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图书馆如何服务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

师范图书馆如何服务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

一、谈高师图书馆如何为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服务(论文文献综述)

丁洋,白晶[1](2021)在《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实践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文章采用文献计量和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和讨论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研究的现状,总结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从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实践的外部环境、基本特点和实施方式3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立足于实践性这一基本特征开展相关研究,以期对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开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乔安洁[2](2021)在《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研究 ——以六所高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民国时期,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本文关注焦点在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群体,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个案研究法等,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探究。以学生作为研究主体,力图直观呈现出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场景,在了解民国师范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可以通过他们的学习活动得以窥见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认真汲取与总结民国高等师范师范教育的丰富经验,以便为当今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提供些许历史借鉴。绪论部分探讨了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对相关概念做了介绍,同时介绍国内外学生生活史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六所高师办学概况及师范生招生选拔情况”,分别论述了六所高师办学以及发展概况,并对其招生选拔情况做了相关介绍。第二章“民国时期师范生课堂学习生活”,学生“学”与教师“教”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使高等师范学生的课堂学习生活颇具意义,师范生的基础知识和素养得到了较为直接的提升。第三章“民国时期师范生课外学习生活”,主要包括图书馆自主学习,外出修学旅行与实习,以及各种拓展视野和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学生走出课堂,迈出校园,紧密融合于社会发展中。在图书馆扩展课堂知识的不足,外出修学旅行与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各种学术报告等其他活动增广见闻和丰富思想,使师范生的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第四章“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特征及当今启示”,通过对民国时期高等师范生学生生活的梳理,总结出有三方面的特征,即多样化的知识学习途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和以自主性为主的学习动机。基于以上特征,认为当今高等师范教育以及师范生学习要注重普通文化课程,激发学习的动机,加强教育实践能力和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蔡娟[3](2020)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文中指出建国后十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的,中国的音乐文化也从“以西为主”的模仿阶段渐渐转向于中国国内一众音乐家努力追求自我个性、追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革新的“以中为主”的大胆创作阶段。如何既能革新本土音乐文化,又能在西方列强环伺的社会环境中不至于被西方文化牵着鼻子走,还能不丢掉自己的传统,并挖掘传统音乐文化魅力,这是一众中国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所致力研究并且一直延续至今的难题。本文以建国后十七年的视唱教材本土化研究为切入点,以三位音乐教育家: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为主要研究人物,以他们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视唱练习》、《单声部视唱练习》、《儿童视唱初步》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老一辈音乐家在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编写创作本土化上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本文第一章以社会人类学、哲学、传播学、音乐学四个大学科有关本土化的论述为理论基点,在梳理“本土化”这一核心概念的同时,提炼出本土化研究的三个纬度“理念、方法和内容”,推导出视唱教材小学科本土化“理念、方法和内容”的评价框架,并简要介绍了建国后十七年我国的音乐文化环境,对建国后十七年我国出版的东西方视唱教材做了较详细梳理;第二章对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三人生平、包含本土化元素的作品、音乐本土化思想做了简述,进一步以第一章推导出来的“视唱教材理念、方法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人的三本视唱教材进行了“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第三章主要是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首先对三本视唱教材内容从谱号、调号、拍号、节奏等方面做了详细分析,而后同样以第一章已经形成的“视唱教材内容本土化的分析框架”为理论基础,对三本视唱教材进一步做了内容本土化的研究,其中辅以大量的表格和谱例;第四章回到现在,精选了现当代六部经典的视唱教材,利用“视唱教材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评析其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反思,而后借鉴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探索的成功经验来促进我国现当代本土化视唱教材的编创,最终提升理论高度,提出了现代视唱教材编创必须融全球化、本土化、现代化三化于一体的编创思想。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本土化“理念、方法、内容”的分析框架的成功推导;二是对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所做的断代史研究;三是对胡江非个人的挖掘与发现;四是对马思聪《视唱练习》、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的曲式分析等其他方面所做的研究。

