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比赛教学法在篮球课中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祝祥晨[1](2021)在《比赛教学法在初中乒乓球课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
王鹏,苏笑朋,穆培云[2](2021)在《比赛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中的实施》文中研究指明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背景下,人们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也随之不断提升。一直以来,篮球都是广受大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大学生都知识对教师的动作进行机械简单的模仿,难以获得深刻体会与独特认识,。对此,为了有效保持大学生对篮球的兴趣,促进大学篮球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应充分重视起比赛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刘永庆[3](2020)在《“比赛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现有的专业性的高校篮球教学工作。为了进一步的创新原有的篮球管理的模式,必须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更新替换,阶段性的改变现有的就教育教学理念,完善基础的实践教学内容。由于篮球是当代学生较为喜爱的一项球类运动,其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现阶段的"比赛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崔亚东[4](2020)在《“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在小学五年级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山西省通宝育杰学校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大众对体育的需求更加多元化,网球运动也逐渐在我国升温,但群众基础较弱,职业球员在国际网球巡回赛中也缺乏竞争力。在影响我国网球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网球人口基数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因素。网球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入门学习周期较长,也就导致许多网球初学者在枯燥的动作学习阶段就放弃网球学习。因此,提高我国网球普及程度,培育后备力量,关键在于降低学生学习难度,从培养兴趣入手。小学阶段正是运动员体能与技术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提高我国网球运动氛围、增加网球运动人口的主要途径。因此,本文通过对网球教学中的人口流失现象深入分析后,根据网球运动的技术动作特点和为解决网球初学者流失问题而提出的快易网球计划,运用实验法和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探讨将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快易网球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可行性,并在小学网球课中运用该教学法,分析其在学生体质、网球基础能力、专项技能、学习兴趣和同伴关系五个方面的教学效果。实验选取的对象为山西省通宝育杰学校五年级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各45人,分别按照“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组织教学。研究结论如下:(一)“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能够充分利用短式网球的优势,在小学有限的教学条件下顺利开展;(二)通过对两种教学方法的对比表明:传统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方面略有优势,而“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在击球的成功率方面有独特优势,而在实验的前中期提高效果不明显,主要在学期末得到显着提高;(三)“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和快易教学法的教学内容与程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工明确,同伴间积极交流合作,互相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之间良性的同伴关系;(四)“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能显着提高学生的连续颠球和接空中球水平,而在连续拍球和接落地球方面与传统教学法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也高于传统教学法,说明“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网球基础能力。
蒋文梅[5](2020)在《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院校开展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作为三大球类之一的排球课程在校园中出现了学生兴趣下降、普及程度萎缩以及师资力量下滑等新情况和新问题,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计划和课程学时的改变对民办中职中专院校排球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寻求适合当前排球教学环境的新教学方法已势在必行。本文在总结分析和借鉴吸收当今排球主要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院校排球教学发现的问题,结合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排球课教学现状,与业内专家学者和教学一线老师进行深入的调研访谈,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数理统计和实验法等方法,科学设置闯关关卡,合理确定过关标准,构建出排球闯关教学法模型,并在云南工程职业学院中专部排球课中进行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对比研究。