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必清福建省上杭职业中专学校364200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作为职业学校基础课的语文作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像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轻松心理氛围。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不同于作家的风格,学生个性主要指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在他们写作上的特色(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等)。三是采取激励措施,作为教师,不但要注意拔尖的个体,还要顾及非拔尖的群体,不但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予褒扬,以此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假若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要求他们像大作家那样创造风格,那就会小看甚至无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严重挫伤其创新的积极性,甚至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四是编印《作文选》,成立文学社,推荐发表,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更能出创新成果。如写“落叶”,一般同学总脱不了“落叶萧萧”的凄凉和“落叶归根”的俗套,有一位同学却能独辟蹊径,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悟出“落叶不是无情物”,它的飘落,孕育着新的生命,催发着新的希望。我把这篇文章推荐到校刊《弄潮》发表后,对这位同学鼓励很大,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
二、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新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的,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我在所教班级组织学生成立了读书沙龙,帮助学生确定了一批在内容和形式上皆有创新的文章进行精读,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以课前五分钟、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思维能力。再通过办墙报、校园文学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华,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三、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思维能力
1.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它可以对被人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如可对《红楼梦》人物中“美女蛇”王熙凤提出自己带的看法,认为“她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管理者和经济家”。也可以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从实际出发,闯出新路,写出新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这两个方面去扩展学生的求异思维。首先是立意上不拾人牙慧,不做平庸之说,而是提出新颖而又深刻的见解,或对一些传统观念进行剖析,从中翻出新意,如对“忠言逆耳未必利于行”等。其次是在选材上,不就某个论据的一般说法,而是换角度去阐释,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如有位同学写“梅花”,一反常规地对表现梅花的不屑,因为“梅花不敢在万紫千红的春天与百花争艳”这种“缺乏竞争”的行为是“懦弱的表现”。
2.逆向思维。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有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
3.发散思维。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发散思维还包括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4.想象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这三条途径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是用指定的词语造句、作文。词语可以组成句子,句子能够组成文章。这些词语可以是一组动词、一组形容词,也可以是一组表色彩的词,一组表形状的词,亦可兼而有之。二是设置情境作言语,要求凭借生活逻辑展开想象去构思。例如“在新世纪里有一次人才交流会上,孔乙己遇上了范进,那会是什么情境呢?”设置情境,既有境的确定性,又有情节的不确定性,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想象余地。三是结合所学教材中的文章,再造形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陌上桑》中作者通过渲染、陪衬、侧面描写等塑造了一个美丽的采桑女罗敷的形象,但罗敷相貌到底什么样子,仍然模糊不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美女形象再去创造。用自己的美学观去补充丰富罗敷的形象。这样同学们就描写除了自己心目中的美女罗敷:或活丰盈优美,或苗条俊秀……“一千个学生中出现一千个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