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电容器电容定义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裴姗姗,袁勇,李小锋[1](2021)在《基于科学建模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电容器的电容”一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建模是将内隐的心智模型转化为外显的科学模型的过程,是形成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物理情境,外显学生的心智模型,让学生经历分析、推理等过程建构初步的物理模型,再经历质疑、探究、解释、交流等过程对模型进行修正补充、拓展和迁移,逐渐形成科学的概念模型."电容器的电容"一节需要学生建构电容器的实物模型和电容的概念模型,特别适合培养学生的科学建模能力.
卢忠南[2](2021)在《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学科要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核心素养。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然而高中物理概念多、概念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导致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难教和难学,尤其是物理抽象概念。因此探究促进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研究非常重要。PHET仿真模拟(Physics Education Technology interactive simulation)主要是研究仿真模拟技术如何改进物理及其他理科教学。本文将PHET仿真模拟应用于高中物理抽象概念的教学中,在文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寻找能够促进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模式。本文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部分。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献,总结物理概念教学取得的成果,探索有效的概念教学方法;总结国外和国内将仿真模拟应用到物理概念教学的成就。在实践研究方面,以电磁学内容为例,展开基于预测-观察-解释的POE教学策略的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使用POE教学策略辅助教学,并引导学生使用PHET仿真模拟进行实验设计和探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实践后,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教师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结论。结论是:第一、将仿真模拟应用于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结合预测-观察-解释的POE教学策略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第二、本研究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更有效的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模式,解决了高中物理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更激励广大教师坚持学习,勇于创新,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仿真模拟程序来服务教学。第三、在缺乏实验的线上教学中,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弥补线上教学的实验缺失问题,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荣雪娇[3](2021)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科学推理能力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性思维能力,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越强,越能解决综合性强的物理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习题教学的作用和功能,使习题教学发挥最大的功效。本论文是以习题教学和科学推理能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指导,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现状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教学策略并设计出教学案例。本研究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主要是本论文的前期准备。主要采用文献法对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有大致的了解。通过文献研究知道高中习题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有一定积极作用。第二章主要界定了一些本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对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综述,为提出基于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以主要采用调查的研究方法,以新疆Y学校学生和物理教师为样本,通过LCTSR科学推理能力中文版测试卷和问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对教师进行访谈,采用观察法对一线教师的习题课课堂进行观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总结分析出现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现状及需要改进的部分。第四章主要根据上述调查的结论并结合相关理论基础提出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1)注重习题精选、习题设置;(2)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支架式教学”;(3)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归纳。第五章主要是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对具体提高学生的控制变量推理、相关推理能力提出习题教学设计案例。第六章是总结和不足与反思,总结本论文得到的结论和阐述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思论文中的不足,希望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进行进一步研究。
梁佳贝[4](2021)在《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课程改革强调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命活力,增添“活”的知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也要求扩充与生活和科技相联系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为了使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更好地贴近学生生活,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为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首先,以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撑,对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发现生活化教学不仅深受学生喜爱,也深受教师的认可,但是在课堂中实施的程度较浅。为了使“生活化”深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本研究提出了有关生活化教学的原则:(1)探索性原则(2)体验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遵循上述原则,按照教学的一般环节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了生活化教学策略。分别是:(1)导入课堂生活化(2)新课讲授生活化(3)课堂拓展生活化(4)教学评价生活化(5)教学资源生活化,旨在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提供策略。最后,设计了《静电现象的应用》和《电容器的电容》这两个教学案例并实施,在教学中完整地应用并体现了这些原则和策略。通过案例实施后对学生及指导教师的访谈进行教学评估,发现生活化教学实施效果良好。本文通过对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为物理教师提供了生活素材,丰富了教学策略。希望本研究可以对学者有一点启示,为高中物理生活化的实施提供参考。
