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概念驱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德语学习者,概念,语元,词汇
概念驱动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勇[1](2018)在《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久以来,在我国的德语教学中,让初学者倍感困惑的通常是与汉语语法相差甚远的德语语法。然而,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由词汇带来的学习困难往往令人始料不及。学习者投入了极大的精力,却越来越感到无法恰当得体地运用德语词汇。人类学习外语的经验充分表明词汇学习对于掌握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以及词汇学习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就学习者而言,对词汇学习本质的认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就教学者而言,对词汇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有更多的工作要做。时间进入21世纪,科学研究也迈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理论为外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多学科领域的视角,使外语教育工作者能够站在交叉学科的逻辑起点上重新审视外语教学。用单一学科理论指导外语教学已永远成为过去时。基于此,本论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心理语言学中思维与语言相互作用的理论为引领,以对词与概念辩证统一关系的考察为切入点,探索以概念为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力争解决目前我国德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使心理语言学理论在德语教学中实现更大价值。本论文在教学反思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从词与概念辩证关系视角解决中国学习者德语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在理论层面,本论文在语言学领域明确了“概念”的特征,进一步完善了“语元”的思想,确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辩证统一关系和驱动性关系。在实践层面,本论文通过访谈的方式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基于对现状的分析,进一步面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以掌握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最终拟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理论视角和研究内容,陈述了对研究方法的设想,并提出叁个研究问题:一是词与概念关系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二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中所运用的策略具有哪些特征,叁是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包含哪些内容。第一章回顾了中西方学界在概念研究、词汇研究、词与概念关系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等领域取得的诸多成就。在此基础上,本论文指出,词汇研究有必要以哲学对概念的探讨为根基,基于心理语言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化对概念及其与词的关系的认识;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要以此为先导。第二章基于对语元的内涵分析结合语言学分析和心理现实性分析,进一步完善了“语元”思想;依据概念在哲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和语言学领域所具有的特征对其进行了重新界定。按照本论文的观点,概念是经由人类个体的主客观互动而形成的思维单位。这一单位在生理层面形成特定的、具有一定权值的神经通路,在心理层面引发具有社会依存性的判断和映射意象,在语言层面通常具有形式接口和语义接口。语元是言语活动中用以表征概念的最小话语单位。其内核是思维领域的概念,其形式具有任意一种语言的形态特征,其线性延展长度取决于语义的整体性和结构的稳定性。从内在逻辑关联的角度来看,语元是概念在言语活动领域的映射,是对词的具体运用;它一方面由词组构而成,另一方面又以语言的物质形态表征概念。它既是概念在语言中的固着点,是思维进入语言的凭藉;又是词在言语活动中的形成物,是语言深入思维的通道。第叁章基于洪堡特的语言哲学思想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思想,通过学理分析进一步确定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洪堡特从原像与形象的角度,结合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人类概念的一致性特征以及母语概念与外语概念,对词与概念的关系进行论述,从语言哲学的高度指明了概念—语元—词的辨证关系。维果茨基依照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基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儿童概念形成过程以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对概念与词的关系进行阐释,从文化历史观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确凿证据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心理关联,使叁者内在地统一在一起。另外,洪堡特的对比语言学方法论和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单元分析法在本论文对研究方法的选用方面起到了指导作用,奠定了本论文研究方法论的基础。第四章从概念—语元—词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提出“不同语言以语元为表征形式,在同一概念中得到统一”的理论假设。并以对比语言学和单元分析的方法论为指导,运用社会语言学中词感测量的方法,以汉语词感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平行语料的分析,基于英语、德语、法语语元形态调查,证明“不同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概念”且“表达同一概念的不同语言表征形式为该语言中的语元”,进而从逻辑论证的角度使总的理论假设得到证实,在言语实践层面建立了概念—语元—词的驱动性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原发性的思维领域的概念外化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再行分解为传统语言研究中狭义的汉语字或印欧语词;从形态学的角度来看,语言学领域的字/词组构为言语活动领域的语元,从而进入思维领域表征概念。