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度中心论文_叶南客,王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测度中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心城市,评价,科技创新,中心,模型,能级,因素。

测度中心论文文献综述

叶南客,王聪[1](2019)在《长叁角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内涵、测度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能级是新时期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长叁角一体化背景下以提升城市能级为主线,不断凸显提升长叁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构建了由5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0个叁级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国层面、长叁角层面、江苏省层面和南京都市圈四个维度对长叁角区域中心城市能级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聚焦于南京发展,将南京作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南京城市能级发展具有以下特点:区域增长能力较强,控制影响能力亟待提高;原始创新基础较好,科技转化能力亟待提升;枢纽地位日益提升,区域辐射能力有待增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国际化水平相对滞后。本文基于南京城市能级发展的优势和短板,进一步提出南京城市能级提升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汤新云,张卉[2](2019)在《基于综合引力模型对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引力的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促进合肥都市圈发展以推动安徽崛起,采用综合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选取2015年合肥都市圈6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等11项体现城市综合质量的指标,通过熵值法赋权后对都市圈内(除去桐城市)的城市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引力值上,合肥作为核心城市的地位不可动摇,且其对其它城市的吸引力大于其它城市之间的吸引力,这反映都市圈内以合肥市为单核的合作方式;从断裂点位置上,合肥对芜湖和马鞍山市的辐射作用小于其它城市,主要由于这2个城市因交通受南京都市圈辐射的影响远大于合肥,表明了合肥都市圈扩容后整个区域还未实现一体化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高师理科学刊》期刊2019年07期)

王大磊[3](2019)在《西部中心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7年统计数据,采用改进后的灰色TOPSIS方法,对中国西部11个中心城市(拉萨除外)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作出判断。结果表明:中心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内部发展差距较大,绝大多数处于中低水平;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变化呈现南部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北部的趋势,高水平与周边中、低水平中心城市在空间上呈现有序的梯度变化状态;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是影响其中心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究其本质是与每个中心城市既有发展积累及所在省区经济发展基础、创新能力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直接关系。据此提出建立创新体制机制、借助"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加大互联互通基础建设、构建新型外向型产业(产品)结构体系等具体建议。(本文来源于《青海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郑金武[4](2019)在《首科指数2019:测度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成效》一文中研究指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得分从2014年的100.95分增长到2017年的122.74分,年均增长7.26分。这是5月20日在北京科技周主场,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统计局联合召开的“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19”(以下简称首科指数2019)新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5-23)

毕晨,张金光,吕梦竹,赵兵[5](2019)在《城市游憩型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能力的测度——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基于行政区—街道—居住区尺度,剖析公共开放空间社会游憩服务本质并针对性地提出其服务优化策略。【方法】借助GIS、RS技术,以南京市中心城区游憩型公共开放空间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公共开放空间服务供给能力、居民游憩需求以及交通渠道3个方面,根据可达性相关指标定量化分析其服务能力。【结果】①供给侧:研究区公共开放空间数量略显不足且分布较为不均衡,结合人口分布表现为老城区服务效率较高、边缘区域则较差。②需求侧:结合人口分布,老城区80.15%的居住区属于游憩需求冷点地区,边缘地区需求热点则较多。③4种交通方式下公共开放空间可达性差异明显:机动车可达性最佳;其次为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步行可达性最差,仅有35.13%的居民可以在20 min内步行到达临近的公共开放空间。【结论】从供需双向出发评价公共开放空间游憩绩效水平,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居民游憩需求合理布局以及构建慢行系统3个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能缓解当前以南京为代表的密集型城市中游憩空间供给不足与居民生活休闲需求激增之间的矛盾,并对接南京市新一轮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城乡规划实践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所地,胡丽娜,周莉清[6](2019)在《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才是经济发展和创新的核心动力,各城市对人才求贤若渴,相继发布人才新政以招贤纳士。从城市硬条件和软因素角度,构建包含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的人才集聚影响因素体系,利用中国18个都市圈中心城市2008-2016年的数据,运用熵值法和随机效用模型分析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心城市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与人才集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同,不动产结构对人才集聚度的影响最大,是经济势能影响的2.23倍,是创新投入的1.64倍;其次是创新投入,其影响是经济势能的1.36倍。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中心城市不动产结构、创新投入和经济势能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才集聚度将分别上升0.42、0.25和0.19个单位。(本文来源于《科技进步与对策》期刊2019年20期)

