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德里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德里达,主义,弗洛伊德,幽灵,马克思,动物,档案。
德里达论文文献综述
苏林[1](2019)在《朝向他者的哀悼与摄影——解读德里达的《罗兰·巴特之死》》一文中研究指出"他者"一直是德里达解构哲学的重要议题,对哀悼的思索则是此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德里达献给罗兰·巴特的悼词《罗兰·巴特之死》便是其代表性篇章。德里达以哀悼"给予谁,为了谁"这一问题为引导,对哀悼的悖论性困境作出了深刻思考。同时,他将注意力集中于对巴特《明室》中所论摄影进行阐释。此二者相互缠绕、彼此说明,一方面在自身的悖论性处境中揭示了主体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更指向作为解构哲学之最终筹划的他者。(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袁周[2](2019)在《从《文学行动》剖析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表现出一种不可忽视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对文学、对真理和对世界本体的早已僵化的解读,将那些对理性盲目崇拜甚至近乎偏执的人们解放出来,撼动了浸淫西方几千年的"逻各斯"中心论的权威性。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其解构主义思想和解构策略的具体化、文学化,本文从其着作《文学行动》着眼,力求探寻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中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答案,以期对德里达的文学思想理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本文来源于《文化创新比较研究》期刊2019年30期)
庞红蕊[3](2019)在《原初场景与动物处境——德里达论动物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问题是德里达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在《动物在,故我在》中,德里达描绘了他与家猫在浴室相遇的日常场景。他指出,这个场景既是疯狂的,又是原初的。一方面,它模糊了"我"与家猫之间的清晰界限;另一方面,它又置换了《创世纪》中亚当命名动物时的场景。从这一日常场景出发,德里达批判了笛卡尔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他认为这一传统在现代社会仍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导致了人们对动物的暴力。德里达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一个悖论现象,即:在动物问题上,暴力与同情并存。在人类对动物的暴力问题上,德里达既反对零暴力状态,也反对这种暴力现象的放任自流。在动物权利思想方面,德里达一方面肯定了动物权利运动的功绩,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这些思想内在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欧逸舟[4](2019)在《在德里达的底线等你》一文中研究指出初见班宇是在一年前。早秋的日光清透,使一切相遇金光闪闪。见到每个心爱的作者我都是这样想的,班宇也不例外。彼时我已读过《山脉》与《逍遥游》,前者是一篇纯熟的先锋派作品,以评论、日记、访谈等多种文学体裁来寻找、证明一部小说的存在,令我暗叹有谁的评论能(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9-25)
李蔚[5](2019)在《文艺批评视阈中的德里达及其来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解构"思想在文学界和文艺批评界先被接受。本文的任务是,寻找德里达在艺术批评史中的定位,追溯其学术研究的历史来路,并勾勒美术史方法论继图像学之后对后结构主义与符号学大致的吸收情况。德里达的"历时性"和"补充"既是起始于胡塞尔现象学的再出发,也是结构主义后期必将遭遇的困境。虽然特殊的历史语境决定了其意义与局限的双重性,但德里达思想的出现适时地回应了一些当代难解的怪状,以及为何今日艺术品的意义愈显模糊。(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董树宝[6](2019)在《从“像”到拟像:德里达论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书写是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他在《论文字学》中基于"柏拉图-卢梭-索绪尔"的主线批驳了西方思想自柏拉图以来的"书写是言语之像(image)"的观念,不过索绪尔的"语言中只有差异"的差异原则激发着德里达深入地阐述书写与延异的关系,由之他将索绪尔的静态的"差异"变成了动态的"延异",书写在拟像中进行着差异的游戏,在"像"的替补运动中填补了拟像,最终书写变成漂泊不定的弃儿,书写也只不过是拟像而已。(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何嘉荪,马小敏[7](2019)在《德里达档案化思想译介之叁——档案运动规律与档案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档案在"背景化"、挖掘和"再背景化"过程中不断向前运动,是受德里达启示描绘的档案运动规律。德里达更对"弗洛伊德印象"进行了解析,提出了"档案观念",以及它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问题""一个对明天的责任"。这种面向未来的档案观,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参考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档案学通讯》期刊2019年04期)
李科林[8](2019)在《离散与迭加——德里达关于电影的哲学修辞》一文中研究指出尽管德里达并不是一位典型的电影理论家,但是他在分析电影经验的过程中提出的概念和他在其他领域中的概念相互呼应,反而使得其电影理念具有了很强的延展力:电影中相信和无信的迭加,作为幽灵的过去和当下影像的迭加,作为看见和看见看见本身的迭加,以及电影中影像和声音的迭加,而在这里的每一重迭加中又包含了不同方式的离散,为超越主体性打开了不同路径。德里达的电影理论恰恰在这一点上体现了他的思考风格,即以解构的方式进行建构,以此保持电影思考本身的鲜活性。(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李怀涛,敬沁[9](2019)在《解构主义语境下马克思的幽灵化解读及其价值——评德里达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苏东剧变后,美国学者福山借用历史终结论进一步倾轧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空间。为了驳斥历史终结论,同时力证马克思在新的世界形势下存在的意义,德里达运用解构主义的方法,对马克思做了幽灵化的解读。他强调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一致,进而运用解构主义延宕、异质性、不在场的在场等方法解读出幽灵化的马克思,并真诚地向世人宣称这是人类不可丢失的宝贵遗产。但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方法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他所保卫的幽灵化的马克思是难以超越现代性的。(本文来源于《新视野》期刊2019年04期)
张志航[10](2019)在《从德里达“延异”理论看谢欣《一撇一捺》对“人”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舞蹈艺术在德里达"解构"视角下是同样具有"延异"现象的,这在谢欣舞蹈剧场作品《一撇一捺》中即有体现,在舞蹈创作中,编导对人的实体在艺术上便有拆解和连接。可以说,《一撇一捺》既是对"人"字的艺术性拆解,又呈现为相交线对支点的连接,说明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是一个小小的"点",而点的不断运动形成一条线,最终指向生命的终极意义:孤独。(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19年10期)
德里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表现出一种不可忽视的革命性和批判性,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对文学、对真理和对世界本体的早已僵化的解读,将那些对理性盲目崇拜甚至近乎偏执的人们解放出来,撼动了浸淫西方几千年的"逻各斯"中心论的权威性。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是其解构主义思想和解构策略的具体化、文学化,本文从其着作《文学行动》着眼,力求探寻德里达解构主义文学观中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答案,以期对德里达的文学思想理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德里达论文参考文献
[1].苏林.朝向他者的哀悼与摄影——解读德里达的《罗兰·巴特之死》[J].文学评论.2019
[2].袁周.从《文学行动》剖析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文学观[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
[3].庞红蕊.原初场景与动物处境——德里达论动物问题[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
[4].欧逸舟.在德里达的底线等你[N].文艺报.2019
[5].李蔚.文艺批评视阈中的德里达及其来路[J].艺术研究.2019
[6].董树宝.从“像”到拟像:德里达论书写[J].文艺理论研究.2019
[7].何嘉荪,马小敏.德里达档案化思想译介之叁——档案运动规律与档案观念[J].档案学通讯.2019
[8].李科林.离散与迭加——德里达关于电影的哲学修辞[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李怀涛,敬沁.解构主义语境下马克思的幽灵化解读及其价值——评德里达对“历史终结论”的批判[J].新视野.2019
[10].张志航.从德里达“延异”理论看谢欣《一撇一捺》对“人”的解构[J].黄河之声.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