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载传递特性论文-杨金尤,雷金波,万梦华,周星,陈科林

荷载传递特性论文-杨金尤,雷金波,万梦华,周星,陈科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荷载传递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模型试验

荷载传递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尤,雷金波,万梦华,周星,陈科林[1](2019)在《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对带帽无孔管桩复合地基和叁种开孔方式的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进行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各桩型复合地基荷载沉降、桩身轴力、桩周土压力、桩土荷载分担比和桩土应力比等承载性状。试验结果验证了桩身开孔能让超孔隙水主动进入管桩内腔,从而降低土体含水量,提高土体抗剪强度,更有利于发挥桩土体分担荷载的作用,减小复合地基总沉降,以及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研究成果能为有孔管桩复合地基理论研究提供基础,并对其应用推广和优化设计起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21期)

马语卿,吕亚茹,许宏发,解东升[2](2019)在《XCC桩单桩荷载传递特性的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XCC桩是根据等截面异形周边扩大原理改造而来的异形截面桩,通过改变截面形状来改变桩土荷载传递机理。为了得到真实应力状态下XCC桩-土荷载传递机理,开展了单一均质Toyoura干砂中XCC单桩与等截面面积的圆形单桩的离心机对比模型试验,得到了真实应力状态下XCC异形桩的极限承载力、轴力和侧摩阻力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以10%桩径沉降作为承载力判别标准时,XCC单桩极限承载力较圆形单桩提高了约30%,其主要来源于桩侧摩阻力的提高; XCC桩侧摩擦力稍大于圆形桩,其总侧摩阻力至少是等截面面积圆形桩的1.65倍,侧摩阻力的提高部分来源于截面周长的增大,其余来源于XCC单桩的"异形效应"。(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匡政[3](2018)在《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抗浮锚杆荷载传递机理及锚固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钢筋的耐腐蚀性较差,钢筋抗浮锚杆耐久性在富含腐蚀性离子的地下环境中受到质疑,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抗浮锚杆以其优良的介电性及耐腐蚀性成为传统钢筋锚杆的最佳替代品之一。本文借助光纤光栅传感测试技术,通过理论推导及试验研究等方式,深入研究了GFRP抗浮锚杆内锚固段的应力沿锚固深度分布规律、锚固体内荷载传递规律、锚头位移规律、临界锚固长度预测以及外锚固段的直锚、弯曲GFRP抗浮锚杆的承载性能、位移规律,为GFRP抗浮锚杆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及实践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荷载传递理论与Kelvin问题的位移解,推导出抗浮锚杆杆体的轴力、剪应力沿锚固深度的分布函数,并与GFRP抗浮锚杆拉拔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1)该理论方法求得锚杆杆体轴力、剪应力分布函数曲线形式上与试验结果相似,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但由于锚固体的不均匀性以及孔口附近锚杆杆体与锚固体的脱黏效应,造成实际锚杆杆体轴力及剪应力曲线主要分布范围较大,实际试验剪应力峰值低于理论剪应力峰值,且锚杆杆体剪应力及轴力分布曲线主要分布范围大于理论函数曲线的误差。(2)为减小试验结果与理论值之间客观存在的误差,提出固定脱黏长度下的平均剪应力衰减法及下移弹性段起点的方法对理想条件下的轴力及剪应力分布函数进行修正,修正后轴力及剪应力分布理论曲线与实际试验结果吻合度大大提高。2.利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成功监测拉拔荷载作用下GFRP抗浮锚杆不同横截面轴应力及不同轴向界面剪应力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锚固体内荷载传递规律及锚头位移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发生杆体断裂破坏的GFRP锚杆破坏荷载高于同型号发生滑移破坏的锚杆;发生滑移破坏的锚杆的荷载-位移曲线在拉拔中后期产生“上扬”现象,位移量明显高于同型号发生断裂破坏试验锚杆;增加杆体直径可有效提高锚杆承载力并限制其位移。(2)发生滑移破坏的锚杆杆体、锚固体荷载-位移差曲线高于同型号发生断裂破坏的锚杆;增加杆体直径有助于降低杆体、锚固体的位移差。(3)GFRP抗浮锚杆内锚固段各轴向界面轴应力沿锚固深度呈“倒S型”分布,剪应力沿锚固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在临界锚固长度附近减小至零,剪应力在锚固体内沿斜向上方向从第一界面传递至第二界面。(4)利用锚杆剪应力简化分布模型计算得到的锚杆、锚固体荷载-位移差曲线满足锚杆使用要求,且理论值与发生滑移破坏的试验锚杆位移差吻合度较高。3.基于理想同心薄壁圆柱体剪切模型及抗浮锚杆剪应力分布简化模型,推导出GFRP抗浮锚杆的临界锚固长度解析式。通过对比实际试验结果及现象,验证了解析计算方法和基本假设的合理性,此外还得到以下认识:(1)在进行GFRP抗浮锚杆设计时,可将理论临界锚固长度的2/3作为锚杆设计锚固长度参考值,有助于在保证承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锚杆材料利用率,节约成本。(2)增大锚杆杆体与岩土体弹性模量比值和杆体半径可提高GFRP抗浮锚杆的临界锚固长度,具有一定实用价值。4.将不同形式钢筋及GFRP抗浮锚杆锚固于倒置混凝土底板中,通过拉拔试验探讨GFRP抗浮锚杆杆体的外锚固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弯曲处理可以有效解决钢筋锚杆在混凝土底板中锚固长度不足的问题,但由于GFRP抗浮锚杆弯折处材料力学性能不佳,导致弯折处理后的GFRP抗浮锚杆承载性能有所下降,且弯折长度越长,承载力下降越显着。(2)锚固长度越长,GFRP锚杆极限承载力越大,该现象可用锚杆传力机理合理解释,同时引入试验锚杆的广义效率系数加以验证。(3)弯曲处理可以限制钢筋及GFRP锚杆杆体在混凝土中的位移,有效降低锚杆的滑移量,弯折长度越长,位移限制效果越明显;此外,锚固长度越长,GFRP锚杆杆体的滑移量越小。(4)引入抗浮锚杆弯曲处理影响系数,进一步阐明弯曲处理不利于GFRP抗浮锚杆承载力的提升,但由于弯曲处理可有效限GFRP制抗浮锚杆在混凝土底板中的位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确定GFRP抗浮锚杆的最优弯折形式。(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1)

