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竹溪县新洲镇中心学校442000
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教学领域确实出现了不少新气象,诸如教材多样化、学习方式大转变等等,然而“外荣中枯”、“体热内虚”等打着“新课改主义”旗帜,实质上背离语文教学本质的现象也渐趋泛滥。真语文在《聚龙宣言》中旗帜鲜明地宣告:“语文教学不装、不演、不做作……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真语文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反观应试教育下的作文教学,很有必要用真语文理念来做一澄清。真语文贵在一个“真”字,秉承真语文理念的“真作文”就是要用“真做法”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培养学生自由、个性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创造的人格特征,最终使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认真阅读的习惯,能写出真实感人的好文章。
一、真作文需要真生活
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走进中学生的作文,我们常常见到或改编素材集锦的美文,或重复大家耳熟能详、味同嚼蜡的陈词滥调,甚至还有拿古人故事来拼凑文字,就是没有鲜活的属于自己的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宝库,生活中有喜怒哀乐,看到听到很多的大事或小事,文章只有写出了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生活中不是缺少写作的素材,而是我们往往忽视了生活中的金矿石,没有抓住一闪而过的可贵的思考。
让中学生在作文中展示真实的自我,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表现生活,这是解决学生作文题材空泛、主题虚高的关键。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多形式地创设写作生活情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家庭、学校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反映生活,去“找米下锅”,而不是“等米下锅”或者“借米下锅”。“米”来自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来自他人提供的资料,来自想像。生活中看似平常的一景、一物、一语,如果用独特的目光去审视,就能读出全新的意境,就会有超常的发现,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引导学生亲历体验生活,引导学生设计生活,引导学生品味、升华生活,引导学生叙写、演绎生活,这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教学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万物,从体察中反映和表现生活,更要教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国家,培养社会责任感,以此拓宽他们生活的领域,激发他们生活的热情,激发他们写作倾吐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会“情动而辞发”。
二、真作文需要真性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表情达意的。学生在文章结尾常有“春天,我爱你”、“妈妈,我爱你”等口号式抒情的语句,感觉太虚假。“感人心者在莫先乎情”,因此,写文章不可无病呻吟,要有感而发。好文章总是作者心灵的颤动、激情的流露,这样才能感染读者。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只要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和认识,写出来的文章就可达到说真话、抒真情的要求。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一课,作者写的是亲身经历,说的是心里话,表达的是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地打动人、感染人、教育人。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丰富的感情世界,写文章还需要情感的投入。结合自身经历,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这样情感自然流露。生活中许多事情会触动心灵,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会有丰富复杂的变化,只要去感受这些变化,并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情感便跃然纸上。
三、真作文需要真阅读
要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必须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当代作家赵丽宏这样说道:“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知识增长了,修养提高了,情感丰富了,就可以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书犹药也,可以医愚。一个人,只有当他的内心世界变得无比强大、无比宽厚,他才能真正站立起来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他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才能焕发出人性的光芒;他对社会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思考,才能站到普遍人性的高度去审视,才能去寻求生活中的真善美,去鞭挞一切的假恶丑。也只有这样,注入文字中的情感才会是积极的、充满“正能量”的。同时,要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优秀的经典文本蕴含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我们可以从中挖掘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充分利用文本的潜藏价值。站在巨人的思想上,我们可以“望尽天涯路”,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当今,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学生作文最缺乏的就是一个“真”字。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是高分作文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