叁者相互作用,互为驱动。因此,外语词汇学习应该以概念为驱动,以表征概念的语元为内容,以组构语元的词为归宿,在用词组构语元、用语元构成句子的基础上,用概念形成判断,不断提高学习者的外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外语思维能力。第五章运用访谈法,通过对中国德语教学界四位资深专家和五位优秀青年德语教师代表的访谈,从教师的视角了解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现状。分析表明,中国学生整体上不注意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在词汇深度上全面把握词的语义信息和句法信息,不重视语境在词汇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习惯于机械记忆词汇表中所列德语单词及其对应汉语释义,不能充分利用德语语言学知识和词汇学知识辅助词汇学习,过高估计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对德语学习的迁移作用,过分依赖汉语对德语理解和产出的中介作用。上述倾向必然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策略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消极特征。第六章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全国大陆地区十六个省和直辖市共二十五所院校近千名德语学习者的调查,了解其德语词汇学习策略的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德语学习者群体整体上的词汇学习策略水平较低,缺少对词汇本质和德语词汇特点以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的关注,没能很好地协调词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关系,不注意从认知层面对词汇进行深层加工,忽视了语境和文化在词汇学习中所能产生的积极效应,不能结合语言学和德语词汇学知识进行词汇学习。这是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也是概念驱动的德语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必须克服的弊端。第七章以前六章的研究结论和调查发现为基础,结合德语词汇特点及中国德语教学特色,建构出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体系。该策略体系分为观念系统和方法系统两大部分,观念系统包含“以概念为驱动”、“以语元为内容”和“以词为归宿”叁个理念。叁个理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分别从“用”的维度、“义”的维度和“形”的维度解决德语词汇学习问题。作为对观念系统的回应,方法系统相应地包括“活动任务法”、“情境效应法”、“文化移情法”,“语元配对法”、“整体含义法”、“组合搭配法”,“词类特征法”、“词素识记法”、“词形变换法”等九种具体操作方法,力求使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融功能、意义和形式为一体,集文化与知识于一身,基于思维运作和语言运用,以形成德语思维为目标,以概念互构为追求。两大系统、叁个理念、九种方法连通互动,有机结合,构成作为整体的词汇学习策略体系。在该策略体系的指导下,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满足“新国标”对其在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第八章对整部论文的理论出发点作了总结,对各章的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的走向。(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11-01)
张翼[2](2018)在《干事创业不能靠“概念驱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会上会下讲话,出现一种新鲜的语言转向。原来那种刻板的格式化套话少了,充满生活味道、情怀满满的大白话多了。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少了,对接时代、新意迭出的词汇多了,让人有新鲜嘹亮之感。特别是一些地方干部,围绕抓发展、促投资、兴产业、惠(本文来源于《绍兴日报》期刊2018-07-23)
郭齐胜,宋畅,樊延平[3](2017)在《作战概念驱动的装备体系需求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使命任务牵引弱、作战能力需求提出难的问题,以作战概念设计为突破口,提出了一种作战概念驱动的装备体系需求分析方法,构建了作战概念驱动的装备体系需求分析框架,提出了作战任务需求、作战能力需求、装备体系需求分析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并通过"无人机+坦克"的猎歼式作战装备体系需求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张琼[4](2018)在《《大数据基础:概念、驱动及技术》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科技英语翻译的出现,并促使越来越多的人研究科技英语文本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科技英语不仅在词汇、句法、以及文本上有一定特点,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这些都增加了翻译该类文本的难度。此外,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相关科技文本的翻译也需跟上时代,及时更新。近几年,大数据成为热门话题,我国也致力于大数据的研究,获取国外大数据最新的研究情况十分必要。因此,提高大数据相关文本的翻译质量任重道远。本次翻译实践项目的文本取自2016年出版的《大数据基础:概念、驱动及技术》一书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随着大数据行业的快速发展,将国外最新的大数据研究成果引进到国内,能够促进国内大数据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亲身实践,在翻译实践报告中探讨了该类文本英译汉的重难点,提出了适用于该领域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期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做出贡献。该翻译报告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原文本的作者和出版信息,并从词汇、句法以及文本叁个方面分析原文本的特点。第二部分描述本次翻译任务的意义、翻译过程及翻译工具。第叁部分简述目的论的发展和目的论的叁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报告的第四部分从该翻译项目的翻译文本中选取翻译案例进行分析,并在目的论叁原则的指导下运用叁种翻译方法和六种翻译技巧解决文中词法层面、句法层面及篇章层面的翻译问题和难点。最后,报告总结指出,译者应在目的论叁原则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来完成这类文本的翻译,并从译者自身出发提出建议,以提升该类文本的翻译质量。(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8-03-23)