余航[4](2018)在《路面岩土颗粒荷载传递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工格栅已被广泛用于提高道路工程中的土力学行为。为了研究土工格栅与砂土之间的荷载传递特性,数值化合物拉伸试验(砂)与土工格栅抗拉构件已使用PFC进行研究,砂为蓝本,采用线性接触刚度模型无粘结颗粒,而土工格栅仿照保税颗粒的分段线性模型,可视化结果提供研究人员更多的土工格栅与砂土之间的界面行为。校准是通过比较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土工格栅与砂土之间的荷载传递特性一直是可视化土工格栅加筋的受力和位移分布,在接触力的变化在不同的夹具位移在土工格栅附近的砂颗粒试样和旋转。(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8年22期)

翟恩地,石世刚,胡中波,许成顺[5](2019)在《基于荷载传递曲线的大直径钢管桩水平受力特性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海上风电通常选用大直径钢管单桩基础。水平受力的大直径钢管桩桩截面转动引起的桩周土对桩的附加抗力作用较为显着,为考虑这部分附加抗力对大直径桩水平受力特性的影响,首先,提出适用于大直径钢管桩水平受力分析的修正文克勒地基梁模型,分别使用非线性弹簧模拟土和考虑剪切变形的C1型梁单元代表桩,假定桩单元内部土荷载传递曲线的割线刚度为线性分布,推导相应的有限元公式,形成考虑桩截面转动附加抗力作用的耦合法,并根据该算法编制程序。然后,基于现有的土荷载传递曲线使用耦合法对算例进行分析,以验证耦合法的合理性,并将其计算结果与仅考虑横向非线性弹簧作用的p-y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耦合法可更好地预测大直径钢管桩的水平受力特性;大直径钢管桩桩身变形越接近于刚性转动,桩截面转动产生的附加土抗力作用越显着,当大直径钢管桩桩身变形接近于柔性变形时,桩截面转动产生的附加土抗力作用基本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郭浩然,乔兰,李远[6](2018)在《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荷载传递模型的改进及其桩身承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桩-土相互作用问题是岩土工程桩基础问题的关键点与难点,目前针对桩身在循环温度荷载与上覆结构荷载双重作用下的能源桩承载特性研究较少。在传统理想弹塑性模型及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分段非线性的方法对桩-土荷载传递骨干曲线进行了修正,并基于Masing’s循环准则,提出了适用于能源桩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利用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对能源桩承载特性进行数值分析,着重研究了桩-土荷载传递参数比R对能源桩受力情况的影响。此外,为了探究在上覆结构荷载及循环温度荷载双重作用下,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的真实荷载传递关系及其结构热力学特性,开展了针对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相互作用问题的室内模型试验,监测了其桩身轴向应力及侧摩阻力随温度及深度变化的趋势,并与基于改进荷载传递模型的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室内模型试验监测及数值计算结果显示:能源桩在上覆结构荷载及温度循环荷载双重作用下,其受力行为受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循环曲线控制;基于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循环曲线而建立的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改进的桩-土荷载传递模型能够较好发地反映能源桩实际的承载特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11期)