陈紫烟[4](2019)在《滁州市学校图书馆音乐教育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图书馆是一所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在于为教学提供有效保障。在重视研究性和自主性学习的今天,这种功能更加凸显。一所图书馆的馆藏,几乎可以成为衡量一所院校学术地位的标志之一。各院校无不把图书馆馆藏的丰富性与特色馆藏,作为衡量的标尺,因为那里是学者产生研究成果的地方。所以,图书馆是院校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为读者提供科研资源的地方,它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占有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选取安徽省滁州市九所中小学和滁州学院、滁州城市职业学院图书馆为研究对象,以其音乐类图书、音像资源的调查为例,通过其馆藏资源的存贮量、更新频率、借阅频次、学生问卷等方式,对利用与作用进行微观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尝试进行描述与解析。在当下越来越富有的社会背景下,各个院校都比之以往加大了投入,使库藏大大增加,乃至超过了数十年来购书总量的数倍。然而,与这种令人鼓舞的现象相反,学生对各类资料的借阅量却逐年下降,虽然部分归因于多媒体时代网络分流,但那种20世纪80年代的疯狂阅读时代的壮观景象,已经昔日不再。这些现象都可以从图书馆借阅率中品得出来。换句话说,图书馆不但让人看到了院校学生阅读范围与兴趣的发展趋向,也反映了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这扇窗口,可以品鉴到教育发展的潜在趋势。通过调查,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专业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借阅范围,明显多于普通高等院校;普通高等院校的借阅范围,明显大于中小学。然而,作为观察的另一个指标“借阅率”,专业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借阅率与普通高等院校差别不大;普通高等院校的借阅率则明显大于中小学。从统计数字看,中小学图书馆借阅率非常小,几乎到了等于零、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到了大学,借阅率突飞猛进。这个现象说明,中小学对图书馆的利用率非常低,机构形同虚设。而进入大学阶段,学生进图书馆成为自觉,图书馆成为活动中心之一。社会调查和相应认知,有助于厘清图书馆音乐类与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提升图书馆在教育实施过程的成效。本文在上述观察基础上,试图对当前图书馆普遍存在各类问题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以作为一份社会调查的结论部分。

薄飞[5](2017)在《基于资源共享的大学与中学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共享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日益凸现出重要的作用,共享经济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了同一件商品的价值,更为人类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全新的资源管理理念。共享时代的经济模式已在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无论在金融、旅游,还是教育与社会公共事业,共享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理念,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即需即用。共享的理念带来的倍增原理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已经成为时代趋势。开放共享公共资源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资源的利用与发展。大学与中学基于资源共享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教育成本;而且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文化互动交融,创新教育生态。但目前中学与大学的资源共享的深度、范围、类型和和方式等都比较有限,因此从共享的理念探讨大学与中学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共享的时代理念出发,在对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借鉴资源共享的理论,提出了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合作路径。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大学与中学合作的困境,通过案例说明合作的深度、范围、类型和方式的不足;第三部分对影响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包括组织观念、合作制度、共享机制和组织结构、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了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合作路径,首先提出了合作共享的基本原则:平等、互补、以学生为本的共享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共享的合作路径:观念革新是基础、共享平台是介质、制度安排是保障、机制创新是动力、文化共生是核心。

李芳[6](2016)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以湖南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是教育之本,是最核心、最活跃的教育资源。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强弱与高低,决定了教育改革发展进程及其现代化水平,特别是当今课程改革的成败。学校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其中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是影响体育教师质量最大的因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培养阶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抑或初始化阶段,对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有重大的影响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很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学科专业时更多的是从学校自身原有办学条件和经济效益考虑,而忽视社会需求,致使许多专业低水平重复开设现象严重,导致高校培养的体育师资质量不高,体育教育专业的就业情况也被教育部连续几年亮红牌。一方面,当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际需要脱节饱受诟病,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专业化运动对新进体育教师要求又越来越高,体育教师专业化既是对全球教师专业化潮流的顺应,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种种迹象表明,政府甚至于高校自身,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究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怎样依次形成的?形成的机制是什么?不同学习阶段的核心能力网络结构有着怎样的特征?这些问题一直是体育教师教育研究领域重点关注和研究的主题,但目前研究大多采用静态的、还原的、线性的范式,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包含范围广,组成要素多、层级结构复杂,不确定因素也大量存在,应用复杂性科学中的复杂网络从整体论的角度把握职前体育教师核心能力系统的网络结构特征,找出结构的演化机理和潜在规律是研究体育教师教育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研究以湖南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网络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复杂网络这一载体,应用Spss、Matlab、Ucinet、Pajek等统计分析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首先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机制与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演化逻辑进行了推演,在此基础上,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确定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指标构成,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特征和不同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特征比较;3.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特征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通过理论分析和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教师教育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具有复杂系统具备的各种特性:整体性、非线性、自组织性、非还原性和动态过程性。(2)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指标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十个类别,85个项目,每一个项目代表一个网络中的节点,通过测量每个项目的得分后运用相关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判断出各项目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来确定网络节点之间是否存在边,得出“边”的矩阵,构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3)研究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相关统计学指标(度、度分布、平均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进行分析,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小世界网络结构特征的无标度网络,在其演化升级的过程中,会呈现出一系列诸如鲁棒性、异质性、高聚集性、增长性和较短路径长度的特征。(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核心节点主要是教学设计类能力和课堂实施与管理类能力,这些能力是决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网络结构能否顺利完成升级与演化的必要条件。(5)低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网络结构的稳定性较差,但其升级空间较大,其中运动技能类、体育理论知识类、专业理念与品格类节点是网络的核心节点,在此阶段应着重培养,但要防止对核心节点功能的无限放大。(6)高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网络结构的稳定性相对较好,其中教学设计类、课堂实施与管理类、课堂组织类以及专业理念与品格类节点是该网络的核心节点,在该阶段需要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形成实践教学智慧,努力为社会输送优秀体育师资。