宁艺欣[5](2020)在《高中物理模型构建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最新版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特点,物理学科素养主要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而模型建构是科学思维的主要构成要素。通过分析近几年高考的命题趋势,会发现考察的重点从对知识的掌握转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试题的内容多数来自于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题目就需要学生依据题中的信息,建立相关的物理模型去处理问题。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可以把复杂的问题抽象化,突显出本质的原因,是在学习物理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思路。但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缺乏建模意识,导致成绩下降,逐渐失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物理既难学又无用。为了使现有的情况发生一些改变,开展物理模型教学就显得迫在眉睫。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本论文研究的第一部分,通过查阅相关的研究,先从理论上讨论了物理模型的定义、分类、主要特征以及本文的研究背景。本论文研究的第二部分分析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于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认识和方法的研究;本论文研究的第三部分进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对物理模型的掌握情况,分析目前他们在建模和应用模型解题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解题困难的主要因素。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了解学生构建模型存在的困难,在后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寻找方法进行突破。本论文研究的第四部分从理论上探讨在高中实施物理模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分析了几个典型的教学案例,在教学措施的环节,针对学生对于建模认知障碍的不同进行分类,寻找相应的策略。本文研究的第五部分,设计实验方案,在高中开展关于物理模型教育的实践,在高一、高二年级选取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分析两次月考、期中、期末四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整体效果的差异、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效果的差异以及对男生、女生教学效果的差异等。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在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了大量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使得笔者所任教的两个教学班的成绩有所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部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已经能够有意识的去寻找学习过的物理模型,不至于毫无头绪。成绩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大部分学生无法在短期内取得大的突破,大部分学生与之前相比都有所进步。笔者通过物理模型教学的检验,得到了非常宝贵数据,这些数据对于未来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徐秋实[6](2020)在《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物理“电学部分”教材比较研究 ——以新旧人教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围绕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2017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应运而生。依托“课程标准”开发而来的新版物理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兼顾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为了认识新教材、学习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本文采取文献法、比较法、以及归纳法。通过比较人教版新旧版本教材在“电学部分”的编排结构与内容选择的异同,分析并归纳新版如何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目标,新版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好新版教材。第一章引言部分:介绍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是关于2017版与2003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对比。通过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评价体系、教材编写建议等多方面的深入对比,把控新旧人教版教材的对比方向和整体差异。第三章是关于新旧版本教材在“电学部分”的编排形式对比。通过对教材的编排结构、栏目设置、插图类型等多方面的深入对比。归纳总结新版教材的编写特点;相比较老版,新版教材在落实“核心素养”观念的发展。第四章是关于新旧版本教材在“电学部分”的内容组织对比。通过对教材知识点的选择、探究过程、教材实验设计、习题编写设计等多方面的深入对比。归纳总结新版教材的编写特点;相比较老版,新版教材在落实“核心素养”观念的发展。第五章是针对对比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并概括新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同时给出教材使用的建议并提供根据新版教材开发而来的教学设计。