程润华[7](2019)在《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截至2018年末,我国先后明确提出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郑州、武汉、西安9个城市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此外,沈阳、南京、杭州、深圳、青岛和厦门6个城市也在积极争取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之一,着力提升其城市发展动力,以充分发挥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对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和模型,将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与标杆城市进行比较研究,并探究近年来其发展动力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找到薄弱环节和重要问题,进而提出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提升的政策建议,对于完善和强化成都市的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直接对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的研究和对城市发展动力的研究两方面。从国外研究来看,对于新兴经济体中未来有可能成为世界城市的大城市的发展动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较少,与世界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相关的发展动力研究成果也较少。从国内研究来看,相关研究较少涉及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影响因素的动态变化趋势分析,且已有的城市发展动力测度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较少专门针对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进行研究,对于国家中心城市应有的城市空间集聚功能和测度以及创新因素的乘数效应的重视尚显不足。在既有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创新因素的乘数效应和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集聚功能引入已有的城市发展动力测度模型中,对已有的测度指标体系进一步丰富完善,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测度指标权重,以此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指数测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15个已批复和潜在的国家中心城市2016年的发展动力指数和发展动力子系统指数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发展动力指数位列第4,这主要源于成都市在交通通达力、空间集聚力和社会保障力等方面的良好表现。但与北京、上海和深圳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且对排名其后的广州和杭州等城市的领先优势较小。究其原因,经济拉动力、环境承载力、文化软实力和创新系数的较弱表现起到了不同程度的掣肘作用。而政策系数是导致成都市与京沪两城存在明显差距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影响其与深圳存在差距以及领先于广州和杭州等城市的主要因素。在对前述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指数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提升面临的明显问题和现实挑战。论文主要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成都市过去6年发展动力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进一步明晰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提升面临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指数测度模型中选取除创新系数和政策系数外的所有指标,利用成都市2011年~2016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到经济社会、空间集聚和人口环境叁大公因子。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2016年成都市发展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社会影响因子、空间集聚影响因子和人口环境影响因子。其中,经济社会影响因子得分变化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空间集聚影响因子得分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人口环境影响因子得分则经历了止颓启扬的阶段,这叁大公因子的趋势变动是导致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动力指数测度结果的重要原因。在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指数测度和发展动力主要影响因素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存在的不足进行原因分析。从城市发展动力指数测度结果来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服务业综合实力偏弱、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以及文化产业实力与文化资源优势不匹配等阻碍成都市发展动力的提升。从发展动力主要影响因素变化趋势分析结果来看,成都市经济拉动力较弱是由于经济社会影响因子中金融、对外贸易等因素在2016年呈现下行趋势,进而阻滞了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趋于增强的步伐。较低的环境承载基础水平成为了影响成都市环境承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对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形成了阻碍。综上所述,为促进成都市加快建成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增强其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本文从增强经济辐射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对外交往功能、绿色示范功能以及文化引领功能等方面对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提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徐向华,陈臻,丁晓东[8](2019)在《区域性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测度与控制策略——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提出区域性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测度方法和蔓延控制策略。研究方法:维度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城市蔓延是多维度现象,要综合运用单一维度测度和综合维度测度两种方法,才能全面认识和测度城市的蔓延程度;(2)临沂市城市蔓延特征总体呈现加重趋势,城市去中心度加重,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逐渐降低,城市通达度逐渐增强,城市开敞空间逐渐减少;(3)城市蔓延是多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本改变城市蔓延趋势,需要从不同维度进行综合施策。研究结论: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重点调控的大背景下,有效防控城市蔓延,需要科学编制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并依据相关指标的测度结果,系统实施相应的城市蔓延控制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土地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胡丽娜[9](2019)在《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纵观全球,虽然中外众多城市都把引进、留住、用好各层次人才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但是人才集聚于大都市圈呈加速态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为揭示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及技术创新集聚力提升的差异化成因,本文以城市吸引并留住人才的能力为切入点,剖析了中国18个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影响因素,做的工作主要如下:(1)构建了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影响因素评价体系。不动产是城市的载体,城市的发展建设实质是不动产结构的优化。本文从城市硬结构和软因素角度出发,构建了包含经济势能、创新投入、不动产结构3个因素26个因子的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影响因素评价体系,是对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和不动产经济效应的研究的完善。(2)测算了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才集聚度。通过分析各中心城市发布的人才新政,本文将人才定义为从事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等6个行业的就业人员,同时结合众学者对人才集聚度的测度方法,衡量了18个中心城市的人才集聚度,更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并用ArcGIS10.2将2016年各中心城市人才集聚度分成了叁个等级。(3)刻画了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的数量关系。本文运用最大熵值法和随机效用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人才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心城市的经济势能、创新投入和不动产结构与人才集聚度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但影响程度不同。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中心城市的不动产结构、创新投入和经济势能每增加一个单位,人才集聚度分别上升0.52、0.34和0.15个单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增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人才集聚力、人才竞争实力提供了决策参考依据,对非大都市圈的城市也有借鉴作用,即对中国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有一定决策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城市不动产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集聚力提升的动态均衡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探索基础,为城市不动产、人才及其他技术创新要素市场的参与者和管理者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期刊2019-01-12)