本实验区分日常表现、身体素质、排球技术和体育兴趣四个维度把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排球学习情况进行比较,日常表现主要是对课内旷课和违纪次数、课外“运动世界APP”打卡次数和“健康跑”总里程进行对比来衡量实验效果,实验班在身体素质维度上设置5步桩跳山羊、双腿夹球端腹、驼球俯卧撑、蚂蚁搬家和青蛙抱龙珠五个闯关关卡,排球技术维度上设置波浪垫球、芝麻开花、进攻风暴、射手打靶和爬楼梯五个闯关关卡,对两组学生身体素质维度上的立定跳远、平板支撑、30米×2蛇形跑三个项目进行考核,对排球技术维度上的对垫球、对传球、发球和扣球四个项目进行考核,利用《体育情境兴趣量表(中文修订)》,对两组学生关于排球课程注意力、新颖性、探索性、挑战性、愉悦感和总体兴趣六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两组实验对象的比较来衡量排球闯关教学法的效果。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排球闯关教学法比排球传统教学法在身体素质提升上没有明显优势;二是排球闯关教学法比排球传统教学法在促进排球技术掌握上有优势;三是排球闯关教学法比排球传统教学法更能促进体育兴趣的提升;四是排球闯关教学法与排球传统教学法相比在课外训练上有优势。由以上的结论以及排球闯关教学法的实践可以看出,“排球闯关教学”的经验,可供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参考借鉴。同时,“排球闯关教学”的思想也可供其它体育实践课在教学中借鉴,这是对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也是对排球传统教学法的有力补充。尽管排球闯关教学法整体效果优于排球传统教学方式,但排球闯关教学法在教学现场组织、学生兴趣持续激励和关卡设置、过关标准以及分值比例等方面,仍有许多待完善的问题,还需要更多对教学改革有兴趣的老师和同学参与其中,进行丰富和完善。
欧文浩[6](2020)在《推拉理论下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动机及其供给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篮球功能价值进一步挖掘,高校篮球选项课迎来了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篮球选项课不仅是高校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有效衔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部分,它对培养大学生优良品质与终身体育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助力实现体育强国建设目标与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充分探究和掌握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的动机与需求规律,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充分挖掘课程的优化因素和优化对策,使优化改革更好地为提高学生认知度和参与度服务,为提高篮球课程质量服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首先,本文运用文献综述研讨了“推-拉”理论模型应用到篮球选项课动机研究的可行性和优势;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专家咨询法(Delphi)收集并梳理大学生篮球选项课参与因素,并结合推拉理论模型,编制出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的“推-拉-阻”量表;采用分层加随机抽样方法,对福州大学城5所高校的807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数据结果符合探索性及验证性因子分析的研究要求;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抽取推-拉-阻的公因子并进行命名;运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rsons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建立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推-拉-阻”动机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行为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其次,运用供给侧改革研究理论和专家访谈法,将篮球选项课供给侧分为资源、劳动力、制度和创新四个要素,并对抽样高校的篮球选项课供给要素配置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从而剖析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推-拉-阻”动机需求与高校篮球选项课供给要素配置存在不足的供需关系,从而探索提出大学生篮球选项课供给优化对策。本文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根据探索性因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推-拉-阻”动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模型拥有较好拟合度。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的推力主要有:“提升自我”、“改善精神与体质”和“个人喜好”,拉力主要为“项目认知”、“课程认知”和“经历认知”,阻力主要为“个人与资源阻碍”和“结构性阻碍”。2、在性别、年级、专业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下,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的“推-拉-阻”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别。从八个公因子看,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个人喜好”与“结构性阻碍”中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提升自我”、“改善精神与体质”、“个人喜好”、“项目认知”、“经历认知”、“个人与资源阻碍”和“结构性阻碍”中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专业间的大学生在“个人与资源阻碍”和“结构性阻碍”中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控制性别、年级、专业三个变量后,“提升自我”、“改善精神与体质”和“个人喜好”三个推力动机以及“项目认知”和“课程认知”两个拉力动机对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能够产生正向显着效应;而“个人与资源阻碍”对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4、通过对抽样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对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推-拉-阻”动机与高校篮球选项课供给要素配置存在的不足进行供需对位分析发现:(1)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配置与阻力存在供需关系,高校在资源要素(生均场地面积和室内场地少、受气候影响大、多媒体线上使用率低)与劳动力要素(篮球专任教师配置不足,教师职称和性别结构差异大)的投入不足,形成了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的阻力。