陈志强[7](2020)在《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对RF MEMS开关电气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具有尺寸小、产量高、插入损耗低、隔离度高等优点,射频(RF)微机电系统(MEMS)开关已应用于远程通讯、遥感监测、雷达等传统领域,并逐渐在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但是,当器件尺寸减小至微纳米量级时,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影响着RF MEMS开关的电气性能。然而,截至目前,国内外关于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及其对于RF MEMS开关电气性能影响的系统性研究仍旧尚未见报道。因此针对该问题,本论文研究了沉积工艺对于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纳米尺度粗糙度时,RF MEMS开关电气参数的计算方法。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基于牛顿运动方程,研究了溅射沉积过程中沉积工艺参数对于沉积铜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分子动力学仿真与实验对比研究了薄膜厚度、基板温度、沉积速率以及热回流对于沉积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机理。提出了兼顾薄膜产量与质量的最优工艺参数。针对沉积工艺与沉积薄膜表面粗糙度的关系给出了明确结论。与传统实验法相比,本文采用的分子动力学仿真方法成本低、耗时少,且能够从微观角度解释薄膜沉积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从而为实际薄膜沉积提供指导。2、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研究了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对RF MEMS开关共面波导传输线传输特性的影响规律。定义了传输线阈值阻抗、阈值反射系数以及粗糙系数,提出了考虑表面粗糙度时射频传输线电气参数的表达式。本文弥补了现有射频传输线模型的不足,给出射频传输线领域是否考虑纳米级表面粗糙度的衡量条件。3、基于电流连续性定理和高斯分布,提出了纳米级表面粗糙度下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值表达式。将RF MEMS开关简化为由粗糙电极、介质层以及光滑电极构成的平行板电容器。基于单个凸峰与光滑电极之间电容表达式,推出了平行板电容器电容表达式。与传统粗糙面模型相比,本文提出模型更接近于实验测试结果。基于此模型,可以减小RF MEMS开关设计过程中由电容引起的误差,提高设计效率。4、基于麦克斯韦方程,提出了考虑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时RF MEMS开关S参数的完整表达式。结合考虑粗糙度时RF MEMS开关共面波导传输线阻抗以及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值表达式,给出了考虑粗糙度时S参数的完整表达式。结合有限元仿真与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本文S参数表达式的准确性。该模型弥补了考虑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时RF MEMS开关S参数表达式的空缺,为RF MEMS开关的设计提供参考,从而可以提高RF MEMS开关设计效率。
陈明[8](2020)在《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的双电层微观结构及其储能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动力系统大力发展等多种需求的推动下,电化学储能系统一直是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作为一种新型绿色的储能器件,超级电容器的储能通过离子输运而形成的具有几个纳米厚的电极/电解质双电层固液界面来实现。因具有功率密度高等一系列优势,超级电容器在储能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在拥有高功率密度的同时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仍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与工作电压的平方成正比,选择具有高工作电压的电解质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因具有特别宽的电化学窗口,且兼具良好的热稳定等优良特性,离子液体已成为超级电容器领域中备受关注的新型电解质材料。而以离子液体为电解质的超级电容器双电层机理研究,是设计并优化该类器件储能性能的关键所在。本论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辅助以理论模型,重点研究了离子液体电解质的离子输运性质,并从分子尺度探究了双电层的微观结构对超级电容器工作性能的影响,为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的实际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优化方案。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针对电解质离子液体,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对离子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和分析,探究了离子液体的离子状态以及离子输运机理。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中阴阳离子存在着自由态与束缚态。基于离子轨迹密度,提出了自由离子和束缚离子的动态判据,并提出了描述离子液体的“两态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揭示了离子液体的离子传输过程和导电机理,且修正了传统的Nernst-Einstein方程,使其能准确预测离子液体的电导率。针对离子液体双电层电容器的能量存储,分析了离子构型和工作温度对双电层结构和储能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极表面电荷密度的改变,双电层内离子重排,并使得微分电容发生改变。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微分电容-电压曲线会从驼峰形转变为钟形。温度依赖性与电荷密度分布是一致的。本论文揭示了离子构型和工作温度对双电层结构影响的一般规律,为超级电容器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针对因具有吸水性,疏水离子液体中杂质水会使得电解质电化学窗口变窄的问题,研究了锂盐对离子液体中电吸附水及电解质电化学稳定性的影响。模拟计算表明,由于与锂离子结合紧密,水分子在很大程度上被锂离子带离电极壁面。这些因素有助于抑制水分子的分解,从而防止潮湿的疏水离子液体的电化学窗口降低。而且这一发现也得到了循环伏安实验证实,为疏水离子液体电解质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龚晴[9](2020)在《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以适应现实的教学情况,培养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生活和社会的综合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公布,将大家的目光从“知识本位”引到“素养目标”,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素养。物理学是建立在对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的总结基础上,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自然要以学生的亲历体验为基础,思维和探究能力的提高也依赖于学生的不断探索实践。体验式教学注重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鉴于此,本文根据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框架要求,将体验式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之中,通过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借鉴。本研究采用的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首先,在深入阅读、整理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背景、意义,阐述研究现状,确定研究内容。其次,论述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概念、环节、特点以及本研究所依托的理论基础。再次,借由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的方式,对高中物理教学现状进行调查调查,总结物理教学的基本情况,发现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对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思维能力方面均有不足,且联系实际生活的意识较为薄弱;而教师也存在课堂教学方式单调、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要求较低等问题。