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模拟论文_李正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储层模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热,油区,孔隙,裂隙,煤层气,地质勘探,布尔。

储层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伟[1](2016)在《干热岩裂隙渗流—传热试验及储层模拟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科学的不断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人类也因此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与舒适生活。然而伴随着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人口膨胀及经济发展,以常规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所带来的环境负面效应逐渐凸显。为应对环境问题,改善能源结构,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潜力巨大且清洁无污染的干热岩地热资源。干热岩(Hot Dry Rock, HDR)是指埋藏于深部地下的低孔、低渗的高温岩体,储存在其中的能量需要通过人工改造形成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 EGS)才能得以开采。干热岩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包括岩石力学、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工程热物理、钻探等在内的多学科相互配合。热能开采是干热岩开发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其本质是换热工质(水或超临界CO2)在高温裂隙岩体中的流动换热过程。从科学问题的角度归纳来说,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裂隙岩体的渗流问题;二是流体掠过岩石裂隙表面的对流换热问题。干热岩储层的模拟及场地的水热产出能力预测与开采方案的优化设计是干热岩开发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合理预测场地的产热能力对于EGS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均有重要的意义。想要准确的对场地的热产出能力进行评价,需要对储层的地质情况有充分的认识,这需要先进的地球物理手段对储层进行探测,同时借助数值模型的手段,建立合理的储层模型,从而获得合理的预测值。针对上述关键问题,本文首先对岩石单裂隙渗流及传热问题开展室内试验研究,结合松辽盆地莺深井区地球物理资料,分析研究区储层天然裂隙发育情况及地应力状态,并针对松辽盆地裂隙型火山岩储层建立多重介质模型,分析了场地的产热特征,开展了裂隙属性对产热能力的敏感性研究。针对松辽盆地致密砂岩储层,基于现场水力压裂试验,借助拟叁维水力压裂程序,拟合地表压力曲线,获得裂缝的几何形态与导流能力分布特征,并建立包含裂缝信息的叁维水热耦合模型,对场地的产热能力、能源效率、环境效应等做出评价。裂隙渗流方面,首先开展了岩心巴西劈裂,粗糙裂隙面叁维激光扫描,及扫描电镜等基础性试验研究,后重点研究了砂岩、花岗岩平直裂隙渗流性质、花岗岩-支撑剂系统的渗流性质,以及应力历史与应力过程对裂隙渗流性质的影响等。(1)花岗岩与砂岩平直裂隙渗流试验结果表明,各级围压下的流量与渗透压力基本呈现线性正相关关系,在低围压条件下,裂隙的水力开度随渗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当围压水平较高时,裂隙的水力开度不随渗透压力改变。(2)裂隙-支撑剂系统的渗流试验结果表明,支撑剂对于改善裂隙的渗流能力具有显着的效果。