王成龙[7](2018)在《砂土中能量桩单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桩是一种通过在桩基中埋设热交换管,实现上部建筑与土体进行热交换而获取浅层地温能的新技术。加热或制冷过程中,能量桩承担上部建筑荷载的同时还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而桩体和土体受温度影响会产生膨胀或收缩,引起结构的热力学响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能量桩热响应方面,而对桩体热力耦合效应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采用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循环温度作用下能量桩单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着重探讨了埋管形式对能量桩热力耦合效应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能量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开展了有无外部荷载和不同土体压实度下的能量桩热力耦合效应模型试验,揭示了桩端土压力和桩侧水平土压力受温度影响的变化机理,获得了桩体应变、应力、侧摩阻力分布规律以及桩顶位移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桩侧水平土压力值与桩顶上部荷载无关,加热后桩体应力沿深度分布规律发生变化,自然恢复后,外部荷载作用下桩顶也产生了不可恢复的沉降位移;桩侧土体相对密实度对桩体的热膨胀约束较为明显。(2)开展了桩体两端刚度约束、桩基埋管形式及环境温度对能量桩热力耦合效应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了桩顶上部荷载约束刚度和桩端土体约束刚度对位移零点位置以及桩体热应力分布的影响,对比分析了W型和单U型桩体的桩顶横截面倾斜度变化规律,提出了减少桩顶非均匀沉降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外界环境的热对流对桩体温度以及桩顶位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位移零点分别随着桩顶上部荷载和桩端土体约束刚度的增大而上移和下移,热应力则逐渐增大,并且分别沿深度减小和增加;相同温差梯度下,单U型埋管形式桩体的倾斜度约为W型桩的2倍;环境温度对桩体温度的变化有一定影响,而对桩顶位移的影响较小,当考虑外界温度的热对流时,其温度的深度影响范围达到了17%L。(3)开展了不同埋管形式对能量桩热力学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单U型、螺旋型、W型埋管桩的桩体和桩周土体温度、桩端土体压力、桩侧水平土压力、桩体热应力以及桩顶位移的差别,进一步研究了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和桩顶位移对结构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型埋管桩变化最为明显、继而依次为螺旋型和单U型;W型桩在制冷过程中产生的拉应力和桩顶沉降位移对结构的安全性影响较大。研发了一种新型埋管形式的能量桩,综合新型能量桩的传热性能和力学响应,其对结构安全影响较小,适用性较强。(4)开展了长期温度循环下能量桩热力耦合效应研究,揭示了多次温度循环作用下土体的储热机理,获得了桩体内部的应力积累和桩顶位移的长期沉降变化规律。开展了能量桩极限承载力模型试验,得到了不同温度和温度循环下桩体的荷载-沉降曲线,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1次、3次和5次冷热循环后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了干燥和饱和条件、土体密实度、不同埋管形式对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基极限承载力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增大,1次冷热循环后,桩体极限承载力基本无变化,而多次冷热循环后桩体极限承载力下降明显;土体密实度较大、埋管形式换热量较大时桩体极限承载力变化较为明显。(5)建立了能量桩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影响因子以及基于β法的能量桩极限侧摩阻力计算方法。基于已有现场试验和部分模型试验,提出影响因子λ和η,分别对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变化进行分析。给出λ和η的变化区间以及平均值,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承载类型桩体的影响因子变化规律以及温度变化的影响。基于已有规范的β推荐值,结合现场试验,提出适用于能量桩的β参考值。(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04-01)

周炳生,王保田,梁传扬,王远航[8](2017)在《全长黏结式锚杆锚固段荷载传递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全长黏结式锚杆界面剪应力分布及荷载传递问题,从锚固体界面剪切位移分布曲线的统一形式出发,建立无限长锚体界面的位移、轴力以及剪切应力的求解公式,推导出与黄明华模型实质相同的双指数曲线本构模型以及锚体顶部荷载位移曲线的指数形式,并将该求解公式进一步修正推广至有限长锚体,得到修正后的全长黏结式锚杆接触面荷载位移解答,并且该解答揭示的锚固体接触面本构关系能够反映锚固深度变化带来的影响,规避了均匀统一本构假设的局限性,具有更高的适用性。通过工程实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并可据此进行锚杆拉拔荷载传递的全历程分析。(本文来源于《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S2期)

