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燕谭启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儿科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6-0185-02
儿科静脉输液外渗是儿科护士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患儿因素
1.1.1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2疾病因素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儿,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3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4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①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②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③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④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⑤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⑥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⑦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⑧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解剖部位
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2.1选择合适静脉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尽量使用留置针。浅静脉头皮留置针为BD公司生产的22、24号静脉留置针,按BD公司建议,套管针留置时间为3~5天,5天应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1]。
2.2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向家长宣教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2.3加强责任心,多巡视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2.4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2.5做好患儿家长的宣教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儿家长宣教,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患儿哭闹,应及时向护士报告。
3护理对策
3.1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3.2小范围外渗①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②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3.3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一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患儿造成严重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所丽英.静脉留置针在脑血管病人中的临床观察.中华护士杂志,200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