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采用橡胶混凝土材料的本构关系,建立具有传力杆的橡胶混凝土路面结构有限元模型,模拟温度梯度作用下路面结构的力学行为.基于模拟结果对温度疲劳应力的计算公式进行非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温度梯度作用下,与普通混凝土路面结构相比,橡胶混凝土路面在纵缝边缘中部、横缝边缘中部、板角和板中的面层板底最大拉应力分别减小了70. 51%,50. 89%,74. 37%和53. 06%.橡胶混凝土路面的板底拉应力沿面板纵向分布,板中的拉应力最大.橡胶混凝土路面板的最大翘曲位移向远离接缝一侧方向偏移.增加面板模量或面板厚度会增大面板翘曲程度.地基反应模量对板角最大竖向位移影响显著.温度梯度一定时,面板模量和面板厚度与路面板的最大拉应力呈显著正相关.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薛刚,孙立所,裴振兴
关键词: 温度梯度,橡胶混凝土,路面,力学响应,疲劳应力
来源: 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公路与水路运输
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868063)
分类号: U416.216
DOI: 10.16559/j.cnki.2095-2295.2019.04.015
页码: 380-388
总页数: 9
文件大小: 1477K
下载量: 59
相关论文文献
- [1].重载交通下沥青路面力学机理的影响分析[J]. 智能城市 2016(09)
- [2].灌入式复合路面力学性能研究[J]. 四川建材 2019(07)
- [3].砂岩混凝土复合路面力学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研究[J].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9(12)
- [4].基于FWD荷载作用的路面力学指标分析[J]. 公路交通技术 2010(02)
- [5].基于三维有限元混合料均匀性对沥青路面力学反应影响研究[J]. 华东公路 2013(01)
- [6].大空隙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预测与方法研究[J]. 公路 2011(07)
- [7].基于细观结构的沥青碎石封层路面力学行为分析[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16(12)
- [8].弹性多层体系结构层模量和层间接触的状态对应力分量的影响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5(07)
- [9].水稳层对冲击压实白加黑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J]. 中外公路 2010(06)
- [10].柔性路面力学敏感性正交分析设计[J].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15(03)
- [11].柔性基层厚度对柔性路面力学敏感性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7(05)
- [12].沥青路面力学-经验设计方法(MEPDG)简介[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6(10)
- [13].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对沥青路面力学的特性影响分析[J]. 公路工程 2012(01)
- [14].均布荷载下横观各向同性沥青路面力学行为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 [15].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力学行为的温度效应[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14(01)
- [16].泡沫混凝土材料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 中国市政工程 2014(04)
- [17].基于转鼓试验台测试数据预测轮胎平路面力学特性的方法[J].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15(07)
- [18].结构参数对沥青路面力学行为影响分析[J]. 山西交通科技 2016(03)
- [19].基于有限元的路面力学响应分析[J]. 北方交通 2015(05)
- [20].基于正交理论的复合式长效路面力学指标分析[J]. 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1(06)
- [21].半刚性基层与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对比分析[J]. 中国住宅设施 2020(06)
- [22].重载交通下水泥砼路面力学机理的影响分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3)
- [23].重载作用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响应仿真分析[J]. 大众科技 2009(05)
- [24].公路沥青路面力学特性影响分析[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05)
- [25].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沥青加铺层疲劳寿命计算[J].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13(12)
- [26].洒水前后沥青路面力学差别响应模拟分析[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3(11)
- [27].探讨水平荷载对沥青路面表面破坏的影响[J]. 科技资讯 2011(06)
- [28].基于实测验证的沥青路面力学模型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11(05)
- [29].考虑层间界面剪切损伤的复合式沥青路面力学特性[J].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4)
- [30].组合式基层长寿命路面结构优化[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