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穆时英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弗洛伊德,太阳灯,光华,从文,女性,都市,世界主义。
穆时英论文文献综述
刘璇[1](2019)在《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比较沈从文与穆时英对女性人格的建构与解构——以《萧萧》和《白金的女体塑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前后,西方理论被大量译介到中国,其中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这成为当时作家洞察人物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为他们的创作开掘了理论上的思想深度。本文试图立足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围绕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和海派的代表作家穆时英展开比较研究,选取沈从文的《萧萧》与穆时英的《白金的女体塑像》两篇文本,分别对女性的本我、自我和超我进行分析,考察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烛照下其作品中女性人格的建构与解构现象,在心理学的透视中重新审视人性的复杂多维与动态演变,探讨作品深远的现代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5期)
陈海英[2](2019)在《穆时英小说中的都市景观与文化想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景观是可解读的"文本",往往是文化想象的符号。街景和舞厅是穆时英书写都市上海外观和内质的两个核心景观意象,它们既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都市的文化内核,也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真实的生存处境和精神上的陷落,蕴含了穆时英对都市的文化想象。在穆时英的小说中,都市景观的书写使现代都市形象获得了物质上的立体可感性,而作家对现代都市物质文明的迷恋和批判相交织的复杂态度则使都市形象获得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从而使都市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都市文化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管冠生[3](2019)在《穆时英是谁?——对其附逆之事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解志熙先生《"穆时英的最后"——关于他的附逆或牺牲问题之考辨》和孔刘辉先生《谍影重重——穆时英之死新探》两篇文章要么对关键材料视而不见,要么解读时持有深深的成见,它们的论证过程与观点皆经不起仔细推敲。既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穆时英是汉奸,也没有可靠的证据表明他是卧底。此事目前只能说是一个悬案。(本文来源于《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曾光[4](2019)在《王家卫镜像中的穆时英文学之源》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导演王家卫的影片以其后现代情感、朦胧虚幻以及自我陶醉而缺乏强烈的故事性特征,在华语电影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他的相关研究从1997年开始~①,主要集中于对其影像风格的探索,其难以用商业类型定位的极强的后现代作者风格。然而,究竟是什么造成了王导如此的影像风格?除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在1997前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以嬉戏、嘲弄的方式摆脱焦虑和困惑的港人心态为王家卫的电影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9年13期)
陈广通[5](2019)在《从边缘到中心——论沈从文与穆时英的文学之“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文学与政治和社会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于此出发,沈从文与穆时英以及与之同时代的革命作家有着巨大趋同性,在"感时忧国"的大框架下他们不是现代中国文学的边缘性存在。他们同样践行着现代中国文学的一贯性——功利追求,从这个角度看,京、海与革命文学不是"叁足鼎立"而是一脉相承。沈、穆二人都从传统文化精神出发思考民族发展大计,前者偏于保守,后者偏于激进,穆比沈多了一份阶级意识。身处中国20世纪前半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中,他们与革命作家一起思考着民族前途,各自以文学为"器"参与进家国重建运动中。(本文来源于《华夏文化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谢慧娟[6](2019)在《舞厅内外——穆时英的“逃离都市”之旅》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时英在结束早期《南北极》对普罗小说技巧的实验后,将目光转向了都市题材。舞厅与城郊作为穆时英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空间场景,由于反复刻画带上了抽象概念色彩。其中对不同空间中女性形象塑造以及男性心态描写的差异,暗含的是作者意图"逃离都市"却难以实现的失落情绪。以往研究偏重于这位"新感觉派圣手"的洋场勾勒和摩登感觉,更少关注他的郊外布景与乱世中的踟蹰心态,然而在动荡不安的国家命运前,穆时英从来未能真正沉迷于上海这座"地狱上的天堂"。(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8期)
