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论文-乔军杰,安帅,程宏飞,孙义高

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论文-乔军杰,安帅,程宏飞,孙义高

导读:本文包含了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人工骨

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论文文献综述

乔军杰,安帅,程宏飞,孙义高[1](2018)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人工骨材料的构建与合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纳米羟基磷灰石是自然骨的天然组分,具备良好的骨传导性、诱导性及生物相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人工骨材料的构建中;但单纯的羟基磷灰石作为人工骨材料时由于其强度低、韧性差、体内降解速率缓慢等特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对纳米羟基磷灰石与其他材料进行多相复合以尽可能的模拟正常骨组织结构或赋予其一定的特殊性能是当前人工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具备特殊性能的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做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张朋,杨峰,李亚静[2](2017)在《多孔β-磷酸叁钙/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根分叉病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骨替代品β-磷酸叁钙/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42颗,随机分为两组:其中β-磷酸叁钙/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β-TCP/HA+GTR组)作为观察组,常规牙周翻瓣术治疗(OFD组)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 a的牙周探诊深度(PPD)、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及X线变化。结果两组术后PPD、HPD和SBI均有明显减少;β-TCP/HA+GTR组与OFD组相比较,PPD、HPD值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X线比较,两组根分叉区阴影面积均变小,β-TCP/HA+GTR组根分叉区牙槽骨平均新生骨高度(3.45±0.24)mm,OFD组为(1.03±0.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磷酸叁钙/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联合GTR技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与传统的牙周翻瓣术相比,能更有效减少牙周袋深度,增加临床牙周附着水平和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修复。(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7年21期)

潘倩雯,刘宏,李力[3](2017)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人工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纳米羟基磷灰石(n HAP)复合材料人工骨在骨科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壳聚糖""聚乳酸""骨形态发生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n HAP""VEGF"等为关键词,分别组合查阅2005年1月-2015年12月在Pub Med及中国知网中的相关文献,对常用n HAP复合材料人工骨的种类与作用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查阅相关文献683篇,其中有效文献36篇。常用的与n HAP复合的材料有天然高分子复合材料(如胶原、壳聚糖等)、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如聚乳酸、聚酰胺等)、无机复合材料以及其他活性因子复合材料。n HAP复合材料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以及力学性能,在骨科临床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目前,亟需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降低复合材料在体内降解速度、解决复合材料表面在体内细胞黏附等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7年04期)

郭毅,周磊,谢建雅[4](2016)在《氟化物Y500R珊瑚骨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在兔颅面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氟离子对珊瑚骨羟基磷灰石(coral hydroxyapatite,CHA)在兔颅面成骨效应中的影响,了解结合了氟离子后的珊瑚骨羟基磷灰石成骨效能的变化。方法制备含氟Y500R珊瑚骨羟基磷灰石的人工骨及纯钛金属帽,选用新西兰大白兔24只,分为含氟CHA组和CHA组,每组12只。含氟CHA组兔颅面安放并固定2个装有含氟Y500R珊瑚骨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钛帽,CHA组钛帽装入珊瑚骨羟基磷灰石,注射四环素及钙黄绿素荧光双标记物,分别于2、4、6周时各处死8只实验动物(每组4只),样品处理后作大体标本,观察新骨形成高度和新生骨质荧光带面积,制作硬组织切片行甲苯胺蓝—碱性品红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大体标本观察、荧光显微镜观察、硬组织切片染色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含氟CHA组新生骨质明显多于CHA组,成骨效应活跃。不同时期新生骨质荧光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6.36,P=0.019),含氟CHA组明显多于CHA组(P<0.05)。结论低浓度(1.0×10~(-7)mol/L~5.0×10~(-5)mol/L)的氟离子能有效促进骨生成作用。(本文来源于《口腔疾病防治》期刊2016年12期)

张学红,梁小微,陆鸿略,禹淑杰,王鸿梅[5](2016)在《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与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修复听骨链损伤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在听骨链损伤的治疗过程中,使用何种修复材料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对比新型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与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修复听骨链损伤的效果。方法:将6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鼓室成形、听骨链重建治疗,对照组采用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修复,试验组采用新型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修复,治疗后随访12个月,对比两组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1)空气传导值与气骨间隙值:两组治疗后的空气传导值与气骨间隙值均较治疗前显着改善(P<0.05),试验组治疗后的空气传导值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2)植入物脱出率:试验组未发生植入物脱出,对照组3例发生植入物脱出;(3)听力提高情况:试验组28例听力得到提高,提高率为93%;对照组25例听力得到提高,提高率为83%,两组间听力提高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4)结果表明:新型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修复听骨链损伤,可获得与同种异体骨听骨赝复合物类似的修复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6年42期)

