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庙—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沉积相研究

白马庙—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沉积相研究

赵永刚[1]2003年在《白马庙—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沉积相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马庙-松华地区地处川西拗陷南部的邛崃县境内,工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区内蓬莱镇组气藏已成为白马庙气田的主力气藏,但其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等基础问题仍不明确。 本论文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为指导,对研究区及邻区蓬莱镇组进行地层划分对比,建立了等时地层格架。在中期基准面旋回等时地层格架中,以经典的划相原理、方法和相分析流程对蓬莱镇组,重点是蓬Ⅲ段、蓬Ⅳ段进行沉积相分析。 通过5口取心井的岩石学特征、单井剖面相分析,结合区域沉积背景,阐述了研究区蓬莱镇组的物源方向、沉积格局、主要沉积相类型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3条连井剖面的沉积相对比研究,揭示了研究区蓬Ⅲ段、蓬Ⅳ段纵向与横向上沉积相的分布规律及砂体的大体分布位置;通过7张沉积相平面图、9张砂岩等厚图的分析对比,总结了蓬Ⅲ段、蓬Ⅳ段沉积相的平面分布特征,宏观上研究了蓬Ⅲ段、蓬Ⅳ段的砂体展布规律。

王福利[2]2002年在《川西白马庙地区蓬莱镇组地震储层预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工区白马庙-松华地区位于四川省邛崃、蒲江、大邑县,构造上隶属于龙门山断褶带南段隐伏带之成都凹陷低缓构造带,为大兴西断层和熊坡断层所夹持的向东北方向倾斜的叁角形区块,也称大兴鼻状隆起。该区共做过六轮地震工作(1967、1978、1990、1996、1997、1999),测网密度达到0.7-1.2km。截止2000年1月,已累计钻井37口为蓬莱镇组浅层气专探浅井,完钻井深均在800~1500m,完钻层位多在蓬莱镇组中上部,揭示蓬莱镇组地层400~700m厚。在完钻测试的37口井中,工业性气井22口,微气井13口,干井2口,勘探成功率近60%(未包括正在下一步作业井)。白马庙地区已钻探面积433km~2,已获控制含气面积159.28km~2,获控制储量391.76×10~8m~3。 本论文充分研究了四川盆地白马庙地区侏罗系蓬莱镇组地层天然气地质综合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充分运用地震预测的新技术、新方法,重点抓住储层预测这一关键环节,综合地质、测井、试井等多方面信息与成果,描述了蓬莱镇组储层特征,基本搞清了研究区蓬莱镇组储层的纵横分布规律,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依据。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 1.蓬莱镇组主要是一套河流—叁角洲—湖泊沉积组合,并可划分出叁个沉积相、6个亚相和14个微相。 2.蓬莱镇组地层中可进一步划分出5个砂层组(自上而下为A、B、C、D、E),其中以C砂组分布相对稳定,是工区内较好的储层。 3.砂岩储层可分为含气的高孔高渗气层、中低孔渗的含气丰度略低的气层以及泥质粉(细)砂岩气层叁类。 4.蓬莱镇组储层物性变化大,既有中、高孔渗的高产能储层,也有中低孔渗的低产能储层,更有致密砂岩(非储层)存在。 5.蓬莱镇组气藏受构造、岩性、盖层等因素的控制,构造轴部圈闭条件好,有效储层发育,是最有利含气区。构造的南翼通过地震储层预测,储层发育、厚度大、构造条件好:白浅41—白浅30西斜坡,沉积相为叁角洲平原—叁角洲前缘,是有利的储层发育区,与地震储层预测结果较吻合,这两个地区为有利含气区。构造以北及白马7—白浅29井东斜坡为含气远景区。 6.储层横向预测的每一种方法、手段适用条件有所不同,预测结果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研究区地质情况、地震资料的认知程度,最重要的是对研究目标的储层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好恰当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思路。 7.本次研究对工业气流井主要产气层的测井响应与地震响应特征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出了含气砂岩所具有的特征,以此对储层进行了反演与描述,预测了蓬莱镇组B、C.D叁个砂组的砂岩厚度、砂岩平均孔隙度、有效砂岩厚度等,提出了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白马庙气田储量升级、井位部署提供了依据。 8.综合评价结果:A砂组储层性能、含气性能差,综合评价为最差,B砂组次之。C砂组储层物性、连通性、含气性能好,综合评价为最好。D砂组介于BC砂组之间。

