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组织论文-蔺明煊,肖瑶,石晋丽,何帅,姜亦南

分泌组织论文-蔺明煊,肖瑶,石晋丽,何帅,姜亦南

导读:本文包含了分泌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北柴胡,显微特征,分泌组织,油管

分泌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蔺明煊,肖瑶,石晋丽,何帅,姜亦南[1](2018)在《北柴胡显微特征中分泌组织类型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柴胡的显微特征,各教材对北柴胡皮层及韧皮部中分泌组织的描述存在争议。为了明确北柴胡显微特征中分泌组织的类型,本研究制作并观察了北柴胡的横切石蜡切片、纵切石蜡切片和粉末临时装片。结果表明,北柴胡皮层中含有少数油室,韧皮部中含有多数油管;粉末特征中既有油室又有油管。该研究结果为解决北柴胡分泌组织类型的争议提供了依据,对于北柴胡药材的鉴定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孔凡丽,包海鹰[2](2015)在《岩高兰分泌组织显微结构特征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岩高兰茎、叶表面、断面及其分泌组织特征进行观察,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溶剂提取取法-水蒸汽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对岩高兰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通过GC-MS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岩高兰的分泌组织有腺毛和分泌细胞;叶表面有头状腺毛,由1个基细胞、1~3个柄细胞、1~4个头部细胞组成;茎髓中含有油细胞,呈黄棕色。(2)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率较低,但气味与原植物相近,共有成分10种,多带有芳香气味;溶剂提取法得率较高,但杂质较多。(3)3种方法所得挥发油中有顺-α,α-5-叁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和植酮2个共有成分;从茎和叶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27和32种化合物,共有成分15种,含量较高的有叁十四烷、二十九烷、γ-毕澄茄烯等。研究认为,分泌组织与岩高兰香气物质产生密切相关,其分泌物的组成和含量对香气有重要影响,正是这些有芳香气味的化学成分的有机结合以及自身生长的环境因素才形成了岩高兰的特征香味,此研究结果可为这一香料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欧阳海春,吴沃栋,钟冬梅,吴焱贤,李文杰[3](2015)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对醒脑静干预的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前期研究发现醒脑静能有效抑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炎症递质及促纤溶作用,但是影响纤溶系统活性的作用机制未完全明确。目的:观察醒脑静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5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在培养基中添加10μg/L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及其基因表达,醒脑静组加入不同浓度(5,10,20 m L/L)的醒脑静干预,阳性对照组添加氟伐他汀(1μmol/L),并设立单纯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的空白对照组。培育24 h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水平;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m RNA表达。结果与结论: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分泌和m 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分泌和m RNA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不同浓度醒脑静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分泌和m RNA表达均较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组显著降低(P<0.05),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分泌和m RNA表达均较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组显著升高(P<0.05),且呈剂量依赖关系。结果证实,醒脑静作用可逆转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所致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纤溶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期刊2015年11期)