江文霞[7](2007)在《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要为教学改革开路》文中认为全国各地中小学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内容和任务不断更新,师范院校图书馆要为教学改革开路,在藏书建设方面应有一个全新改观,以适应中小学教学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师范性原则;政治性原则;学术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保持地方特点原则;藏书补新剔旧原则;预测性原则。

祖芳宏,杨文华[8](2005)在《高师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为成人教育学员提供服务,是高师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高师图书馆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成人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杜玉霞[9](2004)在《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育教学从思想观念到方式、内容、手段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无论是教育系统本身还是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由此对教育系统提出的挑战,都促使我们不得不重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尤其是作为未来基础教育生力军的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如何,将直接决定和影响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影响未来创新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作为西部贫穷落后省份的甘肃省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培养,除了上述意义外,在缩小东西部教育质量和数字鸿沟方面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在明确信息素养涵义的基础上,通过对现状的调查和原因的探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对于全面提升我省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为广大中小学培养和输送大批合格师资,保证未来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本论文研究的是甘肃省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信息素养,采用访谈法、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归纳和演绎等研究方法,分析总结了甘肃省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及其原因,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第一部分是绪论,全面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背景、现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重点对信息素养的内涵作了剖析和界定,从信息素养概念的提出、发展和演变,明确了信息素养的概念,指出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树立对信息素养的正确认识。 第三部分,在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有关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标准,通过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甘肃省师范生信息素养现状作了调查,分析总结了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究概括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本部分提出了符合甘肃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我省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八个发展对策。一、树立现代教育观念;二、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四、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师资保证;五、加快课程改革,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的系列课程;六、尽快制定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标准,把信息素养纳入师范生的评价体系之中;七、加强院系、部门间的沟通和校际间的合作,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程度;八、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师范生德育教育,提高师范生的信息道德。 第五部分对本论文做了总结。简要总结了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指出了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说明了进一步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时伟[10](2003)在《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高师院校的职能定位与应答》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坚持贯彻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融通的原则,分四个部分,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陈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与现状、研究的基础、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框架及研究的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一章与第二章,主要探讨教师继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第一章以终身教育概念分析与界定为起点,在终身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透视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生成的社会背景,阐述现代终身教育实施的重心与方法,进而在梳理继续教育概念基础上,探讨终身教育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影响。第二章通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业概念进行介绍与归纳,提炼相应的专业概念,并就不同专业特质认识的模式取向进行分析,深化专业概念的理解,彰显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及其内涵,进而区分专业化与专业发展的不同取向,在评述国内外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研究基础上,推演教师专业化理论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启示。 第三部分包括第三章与第四章,从国外与国内两种环境,从纵向与横向两个角度,对教师继续教育实践历程进行分析与比较。第三章分别对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进行介绍,简要回顾其教师继续教育历史变迁,总结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提出以高师为主导的多元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提供借鉴。第四章首先考察了建国后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历程,归纳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萌芽期、停滞期、过渡期以及形成与发展期,概括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轨迹与趋势。随后以上海、湖南与安徽三地的调查为基础,分析当前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现实状况,探究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重心。 第四部分包括第五章与第六章,着重探讨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与高师院校的职能应答。第五章从模式概念入手,推演出继续教育模式概念,进而对教师继续教育的四种模式:高校模式、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以及社区模式进行界定与分析,形成以高师院校为主导,以教师中心模式为重心,以校本模式为主体,以社区模式为辅助的模式体系。第六章讨论了高等学校的职能嬗变,确定新时期我国高师院校的职能走向,以高师院校的职能重新定位为前提,通过重塑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管理,加强课程建设及强化科学研究,积极回应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确保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得以构建与实施。