刘文龙[3]2007年在《四川盆地侏罗系浅层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油气成藏过程是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点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根据近几年对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实例认为:油气地球化学特征除了具有“源控”特征外,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受油气成藏控制的特征;对一个地区烃源岩的评价,尤其对高过成熟的烃源岩的生气潜力的评价,不能只停留在静态条件下的评价,必须结合成藏过程综合评价。四川盆地是一个古老的大型含油气迭合盆地,以含气为主,含油为辅。本文在全川侏罗系气藏勘探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平落坝、白马庙、新场-孝泉、大兴西、渡口河、八角场、福成寨等典型气藏的剖析,结合其沉积、构造、储层特征研究,总结出控制侏罗系天然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结合实例,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对成藏条件进行分析,认为侏罗系气藏的形成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地质条件的配置,即充足的气源条件,良好储层砂体分布,发育的气源断裂或裂缝,以及一定规模的圈闭条件和良好的保存条件。并以此为依据,阐述了侏罗系浅层天然气成藏特征。

屠志慧[4]2004年在《川西地区白马庙蓬莱镇组砂体解释及沉积微相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白马庙构造工区南部叁维地震勘探的完成和一批新井的完钻,为该工区蓬莱镇组的沉积环境及砂体展布规律提供了大量新的资料,早期的研究成果已不能适应新的勘探开发形势。我们利用叁维地震资料,结合勘探开发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测井和地震砂岩层段的对应关系,追踪全区蓬莱镇组Ⅲ、Ⅳ段各层段砂体,确定砂体空间展布。以叁维数据砂体识别为基础,进行叁维、二维区块连片解释。在综合利用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对比,建立沉积微相标准剖面,编制蓬莱镇组各层段沉积微相平面图,预测高产砂体的有利区分布,为该工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资料。 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分类建立了地质、测井解释的砂岩层段与地震属性的对应关系。通过对叁维、二维测线蓬莱镇组Ⅲ、Ⅳ段砂体追踪,完成了各亚段的砂体精细解释工作,确定了各亚段砂体的发育情况,在空间的展布特征及连通性等。 2.通过对蓬莱镇组Ⅲ、Ⅳ段亚相类型和沉积格局的研究,确定了研究区范围内蓬Ⅲ、Ⅳ段以湖泊叁角洲沉积为主,夹少量正常湖泊沉积。通过叁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分析出蓬Ⅲ-Ⅳ段砂体具有大致呈北北东/北东—南南西/南西向不规则网状分布的沉积格局。通过对蓬Ⅲ、Ⅳ段各亚段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的研究,分析出蓬Ⅳ-2上亚段为蓬Ⅲ、Ⅳ段所有亚段中砂岩最发育的亚段。 3.通过对本工区60余口生产井的分析,特别是对其中7口高产井的沉积微相、砂体储集性能的精细研究确定了蓬莱镇组各层段沉积微相与高产井的关系。即白马庙地区蓬Ⅲ、Ⅳ段高产井主要分布于湖泊叁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区,其产层为分流河道微相,具有砂岩单层厚度大、粒度粗、有一定的延伸范围的特征。确立了在各亚段的叁角洲平原亚相分布区内,地震解释的有一定延伸范围的厚层砂体应是今后钻井的主要目标。