徐苗[4](2013)在《雄激素分泌组织构建中的种子细胞优化和移植后促性腺激素的调节》一文中研究指出雄激素分泌组织构建中的种子细胞优化和移植后促性腺激素的调节研究背景由于先天性疾病、环境污染、工作压力日益加剧和人口老龄化等原因,雄激素缺乏性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创伤、肿瘤等造成的睾丸缺失也常见于临床,针对这类疾病,目前尚无满意的治疗措施。组织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实现了构建雄激素分泌组织的可能,有希望为治疗上述疾病提供理想的治疗手段。组织工程技术构建雄激素分泌组织弥补了传统睾丸假体无法同时补充激素的缺憾,还可避免单纯细胞移植吸收过快、激素分泌功能难于持久的缺点,但也面临着众多技术问题的制约。其中种子细胞来源问题一直是组织工程化雄激素分泌组织研究的瓶颈。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已经证实,采用差速贴壁法能够从不同种属的雄性睾丸内获得高纯度的Leydig细胞,初步地解决了工程化雄激素分泌组织研究种子细胞来源缺乏的问题。但新方法尚缺少与传统方法在得率、纯度和睾酮分泌能力上的定量比较,而最佳的贴壁培养时间也缺少得率和纯度上的验证。其次Leydig细胞的功能调控尚需要睾丸支持细胞,在构建中使用睾丸整体消化所得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也被证实可获得比单纯使用间质细胞更好的结果。目前两者的比例对于细胞移植治疗和雄激素分泌组织的构建效果具有何种影响尚不得而知。此外,差速贴壁法中间质细胞的分离后所残留的结构完整的曲细精管,为进一步分离纯化Sertoli细胞提供了可能。除种子细胞问题外,前期研究中采用组织工程方法构建出的雄激素分泌组织移植后虽能在18周内维持较高水平的睾酮分泌能力,并在组织学上观察到在移植物中的血管化,但未能证实其分泌能够接受机体下丘脑-垂体的调控,从而真正按照生理节律分泌睾酮,因此仍需要进一步进行实验验证。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比较差速贴壁法和传统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所获得的两组大鼠Leydig细胞在得率和纯度上的差别,验证新方法的可行性,并明确差速贴壁法中不同贴壁时间对细胞得率和纯度的影响;进一步从差速贴壁法消化残留的曲细精管中分离纯化出Sertoli细胞,并验证其得率和纯度,与LC按照不同比例共同培养后检测在睾酮分泌能力上的差异;通过体外构建及去势动物回植实验,检验分次消化的Leydig细胞和Sertoli细胞共同作为雄激素分泌组织种子细胞的可行性,以及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其分泌能力有无调节作用,为雄激素分泌组织构建研究提供种子细胞的优化方案和移植后的功能评估。研究方法一.差速贴壁法和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大鼠LC:消化所得细胞悬液分为5组,分别接受1、2、3、12小时的贴壁培养和进行梯度密度离心,所的细胞在分离即刻和培养72后分别进行3β-HSD流式细胞学检测,同时行细胞组织形态学鉴定和分泌功能的检测。二.分离纯化大鼠SC:在差速贴壁法分离出LC之后,对残留的曲细精管使用分次消化法进一步分离纯化出SC,检测得率和纯度,并行细胞组织形态学鉴定其特性,培养72小时后,与LC按照1:1、1:4、1:9、0:1四种浓度混合培养,检测睾酮分泌情况。叁.分步消化的LC和SC作为种子细胞构建雄激素分泌组织:按上述方法分离纯化的LC和SC按照原始比例混合后接种于生物材料支架上,体外培养24小时候回植于大鼠腹腔,定期检测血清睾酮和LH,与去势鼠进行对比。四.对受移植大鼠进行LHRH激动剂的干预:LHRH激动剂注射受移植大鼠、正常大鼠、去势大鼠皮下,并以生理盐水注射另一组受移植大鼠,分别检测在短期和长期两种干预方式下,各组大鼠在血清睾酮和LH水平上的差异,并昼夜节律对受移植大鼠进行饲养和采血,分析血清睾酮和LH的昼夜差异。研究结果第一部分差速贴壁法和梯度密度离心法的比较2小时是差速贴壁法分离Leydig系细胞的最佳时机,在细胞得率[(2.04±0.26)×106个/每克睾丸]、纯度[(75.2±3.1)%]和睾酮分泌能力上均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P<0.05),该方法对Leydig干细胞有较好的保留,并且操作简便高效,具有可重复性,适用于Leydig细胞移植治疗和组织工程化雄激素分泌组织的构建。第二部分Leydig细胞和Sertoli细胞的分步消化和体外培养比例睾丸组织经差速贴壁法消化后残留的曲细精管再经胰酶和胶原酶、透明质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混合溶液连续消化后,SC得率(3.5±0.62)×106/每克睾丸,细胞存活率达95%以上。两种细胞混合培养时的,LC和SC按照9:1比例混合培养组的睾酮的下降速度要慢于单纯的间质细胞。第叁部分促性腺激素对混合细胞构建的雄激素分泌组织的调节分步消化得到的LC和SC与支架材料都能良好地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雄激素分泌组织在3个月的观察期内能够保持一定的体积和较稳定的分泌功能,LHRH激动剂证实了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的雄激素分泌组织在体内可接受下丘脑-垂体的上调增加分泌,所分泌的睾酮也可以对其产生负反馈。研究结论本研究证实差速贴壁法能够有效获得大鼠睾丸Leydig系细胞的各级细胞成分,比percoll梯度密度离心法更便捷高效,LC的得率、纯度和分泌功能均优于后者;通过分步消化,能够在获得大量纯化LC的同时,分离纯化出SC。以混合的纯化LC和SC共同作为种子细胞构建出的雄激素分泌组织在移植后具有良好的功能,其睾酮分泌能够接受下丘脑-垂体的上调,对于雄激素分泌组织构建研究中的种子细胞比例和体内环境下的分泌功能调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3-05-01)