王怡意,孙铭明[5](2017)在《PYP课程概念驱动教学对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生科学概念的学习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小学科学概念教学应从概念外延实例的学习出发,进而揭示概念本质属性。以《金鱼》一课为例,结合国际文凭组织的小学项目PYP课程中的概念驱动教学的八个维度(结构、功能、起因、变化、联系、反思、观点、责任)展开教学,在学习科学概念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本文来源于《中小学教材教学》期刊2017年11期)
李杨[6](2016)在《创业者不应被投资机构的概念驱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年初,供给侧改革的消息让"消费升级"一词突然变得火爆,似乎已经成为O2O、B2B之后的"下一个风口"。"2 0 1 6年将会是消费升级元年。"很快有人说道。创业者、投资人纷纷将目光锁定于此,大有不升级、不改革到底不罢休的势头。但在消费升级领域真的大有可为吗?消费升级能如此火爆,不过是投资人在造的伪风口。如果要认清消费升级的现实,必须先了解一点经济学——一般人是怎么花钱的。消费升级,是消费者在"刚性支出"后剩余消费能力的再分配;刚性支(本文来源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期刊2016年12期)
荣郁[7](2016)在《互联网概念驱动中国市场全面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改变世界,数字化将驱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变革。法新社3月3日对此表示,中国政府推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让广大农民通过开办电子商务公司致富。由此,中国市场将释放巨大潜力。3月1日,《日经(本文来源于《国际商报》期刊2016-03-11)
何知仁,潘英丽[8](2016)在《全球流动性的概念、驱动与溢出效应:一个文献评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流动性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大问题被国际社会提出。围绕该问题的研究在近几年不断升温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发展中国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变动、跨境资本流动及汇率波动时常对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济与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因此,这场讨论对发展中国家是十分有利的,在国际金融治理框架和发展中国家本身的政策应对方面都提供了丰富的政策涵义,中国没有理由对此缺乏关注。那么,如何理解全球流动性的概念?它受哪些因素驱动以及通过何种机制溢出地影响世界各国?本文对现有文献中的代表性观点进行梳理和评述,为未来的研究打下基础,并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金融》期刊2016年02期)
雷晓峰[9](2015)在《视域融合概念驱动下的隐喻翻译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隐喻需要结合语言学、心理学、阐释学、文化学等学科知识才能进行。在本文中,笔者借助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概念探索隐喻的翻译路径图式。从视域融合视角来看,隐喻的翻译过程是译者视域、原作者视域、原隐喻文本视域(第一过程)、目的语隐喻文本视域、目的语读者视域(第二过程)等视域不断发生融合的过程。笔者指出了当前隐喻翻译存在的问题,讨论了视域融合角度下的翻译(理解)过程,在其启示下提出了隐喻翻译路径图式,并通过杨宪益夫妇英译的鲁迅作品加以例证。(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袁毓林[10](2014)在《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副词"白、白白(地)"的语义解释问题讨论人脑如何植根于概念结构、并在句法结构的制导下来生成语句和识解其意义。首先描写"白、白白(地)"的不同义面及其用法特点,然后讨论"白、白白(地)"的不同意义所共享的概念结构基础。接着,通过众多实例分析,指出"白、白白(地)"的两种意义是通过句法结构的制导来明确的:1)当陈述"白、白白(地)"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的主语没有付出而白得时,把"白、白白(地)"识解为"无代价、无报偿";2)当陈述"白、白白(地)"所修饰的动词性成分的主语没有收获而白搭时,把"白、白白(地)"识解为"无收获、徒然地"。通过这个案例说明,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具有随时间进化和不断涌现出新的成分和新的构式的特性;语言从概念结构、论元结构到句法结构和语句构式等多层面的结构型式,为人脑基于层级性模式识别的信息加工方式提供了结构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语文》期刊2014年05期)
概念驱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会上会下讲话,出现一种新鲜的语言转向。原来那种刻板的格式化套话少了,充满生活味道、情怀满满的大白话多了。翻来覆去的车轱辘话少了,对接时代、新意迭出的词汇多了,让人有新鲜嘹亮之感。特别是一些地方干部,围绕抓发展、促投资、兴产业、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概念驱动论文参考文献
[1].赵志勇.概念驱动的中国德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2].张翼.干事创业不能靠“概念驱动”[N].绍兴日报.2018
[3].郭齐胜,宋畅,樊延平.作战概念驱动的装备体系需求分析方法[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7
[4].张琼.《大数据基础:概念、驱动及技术》节选的翻译实践报告[D].重庆邮电大学.2018
[5].王怡意,孙铭明.PYP课程概念驱动教学对小学科学概念教学的启示[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
[6].李杨.创业者不应被投资机构的概念驱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
[7].荣郁.互联网概念驱动中国市场全面变革[N].国际商报.2016
[8].何知仁,潘英丽.全球流动性的概念、驱动与溢出效应:一个文献评述[J].上海金融.2016
[9].雷晓峰.视域融合概念驱动下的隐喻翻译路径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
[10].袁毓林.概念驱动和句法制导的语句构成和意义识解——以“白、白白(地)”句的语义解释为例[J].中国语文.2014