二、谈高师图书馆如何为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服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师图书馆如何为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服务(论文提纲范文)

(1)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实践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样本数据的采集和筛选
    1.1 文献年代分布
    1.2 关键词词频统计
2 研究主题分析
    2.1 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的实施环境分析
        2.1.1 外部环境分析
        2.1.2 内部环境分析
    2.2 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的实施方式和途径分析
        2.2.1 树立大服务观
        2.2.2 多方合作,建立基础教育服务保障体系
        2.2.3 整合优化馆藏,建立特色资源库
        2.2.4 建立基础教育信息中心,实现一站式体验与服务
        2.2.5 扶持中小学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2.3 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的实施特点分析
        2.3.1 实施的复杂性
        2.3.2 实施的多样性
        2.3.3 实施过程中的“共生关系”
        2.3.4 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3 结语

(2)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研究 ——以六所高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现实的呼唤
        (二)对教育生活史研究的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四、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三)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界定
        (一)学习生活
        (二)课堂学习
        (三)课外学习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六所高师办学概况及师范生招生选拔情况
    一、六所高师的办学概况
        (一)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二)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三)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四)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
    二、师范生的招生选拔概况
第二章 民国时期师范生课堂学习生活
    一、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倡导“自学辅导”,启发式教学理念
        (二)选聘高水平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
    二、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一)重视基础课程,强调课程内容的师范性
        (二)开展选修课程,重视实验教学
        (三)重视体育活动,强健学生体魄
第三章 民国时期师范生课外学习生活
    一、图书馆的学习活动
        (一)高师图书馆概况
        (二)图书馆中的自主学习
    二、修学旅行与实习
        (一)收获颇丰的修学旅行
        (二)学以致用的教育实习
    三、拓展视野和提高能力的学习活动
        (一)参加学术报告与辩论
        (二)获取校外新思想新观念
第四章 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的特征及当今启示
    一、师范生学习生活特征
        (一)多样化的知识学习途径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三)以自主性为主的学习动机
    二、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的当今启示
        (一)注重基础课程的学习
        (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
        (三)加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拓展知识获取的渠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四、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访谈法
        (三) 量化分析法
第一章 概念、背景与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建国后十七年”
        二、“本土化”的学科内涵
    第二节 理论分析框架:“本土化”的语用
        一、“本土化”的理念、内容与方法
        二、四大学科“本土化”的具体维度
        三、视唱教材“本土化”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发展概况
        一、建国后十七年民族音乐发展及理论着作
        二、建国后十七年西方音乐的传入与理论着作
    第四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整体出版情况
        一、国外视唱教材传入中国的情况
        二、中国音乐家自编自着本土化视唱教材情况
    小结
第二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思聪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思聪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思聪《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二节 马革顺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马革顺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马革顺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第三节 胡汀非视唱教材理念、方法的“本土化”研究
        一、胡江非生平及其作品中的本土化(民族元素)运用
        二、胡江非的音乐本土化理念
        三、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中的本土化理念、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一节 马思聪《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二节 马革顺《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单声部视唱练习》的内容详析
        二、《单声部视唱练习》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第三节 胡江非《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一、《儿童视唱初步》的内容详析
        二、《儿童视唱初步》内容的本土化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反思与借鉴
    第一节 六部经典视唱教材与“本土化”反思
        一、六部经典视唱教材简述
        二、六部经典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三、六部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优势、不足与反思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对于当今本土化视唱教材编创的借鉴
        一、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理念、方法”的借鉴
        二、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本土化“内容”的借鉴
    第三节 关于现代视唱教材编创的思考
        一、视唱教材编创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
        二、立足于本土化的视唱教材的现代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滁州市学校图书馆音乐教育资源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背景与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因书究学——知识习得的场域
    第一节 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
        一、知识整合性
        二、信息流动性
        三、资源多样性
    第二节 图书馆隐性教育的优势
        一、教育主体的自主性
        二、教育行为的潜隐性和渗透性
        三、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四、教育过程的开放性
第二章 滁州市学校图书馆音乐类资源调查
    第一节 滁州市学校图书馆概述
    第二节 学校图书馆音乐类资源调查
        一、音乐类馆藏书籍、音响等资料统计
        (一)滁州市中小学
        (二)滁州学院
        (三)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二、借阅量情况统计
        三、音乐类数字信息资源统计
    第三节 滁州市学校图书馆音乐类资源调查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一)中小学
        (二)滁州学院
        (三)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三章 教学利用图书馆资源的反思
    第一节 发展现状分析
        一、馆藏内容与实际需求的矛盾
        二、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不完善
        三、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四、图书馆与教育实践时而切合,时而脱节
        五、教育功能的忽视
    第二节 学校图书馆资源研究及音乐教育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一、鉴于图书馆音乐资源的研究
        (一)图书馆音乐类资源研究
        (二)加强图书馆音乐信息类资源的研究
        二、图书馆音乐资源的利用
        (一)二合一的资源利用策略
        (二)增设实践类活动
        (三)加强图书馆音乐资源共享
结语
附录一 :南京艺术学院图书馆音乐类资源调查
附录二 :调查问卷
附录三 :访谈录整理
附录四 :田野考察照片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资源共享的大学与中学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学校管理对资源的需求和成本的控制要求学校寻求集约发展方式
        二 大学与中学的合作共享已经成为国际学校发展的潮流
        三 共享时代的共享观念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思路和理念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关于高校与中学资源共享的研究
        二 国外关于资源共享的研究和实践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 社会交换资源理论
        二 资源配置效率理论
        三 共生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合作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节 关于资源和共享
        一 资源
        二 共享
