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动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动性,性犯罪,视角,主观,大陆法系,时间性,空间。
自动性论文文献综述
陆诗忠[1](2019)在《对中止犯中“自动性”的再追问》一文中研究指出新近以来,我国刑法理论界在"自动性"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但这些认识都是对德日刑法理论中的"规范判断说"的借鉴,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处。相比较而言,"主观说"在认定"自动性"的基本方向上是可取的,它符合刑法文本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主观说"不存在任何问题。比如,对客观上不能完成犯罪,但行为人自认为能够完成犯罪而停止犯罪的情形,"主观说"认为不影响"自动性"的成立,如此理解并不符合对中止犯减免处罚的根据。(本文来源于《法学》期刊2019年08期)
白竹[2](2019)在《犯罪中止自动性案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动性是影响犯罪中止成立的关键。对自动性的判断不可一蹴而就,而应该在解决了中止自动性认定标准的关键问题——判断对象、判断方式、判断基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理论学说,探索出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标准的正确顺序:用限定主观说去认定犯罪中止是否成立,符合限定主观说的,是中止犯;如果得出未遂的结论,再用修正主观说判断犯罪中止是否成立,符合修正主观说的,是中止犯;如果仍得出未遂的结论,再用客观说评判能否成立中止犯,符合客观说的,成立犯罪中止。文章认为,如果经过以上叁个步骤,均不能确定是否成立中止的,就无法成立犯罪中止。(本文来源于《法制与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何立荣,丛星[3](2019)在《论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之一,犯罪中止具有时间性、自动性、有效性、彻底性等特征,而自动性作为犯罪中止最本质的特征,对于从理论与实务上判断犯罪中止成立具有重要意义。学界围绕着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的对象及方法存在诸多学说与争议,在对不同学说展开阐释与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应从外部事由的认知状况、外部事由对主观心理的作用"、存疑时有利于行为人"原则等角度分层次地对犯罪中止自动性进行判断的研究进路。(本文来源于《广西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左婷婷,胡清芬[4](2019)在《视角采择的自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角采择是个体表征他人或自己所看到世界的能力。个体在判断他人的视角时总是会自动激活自己的视角,但是当个体采取自己的视角时,并不总是会自动激活他人的视角。研究表明,当采取自己的视角时,成人和儿童可以自动做一级视觉视角采择,二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过程是非自动的,且成人可以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未来研究需要继续探讨一级视觉视角采择自动性的影响因素,实验设置和个体因素是否会影响二级视觉视角采择的自动性,空间视角采择自动性的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视角采择的自动性是否与被试完成任务时所使用的策略有关,以及视角采择自动性的发展机制和脑神经机制。(本文来源于《心理发展与教育》期刊2019年02期)
闵俊芳[5](2019)在《论犯罪中止的自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刑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理论上看,犯罪中止的成立条件为:时间性,刑法明文规定的犯罪中止的时间界限为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性,是指犯罪中止必须是行为人在自认为当时能够完成犯罪的情况下,基于(本文来源于《江苏经济报》期刊2019-01-09)
周宏毅[6](2018)在《论如何准确把握犯罪中止的“自动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如何理解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有的认为既然中止是自动的,就不应受客观外界的影响,应完全出于行为人的主观意志;还有的将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认定为犯罪未遂等等。(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8年19期)
王惠敏[7](2018)在《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判断》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中止犯的减免处罚根据,应当并合考虑社会危害性减少说与刑罚目的说,即要求行为人客观上减轻或消灭了社会危险性后果,主观恶性降低,实现主客观的统一。刑罚目的已经得以实现,没有再对其予以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必要。相比较心理任意性学说,规范地判断行为人的任意性是必要的,即行为人反规范的意思应当回归到刑法所允许范围内,对于行为人中止的自动性认定有利于实现犯罪预防。关于中止自动性的认定,从心理任意性向规范任意性的转变可能会更加紧缩中止犯的范围,但其必然有助于正确区分中止与未遂两种停止形态,实现刑罚预防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左婷婷,胡清芬[8](2018)在《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新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考察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结果发现:(1)在other任务中,随着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增加,反应时和错误率升高。(2)在self任务中,空间关系一致时正确率高于不一致时,且150°-180°间的一致性效应不显着;随着角度差异增加,反应时升高;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致性交互作用不显着。本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任务对成人而言是一个有效的空间视角采择任务;成人可以自动地做空间视角采择;人偶与被试的角度差异影响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小球与人偶的空间关系不影响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本研究首次证明了成人可以自动做空间视角采择。(本文来源于《心理与行为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肖峰,舒淼[9](2018)在《基于监测技术的自动性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于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总体设计,笔者发现,以监测技术为基础的自动化测试系统中部分硬件系统可以有更为优异的表现。而只有对于这两个系统进行整合才能够更为完善。本文通过阐述以监测技术作为基础的自动化嵌入硬件系统的设计以及实现,对于硬件的测试系统以及上位机的系统设计进行一定的设计和分析。但同时为了可以更好的阐述较为完整的嵌入式自动硬件测试,笔者对硬件的测试系统与监测技术的关系进一步的探讨,以供读者参考。(本文来源于《数码世界》期刊2018年02期)
闵俊芳[10](2018)在《德日刑法学关于中止自动性学说浅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自动性”多被约定俗成地称作“任意性”。学界围绕如何理解和判断犯罪行为的停止是出于本人的意志,即自动性的判断标准问题,主要有主观说、限定主观说、客观说和折衷说。主观说,以是否存在外部障碍作为判断“任意性”的标准,但外部(本文来源于《江苏经济报》期刊2018-01-10)
自动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动性是影响犯罪中止成立的关键。对自动性的判断不可一蹴而就,而应该在解决了中止自动性认定标准的关键问题——判断对象、判断方式、判断基准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理论学说,探索出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标准的正确顺序:用限定主观说去认定犯罪中止是否成立,符合限定主观说的,是中止犯;如果得出未遂的结论,再用修正主观说判断犯罪中止是否成立,符合修正主观说的,是中止犯;如果仍得出未遂的结论,再用客观说评判能否成立中止犯,符合客观说的,成立犯罪中止。文章认为,如果经过以上叁个步骤,均不能确定是否成立中止的,就无法成立犯罪中止。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动性论文参考文献
[1].陆诗忠.对中止犯中“自动性”的再追问[J].法学.2019
[2].白竹.犯罪中止自动性案例研究[J].法制与经济.2019
[3].何立荣,丛星.论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判断[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
[4].左婷婷,胡清芬.视角采择的自动性[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9
[5].闵俊芳.论犯罪中止的自动性[N].江苏经济报.2019
[6].周宏毅.论如何准确把握犯罪中止的“自动性”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7].王惠敏.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判断[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8
[8].左婷婷,胡清芬.成人空间视角采择的自动性[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8
[9].肖峰,舒淼.基于监测技术的自动性嵌入式硬件系统设计和实现[J].数码世界.2018
[10].闵俊芳.德日刑法学关于中止自动性学说浅议[N].江苏经济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