(2)制度要素配置与推力动机存在供需关系,高校在制度要素中存在的(选课制度无法体现学生主体性、课程时长和理论学时短、缺乏学生自评等评价方式)结构性问题,削弱了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的推力。(3)创新要素配置则与拉力动机存在供需关系,高校在创新要素中存在的(篮球文化宣传栏、条幅等文化宣传设施被冷落、选课系统中课程评价信息缺漏)结构性问题,减弱了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的拉力。5、针对篮球选项课面临的结构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供给优化对策:(1)教育供给方应该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学生需求采集机制,主动适应教育需求,加大篮球选项课的有效供给。(2)建立需求与供给的动态平衡,构建创新驱动配置,提升篮球选项课吸引力。(3)引导教育资源与服务合理投放,提供优质课程,化解篮球选项课存在阻碍。
周邦顺[7](2020)在《比赛教学法在高中女生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高中篮球教学是一项受欢迎的教学活动,受到学生喜爱,但女生篮球课教学情况不好。首先,在篮球课上,女生相比较男生不喜欢篮球场上的剧烈运动。由于女生的特性,她们的竞争性、对抗性不如男生,如果来例假了更是不会参与活动的。其次,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长期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刻板,只注重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由于高中教学,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怕影响文化课的学习,一些教师不敢让学生参加高强度的体育活动。这些因素都影响着高中女生篮球课的教学效果。女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掌握的提高不明显,体育学习兴趣不活跃。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梳理教学方法,梳理和总结比赛教学法的现状、特点和相关理论基础。对高中女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本问使用汪晓赞编制的《中学生体育学习水平量表》进行前后测试。本文试图运用“比赛教学法”来改善高中女生篮球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以宣城市第三中学高一篮球课的女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抽取二个班(对照班21人和实验班19人),对两班女生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和体育学习兴趣进行前后测。数据用SPSS.20处理分析。得出结论:1在高中女生篮球教学中应用比赛教学法可靠。在教学效果方面,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比赛教学法有独特的优势。2比赛教学法更有利于爆发力和弹跳协调能力的培养,但在提高灵敏和速度素质方面与传统教学方法差别不大。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速度和灵敏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在提高传接球和运球方面,比赛教学法的优势还是很显眼的。在提高学生的篮球基本技术方面,比赛教学法是个非常不错的方法。4比赛教学法比传统的篮球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赛中同学们相互积极讨论,开动脑筋,尽最大能力取得最后的胜利,激发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赵文俊[8](2020)在《高校大学生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可行性研究 ——以上海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高校网球专选课实战教学中,就具有一定网球基础的大学生教学手段设计上,要考虑到模拟比赛环境各要素与正式比赛的技术运用仿真性效果,对实战中发球与接发球段、3-4拍之间的限制段及5拍以上的多拍段,这三段的每一分段都要做好清晰的划分与衔接,同时还要体现出通过实战技术教学操作来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激发运动潜力。这对确保教学手段设计与教学效果间的实效性及提升专项班学生运动技能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高校网球专项教学主要以传授学生基本击球动作为主,学生主要依靠不间断的自我练习、多球练习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等一系列固定化格式,网球实战比赛在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少,这种只是单纯性的定点击球不足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学习与提高网球技战术水平及运用能力,且无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研究与探讨高校网球专项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进一步改革完善高校网球专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提升学生个体综合运动技能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录像分析法,以上海大学具有一定网球基础的二年级网球专选96名男生为实验对象,针对高校网球专选课教学中存在的技战术教学不足,采用“S滚雪球”方式注入教学,并结合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动态的时效性,协调不