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效吸附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性碳纳米管,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酱菜
高效吸附剂论文文献综述
万洪善,袁芹[1](2019)在《基于改性碳纳米管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酱菜中3种食品防腐剂》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改性碳纳米管为吸附剂的分散固相萃取(dSPE)净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酱菜中3种食品防腐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尼泊金乙酯的方法。方法:将海藻酸钠修饰的碳纳米管(SAL-MWCNTS-COOH)用作dSPE填料,用于泡菜中食品防腐剂的dSPE-HPLC分析。研究了提取液浓度、提取液pH值、SAL-MWCNTS-COOH用量以及洗脱液体积等因素对酱菜中3种食品防腐剂检测的影响,并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加标回收的方法测定回收率和精密度。结果:优化实验条件下,3种食品防腐剂的回归方程在0.2μg/L~200.0μg/L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0.999 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3.5%~92.1%、81.6%~93.8%和82.7%~93.1%,精密度(RSD)为5.8%~8.8%。结论:改性碳纳米管分散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食品防腐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西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周夏芝,夏大厦,王晓静,曹佳伟,周磊[2](2019)在《多孔吸附剂制备及其对高效氟氯氰菊酯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O/W型高内相乳液模板法合成多孔聚合物(PRs),经接枝改性制备了磁性疏水多孔吸附剂(HPRs),采用FT-IR、TGA、SEM、N_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油比为1∶5,正十二硫醇、盐酸多巴胺和Fe_3O_4用量分别为PRs质量的40μL/g(PRs)、10%和20%时,吸附剂HPRs对高效氟氯氰菊酯的吸附容量最大,达33.58 mg/g;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车帅,宋延丽[3](2019)在《高效温室气体吸附剂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反应和离子交换改性,成功地合成了CaCHA分子筛。采用热重法测定了不同温度下CaCHA对CO_2、N_2和O_2的吸附性能。随着温度的升高,CaCHA的吸附量逐渐减小。当温度升高到393K时,达到了CO_2/N_2和CO_2/O_2的最大吸附选择性。(本文来源于《节能与环保》期刊2019年06期)
张欣桐[4](2019)在《镧基吸附剂高效除磷及对水质生物稳定性控制效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一直是水处理研究的热点。常用的消毒处理并不能灭活所有微生物,且消毒过程中产生的消毒副产物还会给人体带来更大的危害。而减少水中营养源的方法相对绿色安全,其中,可同化有机碳(AOC)已被广泛用作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但常规工艺对AOC的去除效果很难实现饮用水的生物稳定。除碳元素外,磷也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元素,而且与AOC相比,磷更容易被去除,磷污染源也相对可控,因此除磷可能是实现水质生物稳定的更有效途径。除AOC和磷外,水中残留的腐殖酸也会造成管网中微生物的再生长。腐殖酸不仅可被氧化剂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增加AOC含量,而且经本文验证,腐殖酸本身还可直接作为营养源促进微生物生长。腐殖酸的强络合能力还可使它结合其他营养源而成为滋养微生物的温床,影响磷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效果。因此在去除水中磷的同时,也应尽量降低腐殖酸的残留量。