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流式细胞术,自身抗体,糖蛋白,血小板减少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论文文献综述
赵赟霄,何杨,朱明清,阮长耿[1](2012)在《流式免疫微球芯片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流式免疫微球芯片技术(FCIBA)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包被不同GP的单克隆抗体,抗GPⅨ(SZ1)、抗GPⅠb(SZ2)、抗GPⅢa(SZ21)、抗GPⅡb(SZ22)、抗P-选择素(SZ51)的不同荧光强度的微球,检测结果与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进行比较。选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非ITP(NITP)组和健康人对照组样本用FCIBA分析SZ1、SZ2、SZ21、SZ22、SZ51共5种特异性血小板自身抗体。结果批内批间差异小;ITP组与NITP组和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ITP诊断的总特异度为81.4%(70/86),MAIPA总特异度为80.2%(69/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度为62.00%(31/50),明显高于改良间接MAIPA的31.00%(19/50,P<0.05)。结论 FCIBA可以一次同时进行5种自身抗体的联合检测,为ITP的临床诊断提供了一种快速测定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周泽平,乔卓青,薛峰,杨仁池[2](2011)在《不同的抗血小板糖蛋白自身抗体类型在ITP中的预后判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及方法:通过固相包被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Ib/IX及Ia/IIa的PAKAUTO试剂盒,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及对照组血浆或血小板表面洗脱的血小板GP特异性自身抗体,并评价其在ITP诊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共纳入ITP患者100例,女性58例,男性42例,中位年龄26岁(1-87岁),中(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叁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期刊2011-08-11)
张琼丽,李金霖,史敦云,李明,杜新[3](2011)在《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检测新方法——流式微球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GPⅡb/Ⅲa、GPⅠb/IX),探讨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表达情况及其与激素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取67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分离、裂解血小板与单抗包被微球共同孵育后加入PE标记多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分析,评价ITP患者激素治疗效果。结果 ITP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IX自身抗体荧光强度为4.58(0.22~30.20)、4.78(0.56~22.00),对照组为0.92(0.23~2.28)、0.87(0.22~2.13)。以微球荧光强度比率(测定/对照)CD41a>0.025%、CD42>2.12%定为阳性,用流式微球技术同时检测两种抗血小板抗体,诊断ITP敏感性为95.5%(64/67)、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6.7%。ITP患者激素治疗效果与抗体检测结果呈负相关(r=-0.318)。结论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对ITP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对治疗及预后也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广西医学》期刊2011年02期)
李金霖,黄艳,张琼丽,卓家才,杜新[4](2010)在《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的方法建立及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和GPⅠb/IX)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并评价其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抗人血小板GPⅡb/Ⅲa(CD41a)、GPⅠb/IX(CD42b)单抗包被微球,将血小板从待测血液样本中分离并裂解,血小板裂解后与包被好的微球共同孵育,加入PE标记的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上机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ITP组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患者自身抗体表达情况。将所测样本的平均荧光强度值(MFI)与正常对照(3个不同正常人血样)MFI的均值进行比较,计算其比率。结果:ITP组该比率均值及范围:GPⅡb/Ⅲa:6.52(0.22~30.20),GPⅠb/IX:6.13(0.56~22.00);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为:GPⅡb/Ⅲa:1.20(0.32~3.04),GPⅠb/IX:1.302(0.33~3.56);正常对照组比率均值及范围为:GPⅡb/Ⅲa:0.96(0.23~2.28),GPⅠb/IX:0.97(0.22~2.13)。ITP组2种自身抗体荧光强度比率明显高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1)。以正常对照组上限作为界值,GPⅡb/Ⅲa比率大于2.025、GPⅠb/IX比率大于2.12定为阳性,则该方法对ITP诊断的敏感性为97.0%,特异性为81.5%,阳性预测值为84.4%。结论:应用流式微球技术对多种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联合进行检测,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稳定性高,对ITP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可应用于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的实验室检测,对ITP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临床血液学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冀学斌,侯明,朱嫒媛,宋曰礼,王琳[5](2004)在《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出血浆中含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为人源化抗GPⅡbⅢa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做准备。方法:用改良MAIPA法检测24例慢性ITP患者血浆有无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用血小板聚集试验研究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24例慢性ITP患者中10例(41.7%)血浆中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阳性,2例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结论:少数抗CPⅡbⅢa自身抗体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本文来源于《血栓与止血学》期刊2004年04期)