同阶段的技术运用,区别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与传统技术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印证其可行性实验研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结论:1、高校网球专选课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以竞赛相关因子为核心,依据大学生网球技术水平与各阶段的基本技术实战应用能力特征,精确了得分与得分之间的技术差异与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对实战技术教与学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高校网球专选课分段实战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在各分段的技术五项因子中,除发球因子无显着性差异,其余四项均优于传统教学;在不同段落战术运用效果上,发接发段与限制段优势比较明显,且多拍能力优于传统教学;身体素质水平均有增长,除速度耐力呈显着性差异,其余两者间不具有显着性差异。3、高校网球专选课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有助于学生主观运动的体验效果及获得学生自我运动效能的认同感,对学生运动自我效能评价具有良性反馈效能。4、高校网球专选课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目标相契合,在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与专项运动技能方面均有提升,学生对课后学习效果的反馈程度明显提高。因此,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建议:1.大学生学习网球专项技术应多参与实战性练习,对于传统单一手法的教学比赛缺少对学生主观努力的激励,在教学反馈方面相对薄弱,应明确设立课程要求与相应的实战难度。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2.在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下进行教学课程进度,更有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合理调整课堂密度与内容分配,使学生学习与教师教授同步进行。3.树立终身体育学习的目标,教育者要始终站在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从实际问题着手,多方面立体化的评价学生网球课程学习效果。
周乐[9](2019)在《篮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对中学生时间空间预判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篮球运动属于团体运动,通过参加篮球运动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增加班级的凝聚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学校还是采用传统的篮球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只重视对学生进行篮球技能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不适合现代学生的发展趋势。而通过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不仅能有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有效的调动起来学生们学习篮球的积极性。目的在课堂中运用比赛教学法教学时,因受规则的影响,篮球比赛中的许多场景都需要我们去进行预判。本文将比赛教学法与篮球课的教学相结合,对中学生进行时间和空间的预判能力进行研究,以此希望为中学的体育课篮球教学提供帮助,以及对学生以后进行提高篮球运动技能水平训练做铺垫。方法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比赛教学法的模式进行教学,主要以半场的3v3的自由对抗比赛模式进行比赛为主。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主要以技能的讲解示范练习为主。实验采用2(组别)x2(时间)的两个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结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比赛教学法对学生时间预判和空间预判的能力提升幅度远大于常规教学法对学生提升的幅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进行实验干预后发现对移动速度较慢和移动速度一般的物体并没有提升,但是对移动速度较快的物体的时间和空间的预判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比赛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提升幅度要远大于常规的教学方法所提升的幅度。
石硕[10](2019)在《竞赛式教学法在速度跳绳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为贯彻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立德树人、快乐体育”为指导思想,借鉴竞赛式教学法,依据水平四初中学生的学情特点以及速度跳绳的项目特点,在速度跳绳课中运用竞赛式教学法授课,本论文的核心方法是教学实验法,本人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教学实验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兵团二中进行为期8周的教学实验,随机抽取兵团二中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做为实验对象,以期突显参加速度跳绳竞赛式教学法的学生在运动能力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优势。研究结果表明:(1)竞赛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均能提高学生速度跳绳技能水平,其中采用在竞赛式教学法授课时,在四乘三十秒双脚交换跳接力项目上中断次数明显减少,由此得出竞赛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团队竞赛项目的技能水平。(2)采用竞赛式教学法教学与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相比能明显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表现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自信心、集体荣誉感方面。(3)竞赛式教学法相对与传统教学法而言,较为耗时,教授同样的教学内容竞赛式教学法教学效率不高。