    第二节 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一 解决教育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合作
        二 中学的变革发展需要合作
        三 大学功能的变革需要合作
        四 大学与中学文化的互补性需要合作
    第三节 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第三章 基于资源共享的大学与中学合作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一 资源共享的方式
        二 资源共享的内容
    第二节 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共享合作的深度不够
        二 共享合作的内容有限
        三 共享合作的方式单一
        四 共享合作的意愿不强
第四章 影响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大学与中学的主体差异性
        一 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二 不同的任务目标
        三 不同的传统地位
    第二节 合作共享的机制缺失
        一 组织协调机构不健全
        二 资金保障不充分
        三 配套设施不完善
    第三节 缺乏共享合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
第五章 基于资源共享的大学与中学的合作路径
    第一节 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原则
        一 多样化原则
        二 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三 互补性原则
        四 平等性的原则
    第二节 大学与中学资源共享的合作路径
        一 革新理念
        二 建立双方共享的保障制度
        三 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四 促进中学与大学的文化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以湖南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困境: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际需要脱节
        1.1.2 时代需求: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
        1.1.3 市场需求:体育教育人才市场需求要求人才培养供给侧进行改革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
        1.4.1 研究假设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1.4.5 研究技术路线图
        1.4.6 预期结果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问卷调查对象
        2.1.2 访谈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社会网络分析法
        2.2.6 逻辑推理法
3 文献综述
    3.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研究述评
        3.1.1 能力的概念界定
        3.1.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的相关研究
    3.2 中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比较
        3.2.1 中外体育教师教育文献的作者分布
        3.2.2 国内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内容特征分析
        3.2.3 中外体育教师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与结论
        3.2.4 文献小结
    3.3 核心能力及大学生核心能力研究述评
        3.3.1 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
        3.3.2 大学生核心能力的研究述评
        3.3.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概念界定
        3.3.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
        3.3.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特征
    3.4 复杂性科学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研究
        3.4.1 复杂性科学与复杂网络
        3.4.2 复杂性科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4 研究理论基础
    4.1 相关概念
        4.1.1 网络
        4.1.2 复杂网络统计学特征
        4.1.3 几类重要网络类型的拓扑性质
    4.2 复杂网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研究新视角
        4.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系统结构概述
        4.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的点
        4.2.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的边
    4.3 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师教育体系
        4.3.1 复杂系统的特征
        4.3.2 体育教师教育体系的复杂性
        4.3.3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4.3.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机制与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演化逻辑
    5.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机制
        5.1.1 学习动机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动力
        5.1.2 课堂教学效果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基础
        5.1.3 课程设置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关键
        5.1.4 实践与反思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
        5.1.5 外部环境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
    5.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演化逻辑
        5.2.1 人才培养目标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演化前提
        5.2.2 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演化目标
        5.2.3 教学与训练过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演化条件
        5.2.4 学习动机和外部环境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演化动力
6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的建立
    6.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节点的选取
        6.1.1 国外体育教师专业标准
        6.1.2 中国体育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研究
        6.1.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节点选取的实证研究
    6.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边的确定
7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
    7.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整体网络结构拓扑图
    7.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整体网络结构特征
        7.2.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整体网络结构的“度”
        7.2.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整体网络结构的“度分布”
        7.2.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整体网络结构的“平均路径长度”
        7.2.4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整体网络结构的“集聚系数”
        7.2.5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增长性”
        7.2.6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异质性”
        7.2.7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鲁棒性”
        7.2.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自组织性”
    7.3 不同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特征比较
        7.3.1 不同年级学生核心能力指标显着性差异检验
        7.3.2 不同年级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度”的比较
        7.3.3 不同年级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度分布”的比较
        7.3.4 不同年级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平均路径长度”的比较
        7.3.5 不同年级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的“集聚系数”的比较
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8.1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度分布”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8.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小世界特征”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8.3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同年级核心能力网络结构对人才培养的启示
        8.3.1 核心能力网络对低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启示
        8.3.2 核心能力网络对高年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启示
9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7)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要为教学改革开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目的和范围
二、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原则
    (一)师范性原则
    (二)政治性原则
    (三)学术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五)保持地方特点原则
    (六)藏书补新剔旧原则
    (七)预测性原则
三、结语