当围压水平较高时,支撑剂在应力与渗流作用下发生破碎,产生的碎屑堆积堵塞渗流通道,导致裂隙渗流能力下降。同时支撑剂在裂隙面的不均匀分布使得裂隙面局部受到张力作用,导致裂隙面岩体产生新的裂纹。(3)加、卸载围压下的裂隙渗流试验结果表明,对于平直裂隙而言,循环荷载对其总体渗透能力影响不大。但在每一级加载后卸载的过程中,裂隙渗流能力的恢复存在滞后现象。对于粗糙裂隙来说,加载与卸载阶段,裂隙的渗流能力存在量级与规律性上的差异,经历过加载过程的粗糙裂隙往往难以恢复初始的渗流水平。裂隙渗流传热研究方面,开展了岩石单裂隙渗流传热特性试验研究。试验以蒸馏水为换热工质,采用预制平直裂隙与粗糙裂隙的花岗岩与砂岩岩样,在不同的温度与水流条件下,研究了岩石裂隙的流动换热特性。同一温度水平下,对流换热系数的量值与流量基本成线性正相关关系。裂隙面粗糙度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对流换热过程的强度,但岩性的区别对于对流换热过程无明显影响。裂隙面不同位置处换热强度存在差异,粗糙度对换热过程的影响较为显着。根据试验结果,拟合了Nu与Re和Pr的幂指数关系式,其基本形式为Nu=CR en Rrm。拟合结果显示,与流体掠过光滑平板的经验特征数方程相比,C值基本相同,而n值范围较经验值偏大,这说明岩石裂隙渗流传热过程与光滑平板模型相比存在差异,主要考虑为粗糙度和裂隙面材料性质的影响。讨论了松辽盆地北部地区徐家围子干热岩靶区的天然裂隙发育特征及地应力状态。对该地区天然裂隙的定量研究表明,裂缝的水力开度在0.01-1.40 mm之间,裂隙发育密度在1.57-5.18/m之间,裂缝视孔隙率在0.002-0.138%之间。对地应力场方向的研究表明,现今地应力场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地应力大小的研究主要依据现场水力压裂测试,密度测井,震源机制解释等手段,确定出的垂向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分别为96.5MPa和82MPa。确定出最大水平地应力的下限值为96.5MPa。针对松辽盆地莺深井区裂隙型火山岩地热储层,建立了基于多重介质模型思想的数值模型,主要分析热能开采中储层的温度、压力、流体密度等的演化规律,以及裂缝参数对于产热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系统运行的初期,注入井附近裂隙单元的温度低于基质的温度,但这种差异随着与注入井距离的增大及注采循环的不断进行而趋于消失。储层温度的降低导致流体密度、粘度的增大,引起注入井井底压力的升高。裂隙属性对储层产热特征的影响研究表明,裂隙渗透率增大会加快生产井温度的降低,加快热突破(Thermal breakthrough)的发生。但另一方面会降低注入井井底压力,减小系统的流动阻抗。裂隙间隔的增大会减小注入井与生产井之间渗流路径的复杂程度,减小热交换面积,加速热突破过程,但裂隙间隔对注入井井底压力的影响不明显。松辽盆地致密砂岩地热储层地热能开采分析评价研究中,从干热岩供暖的实际问题出发,基于松辽盆地达深井区实际地质资料及现场水力压裂试验,建立了拟叁维水力压裂数值模型,通过拟合模型计算的井口压力曲线与现场监测曲线,校正了模型的准确性。进而获得了现场压裂所得水力裂缝的几何尺寸及导流能力空间分布特征。后基于压裂所得的裂缝信息,建立了预测热储产热能力的叁维数值模型,分析了场地最大生产流速,温度、压力时空分布和产热功率等。研究结果表明,热储合理的生产流速为8 kg/s,系统运行叁十年的过程中,储层流动阻抗保持在经济标准的9.78-12.32倍。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生产井温度由初始的112.69℃降低至第叁十年的89.01℃,对应的产热功率由初始的1.96 MW降低至第叁十年的1.17 MW。热突破发生在系统运行的第七年,此时生产井温度降幅接近10%。人工热储30年内的累积产能为1.36×1015J,叁十年内可节约用煤5.04×107kg,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8×108kg,二氧化硫排放7.75×105kg。(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4-01)