二、谈谈比赛教学法在篮球课中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比赛教学法在篮球课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比赛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中的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一、比赛教学法 |
二、篮球比赛教学类型 |
2.1运球比赛 |
2.2投篮比赛 |
2.3传球比赛 |
2.4实战对抗 |
三、比赛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中的应用 |
3.1制定个性化教学内容 |
3.2严格指定比赛规则 |
3.3引用分层比赛教学策略 |
四、结语 |
(3)“比赛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高校篮球教育教学比赛教学法基本内容 |
三、高校篮球教育教学比赛教学法意义 |
(一)坚持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二)提升了教育教学的水平 |
(三)培养了团队意识 |
四、篮球比赛涉及到的比赛类型 |
(一)运球比赛 |
(二)传球比赛 |
(三)投篮比赛 |
(四)互动对战 |
五、比赛教学法应用 |
(一)加强体育教育教学的侧重点 |
(二)创新比赛计数方法 |
六、结束语 |
(4)“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在小学五年级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山西省通宝育杰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校园网球”背景下,改革网球教学的需要 |
1.1.2 扩大网球人口基数,培育网球后备人才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体育教学方法 |
2.1.2 合作学习 |
2.1.3 快易网球 |
2.1.4 “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 |
2.2 研究现状 |
2.2.1 合作学习和快易网球教学理论研究 |
2.2.2 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和快易网球的应用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实验法 |
4 实验方案 |
4.1 实验对象、时间、地点 |
4.2 实验目的 |
4.3 研究假设 |
4.4 实验控制 |
4.5 实验测试内容 |
4.5.1 实验前测试内容 |
4.5.2 实验后测试内容 |
4.6 实验步骤 |
4.6.1 实验前测试 |
4.6.2 实验分组 |
4.6.3 实验实施 |
4.6.4 教学程序 |
4.6.5 教学内容与计划 |
4.6.6 实验后测试 |
5 结果与分析 |
5.1 “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
5.1.1 理论依据 |
5.1.2 构成要素 |
5.2 实验前各项测试结果分析 |
5.2.1 实验前基本情况对比 |
5.2.2 实验前体质状况对比 |
5.2.3 实验前网球基础能力对比 |
5.2.4 实验前个性心理特征对比 |
5.3 实验后各项测试结果分析 |
5.3.1 实验后学生体质状况对比 |
5.3.2 实验后网球基础能力对比 |
5.3.3 实验后网球专项技能对比 |
5.3.4 实验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对比 |
5.3.5 教学满意度评价对比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附件 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院校开展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2 排球闯关教学法改革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和方法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2.2.6 实验法 |
3 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设计 |
3.1 实验目的与对象 |
3.1.1 实验目的 |
3.1.2 实验对象 |
3.1.3 实验时间地点 |
3.1.4 实验相关保障 |
3.2 排球闯关教学法预实验 |
3.2.1 预实验条件 |
3.2.2 预实验准备 |
3.2.3 预实验开展 |
3.2.4 预实验结果 |
3.2.5 预实验存在的问题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假设 |
3.3.2 实验思路 |
3.3.3 实验方案 |
3.3.4 实验控制 |
3.3.5 指标称谓说明 |
3.3.6 实验指标选取 |
3.3.7 实验步骤 |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 闯关过关情况 |
4.1.1 身体素质过关情况分析 |
4.1.2 排球技术过关情况分析 |
4.2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身体素质的影响 |
4.3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排球技术的影响 |
4.4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体育兴趣的影响 |
4.5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平时成绩的影响 |
5 结论建议 |
5.1 结论 |
5.1.1 在身体素质上排球闯关教学法优势不明显 |
5.1.2 在排球技术上排球闯关教学法有优势 |
5.1.3 在体育兴趣上排球闯关教学法有优势 |
5.1.4 在课外训练上排球闯关教学法有优势 |
5.2 建议 |
5.2.1 将排球传统教学法与“闯关”深度融合 |
5.2.2 将排球闯关教学法推广到其它体育课程中 |
5.2.3 建立健全体育俱乐部 |
5.2.4 大力培育校园排球生态和终身体育意识 |
5.2.5 进一步加大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 |
6 问题与展望 |
6.1 排球闯关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6.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6.2.1 排球闯关教学法整体效益达不到理想预期 |
6.2.2 排球闯关教学法缺乏持续的激励兴趣方法 |
6.2.3 排球闯关教学法环节现场管控难度较大 |
6.2.4 排球闯关教学法关卡设置仍需进一步改善 |
6.2.5 排球闯关教学法日常成绩受主观因素影响大 |