张闻林[5]2007年在《川西地区侏罗系隐蔽性气藏成藏机制及其勘探目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针对川西地区侏罗系隐蔽气藏的地质特点,应用油气有机地球化学、油气成藏动力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理论,对烃源岩的生烃能力、油气二次运移的动力、疏导条件和油气聚集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和气藏分布的基本规律。并结合大兴西地区进行了勘探目标研究。论文研究突出了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相互交叉融合的特色,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了主要成果和认识:1.通过气源对比研究表明,侏罗系气藏的天然气主要来自须家河组须五段~须二段,并计算出白马庙构造天然气混合比例。2.在成藏条件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川西地区侏罗系气藏各种类型的成藏模式。首次提出川西地区北部侏罗系存在异常高压封存箱成藏模式,并建立了北部地区侏罗系气藏异常高压封存箱成藏模式。3.通过流体势、压力、生烃强度与疏导条件等系统研究,指出川西南部地区上叁迭统油气经过砂岩层和裂缝系统等疏导体系进行垂向和侧向运移。首次提出在侏罗系气藏成藏过程中,地层抬升卸压造成的吸附气膨胀,是各种成藏机制中晚期形成气藏的重要的补充气源。水溶脱气在喜山期侏罗系最后成藏时期也提供了一定量的气源。在成藏机理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川西地区侏罗系隐蔽气藏的抬升卸压、水溶脱气成藏的形成模式。4.根据野外露头、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首次在有利目标地区的大兴西~名山地区对侏罗系沙溪庙组进行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研究,经过地震地层学研究划分出地震相,进而转换为沉积微相。总结出储层在纵、横向的分布规律,并且初步预测了储层分布的有利区。5..综合自然伽玛反演、速度反演、孔隙度反演的“叁步法”对大兴西~名山重点地区38条测线共计805.16km进行地震特殊处理,对储层分布进行了综合预测研究,明确了沙溪庙组储层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应用国际先进的Fraca裂缝预测软件对裂缝发育区进行预测分析,指出近期勘探的有利目标。

李皋[6]2002年在《川西白马—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浅层气藏储层特征与损害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天然气工业的纵深发展,勘探开发浅层气已逐渐成为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川西地区浅层气资源丰富、埋藏浅,勘探开发具有广阔前景。白马-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气藏属于浅层低渗砂岩气藏,该气藏独特的工程地质特征决定了其损害机理不同于常规油气藏,在国内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论文以此为契机,通过多学科、多手段综合研究,系统探讨了蓬莱镇气藏损害机理及特征,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建议,并可为其它同类浅层低渗砂岩气藏的储层保护提供参考。 论文采用现代岩矿分析测试技术深入系统地分析蓬莱镇组气藏的工程地质特征,认识到储层粘土矿物和孔隙结构特征导致区内储层损害复杂性和独特性的关键,为储层保护提供了技术思路和战略重点。针对气层低渗近致密的特点,进行了敏感性、水锁损害及钻完井液损害评价等实验评价程序。综合分析指出蓬莱镇组气藏主要损害机理为水锁损害,同时储层潜伏着较强的碱敏、水敏和应力敏感性损害。钻完井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作液滤液水锁和固相侵入损害。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气层保护措施与建议。

李宗银[7]2006年在《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文中指出本文应用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学理论,采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前人关于前陆盆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勘探成果,通过解剖中坝、平落坝和白马庙等典型气藏,针对目前川西前陆盆地勘探难点,以天然气成藏动力学和成藏机制以及前陆盆地的油气分布规律为重点展开研究,对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天然气有利区带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 川西前陆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冲断带从西向东依次划分为后山带、前山带和山前带叁个带,盆地从北到南分为“北段、中段、南段”叁块。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叁次大的构造运动。沉积相由西向东由冲积扇相向叁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过渡。沉降中心发生了明显的由北东向南西方向的迁移。沉积厚度大,地层层序发育完整,在纵向上形成3套有利的生储盖组合。第一套生储盖组合以须一段为烃源层,须二段为储层,须叁段为盖层;第二套生储盖组合以须叁段为烃源层,须四段为储层,须五段为盖层;第叁套生储盖组合以须五段为烃源层,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和蓬莱镇组为储层,白垩系为盖层。其中前两个组合主要勘探须家河组气藏,第叁个组合是浅层气勘探的重点。 川西地区上叁迭统烃源岩主要分布在须一段、须叁段和须五段。具有层段多、分布范围广、厚度大(烃源岩总厚度350m~950m)、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含量变化于1.6%~14%之间)、生烃强度大、成熟度高、利于生气(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的特点。主要储集层分布于须二段和须四段。有利的储集相带由河流~叁角洲体系构成,具有砂体发育、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具低孔、低渗、高含水饱和度、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杂基孔和微裂缝。孔隙组合类型可分为。粒间孔—粒内孔—裂缝、粒内孔—杂基孔—裂缝和杂基孔等叁种。直接盖层分别是须叁段和须五段,区域盖层为侏罗系~白垩系红色砂泥岩。盖层具有厚度大、分布较稳定、泥质岩质较纯、塑性较强、突破压力较高的特点,属较优良的盖层。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形态多样,圈闭类型多。主要有构造圈闭(背斜、断层、鼻状)、非构造圈闭(地层、岩性)和复合圈闭叁大类,上叁迭统主要为背斜—断层圈闭,侏罗系则以构造—岩性圈闭为主。整个川西坳陷是一个大的复合含油气系统,按主要生储层配置关系以及由烃源所控制的油气在时空上的分布,将其进一步划分为须一段—须二