(8)高师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师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必要性
    1.1 是基础教育的需要
    1.2 是满足高师成教学员改善个体素质结构的需要
    1.3 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
    1.4 是提高中学教师信息素质的需要
    1.5 是提高高师成教学员文献检索与利用能力的需要
    1.6 是基础教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2 高师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可行性
    2.1 高师图书馆具备得天独厚的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2.2 高师图书馆具备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
    2.3 高师图书馆可利用寒暑假为成教学员服务
3 高师图书馆为成教学员服务的具体内容
    3.1 积极有效地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3.2 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宣传导读工作
    3.3 开展用户图情教育

(9)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二部分 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 信息素养的内涵
    二、 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内涵
第三部分 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 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二、 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分析
    三、 影响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水平的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 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一、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二、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三、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使用
    四、 大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提供师资保证
    五、 加快课程改革,开设信息素养教育的系列课程
    六、 尽快制定师范生的信息素养标准,把信息素养纳入师范生的评价体系之中
    七、 加强院系、部门间的沟通和校际间的合作,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程度
    八、 以多种手段和形式加强师范生德育教育,提高师范生的信息道德
第五部分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高师院校的职能定位与应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英文)
导言
第一章 教师继续教育理论基础:终身教育理论
    一、 终身教育理论探讨
    二、 终身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
第二章 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专业化理论
    一、 教师专业化理论探讨
    二、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继续教育
第三章 发达国家教师继续教育国际比较
    一、 美国教师继续教育
    二、 英国教师继续教育
    三、 日本教师继续教育
    四、 法国教师继续教育
    五、 国外教师继续教育发展趋势与启示
第四章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历程与现状分析
    一、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历史沿革
    二、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基本轨迹与趋势
    三、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第五章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建构与选择
    一、 教育模式语义分析
    二、 高校模式
    三、 校本模式
    四、 教师中心模式
    五、 社区模式
第六章 高师院校职能定位与应答
    一、 我国高师院校的职能定位
    二、 确立终身教育理念,强化高师院校服务意识
    三、 实施科学管理,优化高师院校内外环境
    四、 发挥资源优势,注重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
    五、 突出学术性,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科学研究
结语
附录1 调查问卷(初中教师部分)
附录2 调查问卷(高校教师部分)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谈高师图书馆如何为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服务(论文参考文献)

  • [1]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基础教育实践研究综述[J]. 丁洋,白晶. 江苏科技信息, 2021(11)
  • [2]民国时期师范生学习生活研究 ——以六所高师为例[D]. 乔安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建国后十七年视唱教材的本土化研究 ——以马思聪、马革顺、胡江非视唱教材为例[D]. 蔡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滁州市学校图书馆音乐教育资源的调查与研究[D]. 陈紫烟. 南京艺术学院, 2019(12)
  • [5]基于资源共享的大学与中学合作研究[D]. 薄飞. 郑州大学, 2017(06)
  • [6]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网络结构特征研究 ——以湖南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D]. 李芳. 上海体育学院, 2016(01)
  • [7]师范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要为教学改革开路[J]. 江文霞. 世纪桥, 2007(11)
  • [8]高师图书馆为成人教育服务的思考[J]. 祖芳宏,杨文华.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5(02)
  • [9]甘肃省高师师范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 杜玉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04(03)
  • [10]专业化视野下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高师院校的职能定位与应答[D]. 时伟.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4)

标签:;  ;  ;  ;  ;  

师范图书馆如何服务中学图书馆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