崔宇杰,阮长耿,郭雨凡,陈志伟[6](2004)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检测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 syndrome,pS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疾病,在我国发病率为0.29%~0.77%,为结缔组织病的首位。pSS主要影响外分泌腺,也影响非外分泌腺组织。pSS患者可出现pSS相关的多种血液系统损害(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pSS患者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国外报道为5%~7%,国内报道为23%。(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11-01)
何晓彤,唐世超,尤宁[7](1992)在《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检测ITP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GPⅢa)单克隆抗体,采取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了2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抗GPⅡb、GPⅢa自身抗体.结果显示3例抗GPⅡb阳性(约占11.5%),1例抗GPⅢa(约占3.8%),7例同时抗GPⅡb.GPⅢa(约占26.9%),阳性总数为11例(约占42.3%);且抗GPⅡb. GPⅢa阳性结果与血小板数无关.(本文来源于《安徽医学》期刊1992年04期)
魏来,俞幼知,梁平,徐德先,潘秀英[8](1991)在《流行性出血热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研究的初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了37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浆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发现29.73%的患者血浆中抗膜糖蛋白自身抗体阳性,其中,抗膜糖蛋白Ib阳性率为13.51%(5/37),抗膜糖蛋白Ⅱb抗膜糖蛋白Ⅱa阳性率分别为8.1%(3/37)和16.21%(6/37)。提示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可能参与了EHF发病。本实验为EHF患者免疫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徐州医学院学报》期刊1991年04期)
谭汉君,冉崇蓉,魏晓军,吕善根,李次芬[9](1990)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及平均血小板容积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20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了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测定,结果25%为阳性,提示患者血浆中抗体是不均一的。有些患者抗体的部位是作用于GPⅡb/Ⅲa的位置上。同时,对12例急性ITP进行了80人次连续血小板数及血小板平均容积(MPV)的观察,发现二者有明显负相关,r=一0.96,P值<0.01。结果提示MPV大小与血小板年龄无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期刊1990年01期)
黄如春,陈玉心[10](1989)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过多所致。这种特异性的抗血小板抗体大部分是IgG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血小板相关抗原的性质,目前尚难肯定。我院1987年由苏州医学院血栓研究室提供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Ⅲa)单克隆抗体测定35例ITP患者血浆中抗血小板膜GPⅡb/Ⅲa自身抗体(后简称抗GPⅡb/Ⅲa)含量,并同时测定30例正常人血浆进行比较。一、观察对象和方法1.对照组:30名健康献血员及本院职工,男12例,女18例,年龄20~42岁,无出(本文来源于《南京医学院学报》期刊1989年03期)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及方法:通过固相包被血小板糖蛋白(GP)IIb/IIIa,Ib/IX及Ia/IIa的PAKAUTO试剂盒,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及对照组血浆或血小板表面洗脱的血小板GP特异性自身抗体,并评价其在ITP诊断、预后判断中的价值。结果:共纳入ITP患者100例,女性58例,男性42例,中位年龄26岁(1-87岁),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论文参考文献
[1].赵赟霄,何杨,朱明清,阮长耿.流式免疫微球芯片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方法及其临床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2].周泽平,乔卓青,薛峰,杨仁池.不同的抗血小板糖蛋白自身抗体类型在ITP中的预后判断价值[C].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叁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暨“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与止血)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摘要汇编及学习班讲义.2011
[3].张琼丽,李金霖,史敦云,李明,杜新.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检测新方法——流式微球技术[J].广西医学.2011
[4].李金霖,黄艳,张琼丽,卓家才,杜新.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的方法建立及临床价值[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
[5].冀学斌,侯明,朱嫒媛,宋曰礼,王琳.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的筛选[J].血栓与止血学.2004
[6].崔宇杰,阮长耿,郭雨凡,陈志伟.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检测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发病中的意义[C].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7].何晓彤,唐世超,尤宁.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检测ITP自身抗体的临床应用[J].安徽医学.1992
[8].魏来,俞幼知,梁平,徐德先,潘秀英.流行性出血热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研究的初步报告[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1
[9].谭汉君,冉崇蓉,魏晓军,吕善根,李次芬.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及平均血小板容积检测[J].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学报.1990
[10].黄如春,陈玉心.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南京医学院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