兰志琼,卢先明,陈继兰,马逾英,蒋桂华[5](2012)在《白芷根、茎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白芷根和茎中分泌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分布状况,旨在为探讨白芷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发生及积累提供一定的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石蜡切片辅以徒手切片的方法做根和茎的横切片、纵切片,并进行显微观察及显微测量。结果:白芷根、茎分泌组织在横切面均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的腔,周围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无鞘细胞保卫;白芷根中分泌组织主要集中在韧皮部;茎的分泌组织主要集中在维管束附近。结论:该实验结果为白芷分泌结构与其次生代谢产物的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车晓芬[6](2012)在《毛茛科植物花分泌组织的比较形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花上的分泌组织可以分泌一种含有糖分的蜜汁,能吸引传粉昆虫,从而协助植物完成传粉过程。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一些植物进化出只适合于某种传粉昆虫的花部特征。毛茛科是位于APG系统的基部真双子叶植物中的关键类群之一,具有系统发育中的许多原始特征,同时,其形态特征存在非常丰富的变异。花瓣是毛茛科系统分类的重要参考特征,毛莨科的花瓣很多都具有分泌组织,而且分泌组织的形态特征与花瓣的演化有很大的相关性。毛茛科花瓣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花瓣上分泌组织的形态学研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对毛茛科3亚科(黄连亚科、唐松草亚科、毛茛亚科)的11族、30属、30种植物花分泌组织的形态学性状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如下:毛茛科花分泌组织的总体特征是其细胞都具有较大的细胞核,且细胞质浓厚,分泌组织细胞较一般细胞小,形状多成规则的方形。毛莨科花分泌组织的位置、形态以及表面结构可以分为8种类型。其中(1)Coptis、Dichocarpum、Asteropyrum的分泌组织都位于花瓣表面或浅盘状内,并且分泌组织的表皮细胞的外壁形成乳突,非分泌组织的表皮细胞的外壁光滑;(2)在Semiaquilegia、Paraquilegia、Urophysa、Batrachium、Trollius、Souliea、Oxygraphis这些属中,其花瓣均形成浅囊或者形成浅的凹槽结构,分泌组织都存在于花瓣浅囊、凹槽的基部,表皮细胞外壁的中央形成小的突起,非分泌组织表皮细胞光滑;(3)在Leptopyrum、Isopyrum、Eranthis、Nigella,花瓣形成浅杯状或口部为二唇形的杯状,其分泌组织存在于花瓣杯状部分的基部,分泌组织细胞小,排列紧密,表皮细胞的外壁有圆形突起,除了Eranthis的非分泌组织的表皮细胞的外壁有突起外,其它各属的均光滑,Eranthis和Nigella都存在假蜜腺;(4) Delphinium、 Aquilegia、Aconitum、Helleborus、Consolida的分泌组织存在于花瓣长距内,细胞排列紧密,分泌组织表皮细胞的外壁上有突起;(5)Ranunculus的分泌组织被花瓣基部一鳞片所覆盖,内部呈一凹槽,分泌组织细胞排列紧密,表面形成凹陷;(6) Cimicifuga的分泌组织存在于花瓣(退化雄蕊)的腹侧中央凹槽内,其细胞小,排列紧密,在细胞间有单细胞破裂形成分泌孔;(7)Pulsatilla的退化雄蕊从组织解剖水平上看具有分泌细胞特点,在退化雄蕊的头部表面有气孔器;(8)Caltha的心皮上存在具有分泌功能的单细胞毛。毛莨科花分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及隐藏程度与其所对应的传粉者的口器和种类有很大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兰志琼[7](2012)在《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强中药基础学科的研究是提高我国中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中药研发实现重大突破的必要条件。白芷为四十种大宗常用中药材品种之一,市场需求量大。同许多道地药材一样,虽近年来研究报道颇多,但有关其活性成分的生物来源机制研究,特别是相关植物学基础研究较为薄弱,有待开展及深入。前期研究已初步发现白芷的活性成分香豆素与其分泌组织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有关研究报道极少。本文通过科学、系统的实验研究,阐明两者的具体关系,为进一步阐释白芷香豆素类成分的生物来源机制奠定扎实的植物解剖学基础,对揭示白芷药材品质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基础研究,其结果对进一步推进白芷药材的鉴定、品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等相关研究、获得原始创新均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植物组织、细胞水平为切入点,积极引入结构植物学、组织化学等现代生物学先进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T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SLCM)等,结合中药学研究方法,紧紧围绕白芷活性成分香豆素类与其分泌组织的关系这一核心内容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白芷不同营养器官分泌组织结构及分布的比较解剖研究首次开展白芷不同营养器官分泌组织结构及分布的比较解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芷根、茎、叶中均分布有分泌组织,集中在药用部位根的韧皮部中及茎、叶的维管束周围;不同营养器官中的分泌组织其结构基本一致。重点开展了白芷药用部位根中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掌握了其分布、结构和类型:栓内层散在分布分泌腔;韧皮部中密集分布分泌道,且呈现径向放射状排列。2.白芷根分泌道的超微结构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了白芷根分泌道的超薄切片制备技术;并运用TEM技术观察白芷根中分泌道的超微结构,揭示了其超微结构特征。白芷根中分泌道上皮细胞的细胞质中质体、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数目较多,但质体很少观察到内膜结构,线粒体嵴不发达,内质网、核糖体均分布在上皮细胞靠近腔组织细胞壁一侧的细胞质中;而周围相邻薄壁细胞中的质体发育良好,具有复杂的内膜结构并积累淀粉。3.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组织化学研究通过白芷根冰冻切片主要影响因素保护剂、包埋剂、切片厚度及切片方法的考查,结合植物冰冻切片的基本制作步骤,首次确定白芷根冰冻切片的最佳制备方法;并运用冰冻切片和荧光显微镜技术,首次通过实验发现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仅分布于分泌组织中;同时,引入SLCM技术进行了白芷根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相对定量探索研究。4.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的关系研究参考有关研究报道,结合白芷根分泌组织解剖学特征,首次提出白芷根韧皮部分泌道密度系数的测算方法,其测算公式为:分泌道密度系数=皮部比例(%)×分泌道密度(个/mm2)×分泌道面积(近似为圆形,μm2);并运用其开展了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白芷根分泌道密度系数与欧前胡素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即分泌道密度系数愈大,其欧前胡素含量愈高。本研究引入结构植物学、组织化学等植物学研究方法,结合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中药学研究方法,将中药活性成分与植物内部结构联系起来,从中药化学成分的生物来源角度研究中药,学科结合,优势互补,方法创新,为开拓出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拓展中药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12-04-01)

