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损伤演变方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损伤,方程,疲劳,应变,各向同性,寿命,电刷。
损伤演变方程论文文献综述
唐松花,罗迎社,周筑宝[1](2005)在《基于最小耗能原理的混凝土损伤演变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混凝土的各向同性弹性损伤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最小耗能原理建立损伤演变方程的新思路,并推导得到了混凝土在单向拉伸下的损伤演变方程.(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期刊2005年01期)
沈为,彭立华[2](1994)在《疲劳损伤演变方程与寿命估算──连续损伤力学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阐述了有关损伤和疲劳损伤的某些基本概念,包括连续性、损伤度、损伤演变和脆性破坏过程等。关于低周和高周疲劳,分别扼要说明了若干疲劳损伤理论模型与方程。最后,依据疲劳过程中损伤演变与残余强度关系,作者建立了实用的疲劳损伤演变方程(包括四种函数形式)。(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1994年02期)
苗张木,申鸿恩[3](1992)在《金属基体镍镀层平板试样的疲劳损伤演变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理论描述镍电刷镀层对金属基体疲劳强度的影响。文中引入损伤变量D,应用疲劳损伤模型,分析了镀镍前后的LD-7铝合金的疲劳试验数据,得到了镀镍前和镀镍后LD-7铝合金的高周疲劳损伤演变方程,并初步解释了电刷镀层使金属基体疲劳强度降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期刊1992年01期)
姜明文[4](1991)在《应变疲劳损伤演变方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emaitre提出的耗散势,得到了一维对称循环应变疲劳损伤演变方程为:dD/dN=2/2n'h+1(K'~2/2EH)εpo~2nlh+1。继而进一步分析表明:满足M-C关系式的材料,其损伤演变规律可用本关系式描述。以及Miner提出的损伤线性累积定律也可用于应变疲劳损伤累积的近似估算。最后,讨论了损伤演变方程中材料常数的确定。并给出了16Mn钢的有关特性常数h=2.3393,H=1.2879和损伤演变方程dD/dN=6.85461.8202)。(本文来源于《理化检验.物理分册》期刊1991年04期)
张安哥[5](1989)在《多级载荷谱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变方程及寿命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加拿大Bui-Quoc教授提出的连续损伤法进行了讨论,并对低周疲劳下的损伤演变方程重新进行了推导和修正。修正后的损伤演变方程运用于多级载荷谱下的低周疲劳寿命估算,而不必引入所谓的变载时的“交互作用影响参数”。修改后的模型不仅思路更加明确,而且在应用上也更加方便了。本文用文献[1]中提供的304不锈钢分别在叁级、五级递增以及递减疲劳载荷谱下的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修改后的损伤演变方程能较好地预测多级载荷谱下的材料剩余寿命。(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3期)
李兆霞,钱济成[6](1989)在《混凝土徐变损伤演变方程及其在非线性徐变理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连续介质损伤力学的基本方法分析混凝土在高应力下的非线性徐变,根据混凝土徐变过程中内部微裂缝的细观分析,建立了徐变损伤演变方程,同时得到弹性徐变耦合损伤后的非线性徐变本构方程,用所得到的方程分析了在低于长期强度的应力作用下的长期徐变和应力水平高于长期强度时的徐变破坏,计算的结果和一维非线性徐变实验数据符合得较好。(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期刊1989年02期)
张安哥[7](1988)在《应力控制条件下,Bui—Quoc蠕变损伤演变方程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航空、电站、化工以及核动力工程中,有不少结构元件是在高温、周期加载条件下工作,受到蠕变、疲劳或两者的共同作用。某些元件由于受到重量和空间条件的限制,既要设计得轻巧,又不能允许它在指定的服役期限内失效。对此类元件则不能按照传统的设计观点要求其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和无限寿命。允许结构元件在每一周期加载下有一定程度的弹塑性变形并按有限寿命进行设计(一般载荷循环次数N<10~4)的此类工程力学问题谓之低周疲劳(Low Cycle Fatigue简写成LCF)问题。对此类结构元件寿命估算有早期的参数关系(本文来源于《华东交通大学学报》期刊1988年01期)
钮效德,李光霞[8](1985)在《低周疲劳损伤的演变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叙述了A3钢、H62黄铜和16Mn钢等叁种材料在低周疲劳过程中的损伤测试,讨论了低周疲劳损伤的演变方程,提出了有效应变的概念,并对它进行了物理解释.(本文来源于《华中工学院学报》期刊1985年01期)
损伤演变方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阐述了有关损伤和疲劳损伤的某些基本概念,包括连续性、损伤度、损伤演变和脆性破坏过程等。关于低周和高周疲劳,分别扼要说明了若干疲劳损伤理论模型与方程。最后,依据疲劳过程中损伤演变与残余强度关系,作者建立了实用的疲劳损伤演变方程(包括四种函数形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损伤演变方程论文参考文献
[1].唐松花,罗迎社,周筑宝.基于最小耗能原理的混凝土损伤演变方程[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5
[2].沈为,彭立华.疲劳损伤演变方程与寿命估算──连续损伤力学的应用[J].机械强度.1994
[3].苗张木,申鸿恩.金属基体镍镀层平板试样的疲劳损伤演变方程[J].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学报.1992
[4].姜明文.应变疲劳损伤演变方程的探讨[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1991
[5].张安哥.多级载荷谱下的低周疲劳损伤演变方程及寿命估算[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9
[6].李兆霞,钱济成.混凝土徐变损伤演变方程及其在非线性徐变理论中的应用[J].河海大学学报.1989
[7].张安哥.应力控制条件下,Bui—Quoc蠕变损伤演变方程的探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1988
[8].钮效德,李光霞.低周疲劳损伤的演变方程[J].华中工学院学报.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