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论文_草木

导读:本文包含了屈大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新语,广东,遗民,罗浮山,岭南,节烈,政治。

屈大均论文文献综述

草木[1](2019)在《“热血和尚”屈大均》一文中研究指出1662年,一个33岁的男人从北方回到了故乡番禺。认识他的亲戚朋友见到他头上留起了头发,都问他是不是不做和尚了。他说:"是的,我还俗了!"可是过了没多久,他又把自己的头发全部剃光了。"我是汉人,如果也像满族人那样留着条猪尾巴似的辫子像什么样子?"他对亲戚朋友说。那时已经是清朝了,按当时的规定,世俗的男人都必须留辫子,否则就要被杀头。见亲戚朋友眼中充满(本文来源于《少男少女》期刊2019年20期)

包国滔[2](2019)在《由乡及国:从《广东新语》论屈大均乡国情怀的逻辑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广东新语》这部清初笔记,屈大均展现了强调国家正统性、完整性与地方发展性的协调统一,追寻乡邦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关系源流,以乡邦为窗口管窥全国的社会动向,以及以乡邦为个案寻求治国方略的乡国情怀。从根本上说,全书体现的是屈氏在无法通过治统实现道统的情势下,对其所追求的道统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建构。此思想体现了特殊的时代意义,展现了由乡及国的天下胸怀和时代视野。(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宁永颖[3](2019)在《屈大均山水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明末清初社会历史的转型,文学的演变充满了惊喜和突破,游记文学亦不例外。在这段时期,文人因政治、社会或个人等原因奔走,留下了诸多山水散文,加上在清代朴学精神的影响,融入诸多学术考证的“学人游记”应运而生。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和屈大均等都是“学人游记”创作主体的主要代表,他们批判晚明以来空疏的学风,高举经世致用的大旗,给文坛注入的新的生气,促进了传统游记文学的新旧转型。屈大均作为其中一员自然功不可没。本文将立足于明末清初具体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屈大均的山水记作品作系统的探究,挖掘其独特的价值。本文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山水记相关概念的界定。第一章屈大均的游历生涯和山水记创作。首先对屈大均的生平进行梳理概述;其次勾勒出屈大均游历岭南各地和多次逾岭北游的具体踪迹,尽量还原屈大均的游历的面貌;最后对屈大均山水记散文进行梳理。第二章屈大均山水记的政治书写。从明清易代这一复杂的时代背景出发,结合其具体的文学创作,展现屈大均山水记当中丰富政治意味。第叁章屈大均山水记的地域书写。根据屈大均的游历的踪迹,通过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解读,探究屈大均的山水记有关岭南、西北以及其他地区的地域书写,从而展现各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人物景观以及风俗民情。第四章屈大均山水记的艺术成就。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文本展示屈大均山水记中的艺术成就,分别为:重考据的学者之气;善说理、尚议论;不拘一格的抒情特色;灵动变化而富有诗意。其次,通过联系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展现这一时期的游记文学风貌与价值。(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郭达祥[4](2019)在《屈大均与端砚》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大均与肇庆关系密切,有深厚的渊源。屈大均对端砚与端砚文化非常热爱并深有研究,撰有专门的砚着、大量的砚铭及与端砚有关的诗歌,不仅保留了端砚的品鉴、端砚的经济文化价值、端砚文化的兴盛等珍贵史料,还赋予了端砚极高的文化内涵,讲述了一个个端砚故事,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来源于《肇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袁鳞[5](2019)在《清初叁藩之乱与屈大均的诗歌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藩之乱作为一次大规模的叛乱活动,深刻地影响了清初的政治格局与诗坛走向,而在反清与平叛的对抗中,明遗民所持立场尤为复杂。与部分遗民对叁藩举兵持批判或观望的态度不同,屈大均闻变即起,先后加入吴叁桂、孙延龄部,转战湘、桂,达二年有余,后因屡受排挤倾轧,解甲归乡。屈大均创作于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不仅是遗民抗清历史的真实写照,同时表达出矢志不渝、复明兴汉的政治立场。诗人由从军到归乡的曲折经历与内心独白,亦反映出反清阵营内部的矛盾纠葛与诗人心路历程,而其自身的创作风貌亦在此中得以全面呈现。屈大均其人其诗为我们探究叁藩之乱与遗民诗人乃至清初诗坛的内在关联提供了一个视角。(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金玫玫[6](2019)在《屈大均与《广东新语》》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大均出生于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明清更迭之际,有着极强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反清思想,同时他的作品中也饱含深刻的爱国主义和民生情怀。屈大均一生着作繁多、颇具风格,其中《广东新语》是一部重要的笔记体地方史着作,全书共二十八卷,四十四万余字,记载了广东政治、经济、民生等方面的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和山川形胜、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岭南风俗和诗文记录,亦有民间手工业和商贸交流、动物和植物描写、神怪之物和奇异之事。近年来,关于屈大均作品研究的成果日渐增多,但是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的必要。本文从屈大均和《广东新语》两个方面入手,正文第一部分对屈大均的个人生平、思想成因和着述成就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对《广东新语》着书背景、体例和内容、价值和不足进行分析,揭示屈大均《广东新语》的内涵、价值与意义。(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宁永颖[7](2019)在《论屈大均的西北之行的政治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大均生性好动,一生云游。他奔走于吴越、幽燕、齐鲁、荆楚、秦晋大地之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身上负荷着沉重的遗民重担意味着他的每次游历都不是单纯的游玩,而是一场场充满政治意味的遗民之旅。康熙初年,屈大均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西北之行,当中亦蕴含着深刻政治书写。(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9期)

