者免疫耐受的机制[D]. 严诗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

标签:;  ;  ;  ;  ;  

外源性黄体酮对早期着床期孕鼠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_1表达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