沈立,倪鹏飞,王雨飞[10](2018)在《国家科技中心城市的测度评价与因素分析——基于中国25个主要城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科技联系度和科技集聚度的视角构建了国家科技中心城市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中国25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测度,将其分为四个层级即国家科技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科技中心城市、潜在的国家重要科技中心城市以及非国家科技中心城市,其中,北京是唯一的国家科技中心城市,上海和深圳则是国家重要科技中心城市。本文进一步对科研机构、科研产出、创新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才、高新园区六个方面进行研究,发现城市间科技实力分化严重和区域分布不平衡的现状,总结出科研人才、科研机构和科研产出是影响城市科技中心度的最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城市观察》期刊2018年06期)

测度中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促进合肥都市圈发展以推动安徽崛起,采用综合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选取2015年合肥都市圈6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加值等11项体现城市综合质量的指标,通过熵值法赋权后对都市圈内(除去桐城市)的城市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综合引力值上,合肥作为核心城市的地位不可动摇,且其对其它城市的吸引力大于其它城市之间的吸引力,这反映都市圈内以合肥市为单核的合作方式;从断裂点位置上,合肥对芜湖和马鞍山市的辐射作用小于其它城市,主要由于这2个城市因交通受南京都市圈辐射的影响远大于合肥,表明了合肥都市圈扩容后整个区域还未实现一体化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测度中心论文参考文献

[1].叶南客,王聪.长叁角区域中心城市能级:内涵、测度与评价[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

[2].汤新云,张卉.基于综合引力模型对合肥都市圈中心城市引力的测度[J].高师理科学刊.2019

[3].王大磊.西部中心城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测度[J].青海社会科学.2019

[4].郑金武.首科指数2019:测度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成效[N].中国科学报.2019

[5].毕晨,张金光,吕梦竹,赵兵.城市游憩型公共开放空间服务能力的测度——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张所地,胡丽娜,周莉清.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7].程润华.成都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动力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9

[8].徐向华,陈臻,丁晓东.区域性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测度与控制策略——以山东省临沂市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9

[9].胡丽娜.都市圈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9

[10].沈立,倪鹏飞,王雨飞.国家科技中心城市的测度评价与因素分析——基于中国25个主要城市的研究[J].城市观察.2018

论文知识图

西南五省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结果以非农业GDP测算的地级及以上城市经济...作者共被引网络图1跨国公司R&D中心集聚的双向动因模型不同分布式融合方法的局部传感器3以及...国外高频作者合着网络图谱

标签:;  ;  ;  ;  ;  ;  ;  

测度中心论文_叶南客,王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