吴文斌,胡长林,董凌琳,余能伟,孙红斌[8](2011)在《水蛭提取液对培养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水蛭提取液(HEL)对培养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实验模型。MTT法筛选HEL的有效浓度。检测培养上清液的tPA、PAI-1含量与活性变化,RT-PCR检测经HEL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处理后的微血管内皮细胞tPA与PAI-1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两组微血管内皮细胞tPA的表达。结果 HEL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25~1mg/μl)可促进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生长,有剂量依赖关系(P<0.05)。HEL治疗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能促进培养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tPA,同时提高其活性,促进tPA mRNA的表达及tPA免疫活性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表达增强(P<0.01)。结论 HEL在体外能激活内源性纤溶系统。(本文来源于《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周亚福,刘文哲[9](2010)在《白鲜分泌组织的个体发育及其与腺体系统演化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隶属于芸香科白鲜属,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分布东至我国东北,东南至我国江西北部,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利用组织化学、光学显微镜、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了白藓分泌组织及其非腺毛的形态、分布和发生发育规律,进一步探讨了几种类型分泌组织与非腺毛的系统演化关系。白鲜具有分泌囊、头状腺毛和囊状腺毛3类分泌组织,另外还分布有一种非腺毛。分泌囊仅出现在叶中,主要分布于靠近叶片上表皮的叶肉组织中,在紧贴叶片下表皮的叶肉组织中偶有分布;成熟分泌囊由鞘细胞和一层上皮细胞围绕的圆形腔隙构成,上皮细胞扁平;头状腺毛和囊状腺毛分布于白鲜地上各器官,如茎、叶、花序轴、花萼、花瓣、花丝、子房;头状腺毛为多细胞分泌表皮毛,头部细胞由多数细胞组成,柄部由两列细胞组成;囊状腺毛兼有头状腺毛、分泌囊和非腺毛的结构特征,具有头状腺毛膨大的头部、非腺毛喙状的顶部以及膨大头部中分泌囊的结构。非腺毛分布与腺毛类似,但在花丝中尚未发现,其为单细胞的表皮毛。非腺毛、头状腺毛、囊状腺毛和分泌囊均起源于原表皮细胞;非腺毛、头状腺毛由原表皮直接发育而来。分泌囊和囊状腺毛则由原表皮细胞平周分裂后产生的内侧子细胞分别向内和向外发育形成,并且在发育过程中均出现细胞的降解,为溶生型分泌组织。头状腺毛、囊状腺毛和分泌囊是挥发油的重要积累位点。囊状腺毛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学特征表现为:中央细胞或鞘细胞核畸形、染色体边缘化或紧贴核膜、后期细胞核完全消失;质体膜出芽膨大被拧断到细胞质中、或膜系统最终紊乱;逐渐降解的线粒体和质体在发育后期被液泡吞噬;凝集的细胞壁逐渐膨胀,最终完全降解,呈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CD)特征。显微结构和DAPI染色显示:非腺毛、头状腺毛和分泌囊的发育过程中也显示了如膜系统紊乱、大量的内吞小泡、液泡中大量弥散的絮状物质、以及细胞核的逐渐消失等PCD的特征。白藓叁类分泌组织和非腺毛均起源于原表皮,向外分化可形成非腺毛、头状腺毛,向内分化形成分泌囊,而囊状腺毛则是原表皮细胞向外分化而兼有分泌囊特征的腺体。它们在产生分泌物的同时伴随着胞程序性死亡(P CD),最终完成的它们的使命。(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0-05-15)