本文首先通过考察AOC、磷酸盐与细菌总数之间的关系,明确了AOC和磷酸盐对细菌生长繁殖的促进能力,并给出了实现水质生物稳定的AOC含量、磷含量和水龄的建议值。结果发现磷酸盐比AOC更容易促进细菌的生长繁殖,去除磷比去除AOC更容易实现水质生物稳定。为了实现水质生物稳定,需将磷含量控制在至少3μg P/L以下。而为了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细菌总数<100CFU/mL的要求,则需将水中的磷完全去除,此时,若水龄≤4 d,则可将对出水AOC含量的要求放宽至300μg C/L,若出厂水可在1 d内送达用户端,AOC的限值则可放宽至500μg C/L,大大降低了对AOC的去除要求。此外,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腐殖酸对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腐殖酸可直接作为营养源被细菌利用进行生长繁殖,当磷酸盐和腐殖酸共存时,细菌生长繁殖的能力大大增加。为了保证“磷断粮”法能够有效实现水质生物稳定,不仅需要有效去除水中的磷,还应尽量降低出水中腐殖酸的残留量。前人制备的La(OH)_3/聚丙烯腈纤维(LPNFs)可通过去除水中的磷控制微生物的生长,为了保证“磷断粮”法能够有效实现水质生物稳定,需进一步提高吸附剂的磷吸附容量使其能够将水中的磷去除至不能检出,同时还需降低水中腐殖酸的含量,因此本文对LPNFs进行了碳化处理,制得了嵌镧碳纤维(LCNFs)镧/碳复合吸附剂。LCNFs对磷的吸附容量为20.2 mg P/g,高于LPNFs,并且在碳组分物理吸附和镧组分络合的共同作用下,LCNFs还可吸附去除水中的腐殖酸。当腐殖酸和磷酸盐共存时,由于镧基化合物对磷具有高选择性,LCNFs仍能将100μg P/L的磷降至ICP-MS检出限(0.6μg/L)以下,同时还可去除56.7~74.4%的腐殖酸,对LCNFs处理后的水样进行控菌研究,发现其生物稳定性较未经处理的水样有显着提高。但磷和腐殖酸的共存会干扰彼此的去除效果,而且LCNFs的磷吸附容量仍较低,不能长期使用,磷和腐殖酸的去除时间长,不能适应水厂的生产要求。为了提高吸附剂对磷的吸附容量,本文对La-MOF进行了无机化处理,制得了无机镧基化合物吸附剂(LMC),使其具有微/纳米二级结构,可提供丰富的吸附点位和孔隙结构,从而使其获得了118.7 mg P/g的磷吸附容量,同时还可减弱磷和腐殖酸共存时二者对彼此去除效果的干扰,LMC可在50 min内将100μg P/L的磷去除至检出限以下,在60 min时去除43.5~65.4%的腐殖酸,相较于LCNFs缩短了去除时间。为了节约成本,适应水处理工程需求,需在保证吸附去除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去除时间,为此,本文以La-MOF为镧源,采用葡萄糖水热法制备了具有丰富C-La微界面且在水中易于沉降分离的碳包覆镧纳米棒材料(C-LM)。C-La微界面可提供丰富的吸附点位,使C-LM具有54.4 mg P/g的磷吸附容量,还大大降低了磷和腐殖酸对彼此去除效果的影响。此外,C-La微界面还可产生毛细作用,使磷和腐殖酸快速到达吸附点位,缩短处理时间。当腐殖酸和磷酸盐共存时,C-LM在10 min内即可将水中的磷去除至检出限以下,同时获得腐殖酸去除平衡,此时的腐殖酸去除率大于70%,优于LMC和LCNF。LCNFs、LMC和C-LM叁种镧基吸附剂均可将水中低浓度的磷降至检出限以下,同时降低腐殖酸残留量,进而提高水质生物稳定性。其中LMC的磷吸附容量最高,可长期使用,减少吸附剂再生及更换频率。而C-LM的去除时间最短,可减少水力停留时间。(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李清[5](2019)在《高效抗烧结钙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CO_2吸附强化甲烷水蒸气(CH_4-H_2O)重整工艺是提供低成本制高纯氢气和实现CO_2减排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CO_2吸附剂与催化剂混合,原位移除重整反应和水汽变换反应产生的CO_2,使反应平衡发生移动。与传统甲烷水蒸气重整工艺相比,相同CH_4转化率时所需的反应温度可由750-900°C降低至500-650°C;同时将反应与分离过程耦合,简化了生产工艺。在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反应中,吸附剂移除CO_2的量和移除速率直接决定重整反应强化到什么程度,关系到H_2的产率和纯度。可见,如何获得高效CO_2吸附剂是决定制氢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氧化钙(CaO)吸附剂由于在高温条件下理论吸附容量高(17.86mmol CO_2/g CaO)、钙源来源广泛被认为是一种可用于吸附强化反应的有效吸附剂,但仍存在产物CaCO_3堵塞吸附剂孔隙结构和循环使用过程中因高温往复过程使CaO晶粒烧结,导致吸附容量迅速降低的问题。