王燕红,吴堑虹,刘勤志[2](2009)在《基于地质勘探数据的叁维储层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介绍了可视化领域常用的两种方法:面绘制和体绘制方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简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体绘制算法,详细介绍了体绘制中最典型的光线投射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以VC++为开发平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利用可视化工具VTK提供的光线投射体绘制算法和叁维建模方法,以地质勘探数据为例,实现了研究区的叁维储层模拟-渗透率模拟以及钻井模拟。(本文来源于《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2009年01期)

潘哲军,卢克·康奈尔[3](2006)在《煤层气产量预测和矿区优化的储层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SIMEDII煤层气储层模拟器是一个高精度的,可以对非稳态的储层状态、多组份气体以及叁维立体的储层结构进行模拟的软件。本文具体阐述了SIMEDII模拟器的工作流程,以及如何将它应用于预测气体产量以及模拟储层中煤层气的抽采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煤层气》期刊2006年03期)

焦克波[4](2006)在《碳酸岩储层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杜恩油田的开发实践阐述储层模拟技术在认识碳酸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和预测碳酸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物性参数的叁维空间分布方面的实际应用。(本文来源于《内江科技》期刊2006年01期)

段太忠,JeffHamman,DonCaldwell,MarkPetersen[5](2004)在《随机和确定性方法在地质储层模拟中的综合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介绍了一种根据对随机和确定性方法进行优化处理的Roxar 和Marathon 专利软件建立储层地质模拟的工作流程,包括两个主要的次流程:基于Roxar 的随机模拟及基于复合岩石类型和加斯曼方程的岩石物理学反演。输入的数据包括钻井数据、地震声阻抗(AI)音量及其衍生数据类型诸如标绘的沉积体、净毛比或砂体厚度图。利用目标对象和/或以象素为基础的随机模拟法来模拟相、孔隙度和渗透率在3D 及在储层内的分布。模拟结果用做预处理输入或作为进一步处理的限制范围。岩石物理学反演是利用经过预处理的随机分布的孔隙度和相按钻井数据的标度产生合成的AI 音量。利用模拟的退火算法不断地对孔隙度、渗透(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4-09-01)

李少华,张昌民,张柏桥,胡涛,舒志国[6](2003)在《布尔方法储层模拟的改进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传统的布尔方法建立的储层砂体骨架模型存在不足之处 ,即模拟结果给出的砂体连通性比实际情况好得多。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传统布尔方法是利用均匀分布的随机函数产生目标对象的中心点坐标 ,它没有考虑沉积过程中先沉积的砂体对后沉积的砂体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从而造成模拟结果中砂体的连通性过好、泥岩的厚度过大。为此 ,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其基本思想是优先在未填充目标对象的地方产生新目标对象的中心点。给出了在二维情况下该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以及在新疆油田建立储层砂体骨架剖面模型的实例。在研究中 ,对改进的布尔方法和传统的布尔方法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改进的布尔方法建立的储层砂体骨架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3年03期)

曹宏,齐文同,宋新民,李勇根[7](2002)在《储层相对稳定性及其在储层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相对稳定性是以一定的表征尺度为基础 ,储层参数在给定的空间 (或时间 )变程内的变化量是变程的函数。这是沉积储层所普遍具有的特征。储层相对稳定性提供了一种综合测井、地震、地质资料进行定量储层模拟的新途径 ,它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井的高垂向分辨率和地震的高横向分辨率信息 ,从而提高模型的表征精度。将储层相对稳定性作为储层横向变化的约束条件 ,并与地震随机反演相结合用于定量储层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显着提高储层横向预测的精度和外推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02年03期)

Rogzr,N,Andzrson,张翠兰[8](1999)在《Timbalier南部295油田浊积岩储层的4D地震储层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这个史例分析描述了将时延(或4D)地震同3D弹性地震模拟,储层描述以及流体流动模拟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油、气和水的排泄模式,并识别滞油区。 该研究的结果是我们形成了一套自相容的储层模拟技术,该技术能使误差减小到最小,并预测地震响应的变化,这些地震响应在空间、时间和幅度上都与墨西哥湾Timbalier南的295油田的一个复杂的,内部缠绕的浊积岩河道储层中观测到的地震响应很类似。(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译丛》期刊1999年02期)