姚丽芬,王振峰,徐秀芝,王真奎,隋丹[10](2010)在《β-淀粉样蛋白对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组织蛋白酶B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β-淀粉样蛋白(Aβ)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形态学以及分泌组织蛋白酶B(CB)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星形胶质细胞进行鉴定;观察加入不同浓度溶解状态的Aβ1-40后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四唑盐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法测定细胞上清CB表达水平。结果将不同浓度新鲜Aβ1-40加于星形胶质细胞分别培养24 h,各浓度Aβ1-40对星形胶质细胞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随时间延长,经40~60μmol/LAβ1-40处理的星形胶质细胞逐渐出现肿胀、坏死;经15、20、25μmol/L Aβ1-40诱导的星形胶质细胞上清中检测到CB表达,随Aβ1-40浓度增高可见蛋白质显影增强且带形清晰。结论 Aβ1-40可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并诱导其释放CB,提示Aβ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及其释放的CB可能在AD发病中起着一定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0年01期)

分泌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岩高兰茎、叶表面、断面及其分泌组织特征进行观察,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溶剂提取取法-水蒸汽蒸馏法、溶剂提取法对岩高兰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通过GC-MS法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岩高兰的分泌组织有腺毛和分泌细胞;叶表面有头状腺毛,由1个基细胞、1~3个柄细胞、1~4个头部细胞组成;茎髓中含有油细胞,呈黄棕色。(2)水蒸气蒸馏法和溶剂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率较低,但气味与原植物相近,共有成分10种,多带有芳香气味;溶剂提取法得率较高,但杂质较多。(3)3种方法所得挥发油中有顺-α,α-5-叁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和植酮2个共有成分;从茎和叶挥发性成分中分别鉴定出27和32种化合物,共有成分15种,含量较高的有叁十四烷、二十九烷、γ-毕澄茄烯等。研究认为,分泌组织与岩高兰香气物质产生密切相关,其分泌物的组成和含量对香气有重要影响,正是这些有芳香气味的化学成分的有机结合以及自身生长的环境因素才形成了岩高兰的特征香味,此研究结果可为这一香料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泌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蔺明煊,肖瑶,石晋丽,何帅,姜亦南.北柴胡显微特征中分泌组织类型的探究[J].中医药学报.2018

[2].孔凡丽,包海鹰.岩高兰分泌组织显微结构特征及其挥发性成分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2015

[3].欧阳海春,吴沃栋,钟冬梅,吴焱贤,李文杰.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剂1对醒脑静干预的反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

[4].徐苗.雄激素分泌组织构建中的种子细胞优化和移植后促性腺激素的调节[D].第二军医大学.2013

[5].兰志琼,卢先明,陈继兰,马逾英,蒋桂华.白芷根、茎分泌组织的解剖学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6].车晓芬.毛茛科植物花分泌组织的比较形态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7].兰志琼.白芷香豆素类成分与分泌组织的相关性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

[8].吴文斌,胡长林,董凌琳,余能伟,孙红斌.水蛭提取液对培养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的影响[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1

[9].周亚福,刘文哲.白鲜分泌组织的个体发育及其与腺体系统演化的关系[C].第九届全国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0

[10].姚丽芬,王振峰,徐秀芝,王真奎,隋丹.β-淀粉样蛋白对星形胶质细胞分泌组织蛋白酶B作用的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10

标签:;  ;  ;  ;  

分泌组织论文-蔺明煊,肖瑶,石晋丽,何帅,姜亦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