因此,为了提高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制氢工艺中的“短板”,推进创新型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制氢工艺的进步与工业应用,开发具有高CO_2吸附容量及强循环吸附稳定性的CaO基吸附剂迫在眉睫。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立在对CaO基吸附剂吸附CO_2反应的本质-气固非催化反应特点深刻的认识,及对影响吸附剂吸附容量的关键因素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抑制CaO晶粒烧结出发,通过添加高熔点的金属元素对CaO吸附剂进行掺杂改性,研究CaO基CO_2吸附剂结构对其抗烧结性能的影响,以期达到提高吸附剂循环稳定性的目标。首先选用不同高熔点金属M(Al/Zr/Ce)对CaO吸附剂进行掺杂改性,比较了不同金属抑制CaO基CO_2吸附剂烧结的能力;其次对其中吸附容量最高的Ce改性吸附剂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考察了不同CeO_2添加比例对吸附性能的影响,揭示了CeO_2添加对吸附性能提高的作用机制;最后将CaO基吸附剂应用于吸附强化CH_4-H_2O重整反应考察了实际制氢效果。本文具体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使用改进的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掺杂不同金属M(Al/Zr/Ce)的CaO基吸附剂(Ca/M摩尔比3),结果表明,掺杂Zr的吸附剂表现出最优的循环稳定性,在25次循环中实验后,吸附容量由初始的4.33 mmol CO_2/g sorbents仅下降为4.26 mmol CO_2/g sorbents(理论吸附容量为6.24 mmol CO_2/g sorbents),吸附容量保持率达到了98%以上,这是因为掺杂Zr的吸附剂在高温下生成的CaZrO_3具有高塔曼温度且在经历高温往复过程中体积膨胀率小,为CO_2向吸附剂颗粒内的扩散提供了一定的孔隙。掺杂Al的吸附剂吸附容量为5.43 mmol CO_2/g sorbents,高于实验室前期结果(4.65 mmol CO_2/g sorbents),这主要是因为制备过程中选取的焙烧温度不同,导致了添加Al后形成了非晶态的Al_2O_3而非Ca_3Al_2O_6,阻碍了CaO晶粒的烧结,强化了CO_2传质。(2)掺杂Ce的吸附剂表现出最优的循环吸附容量,初次吸附容量为7.18 mmol CO_2/g sorbents(理论吸附容量为8.82 mmol CO_2/g sorbents)。无论是化学反应控制阶段还是扩散控制阶段,都与CeO_2的含量密切相关,在吸附反应控制阶段,Ca/Ce摩尔比为15和30的吸附剂化学反应控制阶段的时间变长,从而使得吸附剂的吸附容量有所增大。在扩散反应控制阶段,可以发现,随着Ca/Ce摩尔比的增大,碳酸化速率随之增大。通过对掺杂Ce吸附剂进行表征分析和动力学实验,揭示了CeO_2的添加对CO_2吸附性能提高的根本原因。CeO_2的添加可以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吸附剂中活性组分CaO与CO_2的反应。(3)综合考虑制氢效果与能耗选择在1atm、600°C、水碳比为4的条件下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复合吸附剂进行吸附强化甲烷水蒸气制氢实验。在CO_2吸附强化甲烷水蒸气重整反应中可一步获得高浓度H_2(>98%),CH_4转化率达到98%左右,而相同反应条件下传统的CH_4-H_2O重整的理论H_2浓度仅为75.9%,CH_4转化率为85.4%。(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祝宏山[6](2019)在《高效去除水中铅离子的吸附剂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已成为当前科研领域关注的热点。纳米材料因其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位点多、结构稳定性好等众多优点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设计和合成具有特定功能基团的纳米材料,并探究其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成功合成了二硫化钼@生物碳的复合材料(MoS2@Biochar)和以铽离子(Tb3+)为金属离子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Tb-MOFs)。