章文钦[8](2018)在《屈大均诗文对岭南海洋文化的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一种滨海地域文化,具有深厚的海洋文化历史传统,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变化。本文以明清之际岭南杰出学者、诗人屈大均的诗文为基本史料,与其他相关文献相印证,探讨岭南海洋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海神信俗文化、珠池、澳门、粤海关与十叁行、西洋器物与动植物等五个方面。笔者认为,海神信俗文化、珠池主要体现岭南海洋文化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一面,由澳门、粤海关、十叁行以及西洋器物与动植物所承载的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则体现岭南海洋文化在当时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变化的一面。屈大均对这种发展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在诗歌中喊出了"西洋端恐有阴谋"与"岭门开后少坚城"的先发孤鸣,正是其诗文所蕴含的思想光芒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本文来源于《广州文博》期刊2018年00期)

邱瑰华[9](2018)在《即事命新题 乱世写悲歌——屈大均琴操诗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屈大均《翁山诗外》和《广东新语》凡存琴操诗二十题二十五首。这些诗既体现了古琴操诗的体调特征,又具有自命新题、写作时事、善用诗序、女性节烈主题突出等特点。屈大均在承继古代贤圣琴操诗文化精神的同时,还借女性节烈主题,抒写现实灾难和民生困厄,寄托了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这正是他琴操诗创作意义之所在,也是中国传统诗学精神之所在。(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蒋艳萍[10](2018)在《罗浮山如何由虚构仙境变成岭南地标》一文中研究指出惠州罗浮山自魏晋以来一直活跃在文人的诗词歌赋里,是岭南一处着名的文学景观。清代初期岭南叁大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对罗浮山的全方位书写,不仅延续了千百年来罗浮山留给人们的神仙之山、隐逸之山的固有空间想象,而且以本土士人的身份赋予罗浮山特殊的乡土怀想和家园(本文来源于《惠州日报》期刊2018-12-13)

屈大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广东新语》这部清初笔记,屈大均展现了强调国家正统性、完整性与地方发展性的协调统一,追寻乡邦文化与国家主流文化的关系源流,以乡邦为窗口管窥全国的社会动向,以及以乡邦为个案寻求治国方略的乡国情怀。从根本上说,全书体现的是屈氏在无法通过治统实现道统的情势下,对其所追求的道统进行文化意义上的建构。此思想体现了特殊的时代意义,展现了由乡及国的天下胸怀和时代视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屈大均论文参考文献

[1].草木.“热血和尚”屈大均[J].少男少女.2019

[2].包国滔.由乡及国:从《广东新语》论屈大均乡国情怀的逻辑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9

[3].宁永颖.屈大均山水记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

[4].郭达祥.屈大均与端砚[J].肇庆学院学报.2019

[5].袁鳞.清初叁藩之乱与屈大均的诗歌创作[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金玫玫.屈大均与《广东新语》[D].淮北师范大学.2019

[7].宁永颖.论屈大均的西北之行的政治书写[J].北方文学.2019

[8].章文钦.屈大均诗文对岭南海洋文化的描述[J].广州文博.2018

[9].邱瑰华.即事命新题乱世写悲歌——屈大均琴操诗论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蒋艳萍.罗浮山如何由虚构仙境变成岭南地标[N].惠州日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清#石涛书画卷纸本水墨纵29厘米横305厘...屈大均-[明] 屈大均 五言律诗扇页屈大均-屈大均屈大均-屈大均《广东新语》(木天阁刻...屈大均肇庆七星岩题名石刻(下转...桃金娘1-桃金娘

标签:;  ;  ;  ;  ;  ;  ;  

屈大均论文_草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