然后,综合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对学生物理学习思维障碍分析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角度探索出将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到高中物理课堂中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最后,合理处理教学内容、妥善设置教学环境,进行相关的案例研究,就高中物理中的《功》、《电容器和电容》两个课题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实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从亲身感知领悟、切身实践探索中,获得积极的体验,领悟物理知识,认识实验方法,开拓物理思维。于教学实践后,进行反思总结: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对知识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机会,有利于促进其认知发展,培养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提高其综合能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情感层面的提升,对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陈丽华[10](2020)在《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高中物理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随之不断地发生改变,以多媒体为中心的可视性教学资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凭借可视性、趣味性、便捷性等特点,可视性教学资源在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实际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可视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导致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等,这些都阻碍了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在这个问题上,高中物理教学亟需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可视性教学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充分调动学生在物理课上的积极参与,而VIPP教学法正是强调了教学的可视性和学生的参与。所以笔者认为,如何将VIPP教学法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笔者在研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学师生的调查和课堂观察了解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对VIPP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进行了探讨和实践。本论文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对参与、可视性、VIPP教学法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然后简述了对本研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脑科学研究理论。第三部分是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笔者首先自编了调查问卷、教师访谈提纲和课堂观察表,对高中物理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和教师可视性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统计的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分别从学生、教师层面总结出这两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是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笔者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并提出了 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原则和策略。第五部分是教学案例。在校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笔者根据本研究提出的部分策略,设计了有关教学案例,并进行了一定的课堂教学实践。第六部分是结束语。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了研究中的收获,并反思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关于电容器电容定义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电容器电容定义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科学建模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电容器的电容”一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建模的内涵 |
2 科学建模流程 |
3 科学建模的物理概念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分析 |
3.1 创设情境,认识电容器的定义、功能和结构,形成心智模型 |
3.1.1 情境1:水杯“装电” 感知电容器的功能 |
3.1.2 情境2:拆解电容器,认识电容器结构 |
3.2 表征表述,心智模型外显,分析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 |
3.2.1 演示实验1:电容器使二极管发光——了解充电和放电 |
3.2.2 演示实验2: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定性分析 |
3.2.3 演示实验3: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定量分析 |
3.3 推理论证,质疑创新,初步建立电容的概念模型 |
3.4 参数分析,修正电容的概念模型 |
3.5 质疑创新,补充电容的概念模型 |
3.6 拓展迁移,模型应用,完善电容的概念模型 |
4 总结与反思 |
(2)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物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线上教学的需求以及仿真模拟的优势 |
三、课程改革的需求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概念 |
二、物理概念 |
三、物理抽象概念 |
四、PHET仿真模拟的介绍 |
第二节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第三节 仿真模拟在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PHET仿真模拟的特点 |
第二节 PHET仿真模拟应用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优势 |
一、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仿真模拟应用在抽象概念教学上的优势 |
第三节 应用PHET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教学的教学实践分析 |
一、在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分析 |
二、线上教学实践分析 |
第四章 仿真模拟辅助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教学案例的选择 |
第二节 基于POE教学策略的教学流程 |
第三节 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基本现状的调查 |
一、问卷编制 |
二、问卷结果分析 |
第四节 基于仿真模拟的《电场电场强度》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 |
五、教学流程 |
