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研究小叶黑柴胡种子吸水规律及萌发特性,探寻可促进其种子萌发的方法。方法:对小叶黑柴胡种子吸水规律进行测定,通过前期筛选出小叶黑柴胡种子的适宜萌发温度、适宜萌发介质后,再进行不同浓度化学药剂筛选。结果:小叶黑柴胡种子千粒质量为0.70~0.82 g,种子吸水规律分急剧吸水期、稳定吸水期和饱和吸水期3个阶段;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萌发介质以砂上做发芽床的效果最佳;试验所选化学药剂除6-BA对小叶黑柴胡种子萌发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外,采用KMnO4、GA3、NAA及IAA处理均可不同程度的促进其种子萌发,若采用KMnO4处理,选用0.4%浓度为好;若采用GA3处理,选用50 mg/L浓度为好;若采用NAA处理,选用20 mg/L浓度为好;若采用IAA处理,选用30 mg/L浓度为好。结论:试验筛选的最适宜发芽条件可为小叶黑柴胡种子质量标准的发芽检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人工驯化栽培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彭云霞,张东佳,米永伟,武伟国,蔺海明
关键词: 小叶黑柴胡,种子,吸水率,萌发特性
来源: 中药材 2019年07期
年度: 2019
分类: 医药卫生科技,农业科技
专业: 农作物
单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甘肃省中药材种质改良与质量控制工程实验室
基金: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中青年基金(2016GAAS4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2017GAAS29)
分类号: S567.79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19.07.005
页码: 1484-1488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1277K
下载量: 227
相关论文文献
- [1].甘南野生小叶黑柴胡产量与品质形成分析[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9(04)
- [2].青海产小叶黑柴胡总皂苷提取工艺的优选[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05)
- [3].小叶黑柴胡茎叶提取物中总黄酮抗氧化作用[J]. 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11)
- [4].四唑染色法快速测定小叶黑柴胡种子生活力研究[J]. 甘肃农业科技 2017(12)
- [5].纳米TiO_2光催化剂促进小叶黑柴胡种子根系生长[J]. 种子 2009(05)
- [6].小叶黑柴胡多糖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13(01)
- [7].小叶黑柴胡中柴胡皂苷的闪式提取工艺的研究[J]. 中草药 2009(S1)
- [8].小叶黑柴胡研究综述[J]. 甘肃农业科技 2016(02)
- [9].小叶黑柴胡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6(08)
- [10].小叶黑柴胡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药材 2013(09)
- [11].小叶黑柴胡超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 中南药学 2010(03)
- [12].UPLC法测定小叶黑柴胡的根中柴胡皂苷a、d含量[J]. 药物分析杂志 2011(09)
- [13].小叶黑柴胡药学研究综述[J]. 甘肃农业科技 2015(12)
- [14].小叶黑柴胡与狭叶柴胡幼苗生长动态及生理指标比较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8(12)
- [15].柴胡的真伪鉴别[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08)
- [16].小叶黑柴胡茎叶总黄酮对四氯化碳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中南药学 2010(04)
- [17].小叶黑柴胡的甾醇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51)
- [18].小叶黑柴胡与窄竹叶柴胡染色体核型比较分析[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20(02)
- [19].药剂处理对小叶黑柴胡和狭叶柴胡种子发芽的影响[J]. 甘肃农业科技 2016(11)
- [20].小叶黑柴胡总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9(04)
- [21].青海产小叶黑柴胡中皂苷类成分的含量分析[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2(04)
- [22].黑柴胡质量标准[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4(09)
- [23].小叶黑柴胡茎叶总黄酮对ANIT所致肝内胆汁淤积大鼠的影响[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0(06)
- [24].北柴胡、竹叶柴胡、藏柴胡与小叶黑柴胡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9(02)
- [25].小叶黑柴胡总黄酮缓解α-萘异硫氰酸酯引起的大鼠急性黄疸型肝损伤[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2(10)
- [26].柴胡属5种植物总皂苷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 时珍国医国药 2013(05)
- [27].小叶黑柴胡茎叶总黄酮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J]. 中南药学 2011(02)
- [28].小叶黑柴胡茎叶总黄酮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中南药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