通过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Raman)、热重分析(TGA)、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Zeta电势等表征技术解释了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静态吸附实验探究了环境因素,如pH、接触时间、离子强度、固-液比、温度、共存离子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结合XPS、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等从分子和原子水平上解释了吸附剂与重金属铅离子(Pb2+)的相互作用机理。含硫原子的吸附剂对铅离子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我们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的MoS2@Biochar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将二硫化钼负载在生物碳的表面,使得大部分硫原子暴露在花瓣状结构的MoS2@Biochar的表面,有利于硫原子与铅离子进行充分接触,提高对铅离子的吸附能力。研究发现MoS2@Biochar对铅离子的吸附量随着pH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吸附反应机理归因于内层络合反应,主要是硫原子与铅离子结合;MoS2@Biochar对铅离子的吸附过程是发生在MoS2@Biochar表面的单分子层吸附,并且最大吸附量(189mg/g)明显优于同类吸附剂;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MoS2@Biochar经过多次吸附-脱附实验后仍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和循环利用性能;在镁、钙、钴、镉等共存离子的干扰下,仍保持非常高的吸附量。这项工作证明了MoS2@Biochar是一种具有选择性的去除废水中铅离子的吸附剂。含孤对电子的氮原子能够与铅离子进行络合反应,我们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纳米管状的Tb-MOFs材料。通过SEM、XRD、TEM等表征手段和理论计算确定了Tb-MOFs的结构(单斜晶体P2l/c),其中配体中的羧基与铽金属离子配位,而配体上的含氮官能团未参与配位,从而提供了丰富的含氮吸附活性位。主要结论如下:在处理铅离子的酸碱范围内Tb-MOFs吸附剂的结构稳性非常好;随着pH的增加,有利于Tb-MOFs对铅离子的吸附;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整个吸附过程,吸附过程的主要限速步骤是化学吸附;Tb-MOFs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量为547 mg/g;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过程;XRD光谱证明Tb-MOFs在循环利用过程中结构没有发生明显变化;XPS分析表明吸附过程的机理是Tb-MOFs中的含氮官能团与铅离子的内层络合(C-/N...Pb);Tb-MOFsDFT计算结果证实了Tb-MOFs上含氮官能团的去质子化能进一步提高吸附能力,并且双齿络合是最主要的络合形式。这部分工作为设计和合成高稳定的MOFs材料并探究其吸附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0)
闻威,张文芬,张岩皓,赵无垛,张书胜[7](2019)在《多孔芳香骨架吸附剂-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辣椒粉中4种偶氮类染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辣椒粉中对位红、酸性橙Ⅱ、苏丹红Ⅰ和苏丹红Ⅱ4种偶氮染料的方法。以多孔芳香骨架-6(PAF-6)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考察并获得了影响自制固相萃取柱的萃取效率和吸附容量等主要因素。在优化条件下,4种目标分析物的检出限(LOD)为1.5~7.0μg/L(信噪比S/N=3),定量限(LOQ)为5.0~22.1μg/L(S/N=10),加标回收率为76.5%~89.8%,相对标准偏差(RSD)均不大于5.3%(n=6)。此外,基于量子化学计算,考察了PAF-6与目标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目标分析物可以稳定地吸附在PAF-6分子上。该方法准确可靠,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较高的灵敏度,可用于辣椒粉中4种偶氮类染料的检测。(本文来源于《色谱》期刊2019年05期)