金光辉,孙晓飞,夏琰,章云童,李超[6](2015)在《选择性激光烧结法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己内酯复合材料人工骨支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技术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ano-HA)/聚己内酯(poly-ε-caprolactone,PCL)人工骨支架并探索其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方法配制NanoHA质量分数分别为5%、10%、15%的Nano-HA/PCL混合材料粉末,采用SLS技术制备出PCL与Nano-HA/PCL(5%、10%、15%)人工骨支架,并测定其孔隙率及抗压强度。将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接种至上述2种支架中,观察细胞黏附及增殖情况,并通过碱性磷酸酶(ALP)表达测定、茜素红法钙结节染色比较其成骨分化情况。结果各组支架均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细胞黏附性,且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接种后第1天各组的AL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ano-HA/PCL组的ALP表达逐渐高于PCL组与空白对照组(P<0.05),且Nano-HA比例越高,ALP的表达也越强(P<0.05);Nano-HA/PCL组茜素红染色的阳性强度高于PCL组与空白对照组,且随着Nano-HA含量增高,其钙结节数量增多,染色的阳性强度也随之增加。结论本研究通过SLS技术所构建出的Nano-HA/PCL人工骨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强度、生物相容性及骨诱导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替代材料。(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年利伟,赵建民,刘瑞[7](2015)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修复骨缺损;但其强度和韧性较低,导致适用范围缩小,如何提高性能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研究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郑燕科,张春强,汤燕飞,余佳明,江摩[8](2015)在《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人工骨顺铂缓释系统注射液的制备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制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为骨转移瘤提供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方法α-CSH-nano-HA/PHBV-PEG载顺铂制成可注射用α-CSH-nano-HA/PHBV-PEG cis-platinum缓释微球,研究其结构、释药特性、可注射性以及力学性能。结果(1)第1、3、5、7天缓释微球的释药浓度分别为97.5、90.7、83.2、68.5μg/mL,第7天后趋于稳定。(2)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在液固比为0.7时可注射性强,与此同时缓释药系统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凝固时间延长。结论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注射性能和缓释作用。(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01期)

曾建华,熊龙,李经堂,严亮,凌蒙[9](2014)在《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治疗骨缺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A)为载体支架,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构建NanoHA复合rhBMP-2人工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兔桡骨缺损,探讨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局部成骨活性及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能力,为临床骨缺损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成年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组(A组)、Nano-HA人工骨组(B组)、空白组(C组)3组,每组12只,制作成桡骨为12mm的骨缺损模型。A组植入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B组植入Nano-HA人工骨,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植入后于4、8、12周行大体观察、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检测、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检测。结果 1)与术前比较,3组ALP含量术后4周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8周达最高峰(P<0.05),之后开始下降,在12周时ALP含量均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3组术后4、8、12周ALP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X线片表现:术后12周A组植入材料完全降解,骨皮质连接完成,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有大量骨密度影,有大量骨痂形成,骨髓腔基本再通,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折断端光滑硬化吸收,无骨质长入,骨髓腔封闭,形成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 X线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A组材料完全降解,大量的板层骨形成,骨痂完成塑形,骨缺损修复;B组材料大部分降解及密质骨形成,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骨缺损大部分修复;C组骨缺损断端大量的纤维组织形成,未见新骨形成,断端骨不连。3组术后4、8、12周Lane-Sandhu组织学骨形成评分A组>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叁点抗弯生物力学检测A组标本术后4、8、12周均显着高于B组(P<0.05)。结论 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比Nano-HA人工骨具有更强的成骨能力,明显缩短了骨缺损愈合时间。Nano-HA/rhBMP-2复合人工骨在修复长骨骨缺损方面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为临床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8期)

刘建全,王大平,黄江鸿,叶秋丽,赵丽红[10](2014)在《聚L-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制备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制备聚L-乳酸(PLLA)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的新型人工骨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熔融共混法,将PLLA与不同配比的n-HA进行复合,制备得到新型复合材料,并进行力学性能测试、显微结构观察,体外降解试验等项目的研究。结果:当掺入n-HA粉末含量为20%时,PLLA/n-HA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可以增加到最大值,材料断口的形貌随着n-HA含量的增加表现为不同的脆性断裂特征,复合材料降解液的pH值和力学强度的降低时间较纯PLLA滞后,降解速度减缓。结论:PLLA/n-HA复合材料可明显提高单一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可减轻降解过程中酸性产物引起的炎症反应,保持较好的初始力学强度,有望成为一种理想的骨缺损修复材料。(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骨替代品β-磷酸叁钙/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根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Ⅱ~Ⅲ度根分叉区病变的患牙42颗,随机分为两组:其中β-磷酸叁钙/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技术治疗(β-TCP/HA+GTR组)作为观察组,常规牙周翻瓣术治疗(OFD组)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 a的牙周探诊深度(PPD)、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等临床指标及X线变化。结果两组术后PPD、HPD和SBI均有明显减少;β-TCP/HA+GTR组与OFD组相比较,PPD、HPD值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X线比较,两组根分叉区阴影面积均变小,β-TCP/HA+GTR组根分叉区牙槽骨平均新生骨高度(3.45±0.24)mm,OFD组为(1.03±0.1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磷酸叁钙/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联合GTR技术治疗Ⅱ~Ⅲ度根分叉病变与传统的牙周翻瓣术相比,能更有效减少牙周袋深度,增加临床牙周附着水平和促进牙周骨组织再生修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论文参考文献

[1].乔军杰,安帅,程宏飞,孙义高.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的研究进展[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8

[2].张朋,杨峰,李亚静.多孔β-磷酸叁钙/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联合引导组织再生治疗根分叉病的临床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7

[3].潘倩雯,刘宏,李力.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人工骨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7

[4].郭毅,周磊,谢建雅.氟化物Y500R珊瑚骨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在兔颅面成骨效应的实验研究[J].口腔疾病防治.2016

[5].张学红,梁小微,陆鸿略,禹淑杰,王鸿梅.羟基磷灰石-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人工听小骨与同种异体软骨听骨赝复物修复听骨链损伤的比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

[6].金光辉,孙晓飞,夏琰,章云童,李超.选择性激光烧结法构建纳米羟基磷灰石与聚己内酯复合材料人工骨支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

[7].年利伟,赵建民,刘瑞.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

[8].郑燕科,张春强,汤燕飞,余佳明,江摩.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钙复合人工骨顺铂缓释系统注射液的制备与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

[9].曾建华,熊龙,李经堂,严亮,凌蒙.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治疗骨缺损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10].刘建全,王大平,黄江鸿,叶秋丽,赵丽红.聚L-乳酸/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材料的制备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

标签:;  ;  ;  

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论文-乔军杰,安帅,程宏飞,孙义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