陈林[8]2015年在《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川西南部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气藏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次生气藏,是川西地区侏罗系浅层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多年的勘探,先后发现了苏码头、白马庙、观音寺等多个气藏,展示了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良好的勘探前景,因此深入研究该区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次论文在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沉积学、矿物岩石学、储层地质学等相关理论及方法,对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物源特征、砂体展布特征、储层特征及储层发育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沉积受到两大物源影响,主要是龙门山中-南段方向的西北物源和母岩具有差异的龙门山中-北段与米仓山-大巴山共同影响的北部物源。研究区主要发育河流和叁角洲沉积,其中叁角洲类型是以分流河道为主体的分支河道型浅水叁角洲。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细粒~中粒的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储层物性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储层发育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沉积作用对储层的影响表现在物源和沉积微相的差异上,储层一般发育在长石含量高的砂岩或厚层的分流河道砂岩中;压实作用和钙质胶结作用是使砂岩致密的重要原因,溶蚀作用或绿泥石环边胶结发育的砂岩溶蚀孔隙或残余粒间孔隙发育;构造作用对该区储层孔渗的改善和次生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钻井显示、试油成果以及测井解释成果等资料,认识了沙溪庙组储层分布规律。沙溪庙组储层纵向上主要分布在沙Ⅱ段、沙Ⅲ段和沙Ⅳ段,储层平面分布受到物源影响和沉积微相控制,主要分布在东部苏码头、盐井沟等受到北部物源影响的叁角洲分流河道砂体中。在认识储层特征、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和储层分布规律基础上,提出有利储层分布区评选原则。结合现有钻井和测井资料,选择出沙溪庙组重点层段—沙Ⅱ段和沙Ⅲ段的有利储层分布区。

曹烈[9]2010年在《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川西坳陷系指四川盆地西部中、新生代坳陷地区,坳陷自上叁迭统以来主要经历了九次构造运动,属典型的迭合型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分布众多的油气田(藏),以其深埋、致密、超压、强烈非均质性等特征成为复杂高难度勘探领域。论文以成藏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的具体地质特征,充分利用大量丰富的地勘和研究成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热力学、地压形成与演化、流体动力学演化等方面研究入手,对上叁迭统烃源岩、储集层、封盖、保存、运移、聚集时期、圈闭类型等成藏基本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叁种成藏动力模式。采用了镜质体反射率、煤挥发分、流体包裹体测温、矿物裂变径迹测温、粘土矿物相和热解峰顶温度等6种方法进行研究,建立了川西地区的地质温度计,研究表明川西坳陷叁迭世以来地温场特征是地温古高今低,纵横方向变化大。上叁迭统烃源岩的演化表现为不同层段递进生烃、多期排烃过程。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时间总体呈现由西向东变晚的趋势;南北方向上,中段最早、南段次之、北段最晚。确立了川西须家河组压力演化历史:印支晚期的欠压实增压、燕山期生烃增压、燕山、喜山期构造挤压增压。其中构造压力是增压的主要原因,生烃只是一定程度上增压,声反射实验结果表明喜山期构造挤压强于燕山期。系统研究了川西坳陷流体动力演化特征,获得了反映天然气成藏系统的流体势能变化特征,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存在四期古水动力场,水动力场总体表现为强-弱-强的特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在构造平稳期的气势与水动力场趋势近一致。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油气输导系统是高孔渗的砂岩输导层、断层。优势通道就是油气优先选择运移的输导路线,仅占油气输导系统的极少一部分,但它输导的油气占输导系统运移油气总量的大部分。根据动力学特征和油源特征,划分了两个成藏动力学系统:自源高压成藏动力学和混源中压成藏动力学。自源高压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动力是由构造应力、生烃增压,压力特征是高压,压力系数大于1.5,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混源中压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动力是浮力或水动力,烃源可以是经运移通道远距离运移而来,压力特征为中低压,压力系数1.0~1.5。系统研究了流体动力源:沉积压实、构造应力、浮力、生烃增压和水动力等。印支晚期-燕山晚期:构造变动剧烈期,川西坳陷须家河组流体驱动力主要是构造应力、沉积压实;在构造运动稳定期,流体驱动力主要是浮力、生烃增压等;喜山期川西坳陷遭受强烈的构造变动,流体驱动力主要是构造应力。其中水动力明显受压实作用、构造应力控制。建立了叁种成藏模式:高压驱动、浮力驱动、水动力驱动成藏模式,在复杂地史演变下这叁种驱动模式往往以一种驱动模式为主,其它驱动模式为辅。根据川西坳陷须家河组烃源、储层、封盖、古隆起、圈闭以及成藏动力主控因素的评价,按构造区带优选出6个有利区带,确定出9个重点勘探区域。根据圈闭综合排队及钻探目标优选评价的结果,结合勘探现状及取得的成果,按照先易后难、先大后小的原则分为战略展开、战略突破、战略准备等3个层次依次展开17个目标、25个子目标,其中战略展开层次的4个目标、6个子目标分别为:孝泉-新场地区(须二、须四)、大邑构造(须叁、须二)、丰谷(须四)、高庙子-合兴场地区(须二)。