六、教学过程 |
七、课后作业 |
第五节 基于仿真模拟的《电容器的电容》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材分析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
五、教学流程 |
七、课后作业 |
第五章 实践研究与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实践的准备 |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
二、PHET仿真模拟程序的准备 |
三、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 |
四、教学设计的制作准备 |
五、教学实践条件的准备 |
第二节 教学实践的过程 |
一、在校的课堂教学实践 |
二、线上教学实践 |
第三节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工具的准备 |
一、调查问卷 |
二、学生访谈 |
三、教师访谈 |
第四节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
一、师生对物理抽象概念教与学的态度 |
二、学生对仿真模拟的认识 |
三、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优势 |
四、PHET仿真模拟在线上教学的优势 |
五、师生对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教学的认可程度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学生应用仿真模拟学习,能增强对物理抽象概念的理解 |
二、教师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有效解决物理抽象概念难教的问题 |
三、在线上教学中,使用仿真模拟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弥补实验缺失的问题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专着 |
三、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PHET仿真模拟实验截图 |
附录二 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现状的调查 |
附录三 课堂教学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基本现状的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四 线上教学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基本情况的调查数据分析 |
附录五 学生对仿真模拟实验辅助物理抽象概念教学的态度的调查 |
附录六 学生对仿真模拟辅助物理概念教学态度的调查数据分析 |
致谢 |
(3)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对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
1.2.2 国内外对习题教学的研究 |
1.2.3 关于习题教学中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物理习题 |
2.1.2 物理习题教学 |
2.1.3 科学推理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理论基础 |
2.2.2 教育学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科学推理能力现状的调查研究 |
3.1 高中生科学推理能力测试 |
3.1.1 测试卷的编制与实施 |
3.1.2 测试卷的结果数据分析 |
3.2 教师访谈调查研究 |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与实施 |
3.2.2 访谈的结果及分析 |
3.3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现状问卷调查 |
3.3.1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3.2 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 |
3.3.3 学生问卷调查样本和问卷的回收情况 |
3.3.4 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高中物理课堂观察 |
3.5 总结 |
第四章 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策略 |
4.1 注重习题精选、习题设置 |
4.2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支架式教学” |
4.3 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归纳 |
第五章 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 |
5.1 教材分析 |
5.2 学情分析 |
5.3 教学目标 |
5.4 教学重难点 |
5.5 教学方法 |
5.6 课前准备 |
5.7 教学过程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科学推理能力测试及答案 |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科学推理能力培养现状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
二、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3.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
4.建构主义理论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生活化教学 |
2.教学策略 |
三、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情况概述 |
(二)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与结论 |
1.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
2.学生问卷调查结论 |
(三)教师访谈分析与结论 |
1.教师访谈分析 |
2.教师访谈结论 |
四、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原则与策略 |
(一)教学原则 |
1.探索性原则 |
2.体验性原则 |
3.实用性原则 |
(二)教学策略 |
1.导入新课生活化 |
2.新课讲授生活化 |
3.课堂拓展生活化 |
4.教学评价生活化 |
5.教学资源生活化 |
五、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案例 |
(一)案例一:《静电现象的应用》 |
(二)案例二:《电容器的电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C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现状学生调查问卷答题情况统计表 |
附录 D 生活化教学素材索引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高中物理模型构建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物理模型理论概述 |
1.1 前言 |
1.2 物理模型及其分类和特征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2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和实施依据 |
2.1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现状 |
2.2 高中物理模型教学的现实基础 |
3 高中生掌握物理模型情况的调查 |
3.1 调查的对象及内容 |
3.2 调查结果的量化分析 |
3.3 反映出的问题 |
4 高中开展模型教学的实践 |
4.1 开展模型教学的教学环节 |
4.2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1:单摆 |
4.3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
4.4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3:动量守恒定律 |
4.5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4:电容器的电容 |
