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鹿县五堡学区李存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教学建议”中,先后提到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统观《语文课程标准》,“积累”一词出现多次,几乎贯穿《语文课程标准》的始终。可见,做好语文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我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现状是强调学生感悟课文,忽略语言的积累。而学生在课堂上对课文的感悟,往往是只浮于课文的表面。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深感学生所知甚少,所记太薄,感悟运用能力极差。那么如何做好积累呢?
一、抬升语文积累的“温度”
1.“开山”——兴趣。
“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莎士比亚)要学生主动投入到语文的积累中来,培养其积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抓住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内外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积累的积极性。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都有一种渴望被承认的心态,他们的表现欲强烈,基于此,我们开展了诸如课前“今天我主播”(播报国内外重大新闻)、午间半小时,“遨游诗海,感受经典----中华诗词记忆大比拼”、“超酷积累本评比”、“语文基础知识竞赛”、“我是记忆大王”、诵读经典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极大地触发了学生语文积累的自觉性。
2.“铺路”——习惯。
“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根),学生有了积累的兴趣,让其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作笔记是帮助积累知识的好方法。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头不读书。
3.“起航”——方法。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课堂上,不仅要嘴动、脑动,更要手动。每篇阅读课文,我们都将课文前面的空白区用作积累区。积累区内,可能是字词句的积累,可能是文学常识的积累,也有可能是由课文衍生出来的生活积累。
二、拓展语文积累的“宽度”
1.重视字词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应把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相结合;对字词的把握要放到具体语境中:加强作文评改中的字词纠正;多读、多写是抓住问题的根本;在实施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在汲取民族文化的精髓中积累字词;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积累字词。
2.重视语感的培养。
《辞海》中对语言的注释是:语言是物质的外壳,它与思维有很大的关系。语感的形成与培养,与语言积累有很大关系。从中也可以看到,近几年来,整个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也是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从古到今,不少的著名文学家对语言积累有专门的论述:“求人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此句阐述了“源”与“流”的关系,要使学生有一定的语感“流”,就必须有一定“源”,充分说明了语感和语言积累的关系;又如荀子的“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杨雄的“能读千赋能善赋”;文学家的论述,再一次论证了只有多积累语言,才能准确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语文教学而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移情化性,激发思维,培养其语感能力。往今来的有成就的名人和伟人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如文豪巴金:“我背诵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之》……里面有一部分我背得出却讲不清楚……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毛泽东在长沙读书时能默写《韩昌黎全集》;茅盾能背诵《红楼梦》……仅举几例,足可以窥视大师们的语言能力之所以高超,由此可见一斑。从名人和伟人成长之例,不由得想到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所要寻找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悟,是反映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的领悟能力,所以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全面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一个最基本的体现,是对所学习的语文课文感悟程度的高低。因此,语言积累是语感培养的基础。
三、开掘语文积累的“深度”
1.文化积累是语文积累的基石。
(1)多阅读是丰厚学生积累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导向是很明确的。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我们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这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传》、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绿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可由语文教师和各有关学科教师商议推荐。
(2)多背诵是夯实学生积累的有效手段。我们认为:加强背诵是积累的重要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此处仅推荐古诗文120篇(段),其余部分(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可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基于此,我们不仅要求学生不折不扣完成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诗文,我们还引导学生记诵了大量的课外优秀诗文,广泛阅读名著头脑中存储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2.生活积累是语文积累的平台:俗话说的好,“生活处处皆学问”,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注意积累,多学习劳动人民的生活知识、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生活经验,发现生活的小事折射的问题,学会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增长了不少见闻和知识。
“山以凌尺故能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都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性。因为有了多途径的积累,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