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课的反思

一堂课的反思

杨述平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三十六中小学校617068

老师对于教学,学生对于学习,都有一个共同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参与学习与进取的强大动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学习的兴趣在于引导。学生是个体的组合,经受了不同的家庭、教师或社会的影响,会不同程度的留下一些痕迹,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就较为消极,老师的启迪、引发,只能在一些学生中产生共鸣,与老师进行互动,相当一些人只作壁上观,吞噬别人思考、创作后的余渣,学习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没有创造性,往往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思索,想要谋求突破。

我有这样一个案例,那就是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社戏》的教学。《社戏》是作者回忆童年时代的文学作品,其中的事情对现在的学生应该有些触动,我就把它作为创新、引领来实现课堂教学气氛的转变。

一、《社戏》的课堂设计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写了几件事,目标是理清结构,明确写作详略。

2.结合初一语文教学课程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着重处理好对“夏夜行船”、“月下归航”等重点内容的分析,传授能力。

3.分析人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4.结合课后练习一,总结全文,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5.拓展延伸,“我童年的记忆”。

但实际教学中,我遇到了麻烦:一是学生的预习不到位,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二是沉闷的老毛病复发;三是对以前老师传授的知识点没掌握,因而在引导中没有起到多大效果。

我很着急,但看到学生茫然的神情,只好采取冷处理方式。过了几分钟后,我就直接在黑板上展示本堂课的内容,让学生看书自学,并提出要求:提出问题后,老师再讲。以此将学生之军。

学生眼见不能直接得到老师的帮助,只好自力更生,读书思考。渐渐地有问题提出来了,我仍是不做声。后来问题越来越多。我才将学生的问题梳理成教学构思的几大类。我因地制宜,将学生问题集中在“夏夜行船”上进行挖掘。

在“夏夜行船”的分析上,传统的做法是抓住景物描写方法与作用分析,从而让学生去学习借鉴,但是,学生的能力达到了吗?再则,以前学过的知识复习积累程度如何?这都是值得检验的事情。

于是,我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想办法。学生又在无奈中开始了新的煎熬与跋涉。但涉及到景物描写方法时,原来学过的有好几种,究竟有哪些在本文中运用到了呢?这是对学生知识储备的检验。诸多问题的出现,我只做含蓄地提示,这又让学生苦费心机。下课后,我从学生脸上观察到细微的喜悦之情。短短的四十分钟,让学生度日如年,也使我的教学在磨练中得到了长进。

二、教育反思

按照教学设想,我要完成第一、第二个目标,但是,我连第二个目标也没达成,这是不是我的教学出现了问题。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没有出现这些问题呀,我陷入了沉思。我觉得,教学目标达成,不是一厢情愿的问题,关键是要师生的配合,更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要启发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学生童年生活兴趣与作者兴趣相融时,就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为活泼、最为现实的成分。兴趣越大,产生的思维结果就会多种多样,也会让老师从学生的活动与锻炼中受益。

2.要始终把发挥学生主体性作为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核心

要抓住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特点,结合学情,在应知应会上教育培养,想面面俱到,往往无一而到,不能拔苗助长,老师以为“严”和“深”的教学都是好事的观念是错误的。应注重学法的指导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自己找出的疑点,并解决问题,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共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特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的“会”与“能”才是教学的核心。

3.改革备课方法,把认识和培养主体性人格双层面纳入教学结构

我们把教案编的头头是道,却是闭门造车,没有关系到学生问题,是很大的失误。

4.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调适,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师道尊严”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敬畏,让课堂死气沉沉。放下这种架子,就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敢想敢说,敢有与别人不同看法的课堂环境。所以,教师的能力、教法、亲和力都要综合体现,使学生心理上得到一种支持,使单纯活泼的个性得以张扬,即使有时他们想的不全,或错了,也要支持,这样他们才能勇于探求,才能发挥出聪明才智。

我的这一堂课虽然不成功,但我知道了:教改势在必行,也会愈加深入,只有更新观念,勇于实践,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问题,改进教法,更多地关注学情,更好地服务教学,才能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标签:;  ;  ;  

一堂课的反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