谭慧明,陈福茂,梅涛涛[9](2017)在《遮帘式板桩码头荷载传递特性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合实际工程,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遮帘式板桩码头的受力特性,首先通过与现场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然后通过对比传统板桩码头和遮帘式板桩码头各结构的位移、内力和水平土压力分析遮帘效应,并结合板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提出具体的遮帘效应系数。研究表明,在开挖面高程以上,前墙位移大于遮帘桩位移;在开挖面高程以下,前墙位移小于遮帘桩位移;开挖面高程以上,前墙陆侧水平土压力值在一个小范围波动,遮帘桩海侧土压力也较小,而遮帘桩陆侧水平土压力较大,桩两侧存在明显的水平土压力差,桩起到了很好的遮挡作用;开挖面高程以下,前墙的陆侧土压力急剧增大;遮帘桩的设置不仅减少了前墙上的总水平土压力,还改变了水平土压力分布规律;根据前墙受力和变形的特点,结合规范设计方法,建立了以开挖面高程处前墙陆侧水平土压力荷载减小程度为指标的遮帘效应系数,为定量衡量桩体遮帘作用和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期刊2017-09-23)

陈昌富,赵湘龙,吴燕泉[10](2017)在《基于滑块位移法大桩帽刚性短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成果发现,随着荷载的不断增加,大桩帽刚性短桩桩帽下地基土体最终发生侧向整体剪切滑移破坏,而下部桩体则发生向下刺入破坏。据此,提出了一种滑块位移法分析桩帽下地基土体的荷载-位移关系,而下部桩体的荷载-位移关系则采用荷载传递法进行分析。然后,基于上、下两部分的位移协调条件,迭加得到大桩帽刚性短桩的荷载-位移关系曲线(P-s曲线)。同时,采用模型试验结果对此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此方法得到的P-s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最后,利用本文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的帽桩直径比D/d以及桩长与桩帽直径比L/D对大桩帽刚性短桩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软土地基中宜采用帽桩直径比D/d>2和桩长与桩帽直径比L/D<10的带帽桩。(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12期)

荷载传递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XCC桩是根据等截面异形周边扩大原理改造而来的异形截面桩,通过改变截面形状来改变桩土荷载传递机理。为了得到真实应力状态下XCC桩-土荷载传递机理,开展了单一均质Toyoura干砂中XCC单桩与等截面面积的圆形单桩的离心机对比模型试验,得到了真实应力状态下XCC异形桩的极限承载力、轴力和侧摩阻力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以10%桩径沉降作为承载力判别标准时,XCC单桩极限承载力较圆形单桩提高了约30%,其主要来源于桩侧摩阻力的提高; XCC桩侧摩擦力稍大于圆形桩,其总侧摩阻力至少是等截面面积圆形桩的1.65倍,侧摩阻力的提高部分来源于截面周长的增大,其余来源于XCC单桩的"异形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荷载传递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金尤,雷金波,万梦华,周星,陈科林.带帽有孔管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分析[J].建筑结构.2019

[2].马语卿,吕亚茹,许宏发,解东升.XCC桩单桩荷载传递特性的离心机模型试验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9

[3].匡政.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抗浮锚杆荷载传递机理及锚固特性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8

[4].余航.路面岩土颗粒荷载传递特性的研究[J].南方农机.2018

[5].翟恩地,石世刚,胡中波,许成顺.基于荷载传递曲线的大直径钢管桩水平受力特性分析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9

[6].郭浩然,乔兰,李远.能源桩与周围土体之间荷载传递模型的改进及其桩身承载特性研究[J].岩土力学.2018

[7].王成龙.砂土中能量桩单桩竖向荷载传递机理与承载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8

[8].周炳生,王保田,梁传扬,王远航.全长黏结式锚杆锚固段荷载传递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

[9].谭慧明,陈福茂,梅涛涛.遮帘式板桩码头荷载传递特性数值模拟研究[C].第十八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2017

[10].陈昌富,赵湘龙,吴燕泉.基于滑块位移法大桩帽刚性短桩荷载传递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17

标签:;  ;  ;  ;  

荷载传递特性论文-杨金尤,雷金波,万梦华,周星,陈科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