4.6 模型教学实践案例5:用物理模型解题之一模多变 |
5 研究总结 |
5.1 实践结论 |
5.2 反思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物理“电学部分”教材比较研究 ——以新旧人教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科学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教材变迁 |
1.3.2 国外比较研究 |
1.3.3 国内教材变迁 |
1.3.4 国内比较研究 |
1.3.5 已有研究的不足 |
1.4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创新之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之处 |
2 2017 版与2003 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比研究 |
2.1 课程性质与理念的对比 |
2.2 课程目标的对比 |
2.3 课程结构的对比 |
2.4 电学部分二级主题的对比 |
2.5 学习评价体系的对比 |
2.6 教材编写建议的对比 |
3 教材编排形式的对比研究 |
3.1 教材结构编排的对比 |
3.2 栏目设置的对比 |
3.3 插图类型的对比 |
4 教材内容组织方式的对比研究 |
4.1 知识点选择的对比 |
4.2 探究过程的对比 |
4.2.1 探究设计对比 |
4.2.2 问题导入的研究 |
4.3 教材实验设计的对比 |
4.3.1 实验呈现形式的对比 |
4.3.2 实验课的设计对比 |
4.4 课后练习设计的思考与对比 |
4.4.1 新旧版本习题的区别 |
4.4.2 基于核心素养的新版习题设计 |
5 总结与使用建议 |
5.1 新旧版本教材的对比 |
5.1.1 新旧版本课标的对比结果 |
5.1.2 新旧版本教材的对比结果 |
5.2 教材的编写特点 |
5.2.1 突出核心素养的理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
5.2.2 优化教科书结构,兼顾差异 |
5.2.3 联系实际,突出STSE思想 |
5.2.4 关注社会发展、关注我国科技发展 |
5.2.5 升核心素养,全面设计练习题 |
5.3 新版教材使用与教学设计 |
5.3.1 新版教材使用建议 |
5.3.2 基于新教材开发教学设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对RF MEMS开关电气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RF MEMS开关及其研究现状 |
1.2.1 结构分类 |
1.2.2 研究现状 |
1.3 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及其对RF MEMS开关影响研究现状 |
1.3.1 纳米级表面粗糙度 |
1.3.2 纳米级表面粗糙度与CPW传输线 |
1.3.3 纳米级表面粗糙度与平行板电容器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RF MEMS开关工作原理与物理模型 |
2.1 引言 |
2.2 加工工艺 |
2.3 工作原理 |
2.3.1 机电分析 |
2.3.2 电磁分析 |
2.4 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定义及表征 |
2.4.1 均方根值表面粗糙度 |
2.4.2 凸峰密度 |
2.4.3 凸峰半径 |
2.5 考虑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时开关物理模型 |
2.5.1 共面波导传输线 |
2.5.2 平行板电容器 |
2.5.3 开关S参数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F MEMS开关金属薄膜表面粗糙度分子动力学模拟 |
3.1 引言 |
3.2 溅射沉积 |
3.3 势函数 |
3.3.1 L-J势 |
3.3.2 EAM势 |
3.3.3 Tersoff势 |
3.4 沉积过程与边界条件 |
3.4.1 沉积过程 |
3.4.2 边界条件 |
3.5 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 |
3.5.1 薄膜厚度与表面粗糙度 |
3.5.2 基板温度与表面粗糙度 |
3.5.3 沉积速率与表面粗糙度 |
3.5.4 热回流与表面粗糙度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时RF MEMS开关共面波导传输线研究 |
4.1 引言 |
4.2 共面波导传输线 |
4.3 理想光滑共面波导传输线理论分析 |
4.3.1 特征阻抗 |
4.3.2 反射系数 |
4.4 考虑表面粗糙度时共面波导传输线理论分析 |
4.4.1 趋肤深度 |
4.4.2 传输线阻抗 |
4.4.3 反射系数 |
4.5 考虑表面粗糙度时共面波导传输线结果与讨论 |
4.5.1 传输线阻抗 |
4.5.2 传输线反射系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考虑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时RF MEMS开关平行板电容器模型研究 |
5.1 引言 |
5.2 电容式RF MEMS开关的平行板电容器模型等效 |
5.3 平行板电容器模型理论分析 |
5.3.1 单个凸峰与光滑电极电容器 |
5.3.2 平行板电容器非接触态电容 |
5.3.3 平行板电容器接触态电容 |
5.4 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5.4.1 单个凸峰与光滑电极电容器 |
5.4.2 平行板电容器非接触态电容 |
5.4.3 平行板电容器接触态电容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考虑纳米级表面粗糙度时RF MEMS开关S参数研究 |
6.1 引言 |
6.2 S参数理论分析 |
6.3 S参数数值计算与实验结果对比 |
6.3.1 双端固支梁静电驱动圆孔电容式开关 |
6.3.2 四端固支梁静电驱动圆孔电容式开关 |
6.3.3 四端固支梁静电驱动方孔电容式开关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的双电层微观结构及其储能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超级电容器简介 |
1.3 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研究现状 |
1.4 现有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
1.5 全文组织安排 |
2 分子动力学模拟与理论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 |
2.3 离子液体电解质力场选择 |
2.4 双电层电势施加方案 |
2.5 离子液体及双其电层模拟的分析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离子液体电解质动态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分子模拟设置与理论分析方法 |
3.3 自由态与束缚态判据 |
3.4 自由-束缚动态扩散性质 |
3.5 离子液体导电机理 |
3.6 结论的一般性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4 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双电层研究 |
4.1 引言 |
4.2 分子模拟设置与理论分析方法 |
4.3 阴离子构型对双电层的影响 |
4.4 工作温度对双电层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含水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的工作电压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模拟设置与分析方法 |
5.3 锂盐对双电层结构分布的影响 |
5.4 锂盐的微观作用机理 |
5.5 结论的一般性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9)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素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2.3 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素养 |
2.1.1 素养 |
2.1.2 核心素养 |
2.1.3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
2.2 体验式教学 |
2.2.1 体验 |
2.2.2 体验式教学 |
2.2.3 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 |