MichaelF.Lough,刘盼喜,钱利[9](1998)在《天然裂隙储层模拟中计算网格块有效渗透率的一种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今的天然裂隙储层模拟技术都是建立在连续裂隙模型可离散的基础之上的。更为常用的连续裂隙模型能模拟复杂的开采机理。然而,它是使用一种十分简化的裂隙系统表达式来计算有效裂隙渗透率的。离散裂隙流动方法可以处理复杂的裂隙几何形态。但它的用途一般局限于通过嵌入非渗透性基质中的连通裂隙系统的基本流动计算。我们已研究出一种用于常规模拟程序中网格块有效渗透率的计算技术,这种技术的思想是把由离散裂隙模型中获得的裂隙系统的真实性与由连续裂隙模型提供的流动计算的复杂性结合起来。这种技术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得到一个基于边界元方法的有效程序,这种程序适用于连通性差的复杂裂隙系统,而且还包括流体通过基质的贡献。对于基质中流体的流动,裂隙被看作是面源分布。流体特性的周期边界条件被用于单个网格块的有效渗透率的计算。我们首先用一种简单的裂隙系统来证实我们方法的正确性,并评价结论对基质和裂隙性质的灵敏度。然后,我们用Mesaverde砂岩的裂隙统计数据从程序中得到的有效渗透率值和连续模拟程序来预测真实系统的示踪剂流动方式。(本文来源于《国外油气勘探》期刊1998年04期)

张遂安[10](1998)在《煤层气储层模拟原理及其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作为一种优质、洁净、高效的天然气资源,受到许多国家政府和能源开发机构的高度重视。美国煤层气商业性开发,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煤炭资源大国对开发煤层气的积极性。因而,90年代以来,中国的煤层气开发试验工作发展迅速,煤层气井的产量预测和储层研究已提到了议事日程。目前,这方面最为先进的技术则是储层模拟技术。为促进中国煤层气开发事业的迅速发展,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利用联合国资助的项目资金,从美国引进了最具代表性的煤层气储层模拟软件,COMET PC-3D和COALGAS,并在许多评价矿区应用了该项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特将这两套煤层气储层模拟软件的基本原理、地质模型、数学模型和主要用途作如下简要介绍,供读者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煤层气》期刊1998年01期)

储层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简要介绍了可视化领域常用的两种方法:面绘制和体绘制方法,以及他们各自的优缺点。简要介绍了几种常用的体绘制算法,详细介绍了体绘制中最典型的光线投射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以VC++为开发平台,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利用可视化工具VTK提供的光线投射体绘制算法和叁维建模方法,以地质勘探数据为例,实现了研究区的叁维储层模拟-渗透率模拟以及钻井模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层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1].李正伟.干热岩裂隙渗流—传热试验及储层模拟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6

[2].王燕红,吴堑虹,刘勤志.基于地质勘探数据的叁维储层模拟[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9

[3].潘哲军,卢克·康奈尔.煤层气产量预测和矿区优化的储层模拟[J].中国煤层气.2006

[4].焦克波.碳酸岩储层模拟[J].内江科技.2006

[5].段太忠,JeffHamman,DonCaldwell,MarkPetersen.随机和确定性方法在地质储层模拟中的综合应用[C].第叁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

[6].李少华,张昌民,张柏桥,胡涛,舒志国.布尔方法储层模拟的改进及应用[J].石油学报.2003

[7].曹宏,齐文同,宋新民,李勇根.储层相对稳定性及其在储层模拟中的应用[J].石油学报.2002

[8].Rogzr,N,Andzrson,张翠兰.Timbalier南部295油田浊积岩储层的4D地震储层模拟[J].石油物探译丛.1999

[9].MichaelF.Lough,刘盼喜,钱利.天然裂隙储层模拟中计算网格块有效渗透率的一种新方法[J].国外油气勘探.1998

[10].张遂安.煤层气储层模拟原理及其应用[J].中国煤层气.1998

论文知识图

重构电阻率随机模拟剖面与后验...表面张力与接触角排液结束后孔隙空间中的油水分布技术路线煤层气产能模拟中使用的CMG模块布井方案示意图

标签:;  ;  ;  ;  ;  ;  ;  

储层模拟论文_李正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