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感性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感性,图像,价值,情感,形式,关系,互动。
感性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1](2019)在《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感性优势及价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素养教育是人们对于理论与实践价值的具体发现,音乐艺术和美德教育的关联性是人们对于素质教育完整性的进一步了解。音乐教育的感性优势所带来的全面素质的成长,不仅会影响一代新人的教育与发展,也是我们国家步入小康的重要标志。本文站在素质教育的角度,试图通过对音乐教育在全面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意义、优势及其价值的梳理,让人们更加了解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期刊2019年11期)
夏静[2](2019)在《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基于奥尔夫教育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探微》一文中研究指出孩子是天生的乐者。生性活泼的孩子对音乐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其会随着音乐自然而然地摆动身体,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对于当下的音乐课堂,教师过度重视音乐课堂的纪律性,以乖巧和守规则为目标,统一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这虽然维持了音乐课堂表面的和谐,但仔细揣度,规范式的音乐课堂束缚了学生的天性,约束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谐的背后更多的是隐患和压制。为此,教师应基于(本文来源于《陕西教育(教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贾枫[3](2019)在《现当代教育环境下“新感性”在职业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人如果想接触艺术,可以通过美术教育实现对艺术的理解,并接受其中包含的艺术思想。但是,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已经被"应试"、商业或其他种种现实因素腐化,美术教育现在被用于达到某种目的及获利的工具,它所包含的艺术力量被逐渐忽略。美术教育的内涵被歪曲,目标被偏离,使艺术与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一样,成为工具性学科,这些是现在从事美术教育的人必须看重及考虑的问题。艺术不服从于现实,因为艺术是以自由为目标的,它并不拘泥于现状,而是对现状进行实时的分析,这也显示出艺术存在的价值。本文以当今社会和美术教育的现状,以及马尔库塞的"新感性"为出发点,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对职业美术教育对人性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召唤健康的感性、建立"新感性"需要如何去做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4期)
徐虹[4](2019)在《借助依赖的教育:情感性师幼关系的建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赖性是未成熟个体的既成事实,是幼儿成长与教育的起点。借助依赖的教育既尊重幼儿及其天性,又确保教师的教育权力。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逐渐摆脱依赖的消极性质,发展出判断能力;成为可教育的儿童,产生对社会群体的依恋。同时,借助依赖的教育也教育了教师:教师削减了个人权威,产生并承认对幼儿及群体的依赖。相互依赖的心理事实以及情感-接受互动模式促使师幼双方构成关心关系的共同体。对话、实践与认可,滋养个体的伦理理想,情感性师幼关系得以进一步提升。(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么加利,郑栋[5](2019)在《图像世界的感性迷狂——我国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图像化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表现出的种种乱象,诸如教育意义的浅层化、教育目标的模糊化、知识内涵的表层化、教学知识的碎片化、教学行为的表演化、师生交往的形式化等一系列偏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实践行为,从根本上讲是"读图时代"中人们深受图像化思维侵蚀和支配而呈现的一种"感性迷狂"所致。"图像化思维"作为人们借以理解当下图像世界的一种生理感官方式,已经渗入教育场域之中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造成了严重危害。我们必须正视教育图像化带来的种种弊病,并在柏拉图理念论的"以理性来理解世界"这一根本原则的理论指引下,力求从视觉狂欢统治下的图像化教育回归到理念世界中理性支配的教育,完成由"视"到"思"的复归。(本文来源于《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向琪琪[6](2019)在《琵琶教育中感性与理性的比重研究——两个典型教学案例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但我国的音乐教育往往重理性而轻感性,琵琶教育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本文以专业音乐院校与社会普及琵琶教育中两个典型教学过程为案例,从教师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分析两种教育模式中的感性与理性差异,最后在二者如何分配的问题上提出教学建议。(本文来源于《乐器》期刊2019年02期)
闫闯[7](2018)在《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化意识形态长期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存在形式,受此影响,理论化意识形态决定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但处于理论化意识形态背后的感性形式意识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这种感性形式意识形态的不断整理和深入分析,将在理解意识形态内容、理解意识形态发展历程、理解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方面,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发展机会和动力。(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6期)
王平[8](2018)在《注重情感性的价值教育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转型背景下,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物质经济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并不会同时消除或者减少现代人精神的空虚与迷茫。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远远不能解决人们自我的精神问题,而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又在事实上影响并造成了人们主观世界的诸多问题。在人们(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12-06)
[9](2018)在《法国幼儿的感性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法国将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从这一方面看来,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法国对幼儿的感性教育,首先是尊重幼儿,在这个基础上再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尊重幼儿人格在中国,孩子犯了错误,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先指责孩子。但是在法国,大部分父母总是先问事情原因,问问孩子当时是什么样的想法,对孩子就像对大人一样。听完孩子讲的事情经过,父母才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本文来源于《平安校园》期刊2018年11期)
秦昌胜[10](2018)在《理性提升,感性为先——谈高中数学的情感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发展至今,如今的高中数学教学理念较之早前也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教学不应仅是关注知识表面,而是要进行纵向的延伸,直至学生的感情层面.简言之,即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情感教育的渗透,如此方能帮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形态,如此方能有助于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进而保证高效的教学.(本文来源于《数学学习与研究》期刊2018年21期)
感性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孩子是天生的乐者。生性活泼的孩子对音乐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其会随着音乐自然而然地摆动身体,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对于当下的音乐课堂,教师过度重视音乐课堂的纪律性,以乖巧和守规则为目标,统一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这虽然维持了音乐课堂表面的和谐,但仔细揣度,规范式的音乐课堂束缚了学生的天性,约束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谐的背后更多的是隐患和压制。为此,教师应基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感性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王楠.素质教育中音乐教育的感性优势及价值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
[2].夏静.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基于奥尔夫教育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学探微[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9
[3].贾枫.现当代教育环境下“新感性”在职业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4].徐虹.借助依赖的教育:情感性师幼关系的建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
[5].么加利,郑栋.图像世界的感性迷狂——我国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图像化批判[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向琪琪.琵琶教育中感性与理性的比重研究——两个典型教学案例的比较分析[J].乐器.2019
[7].闫闯.感性形式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
[8].王平.注重情感性的价值教育实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9]..法国幼儿的感性教育[J].平安校园.2018
[10].秦昌胜.理性提升,感性为先——谈高中数学的情感教育[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