廖仕孟[10]2006年在《川西雾中山—莲花山地区上叁迭统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指导下,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等学科为手段,针对龙门山南段雾中山—莲花山地区发现的上叁迭统油气藏和油气显示井进行研究,以研究区天然气、凝析油和岩心等样品的大量实验分析资料为基础,开展了烃源岩评价、天然气成因分析、气水层的地化判识、油气运聚模式等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同时结合野外露头地质调查、测井曲线对比、地震剖面追踪等新技术,重点开展储层沥青和储层沉积展布、储层对比、圈闭评价等研究工作,综合分析勘探得失、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揭示该区油气的运移聚集规律,并切合实际的建立了雾中山—莲花山地区须家河组油气成藏模式,系统评价了该区的成藏条件,总结并预测了有利勘探目标,为下一步井位的部署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通过研究主要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系统的分析和描述了雾中山—莲花山地区的沉积、储层分布特征,并为勘探实践所证实; (2)通过对川西地区须家河组各层段十余口井的天然气组成、碳同位素、凝析油、储层沥青等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对比分析,发现须一、叁、五等叁套烃源岩有较为明显的判识标志,确认了上叁迭统不同层位油气的成因和主力源岩; (3)通过对火井构造须二油藏的解剖,认为现今发现的轻质油藏的油属于早期聚集的凝析油气藏中天然气散失破坏残存的凝析油,这一新认识新观点对指导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全面的解剖了川西南部地区油气成藏规律,系统的总结了油气藏形成的主控因素,并建立了符合该地区实际的油气成藏模式; (5)在综合研究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基础上,对储层有利区带和圈闭进行预测,优选钻探目标,提出了建议井位3口。

参考文献:

[1]. 白马庙—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沉积相研究[D]. 赵永刚. 西南石油学院. 2003

[2]. 川西白马庙地区蓬莱镇组地震储层预测研究[D]. 王福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2

[3]. 四川盆地侏罗系浅层天然气成藏特征研究[D]. 刘文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07

[4]. 川西地区白马庙蓬莱镇组砂体解释及沉积微相研究[D]. 屠志慧. 西南石油学院. 2004

[5]. 川西地区侏罗系隐蔽性气藏成藏机制及其勘探目标研究[D]. 张闻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07

[6]. 川西白马—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浅层气藏储层特征与损害评价[D]. 李皋. 西南石油学院. 2002

[7]. 川西前陆盆地上叁迭统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D]. 李宗银. 西南石油大学. 2006

[8]. 川西南部地区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研究[D]. 陈林. 西南石油大学. 2015

[9]. 致密砂岩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研究[D]. 曹烈. 成都理工大学. 2010

[10]. 川西雾中山—莲花山地区上叁迭统油气成藏条件研究[D]. 廖仕孟. 西南石油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白马庙—松华地区蓬莱镇组沉积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