王晓静[8](2019)在《基于磺酸基的阴离子微/纳米吸附剂构建及其高效提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锂及其化合物在国民和国防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随着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峻,新能源的开发越来越受到人类的重视,锂电池成为热门研究方向之一。锂需求未来市场巨大,开发利用锂资源含量丰富的盐湖卤水的研究正飞速发展。本论文采用吸附分离法,基于磺酸基团的静电作用,从盐湖卤水中吸附分离锂离子,并运用动力学、热力学等模型考察了吸附材料HNTs-NH-CO-SS、PHIPE-SS-Ag、PHIPEs-RAFT-SS对目标离子Li~+的吸附分离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以埃洛石纳米管作为基体材料,运用层层组装的技术手段在其表面修饰氨基,通过氨基与羧基的反应修饰S-(硫代苯甲酰基)硫乙酸,并通过可控聚合反应引入大量对苯乙烯磺酸基,合成了中空的磺酸基阴离子纳米吸附剂(HNTs-NH-CO-SS)。实验进行了HNTs-NH-CO-SS对Li~+的吸附性能测试、平衡吸附实验和动力学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剂在6 h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容量为10.81 mg g~(-1),表明吸附剂具有多位点修饰的磺酸基,易于吸附锂离子。(2)以埃洛石纳米管和Tween 80共同作为稳定剂,以AM和SS混合水溶液作为水相,液体石蜡为油相,采用Pickering O/W HIPEs制备多孔材料,在多孔聚合物表面经AgNO_3溶液和NaBH_4氧化还原反应原位修饰银颗粒,得到纳米银修饰的磺酸基阴离子多孔微米吸附剂(PHIPEs-SS-Ag)。微米级多孔聚合物吸附剂的多孔性,大量的磺酸基团和均匀固定的银粒子,具有提高传质、增加绑定结合Li~+和抗微生物污染的能力。吸附实验研究静态模式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考察了PHIPE-SS-Ag对Li~+的吸附选择性和再生循环使用性能,并讨论了抗菌性能。结果表明在288 K时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量为27.364 mg g~(-1),七次再生循环实验后材料的吸附能力仍保持初始值的85.71%,且抑菌圈明显,证明抗菌性能良好。(3)将纳米与微米吸附剂的优势进行结合,先进行纳米管表面改性,可控聚合反应接枝大量的对苯乙烯磺酸基单体,再以氨基和S-(硫代苯甲酰基)硫乙酸改性过的埃洛石纳米管和Tween 80共同作为稳定粒子,AM和SS作为分散相,液体石蜡为连续相,采用Pickering O/W HIPEs制备磺酸基阴离子微/纳米杂化型吸附剂(PHIPEs-RAFT-SS),使得PHIPEs-RAFT-SS具有双重识别位点,用于吸附Li~+。吸附实验研究了对Li~+的吸附,结果表明在288 K时为多分子层吸附,吸附量为56.458 mg g~(-1)。此外,四次循环吸附后吸附剂仍保持初始84.07%的吸附能力,在吸附分离领域有潜在的优势。(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2)
胡国健[9](2019)在《固废制备高效烟气吸附剂及性能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以粉煤灰、电石渣和精炼废渣叁种工业固废为原料,再辅以机械研磨、微波改性和碱液浸渍的改性手段制备烧结烟气高效吸附剂,研究了吸附剂的性质、吸附特性和吸附动力学,实现了烧结烟气快速高效脱硫脱氮的目的。首先,利用正交实验法设计了水浴加热水化和微波加热水化两种制备方法,采用极差法分析了实验结果,综合考虑吸附剂的最佳脱除率和经济性,选择更合适的制备方案。通过实验可知,两种方法制备的最佳吸附剂的脱硫率均能达到98%以上,脱氮率能达到92%以上,微波加热水化法相比水浴加热水化法在耗电方面降低了3.3 kW·h,制备时间上缩短了11.5 h;微波加热水化法的最佳条件为:粉煤灰和电石渣比例为1.0,精炼废渣比例为50%,微波水化功率为400 W,微波水化时间为1 h,粉煤灰和电石渣比例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对微波加热水化法制备的最佳吸附剂进行了性能表征和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吸附剂表面粗糙,孔隙和CaO分布均匀,微孔面积和微孔容积分别为8.5041 m~2·g~(-1)和0.00132 cm~3·g~(-1);粉煤灰和电石渣比例由0.5增加到1.0时,微孔面积提高了约4倍,而当其增加至2.0时,微孔面积降低约98%;当精炼废渣比例的由30%增加到50%,吸附剂比表面积约下降33%,而当精炼废渣比例增大至80%时,比表面积下降了约65%;在CaO_2的作用下,吸附过程发生了强化学吸附,吸附温度在150~200℃时高效脱硫时间约为16 min,而当吸附温度提高到200~250℃时高效脱硫时间约为增加了3 min;微波场的作用有利于吸附反应的进行,但吸附温度在110℃左右,提高微波输出功率可促进吸附反应的进行。