6.2.6 排球闯关教学法对教师增加了教师工作量 |
7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 |
附录B 闯关细则及过关标准 |
附录C 考核方式及考核标准 |
附录D 教学进度计划表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9 致谢 |
(6)推拉理论下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动机及其供给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篮球选项课 |
二、参与动机 |
三、课程供给优化 |
四、推拉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篮球选项课的价值 |
二、篮球选项课的参与动机 |
三、篮球选项课的发展趋势及不足 |
四、篮球选项课的优化 |
五、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理论背景与理论探讨 |
第一节 理论背景 |
一、推拉理论背景 |
二、推拉理论在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二节 理论探讨 |
一、推拉理论应用的可行性 |
二、推拉理论应用的优势 |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资料法 |
二、访谈法 |
三、专家咨询法(Delphi) |
四、问卷调查法 |
五、实地考察法 |
六、数理统计法 |
七、逻辑分析法 |
第三节 研究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动机 |
一、因子分析 |
二、描述性分析 |
三、差异分析 |
四、相关性分析 |
五、结构模型验证 |
第二节 篮球选项课供给要素配置分析 |
一、篮球选项课资源要素配置分析 |
二、篮球选项课劳动力要素配置分析 |
三、篮球选项课制度要素配置分析 |
四、篮球选项课创新要素配置分析 |
第三节 篮球选项课供给优化对策 |
一、主动适应教育需求,加大篮球选项课的有效供给 |
二、构建创新驱动配置,提升篮球选项课吸引力 |
三、化解存在阻碍,优化篮球选项课配置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比赛教学法在高中女生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2.2 篮球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 |
2.3 传统教学法、比赛教学法的概念 |
2.3.1 传统教学法 |
2.3.2 比赛教学法 |
2.4 比赛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
2.4.1 比赛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4.2 比赛教学法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
2.4.3 比赛教学法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2.4.4 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实验前两班各项指标的结果比较分析 |
4.1.1 实验前两班的身体素质情况结果比较分析 |
4.1.2 实验前两班的篮球基本技术水平的比较分析 |
4.1.3 实验前两班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比较分析 |
4.2 实验后两班各项指标的结果比较分析 |
4.2.1 实验后两班的身体素质情况结果比较分析 |
4.2.2 实验后两班的篮球基本技术水平结果比较分析 |
4.2.3 实验后两班的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结果比较分析 |
4.3 实验前后两班各项指标的纵向比较分析 |
4.3.1 实验前后两班身体素质情况的纵向比较分析 |
4.3.2 实验前后两班篮球基本技术水平的纵向比较分析 |
4.3.3 实验前后两班体育学习兴趣水平的纵向比较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高校大学生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可行性研究 ——以上海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研究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育专选课 |
2.1.2 实战教学法 |
2.1.3 分段式实战教学 |
2.1.4 实战教学手段 |
2.1.5 “S”滚雪球方式 |
2.1.6 时效性 |
2.2 分段式实战教学的理论依据 |
2.2.1 教学论基础——有效课堂教学 |
2.2.2 心理学基础 |
2.2.3 生理学基础——身体机能发育需求 |
2.2.4 运动训练学基础——竞技需要原则 |
2.2.5 网球专业理论基础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2.4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录像分析法 |
3.2.6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上海大学网球专选课程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可行性相关因子分析 |
4.1.1 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需求因子结果分析 |
4.1.2 上海大学男生网球专选课学习动机因子分析 |
4.2 上海大学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实验结果 |
4.2.1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学生网球技术五项指标因子运用结果 |
4.2.2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学生网球不同段落战术运用效果 |
4.2.3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比较结果 |
4.3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对学生自我运动效能的认同感 |
4.3.1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网球专选班学生主观运动的体验效果 |
4.3.2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学生运动自我效能评价结果 |
4.4 应用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与体育课程教育目标对接的可行性 |
5 讨论与分析 |
5.1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教与学需求成效分析 |