姜娇娇[7](2019)在《“都市巡礼者”的视角政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上,穆时英是“新感觉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素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他的都市题材小说创作,注重以现代派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二、叁十年代的上海都市中的人和事,透视了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个独特都市中的人的心理世界,展现出一幅波诡云谲、色彩斑斓的都市风景图。本文以穆时英后期写作的“新感觉”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他的小说中蕴含的多重视角来考察他笔下“都市巡礼者”及其隐含的意识形态立场。通过分析他的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尤其是电影技术的运用,以及女性书写等艺术元素,提炼出他在小说创作中所蕴含的观看机制,并且通过回溯他的生平与当时上海的特殊的政治性地理和文化的相互关系,探寻他在小说创作中塑造“都市巡礼者”及其所隐含的政治性立场。全文共分叁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穆时英笔下都市男性观察上海都市的“窥视”视角,探讨都市主体,也即“都市巡礼者”,在面对上海都市的被动现代化过程中,服膺于资本主义的商品逻辑,以及产生经济层面上的世界主义想象的心理认知。同时,也把握“都市巡礼者”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缘政治所产生的焦虑心态,并对此展开分析和论述。第二部分从穆时英“新感觉”小说中“摩登女郎”形象视阈维度,探讨都市主体对“摩登女郎”的“凝视”行为,发掘摩登女郎与上海都市相互“喻说”的关系,并通过与左翼都市文学和革命新女性形象书写的比较,分析和论述穆时英在小说创作中对上海都市女性化和非民族化的话语描绘特色。第叁部分着重考察了穆时英“新感觉”小说中所展示的文化心态,指出“都市巡礼者”面对都市的特殊人际关系时,具有都市生活中存在着“最后一瞥”的心理行为,并具有其独特而深刻的涵义。通过分析这种饱含复杂情感的“瞥视”行为及其所对应的心理,探讨他所塑造的一批都市“孤独者”的形象内涵,由此分析穆时英在小说创作中所展示的个人主义立场。(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丁瑞[8](2019)在《穆时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被誉为"新感觉派的圣手"的穆时英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姿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生活在上海这座摩登都市的女性的相貌和穿着打扮很明显地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她们身上往往有一种异国情调。与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这些女性在精神气质方面也是有很大的改变。本文将从这些女性的外部特点和精神特质两个方面来探析穆时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转变及其转变背后的原因,来揭示出男性对女性形象的种种想象以及女性在都市中的生存处境。(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王贺[9](2019)在《穆时英职业生涯新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他们不得不首先作为“职业人”而存在,不得不为“职业”而奋斗终生。或许夸张一点说,他们复杂而隐微的衷怀,波折而多变的恋爱、婚姻、家庭,以及自命不凡的文采风流,莫不与此息息相关。去年《上海书评》曾揭载拙文《穆时英的职业生涯、收入及其创作》,但囿于资(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4-26)
高雅迪[10](2019)在《穆时英小说电影化视角下的人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家穆时英是一个电影爱好者,他的作品在塑造人物时也受到了电影技巧和电影价值观的影响。在塑造人物的方法上,他的人物采取了来源于电影的"行为出场"的出场方式,并且擅长运用色彩,利用特写、移动镜头充实人物;在两性关系上,受好莱坞电影的影响,男女皆有孤独放纵的都市病,女性更多为爱情所困,男性的不幸更加多面,女性被置于表面主动实则被动的局面,男性则享有真正的决定权。(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穆时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景观是可解读的"文本",往往是文化想象的符号。街景和舞厅是穆时英书写都市上海外观和内质的两个核心景观意象,它们既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现代都市的文化内核,也揭示了现代都市人真实的生存处境和精神上的陷落,蕴含了穆时英对都市的文化想象。在穆时英的小说中,都市景观的书写使现代都市形象获得了物质上的立体可感性,而作家对现代都市物质文明的迷恋和批判相交织的复杂态度则使都市形象获得了深刻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从而使都市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和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穆时英论文参考文献
[1].刘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比较沈从文与穆时英对女性人格的建构与解构——以《萧萧》和《白金的女体塑像》为例[J].名作欣赏.2019
[2].陈海英.穆时英小说中的都市景观与文化想象[J].都市文化研究.2019
[3].管冠生.穆时英是谁?——对其附逆之事的再思考[J].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曾光.王家卫镜像中的穆时英文学之源[J].电影评介.2019
[5].陈广通.从边缘到中心——论沈从文与穆时英的文学之“器”[J].华夏文化论坛.2019
[6].谢慧娟.舞厅内外——穆时英的“逃离都市”之旅[J].长江丛刊.2019
[7].姜娇娇.“都市巡礼者”的视角政治[D].浙江大学.2019
[8].丁瑞.穆时英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北方文学.2019
[9].王贺.穆时英职业生涯新证[N].文汇报.2019
[10].高雅迪.穆时英小说电影化视角下的人物[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