2.2.4 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环节 |
2.3 一些相关理论的基础 |
2.3.1 杜威的教育理论 |
2.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3 人本主义心理学 |
2.3.4 具身认知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目的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
3.2.2 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检测 |
3.2.3 学生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3.2.4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3 教师访谈 |
3.3.1 访谈提纲的设计 |
3.3.2 访谈的实施及结果整理 |
3.4 调查的总结 |
3.4.1 对学生调查问卷的总结 |
3.4.2 对教师访谈情况的总结 |
第4章 高中物理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
4.1 物理观念方面 |
4.1.1 丰富真实情境的创设,从生活素材中获得体验 |
4.1.2 分化物理课堂教学目标,创设系列体验活动 |
4.1.3 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体会物理学的统一美 |
4.2 科学思维方面 |
4.2.1 分析原始物理问题,体验建构理想模型的过程 |
4.2.2 体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提升科学推理能力 |
4.2.3 注重设置反驳推理环节,体验科学论证过程 |
4.2.4 创设可供质疑的情境,提高质疑创新的意识 |
4.3 科学探究方面 |
4.3.1 打破教材对实验板块的划分,综合体验系列实验 |
4.3.2 挖掘教材中可供体验的素材,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
4.3.3 开展课外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物理学习体验 |
4.4 科学态度与责任方面 |
4.4.1 以物理学史感染学生,渗透科学态度与责任 |
4.4.2 融合社会热点创设体验情境,贯彻STSE理念 |
4.4.3 举办科技文化活动,关注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
第5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案例设计 |
5.1 《功》教学设计 |
5.2 《电容器和电容》教学案例 |
第6章 总结与反思 |
6.1 总结 |
6.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关于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关于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访谈纲要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需要 |
1.1.2 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方法的需要 |
1.1.3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好的教学平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的主要思路 |
1.5.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参与 |
2.1.2 教学中的参与 |
2.1.3 可视性 |
2.1.4 教学中的可视性 |
2.1.5 VIPP教学法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脑科学研究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1.1 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3.1.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3.1.4 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 |
3.1.5 问卷调查的分析 |
3.2 教师访谈 |
3.2.1 访谈提纲的编制 |
3.2.2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
3.3 课堂观察 |
3.3.1 课堂观察表的编制 |
3.3.2 课堂观察表使用说明 |
3.3.3 课堂观察的实施 |
3.3.4 课堂观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参与和可视性资源运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学生层面 |
3.4.2 教师层面 |
第4章 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
4.1 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基本原则 |
4.1.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
4.1.2 民主性原则 |
4.1.3 直观性原则 |
4.2 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
4.2.1 围绕VIPP教学法,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
4.2.2 注重可视性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
4.2.3 注重可视性工具的运用,引导学生建构物理知识 |
4.2.4 提供多种物理课堂参与途径,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
4.2.5 丰富各种课后参与形式,促进学生的知识拓展 |
第5章 教学案例 |
5.1 《电容器和电容》教学实例 |
5.2 《动能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案例 |
第6章 结束语 |
6.1 本课题研究的收获 |
6.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关于电容器电容定义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科学建模的物理概念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电容器的电容”一节为例[J]. 裴姗姗,袁勇,李小锋. 物理教师, 2021(08)
- [2]仿真模拟在高中物理抽象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以电磁学为例[D]. 卢忠南.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3]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培养科学推理能力的策略研究[D]. 荣雪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12)
- [4]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 梁佳贝.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高中物理模型构建教学的实践研究[D]. 宁艺欣. 西南大学, 2020(05)
- [6]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物理“电学部分”教材比较研究 ——以新旧人教版为例[D]. 徐秋实. 江西师范大学, 2020(01)
- [7]纳米级表面粗糙度对RF MEMS开关电气性能影响的研究[D]. 陈志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离子液体超级电容器的双电层微观结构及其储能机理的分子模拟研究[D]. 陈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物理体验式教学的研究[D]. 龚晴. 扬州大学, 2020(05)
- [10]VIPP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研究[D]. 陈丽华. 扬州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