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分别采用CD-2560色谱柱和DB-WAX色谱柱对37种脂肪酸标样和油样脂肪酸组分进行分离,探索了色谱柱流速、分流比和程序升温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利用已知CD-2560色谱柱对37种脂肪酸混标组分出峰顺序、标样质量浓度和油样比对,理顺了DB-WAX色谱柱测定37种脂肪酸混标中各组分出峰顺序和名称。结果表明,这两种色谱柱的最佳分离条件为:混标质量浓度1 mg/mL,柱流速0. 55 mL/min,分流比70∶1,程序升温为100℃保持5 min,以3℃/min上升至230℃(CD-2560色谱柱保持30 min,DB-WAX色谱柱保持50 min)。采用这两种色谱柱用于5种油样中脂肪酸组分含量的测定,分离效果几乎一致,说明CD-2560色谱柱和DB-WAX色谱柱均能较好地应用于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组分的测定。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邹燕娣,包李林,周青燕,熊巍林,张谦益,周双全
关键词: 气相色谱,色谱柱,脂肪酸组分,植物油
来源: 中国油脂 2019年10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化学,一般化学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单位: 道道全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规划发展研究院质量管理中心
基金: 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2017NK2212)
分类号: TS221;O652.6
页码: 156-160
总页数: 5
文件大小: 850K
下载量: 207
相关论文文献
- [1].向日葵粗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分析[J]. 新疆农业科学 2020(07)
- [2].脂肪酸组分分析在不动杆菌鉴定中的应用[J]. 生物技术通报 2009(06)
- [3].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脂肪酸组分的气相色谱-质谱分析[J]. 化学与生物工程 2008(11)
- [4].牦牛乳与犏牛乳脂肪酸组分比较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10)
- [5].柱前衍生气质联用法测定罂粟籽油中的脂肪酸组分[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0(01)
- [6].多环境大豆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评价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大豆科学 2014(03)
- [7].GC-MS法分析成熟切达干酪游离脂肪酸组分及含量[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8(05)
- [8].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比较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 2016(12)
- [9].桐油脂肪酸组分GC-MS分析及产地特征研究[J]. 中国林副特产 2014(06)
- [10].不同鸡种鸡板油脂肪中脂肪酸组分含量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05)
- [11].不同小麦品种籽粒中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其相关性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 2013(03)
- [12].文冠果籽油含量及其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分析[J]. 经济林研究 2013(02)
- [13].龙眼采后果肉脂氧合酶活性和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变化[J]. 热带作物学报 2010(03)
- [14].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学研究进展[J]. 科技经济市场 2009(08)
- [15].大豆籽粒中脂肪酸组分快速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J]. 大豆科学 2011(04)
- [16].不同种源山胡椒果实脂肪酸组分多样性分析[J]. 中国粮油学报 2016(12)
- [17].茶油脂肪酸组分近红外模型构建研究[J]. 南方林业科学 2018(05)
- [18].不同类型亚麻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相关及变异特点分析[J]. 中国麻业科学 2015(04)
- [19].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紫苏主要性状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1)
- [20].紫苏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组分变化研究[J]. 种子 2013(06)
- [21].亚麻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09)
- [22].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近红外分析模型构建[J]. 广东农业科学 2014(21)
- [23].中老年妇女中,红细胞脂肪酸组分与高血压风险相关[J]. 中华高血压杂志 2012(01)
- [24].发育紫苏种子营养累积与脂肪酸组分变化[J]. 中国粮油学报 2011(05)
- [25].不同群体中大豆脂肪酸组分QTL定位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0(05)
- [26].中国荷斯坦牛乳脂肪酸性状影响因素分析[J]. 畜牧兽医学报 2013(11)
- [27].盐胁迫对水稻幼苗类囊体膜脂肪酸组分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8)
- [28].变温对破囊壶菌FJN-10脂肪酸组分和蛋白质组的影响[J]. 生物技术 2015(04)
- [29].庆元县红花油茶茶籽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分分析[J]. 湖南农业科学 2015(08)
- [30].大豆脂肪酸组分相关QTL元分析[J]. 大豆科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