5.2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学生技能习得与身体素质分析 |
5.3 分段式实战教学对学生自我运动效能的认同感分析 |
5.4 上海大学男子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效果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9)篮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对中学生时间空间预判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比赛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运用比赛教学法与普通教法的区别 |
2.2 预判的概述 |
2.3 比赛教学法中与空间和时间预判的关系 |
2.4 时间与空间的预判在体育中的影响因素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的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4. 实验设计 |
4.1 测试软件的设计思路 |
4.2 预判能力测试系统 |
4.3 测试结果的输出 |
4.4 实验程序的设计 |
4.4.1 实验任务一: 空间的预判测试 |
4.4.2 实验任务二: 时间的预判测试 |
4.5 实验的干预 |
4.5.1 常规教学的流程 |
4.5.2 比赛教学法课堂的流程 |
4.6 实验仪器 |
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时间预判实验 |
5.1.1 总体时间预判能力 |
5.1.2 小球移动速度为300像素/s时的时间预判能力 |
5.1.3 当小球的移动速度为600像素/s时的时间预判能力 |
5.1.4 当小球的移动速度为900像素/s时的时间预判能力 |
5.2 空间预判能力 |
5.2.1 总体空间预判能力 |
5.2.2 速度为300像素/s时的空间预判能力 |
5.2.3 速度为600像素/s时的空间预判能力 |
5.2.4 速度为900像素/s时的空间预判能力 |
6. 讨论与分析 |
6.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时间预判能力的分析 |
6.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空间预判能力的分析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8. 不足与展望 |
9. 致谢 |
10. 参考文献 |
(10)竞赛式教学法在速度跳绳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竞赛式教学法的来源 |
1.1.2 速度跳绳的发展与中国速度跳绳的崛起 |
1.1.3 选择兵团二中初中学生体育课进行实验的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概念界定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1.3.4 国内跳绳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教学实验法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实验前两个班各项数据对比 |
3.1.1 实验前两个班男生各项数据对比 |
3.1.2 实验前两个班女生各项数据对比 |
3.2 实验前后学生各项成绩数据对比分析 |
3.2.1 实验前后两个班男生各项成绩数据对比分析 |
3.2.2 实验前后两个班女生各项成绩数据对比分析 |
3.3 实验后学生各项成绩数据对比分析 |
3.3.1 实验后两个班男生各项成绩数据对比分析 |
3.3.2 实验后两个班女生各项成绩数据对比分析 |
3.4 竞赛式教学法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
3.4.1 竞赛式教学法对男生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
3.4.2 竞赛式教学法对女生运动能力的影响分析 |
3.5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比分析 |
3.5.1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运动态度的分析 |
3.5.2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对自信心的分析 |
3.5.3 竞赛式教学法对学生集体荣誉感的表现分析 |
3.5.4 实验后学生对自我测评的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 |
附录1 :体育教学设计 |
附录2 :教案 |
附录3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谈谈比赛教学法在篮球课中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赛教学法在初中乒乓球课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 祝祥晨. 首都体育学院, 2021
- [2]比赛教学法在大学篮球教学中的实施[A]. 王鹏,苏笑朋,穆培云. 2021年课堂教学教育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021
- [3]“比赛教学法”在高校篮球教学中的运用[A]. 刘永庆. 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 2020
- [4]“合作学习+快易”教学法在小学五年级网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山西省通宝育杰学校为例[D]. 崔亚东. 山西大学, 2020(01)
- [5]昆明市民办中职中专院校开展排球闯关教学法实验研究[D]. 蒋文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6]推拉理论下大学生参与篮球选项课动机及其供给优化研究[D]. 欧文浩.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比赛教学法在高中女生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D]. 周邦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8]高校大学生网球专选班分段式实战技术教学可行性研究 ——以上海大学为例[D]. 赵文俊.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9]篮球教学中运用比赛教学法对中学生时间空间预判能力的影响研究[D]. 周乐. 扬州大学, 2019(02)
- [10]竞赛式教学法在速度跳绳教学中运用的实验研究[D]. 石硕.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