最后,利用二级反应动力学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了常规加热和微波场下吸附剂的吸附行为,明确了吸附过程的限速环节。结果表明,常规加热和微波场下吸附剂快速高效脱硫阶段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分别为0.991和0.989,此阶段的主要控速环节是化学反应;常规加热吸附过程更符合二级动力学的描述,其拟合度分别为:脱硫0.990,脱氮0.989,化学反应对吸附速率起主要影响;微波场的存在增强了吸附反应,整体吸附过程更符合颗粒内扩散模型,其拟合度分别为:脱硫0.989,脱氮0.992,此时主要控速环节转变为内扩散。(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9)
王帆,韦悦周,王开拓,王欣鹏,高锋[10](2018)在《CeO_2@SiO_2微球吸附剂的制备及对氟离子的高效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真空旋转蒸发技术制备CeO_2@SiO_2新型吸附剂对氟离子的吸附行为,使用多孔二氧化硅微球为载体,分别采用四水合硫酸铈、六水合硝酸亚铈和七水合氯化亚铈为铈源,采用BET、XRD和SEM-EDS等对合成材料进行性能表征,并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分析了担载量、p H值、吸附时间、液固比和氟离子浓度对CeO_2@SiO_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七水合氯化亚铈为铈源制备的CeO_2@SiO_2新型吸附剂对氟离子去除效果最佳,其最佳合成温度为75℃,二氧化硅微球添加量为4 g时,获得最佳担载量;该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颗粒内扩散模型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在p H=3、吸附时间1 h和液固比为0. 15 g/100mL的条件下,CeO_2@SiO_2新型吸附剂对氟离子获得较好的去除效果,在Freundlich模型中n=5. 14>2,该过程为优惠吸附。(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高效吸附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O/W型高内相乳液模板法合成多孔聚合物(PRs),经接枝改性制备了磁性疏水多孔吸附剂(HPRs),采用FT-IR、TGA、SEM、N_2吸附脱附等测试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水油比为1∶5,正十二硫醇、盐酸多巴胺和Fe_3O_4用量分别为PRs质量的40μL/g(PRs)、10%和20%时,吸附剂HPRs对高效氟氯氰菊酯的吸附容量最大,达33.58 mg/g;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化学吸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效吸附剂论文参考文献
[1].万洪善,袁芹.基于改性碳纳米管分散固相萃取吸附剂-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酱菜中3种食品防腐剂[J].山西化工.2019
[2].周夏芝,夏大厦,王晓静,曹佳伟,周磊.多孔吸附剂制备及其对高效氟氯氰菊酯分离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车帅,宋延丽.高效温室气体吸附剂的合成[J].节能与环保.2019
[4].张欣桐.镧基吸附剂高效除磷及对水质生物稳定性控制效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5].李清.高效抗烧结钙基二氧化碳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6].祝宏山.高效去除水中铅离子的吸附剂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7].闻威,张文芬,张岩皓,赵无垛,张书胜.多孔芳香骨架吸附剂-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辣椒粉中4种偶氮类染料[J].色谱.2019
[8].王晓静.基于磺酸基的阴离子微/纳米吸附剂构建及其高效提锂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9].胡国健.固废制备高效烟气吸附剂及性能表征[D].辽宁科技大学.2019
[10].王帆,韦悦周,王开拓,王欣鹏,高锋.CeO_2@SiO_2微球吸附剂的制备及对氟离子的高效吸附[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